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各地都出現了高分考生「豐收」情況,網上有分析認為今年相關部門念及高三學子因疫情影響了學習,所以用簡單一些的試卷加以「補償」。
我認為「補償」的因素或許存在,但不是決定性因素。高考各科題目難度分布是有規定的,基礎知識及其應用要佔80%,平時學校的各種考試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比例出題的。
所以,如果你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除非出題偏難偏怪,基本上每次考試,得分都應在80%左右,150分的三大主課,應該在120左右。如果你每次考試都無法達到做對80%的程度,那麼別找什麼題難題怪、學霸真牛之類的理由了,就是你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
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長什麼樣?就是你認為的難題,其實不過是簡單考查基礎知識的應用而已。就是你的成績無法穩定,總是忽高忽低,而且是低的時候多高的時候少。
你可能感覺基礎知識都學過了,但是學過不等於學會,學會不等於熟練,只有達到熟練的程度,你才有資格和學霸過招,否則就是找虐。
這裡就以很多同學談之色變的數學為例,講講基礎知識掌握牢與不牢的區別。
先說個事例。有一次,孩子做一道函數題,越做越感覺不對,對照網上的答案也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的解題思路與網上給出的一樣,可結果卻不一樣呢?孩子找我探討,雖然我的數學知識基本上都就粥喝了,但自從孩子上初中,為了能和孩子對話,我還是撿起來複習了一下。不過高中數學基本上就是我的天花板了,我只能在我掌握的範圍內與孩子對話。
孩子將題做錯了,讓你找錯在哪裡,這就像是編程中的找BUG。編程思路沒問題,可是程序運行起來就是不給你出正確結果,要是自己編的你還能沿原路回去找BUG,要是別人編的,你連回去的路在哪裡都不知道。
當時我的感覺就是這樣。不過我還是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的,我發現孩子得出的答案與網上給出的答案正好相反,孩子一直說網上的答案是錯的。我就想如果孩子把題做錯了,一定是有個環節將需要用到的某個定理記反了,按照這個思路排查,終於讓我找到了BUG。孩子將一元二次函數圖像開口與二次項係數的對應關係記反了。這是初中所學的知識。
沒錯,一道高中數學題,卡在一個初中學的知識點上。
很多高中學生都這樣認為,我都上高中了,小學、初中的東西我還能不會嗎?
光會是不夠的,學過的知識,要長在肉裡,才能運用自如。
還是以數學為例,很多孩子在小學和初中主要靠背公式、套公式,對背後的原理理解並不透徹,這也不全怪孩子,有時老師也不細講,只要孩子記住結論,會做題就可以。比如小學時學分數,老師讓孩子背分母越大分數的值越小,卻不結合身邊的案例講清楚。學整數時孩子腦海中的觀念是數越大表示的值越大,現在學分數很難轉過這個彎來。
類似的坑,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有些是因為當時所掌握的知識有限,無法進行深入探究,只能先記下結論用來做題。當高中學過更多的知識後,你要用新的知識去梳理舊知識,當時想不通的點可能就豁然開朗了,這才算是對知識的真正掌握。
以函數為例,它是貫穿初高中的重要知識,是高考必考的內容,而且經常以大題形式出現。初中時因為接觸的知識面有限,只講了一次函數和二次函數,並沒有對函數的概念進行深入研究和擴展。高中時不光增加了指數函數、三角函數等內容,而且一步步深入探討了函數的一般性質,甚至導數也是對函數的擴展。
這時你要做的是將初中和高中所學的函數知識歸納到一起,利用函數的一般性質對初中學過的兩種函數進行分析,將其與高中所學的幾種函數一起納入到函數這個整體框架中來,然後審視每一種函數的性質,看它們有什麼一般性和特殊性。
很少有學生做這樣的歸納總結與深入理解,他們將各種函數割裂開來,死記硬背各種函數的性質,經常背混淆。出題人稍微將兩種函數混合在一起出題,在他們看來就是難題了,而這對於早已將知識融會貫通的學霸來說,連一碟小菜都算不上。
所以,不要輕易說你的基礎知識牢固,你只是一知半解而已。想要提高成績,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為什麼同樣的作業,學霸很快做完,你卻要忙得不可開交?為什麼學霸的成績能穩定在高水平上,而你卻總是上竄下跳?基礎知識不牢,刷題、學習解題技巧都是徒勞的。那樣只會讓你忙個要死卻依舊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