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濃)
01.《士兵突擊》:我那麼內秀,你居然看不到
2007年火了軍旅題材的連續劇《士兵突擊》,也帶動了一撥又一撥的熱血男兒奔赴沙場,百鍊成鋼。
其中某一集,許三多因為在紅五連偏遠駐防地三班修了條路被團長調回了鋼七連,第一天報到,團長告知迎面過來的鋼七連高連長「給你介紹個好兵。」,高連長目視前方徹底忽視許三多地問「許三多,你是個好兵嗎?」許三多低下頭「我不是個好兵……」「哦,」高連長傲嬌地應了一聲,梗梗脖子兀自向前走了!
無論多少人說許三多是個好兵,高連長都不認同,因為許三多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看到了裝甲車看到了坦克大炮他舉起了手,投降?哪個好兵會這個姿勢?孬兵!
踢正步歪歪扭扭,走方隊順拐,繞單槓三四十個,還不及格,跑步,哦,跑步還行,那也不能證明他就是好兵,離高連長好兵的標準差遠了!
在高連長心目中,他不是好兵,那他就永遠扶不起來,任憑班長怎麼帶他,他也不行,「別把我的好班長給毀了!」
「不拋棄,不放棄。」是鋼七連的魂,那為何高連長卻 「放棄」許三多這第4956名士兵呢?其實,他那不是放棄,是從心底裡壓根兒就沒承認過這是他鋼七連的兵。
為了七連的榮譽為了不辜負對他抱有熱望的班長,在史今班長和甘小寧等的幫助鼓勵下,許三多做得越來越好,許三多崛起了。贏得了除班副伍六一外所有人的尊重,但仍然不得連長歡心。
高連長咋就這麼看不得許三多呢?這或許就是「偏見」的力量吧。
看不慣許三多,是因為他不屬於高連長心目中好兵的標準。這就是高連長的偏見,對於好兵標準要求必須符合自己的標準的偏見,對於許三多這個人的由外觀表現看不起造成心底對他不報希望的偏見。
02. 《偏見的本質》
那麼,偏見的本質到底什麼呢?
《社會心理學》上說,「偏見的本質是一種態度。態度是情感、行為傾向和信念的某種獨特結合。這一結合的產物是態度的ABC理論:情感(感情)、行為傾向、認知(信念)。一個存有偏見的人,可能不喜歡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歧視他人,並認為他人無知而危險。」
似乎有些生澀難懂,那麼,我們可以學習一下《偏見的本質》這本書,並從它通俗易懂的解釋中找到答案。
《偏見的本質》作者是戈登·奧爾波特是美國心理學家,曾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任該校心理學教授,1939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是人格特質理論的創始人。
《偏見的本質》初版於1954年,歷時六十多年至今,作者的觀點依然影響深遠,相當於心理學專業的鼻祖類教材。
「因為它具有預見性、涉及面廣,而且毫不費力地將軼事、觀察資料及證據交織在了一起。」(《偏見的本質:中文版序》)
《偏見的本質》一書共分八大部分,每部分又分為3-5章,總計31章。分別闡述了偏向性思維、群體間差異、對群體差異的感知和思考、社會文化因素、偏見的習得、偏見的動態、性格結構和緩解群體間的緊張態勢。
因限於篇幅,也為避免落入書目羅列之嫌,本文就主要以第二部分內容「群體間差異」的兩個觀點進行解讀。
本書中,大多以黑人、猶太人為例,詳述關於反猶太人對於猶太人的偏見,他們無視了猶太人的專注、勤奮、智商過人、顧家、熱愛學習尊重知識、團結等優點,而片面地認為猶太人奸詐、看重金錢、拉幫結派等。
小插曲:記得有位朋友曾經說過,看到猶太人典型的鷹鉤鼻子就覺得他們真的,好奸詐的樣子。
偏見是存在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認知的不全面。
關於反猶太人對猶太人的偏見,書中說明:
「這是一個長久以來一直受到敵意和歧視的群體。迄今為止,我們的研究根本沒有發現任何能夠支撐這些敵對行為的證據。即使存在輕度的種族差異,這也絕對不足以證明,所有猶太人都具有這樣的特質。」
「我們所認識到的群體差異基本上無法證實任何我們所持有的的偏見。我們的固有印象和感受大大超越了我們所擁有的證據。」
群體間的差異是有的,但不能說明,有了差異,則偏見就一定存在,書中同時講到:
「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相貌、個性氣質不同,但他們依然可以接納彼此、相親相愛,差異並不意味著敵對。」
群體差異,是造成偏見的原因之一,但關於群體差異的測試,亦無法得到正確的試驗結論。
首先,研究人員本身存在差異。針對測試對象來說,測試環境、被測試對象的接受能力(心理預設)、不同組別的識字水平、文化的制約、被測試者與研究人員來自不同國家造成的試驗本身差異等。
但目前,心理學方面對於群體差異分析的研究還是很落後,「針對同一群體做研究,不同的研究人員也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果。」
很顯然,因為研究差異分析的研究人員本身,他們也是存在偏見的呀。
03.群體差異是偏見存在的原因之一
猶太人離我們太遙遠了,還是以《士兵突擊》為例。
劇中很能耐、很傲嬌的高連長之所以看不慣許三多,總認為他孬兵,首要原因是許三多給他留下了很喪的第一印象。
許三多新兵入連隊剛打開悶罐子車門,就看到了鋼七連雄赳赳氣昂昂的坦克、鋼炮等,農村孩子瞬間被閃瞎了眼……許三多無意識地用兩隻胳膊去擋,被高連長給看到了「下來下來!那個兵!」在高連長心目中,作為一個好兵,永遠不會做出,將兩隻胳膊舉過頭頂這種投降的姿勢。
第一印象種下了,後來許三多的膽小、軟弱、寡言、敏感、技能進步慢等,都成了高連長作為對他「孬兵」評價的驗證。
任憑班長史今如何地說好話,高連長始終認為許三多就是來「混」的,屬於爛泥扶不上牆那種。
那麼,這種偏見的形成真的是僅僅因為第一印象造成的嗎?
其實不然。究其根本,應該還是社會地位不同,也就是《偏見與本質》中所說的群體間的差異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見。
高連長是將門虎子,從小耳濡目染是軍事世家對他的關於傳統、軍人、榮譽等的紅色教育,目之所及是鋼槍大炮坦克裝甲、射擊操場、打靶汗水訓練場……
堅守著信念和榮譽,也骨子裡天生的軍人優越感。
許三多則完全不同,他出身於農民,見到的天地很窄,別說坦克裝甲車了,就是七斤半的步槍也是入伍後第一次見吧。被裝甲車坦克陣閃瞎了不是很正常麼?
反觀班長史今、甘小寧、老A隊長袁朗,他們對許三多則更多地是包容和鼓勵,能夠設身處地地從許三多角度去考慮。
史今也是農村出身的兵,可以做到感同身受;許三多第一次誤殺了女毒販後一蹶不振,袁朗以自身經歷去勸說他,也袒露了他也是從列兵一步步升上來的,所以他們比高連長能夠理解。
社會地位不同,起點不同,這種群體間的差異,造成了偏見是固定存在的。只不過,偏見的高低多少,與所處環境、持有偏見的個人的包容心(同理心)有關。
「持有偏見的人幾乎總是聲稱是一些所謂的差異促成了他的態度。他們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去包容,更不用說去愛這些不同之處了。」(第六章:關於群體差異的科學研究)
《士兵突擊》中的列兵許三多有個優點,一定要對得起對自己好的人。
為了班長,他能逼自己繞單槓三百三十個,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為了鋼七連的榮譽,他能一個人就是一個連,自己訓練、吃飯、睡覺、自己跟自己說話,堅守空空的連隊半年之久。結合後面的劇情,這也是袁朗對他的考驗吧 。
最後的最後,高連長也不得不說他「明明是個能人,卻天生一副熊樣。」算是承認了自己對許三多看走眼的偏見吧。
高連長不能感同身受,因為他是將門虎子,與許三多差了不止一個階層。這就是《偏見的本質》裡所說的社會地位不同。
04.群體差異如何緩解
如何緩解群體間緊張態勢?是否必須制定法律?
針對此,作者在書中提出如下觀點:
首先,法律無法真正杜絕偏見,帶有歧視性的法律反而將增加偏見。
其次,立法實際上根本不是針對偏見本身,至少不是直接針對。所打擊的只能是行為,而非行為的原有。
最後,「書本上的」法律與「實踐中的」法律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如果政府沒有有效執法的能力。那麼任何法律都只能是一紙空文。
避免說教,也限於篇幅(欲知詳情還請參看本書詳解),我們直接拐到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緩解群體差異的方案」。
「各種參與和行動方案的目的在於與接觸對象與熟人建立起友善的關係」,但同時又闡明:
「這絕非易事,因為他們所做出的的努力往往會因為虛假刻意而付之東流。……由於缺乏明確的客觀目標,這種善意的接觸可能導致挫折,甚至對抗。」
《士兵突擊》中,高連長開始對許三多刮目相看,是在鋼七連解散,剩下高連長和許三多兩個人堅守的時候。
經歷鐵打營盤鋼七連人去樓空有些萬念俱灰萎靡不振的高連長似乎被抽走了魂,他想發洩,他也私以為許三多在看他笑話、在偷偷笑他,他想找茬兒跟許三多打一架以洩心中憤懣……
作為鋼七連堅守最後一個兵的許三多,卻以堅持、隱忍、毅力,經受住了壓力,短暫調整心態後,依然故我地以一個人在一個連就在的意志和信念堅守著,甚至帶動連長堅持。
許三多能夠做到,他高成居然還做不到?這可激發了高連長的鬥志。
感其行動,體會其內心。至此,心高氣傲的高連長才從心底裡真正地摒棄了對許三多的偏見,至此,許三多終於讓連長從他害羞敏感的外表看到了他優秀的內在。
真如書中解讀的,只有將被測試者真正地放在同一個環境(階層)上,才能做到感同身受、偏見的界限感才會減弱。
這個似乎也可以作為本書結語中的補救方案,「接觸與熟人方案」的案例吧。
05.總結:
關於《偏見的本質》,書中解讀得非常詳盡,並搜集整了一些軼事,結合了大量的數據和案例,解答困惑、糾正謬誤。
本書總計556頁、468千字,從外觀封面設計、內部印刷排版都比較美觀清爽,可讀性強,每一章節後面都附有「參考文獻」,屬於不可多得的學術性趣味性好書之一,值得品閱、收藏。
黑人都會跳舞嗎?胖子運動就一定笨拙嗎?
安祿山跳舞,楊貴妃說「沒想到他沒那麼胖,跳舞卻很靈活。」
外國人眼中,中國男人都是「留辮子的」嗎?中國人都會做飯嗎?「穿裙子的蘇格蘭男人」還存在嗎?
答案是否定的,留辮子和中國男人和穿裙子的蘇格蘭男人,那都是某個時期的特定產物。但根深蒂固地,不了解異域國慶的大多人已經形成了固有的偏見。
削弱偏見的力量,甚至杜絕偏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