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山裡的早婚少年:留守輟學早戀 奉子成婚

2020-12-20 搜狐網

  2016年2月22日,廣西南寧市馬山縣一對16歲新郎新娘的婚禮成為網絡焦點。

  新京報記者走訪發現,在馬山縣的古零、金釵、林圩、永州、喬利等鄉鎮,都有少年早婚的個案。

  這些大山裡的年輕人,過早離開學校,在短暫戀愛後進入婚姻。

  他們有著共同的特徵:多為留守少年、多為奉子成婚。而婚後,他們又大多選擇了父輩的路,出外打工,把孩子留給家裡的老輩。

  面對未來,他們表現出迷茫、糾結、忐忑。

  當地政府感受到了壓力,教育、民政、婦聯等部門召開聯席會議,要求落實五項措施應對輟學和早戀現象。希望通過關注在校青少年,特別是女生和留守學生的生理、心理、情感成長過程,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男女生交往問題。

  2月27日上午9點,廣西馬山縣婦幼保健院,16歲的韋璇躺在床上,睜著一雙大眼睛,盯著病房頂上的黃漬出神,手上滴滴答答輸著液。

  如果不說,沒人猜得到她在一天前剛生了孩子——她一臉稚氣,剛上高一。

  懷孕7個月時,韋璇還不知自己有了孩子,以為是肚子脹氣,一個勁吃健胃消食片。

  直到在廣東打工的父母過年回家,才發現她懷孕。責備了幾句,就準了她和19歲男友的婚約。

  韋璇生產時,她的父母並不在身邊。剛過了正月十二,他們便返回打工地。守在產房外的,是19歲的準新郎。

  幾天後,韋璇將帶著新出生的孩子進入婆家,與她的學生身份告別。

  這也是大山深處,一部分少男少女正在經歷的命運。

  「看雨下,餵孩子,等雨停,餵孩子……」

  廣西的2月,一彎彎青山中,雨水久落不停。

  在國家級貧困縣馬山,外出打工的人們如遷徙的候鳥,又回到了大山深處的家。

  這是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不僅是因為新年,還因為人們會按傳統習俗,把這一年的喜事都攢在這段時間操辦。

  喜事裡最多的,就是婚事。

  今年辦婚事的新人裡,最出名的是16歲的張家樂和吳明敏,2月22日,馬山縣「16歲少年夫妻」的新聞成為網絡焦點,他們婚禮的照片被推上各大網站。甚至「出門有人追著我要籤名,還要和我合影」。張家樂說。

  正月裡,張家樂應酬多,除了吃酒就是出去玩,吳明敏經常一人呆在家裡。客廳空空蕩蕩,一排舊椅子,沿牆放著,吳明敏兩腿耷拉著坐在上面,總結自己的婚後生活:「看電視,睡覺,睡不著就逼著自己睡,再看電視,再睡覺。」

  吳明敏說,最難打發的是無聊,好在還有兩位堂嫂,她們勉強算是吳明敏的同齡人,也是她的初中校友,能一起解解悶。她們讀完初中就放棄了學業,都是懷了孕,然後與丈夫結了婚。二嫂嫁過來時也才16歲,如今已經是一兒一女的母親。

  吳明敏的朋友們也大多嫁了人。吳明敏有時會煩惱丈夫總愛管她,不讓她和姐妹逛街。

  喬利鄉16歲的韋靜在2月15日辦了婚禮,她19歲的丈夫隨後去了新疆打工,她和公婆在家帶著三個月的孩子。她這樣描述自己的一天:「看雨下,餵孩子,等雨停,餵孩子……」

  丹丁屯16歲的韋禮芳在2月13日剛剛生了小孩,她準備等小孩滿月時,滿月酒和婚禮一起辦了。

  即使是結了婚或有了孩子,這些女孩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大人還是孩子。吳明敏數著一塊一塊的零錢,憧憬著去買她最愛吃的辣條,韋禮芳喜歡回憶初中時光,「最好的是想去哪裡玩都可以,什麼都不用顧慮。」

  在村裡,人們把16歲生孩子的韋禮芳叫做小孩子,「喔唷,小孩子帶小孩子,怎麼得了哦。」幾位婦女圍在一起感嘆。

  「結婚晚了,好姑娘都被別人挑走了。」

  從南寧市區到馬山縣城有100公裡,從馬山縣城到張家樂和吳明敏的家有50公裡。要先乘巴士,再坐摩託,花上一個小時。

  公路建在一座座山的山腰上,路邊沒有完整的平地,都是小塊不規則的梯田。

  早晨,婦女們拎著木盆、衣服到溪水邊,這裡還保留著用木棒浣衣的習慣。

  同樣被保留的還有對土地、宗廟的信仰,每個村口,都立著一個紅色的土地廟,每家每戶的堂屋裡都供著一個祖宗牌位。

  四周都是高山,進入村子,手機就會處於無服務狀態。想要收到網絡,需要爬上周圍的山。

  在村裡,時常能看到一群十五六歲的年輕人湊在一起,男孩們幾乎留著一樣的髮型:厚劉海遮住眼睛,兩側頭髮削短,頭髮染成紅色或黃色。他們喜歡在村子到鎮上的山路上飆車,騎著摩託呼嘯而過。女孩們,嫁了人的,往往手裡抱一個,另一手還牽個孩子。沒嫁人的,則出現在男孩們的摩託後座上。

  在當地人眼裡,早婚早育,在這裡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我14歲就結婚了,別人還有定娃娃親的,這有什麼了不起嘛!」張家樂的叔公指著夫妻倆感嘆道。

  張家樂的兩位堂哥,一位22歲,生了一個男孩;另一位20歲,生了一男一女。

  張家樂的堂叔,在40歲時已經成了爺爺,今年42歲的他,已經有兩個孫子、一個孫女。他對目前這種生活很滿意,覺得趁自己還有能力,可以幫忙撫養孫子。等自己老了,兒子、兒媳又會來反哺他。

  村民們回憶,早婚在上世紀60年代曾經盛行,到了八九十年代,村莊裡的適齡青年受「晚婚晚育」政策影響,並未出現太多早婚情況。直到最近幾年,村裡光棍逐漸增多,早婚現象也越來越明顯。

  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如果男人20歲結不了婚,就算是「老夥子」了。「姑娘就那麼多,結婚晚了,好姑娘都被別人挑走了。」

  馬山縣教育局一位官員介紹,在張家樂所在的這個村莊,40歲以上的「光棍」數量達40多個。「現在有些家長給男孩灌輸觀念,在外面讀書能找到女朋友的,儘量就找一個,把這門親定下來,完成一個家庭傳宗接代的最大任務。」

  早婚中的女方家長,常常處於被動的一方,「女兒懷了孕來跟我說,除了嫁他,還能怎麼辦?」一位父親顯得很無奈。

  在丹丁屯,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粗略算下來,屯裡400人左右,大齡單身男青年能達到40個。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年紀在30到40歲,家庭貧困,和父母一起生活。

  古零鎮某村的村民李春紅(化名)估計,村裡「光棍」大約有四十個。李春紅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要男孩,村裡的媽媽們流掉了不少女孩,新生兒男女比例一度達到1:5。

  上世紀90年代末,李春紅和丈夫想要個兒子,但最後還是生了兩個女兒。

  李春紅認為自己為女兒黃嬌嬌做了最好的選擇——挑了一個上門女婿。

  黃嬌嬌今年16歲,孩子剛出生。她與丈夫同在古零鎮的一個村子長大,兩家離得近,走路不過10分鐘。

  養兒防老、傳宗接代,這觀念在李春紅心裡根深蒂固,沒有兒子,就招個女婿進來。

  她心裡有桿秤,等到十年後夫妻倆無法工作了,女兒就能養活他們,不用為養老操心。

  對於生了男孩的家庭來說,娶到媳婦、傳宗接代便成了首要的大事。

  2015年,喬利鄉的李方明讀到初二輟了學,跟著父母在廣東打工。

  在校時,他與比自己高一個年級的韋禮芳戀愛,知道了這個消息,母親李敏(化名)沒有反對,反而讓李方明把輟學的戀人也接到廣東,與自家人一起生活。

  到廣東不過三個月,韋禮芳便懷上了孩子,知道消息時,李敏覺得「有點早」,但轉念一想又覺得安慰,「至少傳宗接代的任務完成了,生了第一胎,他們緩兩年還能再生一胎」。

  2月28日中午,孩子醒來,韋禮芳兩手摟住孩子,一把抱起來。李敏怕她用力過猛,連忙上前幫忙。

  這個16歲的姑娘,如今一邊看著動畫片《海綿寶寶》、《熊出沒》,一邊在QQ上和同學聊著孩子怎麼吃奶、丈夫公婆對自己是否好的話題。

  「他來得太快了,我們措手不及。」

  從記事起,父母對韋璇來說就是一個模糊的印象。韋璇說,父母已經在廣東打了十幾年的工,每到過年或者寒暑假才能見一兩面。

  韋璇和姐姐被留在老家,由奶奶照看,說是照看,其實也就是做做飯。

  人生的前十幾年,她們都是獨自成長。四年前姐姐懷了孕,然後嫁人,如今,又輪到了韋璇。

  和韋璇一樣,記者採訪到的吳明敏、韋靜、唐妍等人,無一例外都是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少女。她們的父母都是常年在外地打工。吳明敏說:「我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跟山裡野草一樣,和爸媽一年才見一次面。」

  除了是留守少年,他們另一個共同的特徵是「早戀」。

  張家樂說,他所在的初中戀愛很普遍,班上50個人有30個都談戀愛。

  在他們就讀的中學裡,「性」不是新鮮事。

  韋璇、韋禮芳都強調,她們絕非班上的第一例。在自己與男友發生關係前,已經聽說過很多同學都「那個」了。因此,她們也覺得,「性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

  韋璇的丈夫藍盛龍剛滿20歲,聽到懷孕的消息,他說自己「蒙了」,本來和朋友約好出去玩,結果一晚上沒睡著。

  初中畢業後,他在南寧一家餐館做廚師,一個月掙2500塊,本來覺得很滿足。但孩子的花費讓他壓力陡增,他眉頭皺了起來,說回去打算做兩份工,白天在餐館,晚上去燒烤攤。

  「他來得太快了,我們根本就措手不及。」

  這個孩子是在中考結束的夏天懷上的。當時,這對小情侶討論過「性」,韋璇還有些扭捏,藍盛龍說服了她:「反正也是在一起,早一點又有什麼問題?」

  懷孕時,唐妍15歲,已經輟學。談起性,她意外地直白,「我不是個例,其實也沒有什麼,雙方真心喜歡就可以。」

  馬山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主任陸榮莉認為,雖然初中有生理衛生課,但大多數少男少女都沒有做保護措施的意識。這催生了一批低齡產婦,她們是生產事故的高發群體。

  根據馬山縣婦幼保健院的入院記錄,僅在今年1月份,就有8名未成年孕婦在此生子,最年輕的15歲。據此推算,馬山縣僅該院一年就收治近百位未成年孕婦。

  陸榮莉接治過的最小的孕婦是13歲,「生產時,根本使不上勁兒,很危險。」

  一位馬山縣教育系統的人士認為,正是因為這些留守少年在性上的隨意,導致早孕,而有了孩子,就只能選擇輟學嫁人,這也是馬山當地早婚現象的一個原因。

  「不讀就算了,我們有什麼辦法?」

  2月28日,開學第一天。喬利初中初三年級的普通班裡,人群稀稀拉拉。

  一個學生說,在初一時,年級有7個班,初二時,變成6個,初三時,已經只有5個班了。

  曾在喬利鄉讀過初中的韋禮芳說,初二升初三時,年級裡6個班變成了5個,有接近一個班的同學都退學了。

  在韋禮芳的記憶裡,同學們輟學的理由五花八門:因為懷孕要結婚、因為被同學嫌棄不愛乾淨、因為打架、因為睡眠不足……

  初三上學期,金釵鎮的唐妍和四五個同學都放棄了學業去廣東打工。她承認,離開學校是因為學校「不好玩」,「外面的吸引力太大了」。出門打工能掙錢,讀書有什麼好?

  張家樂在初二時輟學,到南寧做建築工,一個月能掙3500元左右。這讓不少年輕人豔羨不已。

  「我爸媽和老師總是跟我講知識改變命運,但是我不這麼想。現實生活中有太多讀了大學也找不到工作的案例,有些人讀到20多歲,家裡爸媽要養,但還是在做啃老族,還不如早點出來打工。」一位剛剛成親的女孩說。

  韋靜的心情有些複雜。15歲時,她意外懷了孕,那時還在讀初三,成績在班上能排到前十,她一心想著要靠讀書走出大山、出人頭地,想打掉孩子,檢查時卻發現太遲了——已經五個月了。儘管如此,她還是堅持參加了中考,達到了重點中學分數線,但她也無法再讀書了。

  根據2014年馬山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當年全縣小學、普通中學全年招生數14112人,畢業生數11843人,出現了2269人的缺口。

  馬山縣一位教育系統的官員說,事實上,政府一直在做「控輟保學」工作,力圖杜絕輟學和早婚。

  在片聯中學,記者看到縣教育局發的一份文件,鼓勵學生完成學業。文件上說,這裡上學不收學費、雜費,只有一些自願交納的資料費,家庭困難的學生每個學期還有650塊錢的補助。

  吳明敏承認,她退學時,老師曾不止一次地勸過。「老師一直跟我講,讀書有補助,但我不願為補助去讀。」

  在馬山縣教育局長黃漢仕看來,年輕人出外打工和意外懷孕是「控輟保學」工作難做的原因之一。在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過6058元(2014年數據)的馬山,出門打工,一個月掙三四千塊錢,是一件誘人的事情。

  「學校會做勸導,但有的家長覺得早務工早養家,說哎呀,算了,讀就讀,不讀就算了,我們有什麼辦法?」黃漢仕說。

  馬山分管教育的縣委副書記黃子江坦承「壓力很大」,馬山縣剛剛通過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驗收,今年,將迎來全國驗收。黃子江說,16歲夫妻的事情是一個提醒,政府一直在思考怎樣在控輟保學方面繼續加強。撓了撓頭,他反問記者,「到底要怎麼辦呢?」

  「我老公現在對我很好,但以後呢?」

  對於未來的日子,這些早婚少年們似乎除了外出打工外,再無其他規劃。

  吳明敏和韋禮芳的打算是打工掙了錢給丈夫買輛車。韋璇則希望先帶好孩子,等孩子大點了再去打工。

  結婚、打工、蓋房、生子,他們的父輩、他們父輩的父輩,都是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如今,這也成為年輕夫妻們一種不曾懷疑的生活。

  也有早婚少年對未來感到迷茫和忐忑。

  韋璇的姐姐初二輟學,15歲便懷了孕,不得已結婚,現在與丈夫在廣東中山打工,孩子放在老家由爺爺奶奶看管。因為丈夫經常不回家,夫妻間常爆發激烈衝突,感情已經到了破裂的邊緣。

  躺在產床上,說起未來,韋璇聲音帶著不確定:「我老公現在對我很好,但以後呢?我說不好。」

  韋禮芳的二姐16歲時就瞞著爸媽結了婚,很快生下孩子,後來與丈夫不和,丈夫把她打到「渾身青紫」,她選擇了逃跑,如今又另外嫁人、生子。

  由於這些婚姻都沒有走法律程序,政府部門也無法統計這些少年婚姻的真實數據。

  馬山縣教育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就拿張家樂結婚這件事來說吧,不是出了新聞,我們都不知道。他們在深山裡結婚,也不登記,誰會了解?」

  在馬山縣一個鄉鎮中學做過班主任的黃莉(化名)說,她見證過很多無疾而終的戀情。這些早戀、早婚的孩子,有時通過QQ、簡訊聊天就能確定關係,他們把彼此作為寂寞生活裡的一個寄託。但這種感情來得猛烈,走得迅速。她用了一個比喻:像一場煙花,很絢爛,但很快就消失了。

  看到張家樂和吳明敏的早婚新聞時,黃莉說自己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希望他倆的婚姻,不要像她以前見證過的那些案例一樣。

  廣東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錦華認為,並不是儘早成家立業就是好的,有時反而可能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這些偏僻的山村早婚現象,父母是始作俑者,早婚背後,是父母的推動和家庭壓力。普法的重心應當放在監護人身上。

  京衡律師事務所律師餘超說,早婚早育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危害:違反婚姻法規定,破壞了法律的嚴肅性;一旦懷孕,不利於胎兒發育也不利於母體健康;縮短了人口增長周期、早婚者年齡較小不能很好地處理家庭矛盾,為家庭不穩定和社會矛盾埋下隱患。

  這種背景下,要深入地開展《婚姻法》、《人口和計劃生育法》等法律的宣傳教育,民政、婦聯、計生、各村組幹部甚至可以直接幹預早婚現象,做到早發現、早制止。

  張家樂與吳明敏的婚禮走紅網絡後,馬山縣於2月22日下午組織工作組進行了深入調查。查實有關情況後,工作組對張某、吳某雙方及其父母進行了批評教育。同時,馬山縣教育、民政、婦聯等部門召開了聯席會議。教育局局長黃漢仕說,會上各個部門都做了檢討:從法制部門來說,婚姻法宣傳不到位;從教育部門來說,教育的體制有問題;對婦聯來說,婦女維權沒做好;還有鄉鎮,也有問題。

  會後政府落實了五大措施應對輟學和早戀現象,包括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完善德育關愛機制、建立「控輟保學」網絡、提升貧困救助力度、拓寬升學就學渠道等。

  記者採訪時,少年夫妻們對政府的舉措表達了一致的觀點,「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我們不需要管那麼多。」

  (文中早婚少年皆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羅婷 實習生 張帆 王昱倩 廣西馬山報導

相關焦點

  • 大山裡早婚少年們:多為奉子成婚 婚後出外打工
    本稿轉載公眾號剝洋蔥people(微信ID:boyangcongpeople)  這些大山裡的年輕人,過早離開學校,在短暫戀愛後進入婚姻。這種感情來得猛烈,走得迅速:像一場煙花,很絢爛,但很快就消失了。  他們有著共同的特徵:多為留守少年、多為奉子成婚。
  • 少年情侶奉子成婚生三個娃 二娃患病網上籌款遭指責
    小銘鎰生病後,么妹終日以淚洗面。阿鑌和么妹婚禮現場。對於網友們的指責,他們也承認當初早戀早婚確實欠思考,現在很後悔。不過,他們說這幾年他們也在努力地生活著,現在最要緊的是救孩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勇 受訪者供圖  奉子成婚  同學穿校服參加婚禮  阿鑌和么妹是初中同學,情竇初開互生情愫,初中畢業就擺了喜酒。
  • 少年情侶奉子成婚生了三個娃 二娃患白血病網上籌款遭指責
    少年情侶奉子成婚生了三個娃 二娃患白血病網上籌款遭指責小銘鎰生病後,么妹終日以淚洗面。近日,一篇附捐款連結的網文在網絡流傳。一對廣東小夫妻因家中困難,無力承擔患白血病孩子的手術費用,在網絡發起籌款。網友們劃出了關鍵詞:「初中生」、「奉子成婚」、「穿校服參加婚禮」、「生三個娃」…… 認為籌款人不值得被同情。阿鑌和么妹婚禮現場。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這對小夫妻也很無奈,他們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信息都是真實的,「原想寫上自己的真實經歷會利於快速籌款,誰想弄巧成拙。」
  • 初中生畢業後奉子成婚生3娃 二娃患病上網求助被罵
    網友們劃出了關鍵詞:「初中生」、「奉子成婚」、「穿校服參加婚禮」、「生三個娃」…… 認為籌款人不值得被同情。接受紫牛新聞採訪時,這對小夫妻也很無奈,他們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信息都是真實的,「原準備寫上自己的真實經歷會利於快速籌款,誰想弄巧成拙。」對於網友們的指責,他們也承認當初早戀早婚確實欠思考,現在很後悔。
  • 海南現「少女媽媽村」:14歲當媽30歲成外婆 早婚成風
    他們有著共同的成因:多為半留守少年、受習俗影響,部分早戀後奉子成婚。  ——傳統陋習,早婚早孕成習俗。多位漁民告訴記者,漁民出海風險大,需要提早「傳宗接代」,早婚早孕已成為多年來的習俗。新盈鎮中學一位教師介紹,有的漁民小孩在學校上學,家長就跑到學校門口來觀察女學生,看中了就上門去定娃娃親。「姑娘就那麼多,晚了好姑娘都被別人挑走了。」一位漁民說。
  • 少年情侶奉子成婚生3娃,娃患重病籌款遭指責;常德男子索要分手費不...
    一天早晨,一居民買了菜回家,樓道裡碰到一個十三四歲的男生,問怎麼了,男生說有個小偷拿著刀把他帶到這裡,現在小偷已經打開門躲到屋子裡去了。這人嚇了一跳,因為男孩指的屋子正是自己家,於是趕緊報了警。等警察到來,把門打開,卻發現什麼都沒有。原來是這個男孩不想去上學,背著書包躲在樓梯間不去學校,被撞見就順口撒了個謊,讓大人們虛驚一場。
  • 奉子成婚的結局是不是幸福
    擱在從前,奉子成婚可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光是那份輿論壓力就讓新人們不得不遮著掩著;現如今,奉子成婚卻成了見慣不怪的平常事;更有人說,肯奉子成婚,也算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你說我說奉子成婚  翠翠(女 24歲 研究生):我不反對奉子成婚,不過,要看兩人的關係是否到了結婚的那一步。如果只是單純為孩子結婚,那肯定有一方或雙方是不情願的。既然這樣,以後肯定過不好,還不如不結呢!
  • 奉子成婚,婚姻易碎!
    比如因離婚鬧得沸沸揚揚的曹雲金和唐菀,他們的婚姻就是典型的奉子成婚。 2018年2月兩人結婚。 奉子成婚,真的要慎重啊,因為孩子絕對不足以支撐兩人一起要走的幾十年人生路。 奉子成婚的婚姻,比正常結婚的婚姻更為脆弱,崩盤起來,往往讓人措手不及。 為什麼?
  • 奉子成婚真的好嗎?
    還是這個社會真的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身邊有很多婚姻都是奉子成婚,其實這些情侶並不打算結婚,卻因為有了孩子之後倉促準備結婚並自信覺得婚後會很幸福。我的表姐就是一個奉子成婚的例子。表姐家庭經濟狀況艱難,她的一句想讀大學,父母就湊齊了學費。終於等到她畢業可以分擔家裡。
  • 「奉子成婚」丟人嗎?
    時下很多人都是奉子成婚!甚至好多人家家裡人都覺得是雙喜臨門。我覺得這也可以。可是大部分還是覺得堅決不能忍!看不下去。覺得「奉子成婚」簡直傷風敗俗!在我們那裡,奉子成婚又叫還沒結婚呢就有了人家的孩子了,叫給一大家子丟人了。這個懷孕的女人是自私的,因為自己的不檢點害的一家子跟著抬不起頭!成了一家子的出氣筒,說著難聽的話!拿著家教禮數死死的壓住她,讓她打胎。甚至,在女方打胎的時候,男方都不會說要吱一聲的。
  • 奉子成婚,到底會不會幸福
    作者:艾聞(情感導師)奉子成婚是比較文雅一點的說法,比較粗俗一點說法是「先上車後補票」。奉子該不該成婚?這個看起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其實困擾了很多人。首先,奉子成婚這個觀念來自古代。在這裡,先告誡年輕人一句話:現代社會開放包容,但一定要注意性的安全措施,尤其是女生,沒有想好談婚論嫁,就輕易不要懷孕,即使沒有奉子成婚這樣的糾結,打胎對身體的損害也是顯見的。今天我們談論「奉子成婚」這個話題,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存在,那就是已經「奉子」了,要考慮的只是要不要「成婚」。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流行奉子成婚?
    奉子成婚讀者來信我與男朋友談了三年戀愛,照理說也來到了結婚的階段。然而,我自己明示暗示了很多次。奉子成婚雨桐回答這年頭,年輕人比較流行奉子成婚。究其原因,為什麼要奉子成婚?理由一:如果沒有搞出人命,可能真的不會想到結婚。那是特別約束身心的事情,從此再沒有了選擇以及被選擇的權利。而且,很多習慣因為結婚需要改變。甚至,自己賺來的錢因為結婚要兩個人一起花。但,那可是鮮活的人命啊。總不能,讓對方打掉吧?那麼,就結婚吧。帶著孩子,三個人的婚禮。
  • 奉子成婚的人,最後會幸福嗎?
    兩個人並不是那麼的了解,但因為有了一個孩子而選擇結婚,這就是奉子結婚。在中國,奉子成婚的人比比皆是,當周圍的朋友突然就結婚了,十有八九都是奉子成婚。在國內意外懷孕的女性如果正值已婚年齡有很多都會選擇結婚。然而這樣倉促的婚姻真的能走到最後嗎?
  • 奉子成婚-搜狐母嬰
    在家人的催促下,兩人奉子成婚。婚後,莉莉住在公婆家,小兩口的生活全由小軍的父母照料。  小軍整日沉迷於網路遊戲,孩子出生後,也玩心不改,不是忙著上網聊天就是打遊戲,為此兩人戰火頻繁。兩人拍拖兩年拉埋天窗,陳浩民更第一時間在微博大曬結婚證,港媒質疑兩人急著結婚是因為蔣麗莎已經懷孕,據說蔣麗莎的好友也踢爆兩人是奉子成婚。昨天,陳浩民通過媒體發布了真愛宣言,其中並未否認奉子成婚。  蔣麗莎的好友「王雯雯大老WEN」上月在微博詢問:「誰有寶寶了?」
  • 女朋友意外懷孕,我該奉子成婚嗎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明星結婚之後沒多久就公布了孩子出生的消息,這時候大家才發現他們原來是奉子成婚。而在我們的身邊,也總有好久不見的老同學突然發消息說要結婚了,原因也是奉子成婚。奉子成婚在中國看起來似乎非常普遍,但這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呢?
  • 奉子成婚的愛情,可以走多遠?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太快,總是充滿了「激情」,和各種「不小心」很多人說奉子成婚是責任心的表現,好像也對,可請問再早點責任心去哪了,在很多事明明還可以避免的時候你們幹嘛去了?奉子成婚無非其實就是為自己當初避孕失敗犯的錯誤買單罷了。
  • 你怎麼看待奉子成婚了?
    開放化的社會風氣促成了現代的男女更多的去主動追求愛情,從而也導致出現了很多的奉子成婚的現象。當然現在不會像古代那般未婚先孕就採取進什麼豬籠之類的慘無人道的做法了。其實我覺得生活在古代的女性真的是一種悲劇,不管是皇室的公主、官宦之家的女兒還是布衣之女。他們都無法隨心所欲,每天過著那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靠著在家相夫教子度日。
  • 「奉子成婚」怎麼翻譯?可不是marry with a child!
    雖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大多數愛情難免都要走進婚姻即便有些人是「被迫」的比如"奉子成婚"😌那"奉子成婚
  • 奉子成婚,真的會幸福嗎?
    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思想也慢慢開放,特別是對於目前的奉子成婚越來越普遍了,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這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你目前的處境,其實也是很多女孩子的困擾,兩個人談戀愛,特別是發生性關係,可能會出現各種情況和意外,而懷孕就是最大的風險。很多人認為,解決意外懷孕的最佳方法就是「奉子成婚」。
  • 奉子成婚易對女人造成幾種傷害
    跟著社會開放和寬容,奉子成婚逐步被大年夜大年夜家收受領受,三成以上單身單身人士覺得奉子成婚沒什麼大年夜大年夜不了。但從性別來看,男性樂不雅不雅程度弘遠大年夜於女性,33.9%的男性覺得奉子成婚是雙喜臨門的功德,有40.9%的女性擔憂奉子成婚可以或許會埋下不幸福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