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整體濱江景觀(圖源:SASAKI官網)
01項目背景
中部重鎮武漢與長江相依而生。長江賜予了這座城市廣袤的肥沃土地,也為其帶來了無盡的泛濫洪水。隨著時間的推移,武漢市與河流所形成的共生關係在工業化、快速城鎮化和堤防的不斷加高中被阻斷。一個多世紀的工業發展和城市擴張使濱水地區的環境狀況不斷惡化,不僅切斷了人們與河流的聯繫,也破壞了自然棲息地,加劇了水體汙染。工業發展後的生態環境設計及大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
02濱水片區發展遺留的問題
1.濱水生態破壞嚴重
2.產業轉型後濱江成為工業廢墟
3.市民缺少對公共空間的參與
03解法原則
在國內景觀界的執牛耳者俞孔堅先生(岐江公園設計者)有一套自己的設計原則可供參考:
◆1.可持續發展原則
避免過度開發,使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
◆2.自然優先原則
尊重自然規律,使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有機協調
◆3.生態功能優化原則
生態功能應當與城市性質與城市特色相呼應,如具有歷史文化的城市,應當注重城市生態與文化的結合
岐江公園(圖源網絡)
04 傳統生態解法思路
◆1.硬變軟、陡變緩,給水更多調節的空間
濱水空間既要歸還居民的活動空間,又要起到城市防洪排澇的基礎設施功能。該方案在長江沿岸這樣一個線性空間裡,SASAKI將空間由內向外分為五個層次,硬質的防洪堤在最內,外面四個層次的平緩江灘隨著季節水位變化與洪水互相推拉,形成了軟質的親水空間。
設計從橋梁、碼頭、江灘、公園、臨街界面等五個主要元素為切入點,為多重挑戰提供詳細解決策略(圖源:SASAKI官網)
設計通過對河道進行疏浚和地形微處理,改善灘涂生態功能,為公眾提供四季分明的豐富活動空間(圖源:SASAKI官網)
◆2.更多樣的斑塊調節生態
沿江的重要生態資源就是灘涂地,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大量灘涂地遭到破壞,在武漢,長江上遊興起的水利工程,使得河道內沉積物通量大幅減少,進而引發灘涂地迅速流失,嚴重影響了區域的生態多樣性。基於對灘涂地現狀的分析,設計團隊對河道進行策略性地疏浚和地形處理,營造多樣的微環境,進而促進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舒緩的地形變化與季節性水位變化相結合,在不同類型溼地及春池等多種場所類型中,培育了豐富多樣的植物群落。
舒緩的地形與季節性水位變化相結合,培育了豐富的植物群落,提供多樣的景觀體驗(圖源:SASAKI官網)
◆3.公共空間的時序表達
應對水位變化,建築部分的功能組織非常明晰,如BIG U等項目都在洪水泛濫區設置了能動性高的公共空間。該項目結合場地的工業碼頭,以躉船為基礎設計了餐廳、畫廊以及社區花園等活動區。躉船隨水位漲落而上下浮動,充分體現了與水共生的場所體驗。在安全地帶我們則能看到如江漢之心博物館這樣的標誌性建築。
靈活的藝術展演場所向公共提供親水空間、長江博物館與堤壩結構有機融合(圖源:SASAKI官網)
◆4.新時代加分項—公眾參與
在整個項目過程當中,設計團隊與甲方合作整合了逾65, 000條公眾意見,有效地推動了設計的核心概念和優化。同時,當地民間團體組識了一系列公眾探討及基地調研活動,積極推動了濱江區域景觀管理的公共參與性。當地青少年和兒童也參與到基地調研活動中來,並用畫筆表達了他們對濱水公園的期冀。
公眾參與(圖源:SASAKI官網)
05 差異化表達
除去上訴在濱水公園中常見的四個設計手法,針對武漢的大河文化和城市轉型後留下的大量公園遺產,該項目也做出了自己的差異化表達。
◆1.工業與城市的記憶
設計充分呈現了武漢豐富的工業發展史,將一系列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地標納入濱水公園中。基地內佔地面積較大且廢棄多年的車輛段,貨運火車站碼頭遺址等,都作為主要設計節點進行展現。復刻武漢的早市於公園中,也是對公眾利益的考量,讓市民對公園有更多的歸屬感。
貨運火車碼頭遺址(圖源:SASALKI官網)
◆2.大河的開闊視野
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生態功能優化原則,公園生態如何與城市文化相結合,設計團隊給自己的要求是復興和傳承「大河文化」,然而中國由大河孕育的城市何止武漢呢。歷史上我們以河為生,濱江是碼頭,是人來人往與城市記憶,有人靠水吃水克服天險,體現了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視角轉到現代,如果公園設計能夠將人與江共存的獨特哲學用新的方式表達出來,又怎能不說這是一個好的設計呢。
武漢人「過早」的城市記憶(圖源:SASAKI官網)
結語
濱水公園作為城市濱水景觀帶中一種常規的表現方式。規劃首先考慮的第一要素是整個景觀規劃的生態性,從保護水環境出發,著重打造濱水生態空間,有利於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其次,作為公園,其景觀的多樣性也是重要的因素,滿足市民遊憩、休閒、教育、娛樂等需求。公園作為一種城市附屬,其必定會受到城市文化的影響,因此,在設計中需要加強對地方文化的理解及運用,濱水公園讓人們親近水、提高城市發展格局,打破傳統公園的布造格局,是有著生態系統的公共空間,它將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儘可能降到最低,並且保護和淨化水資源,優化後期維護,創建一個健康、高效的濱水區域和城市環境。
參考資料及文獻:
[1]SASAKI官網
[2]丁臨媛.台州城市景觀設計案例研究:永寧公園和江北公園設計.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6.
[3]甘露.景觀基礎設施導向下的雨洪公園設計研究——以蘇州吳江區震澤濱水公園為例.蘇州大學.2018.
[4]楊霽雯.武漢市濱江綠地公共空間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漢口江灘為例.華中科技大學.2015.
[5]戴菲,釜運達,陳眼,黃驅,郭亮.「公園城市」視野下的濱水綠色空間規劃保護研究水 ——以武漢長江百裡江灘為例[A].城市綠色基礎設施.2019
來源: 微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