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的本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口鍋,並且隨時準備甩給別人

2020-12-16 冥蝶讀書

「富有的人服用鴉片與大麻,而負擔不起這些的人成了反猶太主義者。反猶太主義是小人物的嗎啡,他們無法得到愛的狂喜,所以他們追求仇恨的狂喜,他們所憎惡的對象是誰並不重要,猶太人只是個方便易得的靶子而已。即使不存在猶太人,反猶太主義者也會創造出一個猶太人。」

這段話的作者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人赫爾曼巴爾,寫於十九世紀末,在阿道夫上臺的四十多年前。

而在阿道夫統治時期,維也納市長決定給一位傑出的猶太人一些特權,遭到反對時,他回應道:「他是不是猶太人由我決定。」

可見,誰是猶太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猶太人背鍋。

猶太人過去背了幾百年的鍋,但現在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恐怕還得繼續背鍋。有一種言論就很盛行:猶太資本控制著國際金融,過去的金融危機都源於他們的貪婪。

實際情況卻是,在國際資本大鱷中,猶太人數量並不多,力量遠不足以操控整個國際金融資本。

但人們為什麼願意相信這種言論呢?

根據戈登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的敘述,這種現象源於偏見,而且偏見普遍存在,也就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口鍋,而且隨時準備甩給別人。

戈登奧爾波特,193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是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偏見的本質》於1954年在美國出版,是這個領域奠基性的權威著作,至今雖然已經60多年了,這本經典著作仍然沒有過時,始終是所有社會心理學研究者的案頭必讀之書。

一、偏見是道德問題嗎?

很多人認為,偏見僅僅是少數人的道德問題,他們相信大多數人是善良的,不存在偏見。

但奧爾波特以雄辯的論述和大量來自實證研究的數據證明,偏見要比人們想像得普遍很多;它不是道德問題,而是人類認知結構和社會組織形態的必然產物。

偏見也分為正面偏見和負面偏見,正面偏見很好理解,就是過分美好,把別人想得太好。奧爾波特研究的主要是負面偏見,因為人類社會中的很多衝突往往是負面偏見造成的。

偏見會通過行為呈現出來,從負面行為中,可以看出偏見的普遍程度,並且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偏見。

奧爾波特將負面行為列為五個層級,對照這五個層級,我們可以發現偏見到底有多麼普遍。

1、仇恨言論。

人們會討論他們的偏見,公開表達他們對於某個群體的反感。幾乎無人能倖免,比方說地圖炮,人們常常毫無顧忌地表達對某個地區的人的反感。

即使是聖人也不能避免偏見,比如樊遲向孔子請教種地,被孔子拒絕了,樊遲離開後,孔子吐槽說:「小人哉,樊須也」。

而叔本華則直接表達過對女性的厭惡,柏拉圖則說過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之類的話。

雖然他們的言論背景具有特定的情境,但都無一例外地在表達對某些群體的反感。只不過僅限於言論層面,不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2、迴避。

偏見更加激烈一些,一些個體會出現迴避受偏見群體的現象,這是以自己的不方便為代價的。比如在印度種姓制度盛行的地方,一些高種姓的人見到賤民就會迴避,拒絕同走一條路。

3、歧視。

一些群體會被區別對待,並遭受傷害,他們會被排除在一些社會權益之外。比如國內的35歲現象,就屬於就業權益中的年齡歧視。

而性別歧視則是更廣泛的存在,很多企業公然拒絕聘用女性,理由只是女性會生孩子,不利於工作。

南非曾經實施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種族隔離政策,這是在法律層面對特定群體的制度化歧視。

4、身體攻擊。

偏見進一步升級,會引發暴力行為。比如說國人在某些城市購物旅遊時,遭到當地人辱罵和毆打。

媒體經常報導的印度高種姓女子嫁給低種姓男子,遭到家人實施「榮譽謀殺」等等。

5、種族清洗。

這是偏見的終極表達,在人類歷史上廣泛存在,比如美國內戰期間,南方的黑人遭受私刑;一戰時期,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二戰期間猶太人在德國遭到清洗;上個世紀發生在盧安達的種族仇殺。

從上述五種行為來看,偏見是普遍存在的,沒有人能夠倖免。

二、黑鍋是怎麼煉成的?

公元3世紀時,基督教神學家德爾圖良感慨地寫道:

「他們將每一次國家的災難、人民的不幸都歸咎於基督徒。如果臺伯河湧向了城牆,如果尼羅河沒能灌溉入田野,如果天色不再變化或者大地開始震動,如果發生一場饑荒,如果爆發一次瘟疫,他們將立刻哭喊著:應該將基督徒送入獅口。」

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前,基督徒常常背黑鍋,就如同後來的猶太人一樣。

在歷史上,背黑鍋的群體還有女巫,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共產主義者(麥卡錫運動)等等。

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將這種現象稱為「替罪羊」現象。

替罪羊這個詞來源於希伯來人的宗教儀式。贖罪日那天,人們會選擇一隻活山羊。大祭司雙手按在羊頭上,對著它懺悔以色列人的罪孽。以色列人的罪孽被象徵性的轉移到山羊身上,人們將山羊帶到野外放掉,大家感覺自己的罪孽也被一起帶走了。

在現實層面,人們會將自己內心的憤怒、恐懼、欲望投射在他人身上,這樣一來,人們就不需要為自己負責,可以指責別人。被投射的人也就成了替罪羊。

在社會層面,成為替罪羊的往往是特定群體,比如猶太人、女巫。實際上在一個社會中,少數群體往往有多個,但成為替罪羊的卻是特定的群體。在歷史上的歐洲,猶太人作為少數群體被歧視了幾百年,同樣被歧視的還有吉普賽人。可是當發生混亂時,卻是猶太人背了鍋。

要理解這一現象,我們需要了解偏見產生的重要原因:人腦的預判機制

人類大腦有個特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預先判斷的習慣。人類的思考過程中,分類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大腦會自動將事物分成不同的類別,來更好的應對日常生活。

在分類過程中,大腦會儘可能多的將事物歸類到某個類別中,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快速識別。同時這些事物會同時被渲染上相同的感情色彩。

比如說,天空烏雲密布,人會預判要下雨了,出門時就會帶上傘。在大街上遇到一個長相彪悍、舉止粗魯的人,我們會預判此人有危險,從而避開他。

但是實際情況是,出門帶了傘,不一定就會下雨。長相彪悍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危險的。

也就會說,人腦的預判只是為了省事,但常常是錯誤的,可是人們很難覺察到這一點,而刻板印象已經產生,偏見就這樣產生了。

人們一旦陷入憤怒、恐慌等情緒中,那些平常帶有刻板印象的群體就很快成了背鍋俠。

三、黑鍋可以被打破嗎?

甩鍋背後的心理機制,最主要的就是兩點:預判和投射。

要想打破黑鍋,不甩鍋給別人,就要能看清楚自己的預判和投射。這並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在社會層面,在不同的群體之間。

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提到了剝削優勢。剝削優勢源自馬克思主義,即資本家為了更好的控制他們所剝削的無產階級而助長偏見。

比如說美國的一家工廠,工人工資很低,生活艱辛。而工廠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並能繼續剝削這些工人。工廠主會宣傳猶太人才是惡棍,猶太人會搗亂,使工廠破產,導致大家都失業,總之,你們工資低不是因為我剝削你們,而是因為猶太人搞鬼。

有時候,對象可以不是猶太人,也可以是外地人,或者外來勞工。

助長偏見,可以將工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問題上,而不是工廠主的剝削上,從而維持工廠主的經濟優勢和地位,並能繼續維持剝削。

在一個社會中,某個在經濟上具有優勢的群體往往掌握著輿論工具,他們利用輿論工具刻意傳播偏見,從中獲利。

因此,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中提到了兩個方法:一是接觸,我們可以理解為交流,只有多交流,增進了解,才能降低偏見,但交流並不總會降低偏見,也會造成更多的偏見,引起更激烈的衝突。

另一個方法就是改變社會制度,但這一點難度很大,人類一直在為之奮鬥。

相關焦點

  •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偏見的本質》為你揭開背後真相
    因為在大家的印象裡,食肉動物是具有「攻擊」和「破壞」的,於是這成為尼克再也躲不掉的別人眼中的天性。於是,他收起了眼淚,偽裝成了別人眼中假裝強大和並不友好的食肉動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對偏見做了這樣的定義:人們一句有錯誤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來的,針對某個特定群體的敵對或負向的態度。
  • 《童年之謎》找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孩子」的答案
    文/柯婉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這句話不是抒情也不是雞湯,而是有所依據。我們也常常聽過「童年的陰影」、「治癒童年」之類的詞語,唯獨很少人深入思考和了解這些從何而來。羅尼·索蘭博士的《童年之謎》裡,凝練了她50多年心理治療經驗,揭開了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隱藏的孩子的主觀描述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體驗。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米其林紅色寶典》,這家鐵板燒「穩」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米其林紅色寶典》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所鍾愛的「米其林」,它或許是小區門口爹爹婆婆開了十多年的老店,又或許是環境優雅、口味一流的餐廳...而在這裡,很多食客在踏入餐廳的第一刻起,便把它認作心中排列第一的「米其林」餐廳。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根據戴維·邁爾斯在美國高校教科書《社會心理學》裡的描述,最高法院在1954年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事,當非洲裔美國兒童有機會在黑人玩偶和白人玩偶之間做出選擇時,多數選擇的是白人玩偶。  《偏見的本質》裡也有一段類似的描述:在一個白人玩偶和一個黑人玩偶之間,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更喜歡白人玩偶;一般來說,黑人孩子比白人孩子更排斥黑人玩偶。
  • 《傲慢與偏見》兩百年:偏見的本質
    培根相信,這四種假相是在人類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病理狀態,而非在某一特定情況下產生的迷惑與疑難。「洞穴的假相」因1954年的「羅伯斯洞穴實驗」(Robbers Cave Experi-ment)而至少在字面上更神似20世紀社會心理學的術語,「市場的假相」則預示了20世紀70至80年代興起的語用學(Pragmatics)。
  • 每個人心中都有搖滾魂 最終演出風格決定!
    每個人心中都有搖滾魂 最終演出風格決定!看到幫唱嘉賓手握電吉他如此搖滾,學徒們也開始摩拳擦掌,熱血沸騰,準備在終極演出上大展身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
    事實上,三個本版的「挪威的森林」都和挪威本身都沒有太大關係,但他們又都是一個受一個的影響而誕生的。列儂唱了一個憂傷的撩妹的故事,而有了吉他伴奏的輕搖滾樂——《挪威的森林》;喜歡披頭四和列儂的村上春樹因為聽了這首歌曲而產生靈感,創作出了深受眾多青年男女喜歡的愛情小說;伍佰在後來被問起為什麼創作《挪威的森林》的時候,也說自己非常喜歡村上春樹的這本小說,由此受啟發,寫出了這首歌曲。
  • 每個人心中的香格裡拉
    每個人心中的香格裡拉 散文:《尋找香格裡拉》 作者:沈衛榮定價:32元評分:7.5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這是一本足夠深邃的散文集,作者有非凡的學養,在本書中,他直面西藏問題,從歷史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乾飯魂!乾飯人乾飯魂什麼意思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乾飯魂。 人愛吃飯,天經地義,不管你是大老闆還是小鹹魚,誰不需要吃飯呢? 幹完飯,生活更美好。一樣,氣勢恢宏的一聲「乾飯」,在字裡行間透著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讓人非常有精神。 「如果有困難,那就幹一碗飯。如果有煩惱,還是幹一碗飯。」
  • [飛血的大頭貼]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LOLI
    [飛血的大頭貼]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LOLI 發布時間:11-06-07 09:40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一路走來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些感悟,都有些什麼收穫呢?
    無論年長年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些感悟,細細想來,都有些什麼收穫呢?拿出你的日記本,如果你平時沒有記日記的習慣,那準備一個好的日記本,可不要隨便找一張紙來應付,也不要隨手拿一個不知名的本子。在執筆之前,打開你記憶的大門,讓你的思緒回到年初,一月一月,一天一天往後推移,看看哪些事讓你記憶深刻,給你的人生留下了永恆的記憶。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幾米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幾米。如果我可以許一個願望,我希望我許下的所有願望都能成真。還記得在那些勵志的語句、那些溫暖的話語陪伴下熬過的漫漫長夜。
  • 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應該有一套自己的經營哲學
    覺者看世界(恒生資管集團  副總裁  何伏)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都有一團火。夢想、願望再大,實現卻是每天必須做好單純、甚至枯燥的工作。在昨天的基礎上前進一毫米、一釐米都要揮灑汗水,把橫亙在面前的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人生就是「今天」的不斷積累,就是「現在」這一刻的延續,如此而已。
  • 《偏見的本質》書評 | 翻越「偏見」那座山
    學前班暑假前的日子都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家隔壁鄰居家有個叔叔,大家都叫他「阿狗大」,智力處於一般正常人之下,很多時候自言自語,因為沒有人和他交朋友,多數時間都是獨來獨往。種植莊稼永遠比時令要晚一兩個月,有時候和他交流不知道是否聽懂,表情是木訥的,村上的人都覺得他是「傻」、「瘋」的。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烏託邦|《末路天堂》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烏託邦吧,那裡有快樂有金錢有幸福有名利,有所有能夠想像到的一切。可這一切現實嗎?就像買彩票,能夠中大獎一夜暴富的到底有幾個?大部分人都是失望而歸,但依然有無數後來者前僕後繼。人總是相信好運氣會在下一個路口等著自己,即使只有十萬分之一的可能,也抱著僥倖心理。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本質
    年齡:人們對老年人的印象通常是脆弱、缺乏能力並且效率低下,這導致他們傾向於像對待孩子那樣居高臨下地對待老年人,比如用娃娃腔和老年人說話,這會使老年人覺得自己勝任感與行為能力下降。想要理解偏見的本質,首先需要明確其定義,以及與刻板印象、歧視之間的區別。
  • 劇說《偏見的本質》:那個孬兵!
    這或許就是「偏見」的力量吧。看不慣許三多,是因為他不屬於高連長心目中好兵的標準。這就是高連長的偏見,對於好兵標準要求必須符合自己的標準的偏見,對於許三多這個人的由外觀表現看不起造成心底對他不報希望的偏見。02. 《偏見的本質》那麼,偏見的本質到底什麼呢?
  • 林五洲的廈門情書: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廈門城
    今天,他提筆給廈門寫下一封情書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廈門城》 作者:林五洲 心之所系在一起 步履所及在一起 未來與廈門拼在一起
  • 《弱點》:偏見的本質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除此之外,對麥可沒有偏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電影中有兩個跟她相反的例子,因為偏見和無知,不僅蒙蔽了內心,也傷害了麥可。作家約瑟夫在《盲點:為什麼我們易被偏見左右》這本書中告訴大家,一些固有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自己根本無法察覺的,我們心中是存在偏見的,可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
  • 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座巴學園
    小林宗作校長的教育目標,引其原話就是「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有個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