「富有的人服用鴉片與大麻,而負擔不起這些的人成了反猶太主義者。反猶太主義是小人物的嗎啡,他們無法得到愛的狂喜,所以他們追求仇恨的狂喜,他們所憎惡的對象是誰並不重要,猶太人只是個方便易得的靶子而已。即使不存在猶太人,反猶太主義者也會創造出一個猶太人。」
這段話的作者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人赫爾曼巴爾,寫於十九世紀末,在阿道夫上臺的四十多年前。
而在阿道夫統治時期,維也納市長決定給一位傑出的猶太人一些特權,遭到反對時,他回應道:「他是不是猶太人由我決定。」
可見,誰是猶太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猶太人背鍋。
猶太人過去背了幾百年的鍋,但現在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恐怕還得繼續背鍋。有一種言論就很盛行:猶太資本控制著國際金融,過去的金融危機都源於他們的貪婪。
實際情況卻是,在國際資本大鱷中,猶太人數量並不多,力量遠不足以操控整個國際金融資本。
但人們為什麼願意相信這種言論呢?
根據戈登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的敘述,這種現象源於偏見,而且偏見普遍存在,也就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口鍋,而且隨時準備甩給別人。
戈登奧爾波特,193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是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偏見的本質》於1954年在美國出版,是這個領域奠基性的權威著作,至今雖然已經60多年了,這本經典著作仍然沒有過時,始終是所有社會心理學研究者的案頭必讀之書。
一、偏見是道德問題嗎?
很多人認為,偏見僅僅是少數人的道德問題,他們相信大多數人是善良的,不存在偏見。
但奧爾波特以雄辯的論述和大量來自實證研究的數據證明,偏見要比人們想像得普遍很多;它不是道德問題,而是人類認知結構和社會組織形態的必然產物。
偏見也分為正面偏見和負面偏見,正面偏見很好理解,就是過分美好,把別人想得太好。奧爾波特研究的主要是負面偏見,因為人類社會中的很多衝突往往是負面偏見造成的。
偏見會通過行為呈現出來,從負面行為中,可以看出偏見的普遍程度,並且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偏見。
奧爾波特將負面行為列為五個層級,對照這五個層級,我們可以發現偏見到底有多麼普遍。
1、仇恨言論。
人們會討論他們的偏見,公開表達他們對於某個群體的反感。幾乎無人能倖免,比方說地圖炮,人們常常毫無顧忌地表達對某個地區的人的反感。
即使是聖人也不能避免偏見,比如樊遲向孔子請教種地,被孔子拒絕了,樊遲離開後,孔子吐槽說:「小人哉,樊須也」。
而叔本華則直接表達過對女性的厭惡,柏拉圖則說過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之類的話。
雖然他們的言論背景具有特定的情境,但都無一例外地在表達對某些群體的反感。只不過僅限於言論層面,不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2、迴避。
偏見更加激烈一些,一些個體會出現迴避受偏見群體的現象,這是以自己的不方便為代價的。比如在印度種姓制度盛行的地方,一些高種姓的人見到賤民就會迴避,拒絕同走一條路。
3、歧視。
一些群體會被區別對待,並遭受傷害,他們會被排除在一些社會權益之外。比如國內的35歲現象,就屬於就業權益中的年齡歧視。
而性別歧視則是更廣泛的存在,很多企業公然拒絕聘用女性,理由只是女性會生孩子,不利於工作。
南非曾經實施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種族隔離政策,這是在法律層面對特定群體的制度化歧視。
4、身體攻擊。
偏見進一步升級,會引發暴力行為。比如說國人在某些城市購物旅遊時,遭到當地人辱罵和毆打。
媒體經常報導的印度高種姓女子嫁給低種姓男子,遭到家人實施「榮譽謀殺」等等。
5、種族清洗。
這是偏見的終極表達,在人類歷史上廣泛存在,比如美國內戰期間,南方的黑人遭受私刑;一戰時期,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二戰期間猶太人在德國遭到清洗;上個世紀發生在盧安達的種族仇殺。
從上述五種行為來看,偏見是普遍存在的,沒有人能夠倖免。
二、黑鍋是怎麼煉成的?
公元3世紀時,基督教神學家德爾圖良感慨地寫道:
「他們將每一次國家的災難、人民的不幸都歸咎於基督徒。如果臺伯河湧向了城牆,如果尼羅河沒能灌溉入田野,如果天色不再變化或者大地開始震動,如果發生一場饑荒,如果爆發一次瘟疫,他們將立刻哭喊著:應該將基督徒送入獅口。」
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前,基督徒常常背黑鍋,就如同後來的猶太人一樣。
在歷史上,背黑鍋的群體還有女巫,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共產主義者(麥卡錫運動)等等。
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將這種現象稱為「替罪羊」現象。
替罪羊這個詞來源於希伯來人的宗教儀式。贖罪日那天,人們會選擇一隻活山羊。大祭司雙手按在羊頭上,對著它懺悔以色列人的罪孽。以色列人的罪孽被象徵性的轉移到山羊身上,人們將山羊帶到野外放掉,大家感覺自己的罪孽也被一起帶走了。
在現實層面,人們會將自己內心的憤怒、恐懼、欲望投射在他人身上,這樣一來,人們就不需要為自己負責,可以指責別人。被投射的人也就成了替罪羊。
在社會層面,成為替罪羊的往往是特定群體,比如猶太人、女巫。實際上在一個社會中,少數群體往往有多個,但成為替罪羊的卻是特定的群體。在歷史上的歐洲,猶太人作為少數群體被歧視了幾百年,同樣被歧視的還有吉普賽人。可是當發生混亂時,卻是猶太人背了鍋。
要理解這一現象,我們需要了解偏見產生的重要原因:人腦的預判機制。
人類大腦有個特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預先判斷的習慣。人類的思考過程中,分類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大腦會自動將事物分成不同的類別,來更好的應對日常生活。
在分類過程中,大腦會儘可能多的將事物歸類到某個類別中,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快速識別。同時這些事物會同時被渲染上相同的感情色彩。
比如說,天空烏雲密布,人會預判要下雨了,出門時就會帶上傘。在大街上遇到一個長相彪悍、舉止粗魯的人,我們會預判此人有危險,從而避開他。
但是實際情況是,出門帶了傘,不一定就會下雨。長相彪悍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危險的。
也就會說,人腦的預判只是為了省事,但常常是錯誤的,可是人們很難覺察到這一點,而刻板印象已經產生,偏見就這樣產生了。
人們一旦陷入憤怒、恐慌等情緒中,那些平常帶有刻板印象的群體就很快成了背鍋俠。
三、黑鍋可以被打破嗎?
甩鍋背後的心理機制,最主要的就是兩點:預判和投射。
要想打破黑鍋,不甩鍋給別人,就要能看清楚自己的預判和投射。這並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在社會層面,在不同的群體之間。
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提到了剝削優勢。剝削優勢源自馬克思主義,即資本家為了更好的控制他們所剝削的無產階級而助長偏見。
比如說美國的一家工廠,工人工資很低,生活艱辛。而工廠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並能繼續剝削這些工人。工廠主會宣傳猶太人才是惡棍,猶太人會搗亂,使工廠破產,導致大家都失業,總之,你們工資低不是因為我剝削你們,而是因為猶太人搞鬼。
有時候,對象可以不是猶太人,也可以是外地人,或者外來勞工。
助長偏見,可以將工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問題上,而不是工廠主的剝削上,從而維持工廠主的經濟優勢和地位,並能繼續維持剝削。
在一個社會中,某個在經濟上具有優勢的群體往往掌握著輿論工具,他們利用輿論工具刻意傳播偏見,從中獲利。
因此,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提到了兩個方法:一是接觸,我們可以理解為交流,只有多交流,增進了解,才能降低偏見,但交流並不總會降低偏見,也會造成更多的偏見,引起更激烈的衝突。
另一個方法就是改變社會制度,但這一點難度很大,人類一直在為之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