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心
9月12日,中秋節前一天,在國民黨31位大佬,包括榮譽主席連戰、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現任主席吳敦義等人,以親筆籤名的方式共同連署,呼籲郭臺銘與「總統」候選人、高雄市長韓國瑜進行合作的情況下,前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透過發言人表示國民黨將政黨利益置於臺灣地區利益之前,與其返回國民黨初衷背道而馳,即日退出國民黨,在月圓夜前與國民黨正式「分手」,為臺灣政壇重重投下了早有預料的震撼彈。然就在連署競選「總統」截止的最後時刻,郭臺銘再度突破「常規思維」,宣布不參與連署競選「總統」,使國民黨選情再度出現「峰迴路轉」的契機。
國民黨或可規避重蹈分裂覆轍
從1996年開始啟用直接選舉方式產生臺灣地區領導人至今,國民黨在「大選」中一共經歷了兩次分裂。其中一次發生在1996年,時任「司法院院長」的前國民黨副主席林洋港因未獲黨內提名而堅持搭配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參選,被國民黨以違反黨紀參選為由開除黨籍,最終在選舉中獲得14.9%的得票率,遠低於以54.0%的得票率獲勝的李登輝與前「副總統」連戰的組合。
另一次發生在2000年,處於政治巔峰期的前「臺灣省長」宋楚瑜因時任「總統」李登輝堅決指定連戰代表國民黨參選,而從國民黨出走搭配前長庚大學校長張昭雄以無黨籍身份參選,最終在選舉中獲得36.8%的得票率,勝過國民黨籍參選人連戰的23.1%,但敗給了獲得39.3%得票率的民進黨籍參選人陳水扁與呂秀蓮的組合。臺灣地區發生了首次政黨輪替,國民黨因分裂終結了在臺灣地區執政長達55年的記錄。從歷史實踐層面來看,在國、民兩黨絕非差距懸殊,並且出走參選人有較強競爭力的情況下,分裂參選對於政黨的選情一般會產生致命的衝擊。
繼郭臺銘正式宣布退出國民黨後,國民黨將再度面臨分裂的問題被聚焦。若出走的郭臺銘仍然堅持參選,國民黨勢必將面臨一次較為嚴峻的分裂,不僅會大幅升高錯失返回執政舞臺最佳時機的風險,還可能導致國民黨發展的「泡沫化」。4月獲頒「榮譽黨員」證書的郭臺銘在經歷了國民黨的初選程序後,其原本「政治素人」、「經濟精英」的身份已成功「鍍層」,政治影響力也在其間「小試牛刀」,在黨內以27.730%的得票率僅落後於得票率44.805%的韓國瑜,並且選後一直保持政治參與熱情難紓解的狀態。因此,若作為獨立參選的身份,郭臺銘不僅具有雄厚的經濟勢力、鴻海集團國際商業布局的成功經驗,還具有148天「榮譽黨員」的經歷聚攏的政治能量及黨內初選搭建的競選團隊,是具有與國民黨籍參選人韓國瑜、民進黨籍參選人蔡英文形成「三足鼎立」,分庭抗禮的資源與能力的。然郭臺銘在登記連署的最後時刻急踩剎車,使國民黨的分裂參選危機得到了階段性的緩解,選情看好度有所回升。
郭臺銘的動向觀察
根據臺灣地區「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23條的規定,9月17日是登記以連署方式申請為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候選人的最後期限,郭臺銘辦公室於16日晚間11點發布決定不參與2020年連署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重要聲明,改變整個選戰格局與藍綠實力對抗。
中秋節前後,郭、柯(臺北市長柯文哲)、王(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三方互動頻繁,關係曖昧不明。9月10日,柯文哲「心腹」蔡壁如、郭臺銘辦公室發言人蔡沁瑜及王金平辦公室助理林思慧三人於一同赴「中央選舉委員會」了解「總統」選舉連署的相關細節。9月11日,郭臺銘與柯文哲及柯文哲父母一起赴新竹城隍廟參拜,並親自拜訪「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柯文哲成立臺灣民眾黨後一直運作郭臺銘參選,組成「郭、柯、王聯盟」或「郭、柯聯盟」的規劃疑似成形。另外,據悉郭陣營原本也已規劃先由永齡基金會副執行長蔡沁瑜代表郭臺銘到「中央選舉委員會」登記,中午再由郭臺銘親自舉行記者會宣布參選,而記者會的地點則鎖定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舊址張榮發基金會。
然而最終郭臺銘還是選擇在最後時刻調轉事態發展的方向。從目前釋出的信息來看,郭陣營內部一直對於獨立參選有著路線之爭,主要爭議落腳在:勝選概率與選舉得失等方面。從前述國民黨分裂參選的歷史實踐來看,郭臺銘退出國民黨參選能獲勝的可能性較低。韓國瑜的支持群體主要以藍營的中下層民眾為主,而郭臺銘則以藍營中上層的政治、經濟、文化精英為主,雙方的支持力量仍然主要來自藍營,很難以單獨的力量勝過握有執政資源的蔡英文,郭的出走很可能產生為蔡英文助攻的效果。
同時,在郭、柯、王三方的聯盟中各自的定位很難明確,其中柯文哲的政治訴求非常清晰,並且不願擔任副手,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對其政治力量的消長都是加分結果,最低限度也可以提升「立委」選舉的選情,而對於郭臺銘來說,充當「作戰先鋒」,可能與柯雙贏,但更大的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失多得少的可能性最高。不同利益訴求的力量要整合到一起難度很大,並不是做簡單的加減法。
當然,從臺灣地區選舉制度來看,郭臺銘參選2020年「大選」仍然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因為新民黨與「時代力量」黨在上次「立委」選舉中獲得5%以上的政黨票,具有提名「大選」參選人的資格。郭仍可選擇與親民黨合作,利用其「大選入場券」,在11月23日前登記參選,此前,親民黨也曾向郭釋出合作善意,但這種合作方式目前僅停留在理論可能的層面。另外,從郭臺銘的發言意涵來看,郭的政治參與熱情不會「偃旗息鼓」,只是不再選擇角逐2020「大選」的方式,是否會選擇布局「立委」選舉,持續支持幕僚參選「立委」選舉,以第三勢力的身份壯大政治力量,目前尚不清晰,但也是其政治力量蓄存的一種可能。此外,國民黨也表達出持續尋求合作方式的善意,雙方也可能在未來的選舉進程中完成新形式的整合方式。
對2020年「大選」產生翻轉影響
「郭臺銘選舉劇情」目前來看已告一段落,但其對2020年選舉卻產生了「過山車式」的影響,並且「蝴蝶效應」還在持續發酵。
從藍營選情的角度來看,在歷經多次翻轉劇情後,國民黨迎來了一個還算「皆大歡喜」的結局,儘管與2018年「九合一」選舉後的聲勢相較,整體戰力有所折損,並且只是避免了分裂選舉,整合還未完成,但與「韓、郭相鬥」比較,從政黨的利益出發考慮,這已經是一個中上的結果了。當然考慮此次選舉的複雜性,選情波折前行的可能很大。但從現階段來看,國民黨重返執政的可能性大幅提升,獲得一刻喘息空間。
從綠營選情的角度來看,郭臺銘的棄選宣言成為晴轉暴雨的起始,隨後前民進黨「副總統」呂秀蓮宣布將接受獨派團體「喜樂島聯盟」及其他政黨的推薦,以獨立參選人的身份參與2020年「大選」,劇本由「對手分裂」一夕變為「本黨分裂」,「內院失火」。同時,前「邦交國」索羅門群島宣布與臺灣地區「分道揚鑣」,「斷交危機」持續升溫,對蔡英文的選情形成衝擊。蔡陣營的選舉壓力倍增。2020年「大選」的選戰格局極有可能回歸到國、民兩黨的「兩強之爭」。坐等對手犯錯或分裂利好的選戰策略恐怕不再適合目前的選舉態勢,民進黨採取極端助選方式提升選情的風險性也在上升。
從第三勢力參選的角度來看,柯文哲試圖動員郭臺銘「衝鋒陷陣」,臺灣民眾黨提供助力爭奪「立委」席次 的政治盤算被宣告終結。針對是否會獨立參選的疑問,柯也在17日表態市政與選務不能兼顧,不會投入2020年「大選」。對於柯來說,獨立參選勝選難度較大,還會因此失去臺北市的執政地位,由郭臺銘衝「大選」,臺灣民眾黨衝「立委」選舉,柯厚積力量自然是最為穩妥的上上之選。而如今如意算盤落空,柯依然會主要著力「立委」席次的爭奪,利用什麼「劇本」衝高選情也成為此後選舉的重要觀察。
因受到內外複雜因素的交織影響,2020年選舉的民粹色彩與戲劇色彩都比較濃厚。臨近選舉衝刺階段,基本的對陣格局還尚未底定,並且各種翻轉的劇情也依然存在。臺灣地區選舉出現的亂象,也反映出政治生態的動蕩。臺灣地區選舉距離回歸理性與政策討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
見習編輯:李茜楠 主編:王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