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我國語言學現代化鏈條早期環節的補足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清末民初是我國學術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重要時期,我國現代語言學的建立在這一時期深受西方學術話語的影響。彼時,大批留學生,如章太炎、胡以魯、楊樹達、陳望道、趙元任、李方桂等,以著書立說的方式將西方語言學理論引介到中國,為我國語言學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也對其後百餘年來我國語言學的發展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早期語言學文獻的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發掘,早期國內外語言學理論、思想、觀點之間的傳承和發展、碰撞與交融也沒有得到清晰而完善的梳理。這是我國語言學發展史亟待深入發掘的環節,對於釐清中國語言學發展歷程意義重大。 

補足學術史鏈條早期環節意義重大  

首先,認識和解決當前學術難題需要補足鏈條上的早期環節。今天語言學中的不少難題和爭議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而事實也證明,不了解問題產生的根源,一味地變換理論、追新逐異,往往顧此失彼,難以將問題徹底解決。重回歷史語境,補足鏈條上的早期環節,可以追溯問題產生的根源,有助於明辨癥結所在、找尋解決方法。

其次,釐清我國現代語言學的發展脈絡需要補足鏈條上的早期環節。目前學界對我國語言學現代化過程的梳理尚不夠完備,以語言學現代化為線索的基於早期文本分析與比較的學史著作還較缺乏,從實證入手深入描述我國語言學理論來源及其在學者間傳承關係的論述相對較少。全面把握我國現代語言學的發展脈絡,必然要補足這一薄弱環節。

最後,發掘我國語言學的貢獻、弘揚我國語言學的優良傳統需要補足鏈條上的早期環節。我國早期語言學者對西方語言學理論並非全然照搬,而是結合漢語實際情況進行了積極改造,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創新和發展。我國現代語言學在開創過程中,也逐漸形成自己的研究特點與風格。發掘我國語言學者的貢獻,弘揚前輩學者的優良傳統,需要補足早期環節。

 藉助「域外之眼」實現內外證並舉

當前關於我國語言學現代化的研究主要依靠域內文獻。興膳宏較早將中國本土之外的學者論述我國文化的相關著作命名為「域(異)外之眼」。魯國堯、李無未、邵敬敏等學者均提出過漢語史研究需要利用「域外之眼」(域外資料或域外學者理論意識)的觀點。學者們藉助西洋學書和漢字文化圈文獻等「域外之眼」解決了一些傳統語言問題,如虛詞「了」的語音變化過程、明清官話的音系基礎、現代漢語詞彙體系的形成等。同時,近年來學者們開始注意到,外證材料對認識近代以來我國語言學的現代化也具有重要意義。如李無未教授率先以比較視野系統探討了胡以魯《國語學草創》中語言學理論的「架構」「原型」及「新疇」,並以此為契機重構中國語言學理論的現代化過程。之所以選擇胡以魯,正是由於他學術背景的獨特性——師從章太炎,同時又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跟隨著名語言學家上田萬年學習語言學,而上田萬年又深受德國萊比錫大學甲柏連孜的影響。這一特殊經歷使胡以魯同時具備普通語言學、音韻學、比較語言學、語言心理學等多重知識背景。通過將《國語學草創》與上田萬年《國語學》、甲柏連孜及章太炎相關著作對比,可以發現《國語學草創》的寫作「原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前賢成果,又在多大程度上進行了自我發揮,並在哪些方面對後世語言學著作產生過影響。這樣系統的、由點到線的挖掘與比較工作雖然才開展不久,但我們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隨後必將會有新的材料和成果出現,最終集點成線、匯線成面,從更深層面推進對我國語言學理論、語言學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理解與認識。 

 補足我國語言學現代化鏈條早期環節的具體步驟  

近年來學界對「域外之眼」的重視提醒我們,補足我國語言學現代化鏈條的早期環節不能只依靠域內材料,而應該域內材料與域外材料並用,實現內外證並舉,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對內證進行窮盡式搜羅和分類,尤其加強對早期文獻的挖掘與整理。

第二,以內證為基礎,廣泛搜索相關外證,通過比較,發現異同,形成我國語言學現代化理論、方法來源的層次與脈絡。

第三,回到內證,通過同類內證歸類、分析和比較,歸納其理論共性與個性,形成我國語言學現代化理論、方法的發展與傳承譜系,歸納不同理論的應用範疇和不同學者的研究特色。

第四,回到外證,通過將內證與同時代外證比較,發現我國學者與國外學者在研究視角與研究模式等方面的異同,從而科學定位我國學者研究成果在世界上的價值與貢獻,形成對我國語言學現代化發展成果的科學認識。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過程中也需留意語言學理論在各國的傳播方式與接受狀況,尤其是國外理論與方法在我國的本土化過程。這樣,採用以內證為基點、外證為補充的思路,通過內外證的有機結合,從具體文本和理論出發,重新梳理我國語言學現代化的進程,則我國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外部影響因子的關聯關係、理論與方法間的傳承層次都將清晰可見並有據可依。

總而言之,補足我國語言學現代化鏈條的早期環節既有價值也有必要。它有助於重新挖掘與認識早期語言學「遺珠」的學科史價值,有助於完善我國語言學來源、發展的「譜系」與「環流」,幫助我們更加全面、科學地認識我國語言學學科現代化的歷程,為今日學者的研究提供紮實的學史和理論基礎。而「內外證互補」的方式將有助於我們拓寬視野,為補足我國語言學現代化的完整鏈條提供堅實的證據。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這一方法的使用也要求我們具備紮實的文獻學功底和一定的外語閱讀能力,培養自己聯繫和比較的思維,要能「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於無疑處有疑」。以史為鑑,歷史為現實服務。學科現代化的梳理必將為提升我國現代學術研究水平和中國學派的構建與發展提供助力,從而提高我們對自身學術主體性的認識。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中文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3月30日第1896期 作者:周士瑤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吹響我國語言學發展號角 ——紀念《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發表...
    )的領先地位;該報告當時引起了人們對語言科學的高度關注和強烈興趣,對推動我國語言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可以說,《科學》吹響了我國語言學發展的號角。40年來語言學界獲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使我國語言學研究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時代氣息。人類創造了語言;語言成就了人類。當代社會是信息的社會,而語言作為一種信息系統,在社會的活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語言不僅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和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語言還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和積聚知識的工具。
  • 葉成城|理解早期西歐現代化:概念、動力與機制
    一、理解國家發展:早期西歐現代化維度和概念現代化的定義無疑是多樣的,但是多數定義都仍然以早期西歐的發展模式作為基本的模板,多數現代化理論都出自於西方國家,因此早期西歐現代化通常是「普遍意義上的現代化」話語下最具典型性的案例。
  • 推進產業鏈現代化 要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推進產業鏈現代化 要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 李曉華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是中央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和我國產業發展內在要求提出的戰略任務。所謂產業鏈現代化,是指在一個國家內部由產品和服務生產各環節所構成的鏈條能夠充分利用當代先進科技成果、生產組織模式和經營管理方法,整體發展水平處於世界領先行列。
  • 我國農業法制建設及其現代化
    這一時期,我國先後出臺了一批有關農業的法律法規,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草原法、漁業法,國務院頒布了植物檢疫條例、獸藥管理條例,農業部也同過了一批部門規章。通過這一時期的立法活動,我國初步建立了農業法律框架體系。這一時期法制建設的特點:一是法律逐步受到重視,但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主要是依靠政策,法律的作用還有很大的局限性。
  • 講座回顧丨巴得勝: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
    巴教授講座的主題是「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既從宏觀的視角揭示了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的學術轉變,又從微觀、實證的角度介紹了歐洲佛學研究界的代表性人物和成果。首先,巴教授從對比中國和歐洲對佛教的接受的角度介紹了早期佛教知識在歐洲的傳播問題。
  • 我縣拉長產業鏈條打造世界鋁谷
    特別是近年來,立足當前國際國內對綠色環保運輸重視程度的日益加深,這家公司在輕量化專用車生產方面狠下功夫,投資億元新建了現代化高水準生產車間,引進了世界領先的自動焊接生產線。目前,「明航」專汽在物流專用車製造領域走在了行業前沿,具備了年產5000輛鋁合金罐車的生產能力。  這是我縣鋁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 以工業網際網路為關鍵抓手推動製造業產業鏈現代化
    這嚴重製約著我國製造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進程,亟需舉全力打造完整且創新性強、附加值高、韌性好的製造業產業鏈,以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產業安全乃至國家整體經濟安全。依託網絡平臺和技術在更大範圍突破空間制約,及時、高效地實現跨環節、跨主體、跨區域、跨國界全方位連結,讓更多主體更深更廣地融入全球分工協作體系。五是產業鏈鏈條更加強韌和可控。擁有完備的產業鏈條,各環節協同靈活高效,具有維持自身系統穩定和抵抗外部衝擊的能力。
  • 許耀桐:我國「現代化」內涵是步步豐富的
    原標題:我國「現代化」內涵是步步豐富的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現代化,努力追尋現代化,不斷認識和闡釋現代化,展示了現代化的清晰脈絡和豐富的內在關係。
  • 王寅:體認語言學發凡
    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西方語言哲學早期的理想語言學派,為批判形上學所論證的那些虛無縹緲的偽命題,建構了「語言與世界同構」語哲觀,人本精神依舊不在他們的視野之中。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語哲中的日常語言學派和歐陸人本理論漸成顯學,「人本主義」走出低潮,在德國哲學家手裡得到正名。
  • 大家治學(15)楊仁敬 林語堂: 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開拓者——紀念林語堂誕辰120周年
    今年是林語堂誕辰120周年,我們想藉此機會談談他對我國早期英語教學的貢獻,以紀念這位名聞海內外的學術巨匠。林語堂一生曾從事英語教學多年。他熱愛這個職業,在工作中銳意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受到當時外語界的關注。1916年至1919年,他在清華任英文教員,邊教書,邊充實國學知識。
  • 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是什麼?學者這樣說
    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初,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集中體現為「四個現代化」範式——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這一範式本質上屬於物質文明的一維現代化,或者說是「器物現代化」。在我國現代化的長徵路上,除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還先後形成了「兩步走」戰略、「三步走」戰略等多個戰略安排主持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現代化的奮進路程上,都提出過哪些戰略安排?
  • 左玉河: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頓挫
    洋務運動成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起點。甲午戰爭是對長達30年的洋務運動所做的一次總檢驗,但結果表明,不僅自強求富的目標遠未達到,而且東亞格局發生了根本改變,中國早期現代化遭受了嚴重挫折。在甲午戰爭過去120周年的今天,回望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歷程,反思甲午戰爭對中國早期現代化及東亞格局的影響,顯然是有深刻意義的。
  • 馮志偉談計算語言學
    計算語言學是近年日益受到重視的前沿交叉學科。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馮志偉主要研究計算語言學、語言學流派、語料庫語言學、術語學,他是我國最早從事計算語言學的學者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末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踏上計算語言學的學術道路,為我國計算語言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 神經語言學與失語症 語言學午餐
    (本文選自「中國社會科學在線」;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神經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的重要分支和前沿,橫跨語言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學科,綜合多學科開展語言神經機制和腦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語言學的當代形態。
  • 加快推動早期教育發展 構建新型養老保障體系
    劉林委員:建立國家級早期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早期教育和學前教育是事關個人成長成才、國家人口素質提升的基礎工程和關鍵工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建議,把早期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四五」規劃中擺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建立國家級早期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加快推動早期教育發展。
  • 面向新發展格局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一方面,作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我國製造業最大的優勢在於產業門類齊全和產業鏈的完整性,但也要看到,產業大而不強、產業基礎不夠牢固、傳統競爭優勢趨於減弱、總體處於中低端水平等問題依然存在,需通過推進產業鏈現代化加快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
  • 認知語言學 語言學交流平臺
    一、認知語言學的興起(一)認知語言學興起的過程雖然認知語言學真正的歷史只有約三十年,但作為結構主義和轉換生成語言理論的反動,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心理學、認知科學對認知的早期研究,其認知結構完形的組織原則來源于格式塔心理學,其主客觀互動的信念來自皮亞傑的心理發展的相互作用論
  • 北京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發展論壇舉行
    本次論壇的核心議題是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以下簡稱「外國語言學」)學科定位與未來發展,具體研討問題包括外國語言學學者和學生的研究特點、外國語言學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外國語言學學科的學生培養模式等。王丹祝賀語言所成立十周年,並從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師資建設方面回顧了語言所十年中所取得的成績,對各位專家以及兄弟院校對北大外院語言所給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 中國語言學研究70年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語言學研究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快、學術最繁榮的時期。下面主要就漢語言文字的研究分兩個時期簡要敘述。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事業的需求推動語言文字研究發展黨和政府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起就對文化教育事業高度重視。
  • 早期閱讀 最應該重視什麼
    現在的家長們對早期教育非常重視,這關係到孩子一生的發展,很多家長都逐漸意識到「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的道理,不愛閱讀的孩子,很難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閱讀並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更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或等到上小學,自然而然愛上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