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倍大的地球長什麼樣?天文學家發現這顆行星,恰是地球的39倍大

2020-12-22 三體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行星,作為宇宙中我們最熟悉的天體之一,通過多年來天文學家們對它的研究,目前已知的行星一共分為2大類,分別是巖石行星和氣態行星,不過日前天文學家們的一次重大發現,卻顛覆了以往對於行星的認知。

一個比地球大39倍的行星核

根據《新華社》7月3日的報導,在距離地球730光年之外的地方,天文學家們竟然找到了一個巨大的行星核,這個行星核足足有39個地球那麼大,它也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的一顆巖石行星。

一開始,天文學家們認為它只是一顆行星,它距離母星非常近,公轉的周期僅有10多個小時,表面的溫度更是超過了1500攝氏度。不過,後來伴隨著觀測,卻發現它實際上密度很低,要知道,對於巖石行星來說,密度和質量是成正比的,質量越大,密度也越大。不過,它的質量很大,密度卻很小。

這種情況,根據天文學家們的研究,僅在氣態行星的身上出現過,這意味著,這個巖石行星極有可能只是一個行星核,它曾經是一顆氣態行星,或者是它處於正在形成的過程之中,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它失去了氣體,只有內核暴露在太空之中。

早在2015年,天文學家們就曾經進行過研究,分析氣態行星是否可以在某些特定條件下轉化為固態行星,通過計算機建模分析,天文學家們認為,氣態行星一般是由氫氣、氦氣等輕元素凝聚而成的,如果它距離母星很遠,當它的表面溫度很低,氣態被凍結成冰,那麼,它也就會變成一顆固態行星,表面都是厚厚的冰殼。

此外,如果是因為某種原因,導致氣態行星的內部發生了變化,它的氣體都被消耗掉,那麼,它也就只剩下巖石或者金屬的內核,這樣一來,它自然也就變成了固態行星。這次發現的這顆巨大的行星核,或許就是如此形成的。

是什麼讓它變成了行星核?

天文學家將它命名為「TOI-849b」,天文學家認為,因為它距離恆星很近,所以可能是它在不斷靠近恆星的過程中,與原本處於恆星周圍的行星發生了碰撞。因為根據目前對於恆星系統的研究,基本上恆星的內側行星,都是由巖石行星組成的,很少有距離最近的行星是氣態行星的情況,可以說,「TOI-849b」的發現,也顛覆了對於恆星系統形成的認知。

天文學家推測,當「TOI-849b」和另一顆巖石行星碰撞後,同時因為距離的關係,受到了各類輻射、恆星風暴等的影響,最終氣體被一層層剝離,最終只剩下了一個固態的巖石內核,當然,也可能它正處於形成的過程之中,只不過因為某些原因,它沒有辦法將周圍的氫氣和氦氣等牢牢抓住,所以看起來,並不像是一顆氣態行星。

不得不承認,「TOI-849b」的情況還是第一次見,它對於天文學家們來說,有著極大的研究意義,比方說有天文學家表示,或許通過對「TOI-849b」的研究,可以揭開行星演化的另一個過程,同時也可以為我們揭開太陽系中的一些謎團。

「TOI-849b」會帶給我們哪些答案?

在太陽系中,木星和火星之間,有著一條小行星帶,這裡對於地球來說,也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危險的區域之一,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這裡的小行星就會擺脫束縛,朝著太陽系內部飛來,而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它們也可能會撞上地球。

那麼,這條小行星帶是如何產生的呢?研究認為,在太陽系誕生的早期,原本太陽系中有著上百顆行星,後來在穩定的過程中,絕大部分都被摧毀了,便形成了小行星帶。在小行星帶中,天文學家也發現了很多奇怪的小行星,比方說一顆名為「靈神星」的小行星,它的組成都是鐵和鎳,而且它非常的大,總質量佔據了整個小行星帶的0.6%。

通過「TOI-849b」,天文學家推測,或許靈神星也和「TOI-849b」一樣,都是行星的內核。因為如果它是一顆正常的小行星,它的元素不會如此的單一,通過「TOI-849b」帶給的啟發,天文學家分析,靈神星或許早期是一顆大小和火星差不多的行星,後來通過撞擊被毀掉,成為了一個行星核。

這個發現也讓天文學家準備對靈神星去進行詳細的探測,NASA也準備在2022年左右,發射靈神星探測器,希望可以通過它揭開早期太陽系的行星之謎。同時,「TOI-849b」也可以為天文學家們帶來另一個參考,那就是木星、土星等氣態行星的內核,是不是和它一樣,未來會不會和它一樣,由氣態行星轉化為固態行星。

多年來,在人們的認知中,都認為氣態行星是沒有辦法在上面著陸的,畢竟它的組成都是氣體,不過事實上,氣態行星也要內核,甚至有天文學家推測,或許在氣態行星和內核之間地帶,是整個行星上的宜居地帶,比方說此前就曾經有天文學家認為,可能海王星的冰層下面,會有一個溫度適宜的溫暖地帶。

所以,通過對「TOI-849b」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木星等氣態行星是什麼樣子的,因為「TOI-849b」原本應該是一顆大小和木星差不多的氣態行星,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太陽系,了解宇宙中恆星系統的形成。

「TOI-849b」留給天文學家太多的謎團,值得一提的是,它圍繞運行的恆星甚至還沒有太陽大,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在如此近的距離出現一顆氣態巨行星,意味著「TOI-849b」一定是經過了不同尋常的演化過程,才會抵達如今的位置。至於它究竟經歷了什麼,這個問題就留給天文學家們日後為我們解答吧!

參考消息

《新華社》7月3日文章《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巖石行星 是地球39倍大》

相關焦點

  • 最大巖質星球被發現!比地球大39倍,可憐的是大氣層全被奪走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天文學家在探索外太空宜居星球時,往往以地球為參考標準,如果有一顆行星的條件和地球相似,那麼它無疑會獲得科學家更多的關注。這樣的行星首先需要是巖質星球,因為地球本質就是巖質星球,像木星、土星這樣的氣態行星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陸地表面提供給生命生存,因此天文學家在探索系外行星時會格外留意巖質星球。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國外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獨特的巖石行星,並將其命名為「TOI-849b」。
  •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目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與眾不同的神秘星球:體積較小、自由漂浮的行星,其質量與地球相近,在銀河系內部自由漂浮。
  • 地球第九大行星或是黑洞:10倍於地球質量但只有保齡球大小
    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思考關於太陽系神秘的第九大行星的問題,它圍繞太陽的軌道遠遠超過海王星和冥王星。天文學家有時會將望遠鏡對準大的星團,比如銀河系的中央。從這些恆星前面經過的物體會扭曲我們對它們的看法,導致它們閃光。肖爾茨說:「如果(經過的物體)質量足夠大,距離其中一顆恆星足夠近,它實際上會使光線彎曲,並輕微改變恆星的亮度。」
  • 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半徑是地球的1.2倍,人類卻難以到達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對於宇宙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這不,天文學家已經在其他恆星周圍發現了許多系外行星,總計超過4000顆,而這些系外行星的種類還不少,又想地球這樣的巖質行星,也有像木星那樣的氣態巨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超級地球」
    據「ScienceAlert」網站14日消息稱,一組國際天文學家利用引力微透鏡技術,發現了一顆極其罕見的「超級地球」。團隊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是一顆人類目前發現的極少數的、大小和軌道都接近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天文期刊》上。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太陽系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從質量來看,太陽擁有絕對優勢,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而地球只佔太陽系總質量的0.0003%,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從體型來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爭氣的就是木星了,它的半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如果把太陽比作籃球那麼大,木星就像個桌球,地球則像顆小米粒。
  • 太陽比地球大130萬倍,這顆星球竟比太陽大45億倍
    地球是我們生活的故鄉,很多人都希望能夠踏遍地球的每個地方,然而隨著人類科技在不斷進步,我們逐漸對宇宙有了更深的了解,原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之中僅僅是一顆普通的行星而已,就連體型巨大的太陽也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
  • 它是地球的6400萬億倍,如果地球也這麼大,人類會怎樣?
    即使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對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來說,也是非常的渺小,而地球即使是放在太陽系當中,也算不上大,比如太陽系當中體積最大的天體太陽,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所以在宇宙空間當中,我們可以輕易地看見,地球在太陽面前,顯示的太過渺小了,而在行星當中,木星的體積也要遠遠大於地球,地球在目前的面前,就如同一個小藍點,就體積來說,木星是地球的1300倍。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相當於地球質量的「流浪行星」
    宇宙中的某些行星會脫離恆星系的引力束縛,離家出走。天文學家把這些漂流者稱為"離群流浪行星"。現在,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質量和火星或地球差不多的流浪行星。在深空中找到一個不發光的天體是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但目前有兩個天文組織正深耕這一領域。
  • 第二地球在哪裡?天文學家的這些發現讓人振奮!
    這些恆星也像太陽那樣,它們的周圍也有可能存在自己的行星。目前,天文學家已經在3100個恆星系統中發現了將近4200顆的系外行星。那麼,這些系外行星中有哪些像地球一樣存在生命呢?遺憾的是,目前的天文望遠鏡還不足以觀測到系外行星的表面,因為系外行星太遠太小了,而天文望遠鏡的解析度又是有限的。
  • 八大行星或再添一星?不是冥王星,質量超地球5倍?
    在幾十年前,所有人都以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其中排名第九的,就是現在的冥王星,而隨著越來越多與其體積質量相似的天體出現,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質疑,尤其是在質量比其大27%的鬩神星被發現之後,2006年冥王星正式加入了矮行星的隊伍,九大行星也變為了八大行星。
  • NASA發現的新地球克卜勒452b長啥樣?(圖)
    NASA發現的新地球克卜勒452b長啥樣?(圖)據NASA介紹,該系外行星——Kepler 452b 比地球大概大60%,距離地球1400光年,位於天鵝座。這也使得Kepler 452b成為到目前為止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換句話說,NASA本次的發現的行星像地球一樣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轉。Kepler 452b一年大約385天,和地球上的365天非常的接近。地球的「雙胞胎」兄弟克卜勒452b長啥樣? 2015-07-24 07:02:00環球網分享 參與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專家投票決定行星定義 太陽系行星將不再是九顆
    8顆、23顆、39顆或更多  據《衛報》14日報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將首先就行星定義進行研究,隨後把研究結果提交與會的2000名天文學家投票。此舉將永久性改變太陽系的屬性,使它不再包括9顆行星,而是8顆、23顆、39顆或更多顆行星。  之所以制定行星定義,要追溯到一場歷時76年的天文學「騙局」:冥王星的發現。
  •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氦逸出了巨大的行星大氣
    科學家發現氦逃逸了巨型行星的大氣,哈勃望遠鏡的觀測表明,一顆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在距地球200光年的系統中失去了大氣。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氦逸出了巨大的行星大氣。圍繞行星的氣體包層延伸到了太空。結果出現在5月3日的Nature中。
  • 「克卜勒」又發現兩顆外星「地球」
    天文學家最近新發現了8顆行星,可能位於各自行星的宜居帶內,就像這幅藝術畫中描繪的這顆行星一樣。圖片來源: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又發現了8顆新的行星,位於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距離恆星不遠不近,能夠讓液態水存在於這些行星的表面。這些發現使得處在宜居帶內並且個頭較小(即直徑不到地球2倍)的行星數量翻了一番。在這8顆行星當中,研究團隊確定了兩顆行星,它們是迄今已知的外星行星當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
  • 另一地球可能發現?克卜勒452b行星與地球相似指數0.98 在1400光年外
    與地球相似指數0.98 美國航天局(NASA)23日舉辦媒體電話會,介紹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最新觀測成果,「批發」了500多個新的太陽系外行星候選天體,天文學家根據它的數據,發現一個從尺寸到周邊星系環境都很類似於地球的行星,這意味著該行星表面有望存在液態水,這也是目前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的行星表面環境。
  • 新發現的6顆行星將改變人們對地球地質的認識
    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通過對它們的研究,可以追溯地球等巖石星球的起源。一組英國科學家發現了六顆離恆星很近的系外行星,它們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地球地質的認識。
  • 銀河系有多少顆「地球」?研究發現每100個「太陽」就有16顆!
    地球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銀河系恆星的數量多達上千億顆,在這些恆星周圍,到底有多少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呢?最新研究顯示,每6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可能就有1顆「地球」!自從上世紀90年代首次發現系外行星以來,科學家確認的系外行星總數已經超過4000顆。
  • 系外新家園,距地球約39光年,科學家:移民有望卻令人害怕
    科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不斷的努力觀測,終於發現了人類的新家園,這是一顆距地球約39光年的美麗行星。2017年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新地球,這顆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僅有39光年,行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1.45倍,質量是地球的6.6倍。而且它也處在宜居帶內,日照溫和,有大氣的存在,大概率也有液態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