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古代城堡之王就是香波堡,被譽為羅亞爾河谷中的珍貴明珠
法國古代城堡之王香波堡
在羅亞爾河谷中有這樣一片土地,它的面積比兩個盧森堡國還大,卻靜得出奇。在這片5440公頃的土地上,簡單得只有一條河,一片森林,一座古堡;而這裡又是那樣不簡單,因為羅亞爾河是法國最長的河流,這林海是歐洲面積最大的森林,而這座古堡,也因其無與倫比的宏偉,被譽為羅亞爾河谷中的珍貴明珠——法國古代城堡之王,它就是香波堡。
1519年,在當時戰功赫赫的弗朗索瓦一世的主持下,只用於皇家出巡狩獵行宮用的香波堡正式動工興建。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期間,對其擲幹金,邊建邊住,完成了城堡主體和皇家側翼(東側翼)的主要工程。亨利二世繼位後,繼續父輩未完成的工事,開始了禮拜堂側翼(西側翼)的建造,但隨著亨利二世的英年早逝,國家財力每況愈下,工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擱置,直至路易十四太陽王掌權,這才完成了城堡所有外觀和內飾的建造,還建起了馬廄和花園。
前前後後,耗費了一個半世紀的光景。作為法國統一後的第一座宮廷建築,這座以中世紀堡壘為藍本建造的城堡以其內外相套的兩個四合院結構,充分體現著聚合的概念。六個圓角樓取樣自中世紀古堡中的碉堡,碉堡中的射擊孔被設計成了窗子;警戒塔被高大的壁爐煙筒取代;就連本應建造敵情瞭望臺的角樓頂,都被設計成了開放式露臺,供貴婦及賓客觀賞王室成員打獵的盛況;低矮的城牆由防禦工事變成了城堡的裝飾;護城河成了輕舟畫舫的遊湖…這些都在說明,以耀功和享樂為主的法國宮廷古堡漸漸取代了軍事防禦性的中世紀古堡式建築,成為新的皇權象徵。
由於弗朗索瓦一世對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偏愛,城堡的設計絕對嚴謹,符合文藝復興一貫的風格:整座建築完全對稱、規矩,中央城堡主體呈希臘十字式( Greek Cross)柱式、比例都經過嚴格考量;內部大廳以扁平拱頂增加縱深,頂上以石板鑲嵌的282座煙筒,800個精雕柱頭,傾斜角度極大的 裝飾著老虎窗的屋頂,這些無不體現了法國文藝復興早期的建築特色。
城堡內部共有77座樓梯井,方便堡內居民互通有無,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達·文西為弗朗索瓦一世秘制的雙螺旋樓梯。這座位於城堡中央的精美建築,以其巧妙的設計使兩個樓梯在同一個軸心,各自獨立,上下樓時雖可以看見對方,卻無法相遇。傳說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國王的情婦與王后碰面的尷尬,防止兩個女人大打出手。客觀上,這樣的設計有一定的軍事防禦考慮,可以避免敵軍大舉攻進國王的寢宮同時也縮短了人多時上下樓的時間,提高了行動效率。
二層拱頂以無數個弗朗索瓦一世名諱首字母F以及他在位時王室的象徵——蠑螈做裝飾甚為壯觀。其中F字母被代表弗朗索瓦一世母親路易斯·德薩瓦( Louise de Savoie,14761531)的打了結的短繩包裹著,意在尋求母上的庇護;噴水蠑螈寓意要以皇帝的雄威澆滅王國暗藏的邪火,旨在保佑江山基業永世不滅。在雙旋梯頂端的雕刻上,還可以看到如鏡面反射般反刻的F,據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更好地被上帝看到,使在世君主獲得天主的庇佑。
由於只是一座為打獵而設的行宮,香波堡的每任主人都不會在這裡久住。城堡的創始者弗朗索瓦一世更是喜愛在羅亞爾河谷的四座皇家城堡中自由散步,每日換著地方住。皇室的僕人只好時刻準備著「捲鋪蓋」,拉上方便移動的行李,隨君主而走。香波堡在一年中的很長時間內都是空空如也,如今遊客所看到的家具擺設,大多並非原貌,只是為了重現皇家貴族生活,於19世紀被重新設計裝點過的。
但在這座城堡裡,的確收藏著世上最珍貴的17世紀的法國掛毯。由於數量眾多,香波堡只能有選擇性地展出。但每隔一個季度,工作人員都會將展出的掛毯與庫房中的掛毯進行輪換,因此,不同季節在香波堡所看到的掛毯,其實是不一樣的。這種做法保證了每件藝術品都可以得到最及時的清理和修復,使其能夠更久遠地傳承下去。整批收藏中,「弗朗索瓦一世的獵尋」( La chasse de Francois1)系列主題壁毯最具價值。安排製作這一系列壁毯的亨利四世並不是想重現弗朗索瓦一世出行打獵的盛景,而是希望用壁毯的形式,將法國宮廷的狩獵傳統和經典技巧記錄下來,並代代傳承下去。
於是,承接此項目的古博蘭( Gobelins)巴黎皇家手工掛毯工坊的匠人們並沒有花費大力氣去表現弗朗索瓦一世的英武,而是簡單地找了一些前人版畫中的弗朗索瓦一世的形象復刻下來,織進了自己的作品。整個系列於17世紀初完工,並被香波堡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