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南塔河1號水電站,為南方電網首個開工建設的海外BOT投資項目。電站建成投產發電以後,每年可為寮國北部提供7.59億度電,預計將讓200多萬人用上綠色電能,不僅解決寮國北部缺電問題,還給當地移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8年10月26日,寮國南塔河1號水電站3臺機組全部通過72小時試運行,水電站正式投產發電,這標誌著水電站進入預商業運行階段。在這背後,南方電網國際公司南塔河項目團隊多年駐守在鄰國寮國的深山密林中,歷盡艱險,有這樣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們到底曾經歷過些什麼?從南方電網海外工程建設者的口述實錄中,我們找到了這樣的答案。
「我的團隊就像是個大家庭,大家都努力工作,快樂生活。每個人都喜歡在這個團隊裡工作,上山下鄉,共甘共苦,餐風露宿,共同的勞動和目標緊緊把大家心連在一起。」(劉建)
寮國南塔河1號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建說,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到項目帶來的好處,是項目移民工作成功的關鍵。林丹丹攝南塔河流域屬亞熱帶溼潤氣候。雨季主要受來自中國南海的暖溼氣流控制,水汽充沛、溼熱多雨。每年6-10月份為汛期,流域常產生大暴雨。
對於寮國南塔河1號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建來說,最難忘的是2015年8月2日那場大洪水,「時值雨季,晚上連續17小時大雨。早上9:00我正在上遊庫區那列縣大橋旁邊與承包商協調移民工作,注意到橋墩水位以很快的速度上漲,大量漂浮物從上遊高速通過大橋。職業敏感告訴我,大洪水來了。當時電站正在施工,距離我所處位置的大約90公裡,上遊洪水到達電站施工現場需要大約10個小時的時間。我馬上向電站發出洪水預警,每半個小時報一次那列大橋水位上漲情況。電站施工現場馬上組織啟動防洪度汛應急預案,撤離人員和設備。當晚洪峰到達電站,後來證明本次洪水位30年一遇洪水,破壞程度極大。如果沒有及時撤離人員設備,後果不堪想像。」
洪水發生後,那列縣不久通往外面的道路全部被淹沒,隨即停電、停水、通訊在晚上也全部中斷,移民部近10位員工被困在縣城3天,一直到洪水退去,道路才能通行。「由於提前預測到洪水,我們及時到市場採購了充足的食物、水、煤氣等,移民部雖然被困,但生活無憂。」劉建回憶起這段3年前的經歷,感覺依然歷歷在目。
在其他同事看來,工作上劉建是領導和老師,在生活中則是他們的好大哥。團隊很多人能在這麼艱苦的環境留下來,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覺得能學到很多,受益匪淺。包括合作方寮國電力公司的Mr.Puma都說:「我很留意劉總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以後如果我有機會管一個項目,我也要這麼做。」
「作為父親,小孩出生、高考,結婚,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三個時刻,作為父親一定要陪在孩子身邊。可惜孩子高考這一次我錯過了,希望以後她結婚我不會再錯過。」(曾志祥)
曾志祥接受採訪時談到孩子,忍不住哽咽了……
2014年加入該項目的曾志祥,常駐寮國迄今已將近5年了,對這一項目有著很深的感情。在他看來,2015年是最艱苦的一年,那個時候從項目總負責人到每一位員工都是住在板房裡。「下雨的時候乒桌球乓的根本就沒法睡覺,中午的空調開了也沒用,因為板房的吸熱能力很強,空調開不開都那樣。板房的隔音效果比較差,旁邊的人打呼嚕,隔兩間房都能聽到聲音,要是睡不著晚上還能聽到隔壁的人在講夢話。吃得也比較差,那時候很多人經常拉肚子、身體不好。還經常停水,連廁所的水都沒有。有時候晚上出去方便都不能跑遠,跑遠了就會碰到蛇。當時的條件真的非常非常艱苦。」
寮國南塔河深山裡手機信號微弱,曾志祥有時需用衛星電話與團隊成員取得聯繫。林丹丹攝「2015年八九月的時候,有一次要回萬象,第一天去會曬機場,上了飛機,飛機準備滑動的時候就被他們趕下來了,說發電機出了故障,所以第一天就沒有坐成。第二天我又過去了,把登機牌辦好了,結果飛機又不給上,說飛機還沒有修好。第三天我又繼續跑過去,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劉總就說:『老曾,你還敢坐呀?』我說:『沒事吧!要相信我們寮國的SKYWAY,要相信他們』,第三天去坐那趟飛機飛回了萬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寮國的基礎設施相對還是比較薄弱。2014年二三月的時候,聽說就有一架跟會曬同類型的寮國的飛機掉下去了。」曾志祥平靜地回憶著過去的這些經歷,似乎一切都已風輕雲淡。
「我們在這裡工作,往小的說,我們代表了項目公司;往大的說,我們代表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對於我個人而言,我還比較年輕,就有機會參加那麼重要的工程,我深感榮幸。」(胡珏)
寮國南塔河1號水電站項目團隊成員胡珏表示,在寮國南塔河項目的工作經歷,是他工作與生活中一筆寶貴的財富。林丹丹攝胡珏回憶起在安置點尋找水源點的經歷,慢慢打開了話匣子。「因為那裡都是原始森林,沒有路,只能沿著有水流的地方走。有一次我從山上掉下去,幸好掛在一棵小樹上面,我就一直趴在那裡不敢動,怕一動就掉下去了,幸好寮國電力公司的工作人員經過的時候,用棍子把我拉上來了。」
胡珏坦言,來到寮國南塔河之後,慢慢了解兩種文化的不同之處。無論是工作,抑或是生活中經歷的磨練,都是他工作與生活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對人的閱歷與修養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當時我來寮國的時候,工作條件很艱苦,路也沒修,建設進度就比較慢。現在看著這個工程建成,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一樣。」(張禮強)
寮國南塔河1號水電站項目團隊成員張禮強坦言,對這一項目有著一種特殊情感。林丹丹攝「安置點早已搬遷安置完成,有水也有電,村民也很開心。我也為我的工作而感到高興與自豪,也希望我們的生計恢復工作能完成得更好,以後能為他們創造更優越的條件。」(沈忠傑)
看著遠處安置點庫區移民搬進的新房子,寮國南塔河1號水電站項目團隊成員沈忠傑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林丹丹攝沈忠傑也表示,當初進來的時候這裡還沒通電也沒通水,經常與蚊蟲「搏鬥」,條件非常艱苦,但他們還是堅守在前線,把電纜拉通了。在那段沒通電通水的日子裡,有時候雨季下雨還不能通行,之前儲存的糧食也告急,所幸得到了村民們的熱情相助。
據南方電網國際公司副總經理兼寮國南塔河1號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鵬透露,項目公司將開拓出一條有寮國特色的水電工程移民生計恢復之路。林丹丹攝是什麼讓他們一直在堅持?
劉建說,「10來年我堅持下來了,而且目標越來越近了,有點興奮,有一種自己的小孩要長大了的自豪感。我們用不到4年的時間完成1萬寮國當地受影響村民的搬遷和脫貧任務,這在寮國沒有誰了,我們幹出來了!」
在移民庫區席地而坐,簡簡單單解決午餐問題,這是常見的一幕。林丹丹攝南方電網國際公司副總經理兼寮國南塔河1號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鵬在寮國南塔河也堅守了將近6年之久,他坦言,「責任心、職業精神、對企業發展的信念」一直在支撐著他堅持到現在。
這裡讓你感覺最有滿足感、自豪感的是什麼?
「看著工程一天天成長,節點一個個完成。」
如果有一天您要離開這裡,這裡讓您最懷念的是什麼?
「團隊的精誠團結與當地人淳樸的笑容。」
我是南方電網人,我在寮國!林丹丹攝記者手記:經歷過了,才懂得
由於工作需要,經常需要坐飛機出行,還去了一般人很少能去到的地方,包括寮國和越南的建設工地,近4年來累計已去過5次。無論是去寮國還是越南,每經歷一次,就愈發覺得常年遠離家人駐守在建設現場的海外建設者有多麼不容易。
走「水路」,就是要乘坐這樣的木筏,手機全程無信號。楊毅攝每次去寮國南塔河或越南永新採訪,往返都足足有兩天的時間都在路上。特別是寮國,飛機、盤旋山路、猶如與世隔絕的水路幾乎都要嘗試一遍,還有在一天裡有將近6個小時坐著木筏在南塔河上晃悠並與外界「失聯」的記錄(馬達聲太大,在船上無法用言語交流,手機也無信號,無法與外界聯繫)。在寮國深入深山的時候,兩三個小時的盤旋山路曾讓不少人都暈車了,無法想像那條路是如何開闢出來的,但這就是海外工程建設者努力的成果。世上本無路,他們一直堅持開拓,也就有了路。
說到坐飛機,曾試過明明目的地是要去寮國萬象,結果卻因為遭遇雷暴天氣而到泰國曼谷備降。在寮國境內還坐過不止一次LaoSkyway航空公司的那種「小飛機」,就是上文曾志祥曾提及的「同類型的寮國的飛機掉下去了」的同款。這種飛機小到該如何形容呢?就是凡是行李箱都要辦理託運,無論大小。因為飛機實在太小,行李架放不下,行李箱們都統一躺在機艙裡用布條網罩著以免移位。大概是40分鐘的行程,感覺一直都「懸掛」在「半空」中,全程都能清清楚楚地俯瞰地面的景象。我真的忍不住會想如果出了事該怎麼辦,家裡人該怎麼辦?就是這樣的飛機,我曾坐過4次,而寮國南塔和項目組的小夥伴們,需經常乘坐,真的是「用繩命在工作」。
這就是LaoSkyway航空公司的飛機。林丹丹 攝於2015年11月大雨過後,要趟水上飛機。林丹丹攝於2018年4月這就是登機牌。林丹丹攝於2015年11月乘客的行李就是這樣堆放在機艙裡。林丹丹攝於2015年11月飛機落地後就是這樣領取行李。林丹丹攝於2018年4月全程都能清清楚楚地俯瞰地面的景象。林丹丹 攝於2018年4月我還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2016年,時任越南永新一期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綜合部經理的許雄武,得到父親去世的噩耗時還在項目現場工作,當他連夜趕到機場,卻發現最快要到第二天早上才有飛機,他悲痛得在機場哭坐了一夜,內心充滿了對父親的思念和愧疚。特別能理解武哥當時那種近乎於絕望的心情,無論如何歸心似箭,長長的距離就擺在那裡,無法逾越。離家在外工作的人們,最害怕的就是家裡出了什麼事沒法及時趕回去。
在寮國還曾經歷過雞蝨子「上身」,很記得當時那種焦慮與恐懼交錯的心情,凌晨一點多還在朋友圈諮詢到底該如何才能驅除雞蝨子。記得當時一位大學同學提醒我:最好不要去比較落後的國家,那裡的醫療和救援水平不高,若是出了什麼意外就……第二年我還是又去了,看到了當地居民的笑臉,聽到了令人心驚膽戰的故事,還有一個聲音在告訴我:我們體驗過的只是短短幾天,而他們,每一天都在經歷。一定要讓更多人知道央企的海外建設者們到底經歷了些什麼,這是我們央企記者的職責所在。
這段「寮國深山歷險記」,告訴你他們曾經歷過怎樣的艱險與不易。(林丹丹攝於2017年4月)
有位項目組的小夥伴曾這樣對我說:每次到境外出差前都會摟緊自己的小寶貝用力道別,因為,不知道是否每次都能平安歸來。一帶一路,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南網傳媒全媒體特派記者|林丹丹 黃昕 南網傳媒全媒體通訊員|阮曉光 楊毅採訪整理|方敏婷(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