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博士及證道學在中國的歷史

2021-02-23 聖經語文

伍廷芳(1842-1922)

在證道學的紀事錄裡,關於證道學在中國的歷史的資料寥寥無幾,只有一篇 Josephine Ransom 女士在 1922 年所寫的 「證道學簡史」 有一些簡短描述: 

「中國的第一個學社由德高望重的政府高官及外交家伍廷芳博士建立並任社長。但他於六月不幸去世。伍博士迫切希望證道學能在他的祖國紮根。他希望新中國能建立在 「世人皆兄弟的信念」 之上。」 

在 C. Jinarajadasa 所著的 「證道學金色年鑑」 第 204 頁,有一張照片及注釋:「伍廷芳博士,中國第一部證道學手冊的作者」。 

誰是伍廷芳博士?證道學資料對這位在中國的證道學先驅描述甚少。伍廷芳在中國現代史中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人物,但很少人知道他的貢獻與業績。根據維基百科,「伍廷芳是一位中國外交官及政治家,曾任外交部長並在民國初年簡短擔任代總理。他是一位律師及書法家」。中文版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對伍廷芳傑出的一生有更全面的信息。但不為人所知或所述的是伍廷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證道學之父。 

伍廷芳生於 1842 年 7 月 30 日,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被稱為海峽殖民地的新加坡。三歲時父親帶他回中國,開始了不平凡的一生。他早期求學香港。 1874 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攻讀法律並於 1876 年於林肯律師會所參加律師資格考試。 1877 年,伍廷芳成了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法學博士的中國人。 成立於紐約的證道學當時在英國很受人矚目,伍廷芳恰好當時在英國。他是否與證道學會的早期會員有接觸,我們不得而知。 


在英國獲得律師資格後,伍廷芳回到香港開始了法律生涯。伍廷芳是第一位由英國政府任命為香港立法會非官方會員的華人,他於 1880-1882 年擔任此職。 

1896-1902 期間,伍廷芳由清朝光緒皇帝委任為大清駐美,西班牙及秘魯的大使。他於 1907-1909 年再次赴美擔任清朝駐美,墨西哥,秘魯及古巴的大使。再此期間,他結識了羅斯福總統及科學家與發明家愛迪生。1910 年 3 月,伍廷芳離美赴北京,途經歐洲,新加坡及香港。 

伍廷芳在西方居留時久,英倫四年,美國八年。他的英文造詣及對國際時事的諳熟在他所著的 「東方外交官眼中的美國」 一書中可見一斑。這本書可讀性很強。有趣的是,他其實是在一位美國女士的再三請求下,盛情難卻,才寫了他唯一的一本英文書籍。在該書的序言中他寫道:

 「美國人實在值得研究。我在美國兩任八年期間,很多人多次請我寫下我對美國人的觀察與看法。我最初覺得我不太合適:其一是公務甚忙,廖無暇餘;其二雖然我去過美國很多地方,也在官方及私人的層面上接觸過不同階層的人,但肯定對某些地區,某些風情知之甚少;其三,雖然我對美國總體充滿敬佩,但某些方方面面還有待改進,批評那些對我十分慷慨,禮貌和友善的人實在是我不想做的。為了讓我寬心,人們對我說該書的目的不是片面地或是不公正的去評判美國,只是就事論事,坦誠以對。我有一位女性友人,我向來尊敬她的意見,曾對我說: 「我們只要你對美國的人和事做公正及坦誠的描繪,不值得讚美的不要去讚美,需要批評和反對的也不要猶豫地提出來。我們需要你指出我們的不足之處以便加以改正。」 

我十分敬佩我的朋友的說法,她正是反映了美國人寬廣的心胸和氣度。在寫書的過程中,我時刻遵循著該女士的原則。我毫無顧忌地表達我的看法,但不吹毛求疵。我相信美國讀者原諒我的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不是出於草率或惡意。如果我把美國說得天花亂墜,或者見惡不提,那我反倒不是真心誠意了。」 

這本書幽默詼諧,時而帶諷刺意味,但十分誠懇低調。該書寫於 1914 年。伍廷芳當時已在剛成立的中華民國擔任要職。伍廷芳支持辛亥革命並代表革命派一方在上海進行談判。他於 1912 年初短暫擔任南京省政府司法部長。據他的法律背景及在外國的經驗,在此期間他大力提倡獨立的司法體系。此後,他擔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 

1917年,他簡短擔任中華民國代總理。伍廷芳參加了孫中山的護法運動並成為憲法會一員。雖然他反對孫中山成為 「非常大總統」,但在孫任職後還是追隨他。他最初任孫中山政府的外交部長並在孫中山外出時為其代職。 他於 1917 年 9 月至 1922 年 6 月任外3交部長,並在 1921 年 5 月至 1922 年 6 月期間同時任財政部長。伍廷芳在陳炯明叛變孫中山後不久辭世。 

雖然身任外交及財政部長雙職,在他生命最後三年中伍廷芳為證道學做了最大量的工作。1920 年,在他 78 歲時,身居上海申江的他大力推廣證道學。他最初將該學命名為 「道德通神學」,後命名為 「天人明道學」,最終採用 「證道學」 一詞。

他對這個最終中文命名有如下解釋:道德通神會改名證道學會之原因 此會名由英文翻譯其英文系 Theosophical Society 按照原文字意。是 「神智會」。查近日所刊英華字典,譯解 「通神會」。 惟恐閱者未知內容。疑本會與鬼神通處。誤為旁門左道。 故添道德二字。表明宗旨正大耳。近仍有西士函評通神二字尚未妥當。請斟酌再改。是以與友人研究討論。再定名 證道學會。其理由詳述於下。僅按世界宗教。其原皆出於 天。其所研究主張之理。即天與人關係之理也。若泛言天 道。而忽略人事。或徒論人事而蔑視天道。均不能以天道管攝人事。及以人事證明天道。繁言冗說。終是不明。不 明即不通。欲恃此化導眾生。甚難覺悟。故談天道者必須 有統系。有證據。以科學之條理。求大道之指歸。切於人 事。當於人心。使人易知易明。不使人迷惑失據。天道人事。一以貫之。到此境界。謂之天道人道。均無不可。惟 此種道理。經數千年宗教家道德家反覆陳說。尚苦其未明。 故中國漢代儒家董仲舒雲。 「天人之際。甚難明也。」 即指此理而言。今將神人死生及靈魂肉體種種未易說明之道。 求所以明之。故定名為證道學會。

 

每周四伍廷芳都會邀請中西會員到其家中探討證道學:各宗宗教的真正教義,天地自然的至深奧妙,人的真正構造等等。據學員所述,伍廷芳每逢公務閒餘,總是充滿熱情地對中西會員談論證道學及隱匿性科學。 

顯然,伍廷芳公開演說證道學的活動在第一個學社成立前就開始了。據考,報界報導伍廷芳於 1916 年 3 月 12 日受上海上賢堂之邀進行以 「靈魂與身體之關係」 為主題的演講。 

「三月十二日四時。上海尚賢堂請通神社伍廷芳君演說人之靈魂與身體之關係,到者數百人。」 (《伍廷芳演說靈魂》,《教育週報》(杭州),第 124 期,1916 年) 

1921 年 6 月,伍廷芳翻譯並發表了 Annie Besant 所著的 「證道學指南」。1921 年 7 月,他寫了並發表了 「證道學會要旨」。在該文中,他闡明了為何採用證道學為名的道理。 1922 年 2 月 14 日,伍廷芳翻譯並發表了Annie Besant 的 「因果淺義」。該著於他在 1922 年 6 月 23 日辭世前四個月發表。

1923 年 3 月 8 日,申江證道學會太陽會所在他辭世後發表了 「伍廷芳證道學說」。這是一部關於伍廷芳對有關證道學問題的答案的書籍。在該書的序言中,有對伍廷芳如下讚許 「伍公廷芳中華民國之大賢人也。生平不苟言行,不求奢華。事事以道德為準繩。」 該書與伍廷芳的三部作品 「證道學要旨」,「因果淺義」 及 「證道學指南」 一起發表成集。該集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中找到,「因果淺義」 及 「證道學指南」 的獨立版本則無處可尋。 

伍廷芳生活在證道學成立及其最初半個世紀的年代裡。他與學會的初期領袖同時代。他是否親身見過他們,這不得而知,但他對這些領袖諸如比他小五歲的 Annie Besant 的敬仰是顯而易見的。在 1914 年發表的 「一個東方外交官眼中的美國」 一書中,他不止一次提到 Annie Besant: 

「澳大利亞的移民法比美國的更加苛刻嚴厲,近乎於禁止移民。不僅法律對中國勞工橫加約束,對中國商人及學生也實行禁止。Annie Besant 女士在 1912 年在英國發表的一篇「大英帝國的有色公民」 演說中不僅駁斥她自己的國家的偏見,她還提到一個讀者們,尤其是澳大利亞讀者可能感興趣的話題。她說:「在澳大利亞一個很有趣的事實正在發生。在那裡的氣候中人的膚色自然變深,澳大利亞人與黃種人的膚色相近。一段時間過後,本國人是否能在澳洲留居也可能成為問題。在那裡白種人比有些印度人還黑。」在這個不爭的事實面前,為了自己國民的利益,是否澳大利亞政府放棄種族歧視並且促使議會廢除或者起碼改進關於黃色人種移民法的時候已經到了?」 

伍廷芳還大力提倡素食主義。在同一本書中的結尾部分,第 17 章關於運動的話題,他寫道: 

「我是一個堅定信仰自然,健康和慈悲的生活理念的人。我很感興趣地在大英百科詞典裡頻繁讀到食素者成為運動健將的事實。他們贏得以下體育榮譽:柏林到德雷斯頓 125 英裡步行比賽; 1901-1902 年 Carwardine 杯(100 英裡)及 1901-1902 Dibble Shield (6小時)自行車賽; 1899-1902 連續四年英國非職業網球賽冠軍;1902 年非職業壁球賽冠軍;印度自行車冠軍(三年); 1896 年蘇格蘭半英裡跑步比賽; 1902 年 4-13 小時非職業自行車賽世界紀錄;約克郡 100 英裡跑步冠軍(1899,1901),網球金牌(5 次)。我雖沒有更新的數據,但以上事實對法國天主教組織 Sarbonne 的Gautier 教授所說的食素者缺乏精力和意志力一說提供了充足的反面證據。我在此引用美國密西根州 Battle Creek 療養院院長及醫生J.H.Kellog 對我所說的事實。 Kellog 醫生是個多年嚴格的素食主義者,雖然年過六旬但和四十歲人的精力不相上下。他說他每天工作16 小時但沒有絲毫疲倦。證道學會的會長 Annie Besant 女士是另外一個很好的例子。據可靠的消息說,她食素起碼 35 年,很少有 65歲的非食素者能比得上她的精力。食素者可能有其他不足之處,但缺乏耐久力肯定不在其中。」 

伍廷芳在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證道學學社三年後辭世實在是證道學的一大損失。作為一個精通中西語言文字,有權利及影響的人,他最適合不過翻譯證道學著作及在中國普及證道學。他辭世時已是 80 高齡。但是,他的遺作得以保存,他為證道學所選的中文名也一直廣泛應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Josephine Ransom 所著的 「證道學 75 周年年冊」 1936 年記事中,她寫道:

「A.F.Knudsen 先生被委任為東亞總代表。他和夫人將上海作為中心,因為上海比香港更方便接觸真正的中國。相當一部分證道學著述已被翻譯成中文。」確實, Knudsen 先生在 1938 年 1 月 21 日在阿迪亞展示了一本名為 「證道學」 的譯著。這本書是何時翻成發表的不是很清楚。譯者是一位 「鴛湖金慧蓮先生」。這是一本比較全面的書籍,近乎於中文證道學手冊。現存 「At the feet of the Master」的兩個名為 「師訓」 的中文版本。其中一版有 Knudsen 於 1937 年 4 月 17 日所作的序。但譯者不詳。

另一個是更早的不明日期的版本,譯者為三水林浩華。在 「證道學會簡史」 中,在 1937 年有這樣對 C. Jinarajadasa 先生從日本返印度的途中的記事:「在歸途中他在上海停留更長一段時間。他進行了一次公眾演講,在學社多次發言,並在 「真因果會館」 作了以佛教為題的演講,該演講被翻成了中文。」 

「證道學會七十五周年年冊」 中,在 1939 年有這樣的報導:「Knudsen 先生在上海在學者的幫助下,準備將 C. Jinarajadasa 所著「證道學要領」 及 Annie Besant 所著的 「古老的智慧」 翻成中文。」這些書是否最終被翻成中文不是很清楚。到目前為止,這些書的中文譯作還沒被發現。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證道學七十五周年年冊」 中, 1944 年有這樣的不祥的記事: 

「在緬甸,荷屬東印度和菲律賓的學社都遭日本人毀滅。上海,香港和新加坡的學社也難逃厄運。」 

經過二戰和 1966-1976 年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證道學在中國不復存在。但是,由朱寬翻譯的另一版本的 「At the Feet of the Master」 在 1961 年由一個私人社團在香港發表並於 1972 年重印。譯名為 「禮足恭聽錄」。直到此時,伍廷芳所創的 「證道學會」 一詞一直被使用。這本書與前面提到的七本書,是阿達亞圖書館中唯一的中文書籍,也可能是僅存的中文書籍。 

證道學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度沒有痕跡。在 「廣布證道學知識」 的學會宗旨下,我們不能忽略有 13 億 4 千萬人口的中國。在證道學印度太平洋地區學社的倡導下,一個以向華語人群,特別是中國人推廣證道學為目的「華語項目組」 在新加坡學社成立。直至今日,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證道學中文網站 www.chinesetheosophy.org, 並以該網站作為傳播證道學教義的渠道。好在中國上網率高。在 13 億 4 千萬人口中,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約有 5 億 3 千 8 百萬網民。相當於亞洲一半的網民。 「華語項目組」 的任務包括循序進展地將證道學著作翻譯成華文並上載到網站,同時協助網上對證道學的討論。我們的工作剛剛開始。

在中文網站上我們刊載了阿迪亞現存的八部證道學書籍。更多的活動會日漸展開。我們將學會正式名字回復到由伍廷芳命名的 「證道學會」,以繼承先生遺志。該名從1920 到1972 年一直是學會的中文正式會名。值得一提的是,證道學華文項目組成立於伍廷芳出生地新加坡,繼續伍先生的未了事業。

作者簡介:鐘山兒,新加坡證道學社社長,證道學印度太平洋區副社長。

參考資料:略。

~~~~~~~~~~~~~~~~~~~~~~~~~~

關注聖經語文 微讀聖教文化

微信公號ID:bible-philia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弱國強種:晚清外交舞臺上的伍廷芳
    其父為較成功的華商,根據當時華商的傳統,「富貴而不歸鄉,如錦衣夜行」,3歲時,伍廷芳隨父回廣州定居,準備接受中國傳統教育。這一段時間,英帝國主義策動的對華第一次鴉片戰爭剛結束,但以廣東人民為代表的抗擊西方侵略者的運動從此在中國大地上風起雲湧,這其中蘊藏著的民族屈辱感和國人要發憤圖強的民族精神,伍廷芳自幼就很熟悉。
  • 為什麼李鴻章花費6000金僱傭伍廷芳?原因是他通曉中西法律
    因此被外國人稱呼中國人為「東亞病夫」,使得外國商人們在中國土地上為非作歹,我行我素。然而每當他們犯了清政府制定的法律時,不是狡辯就是抵賴,欺辱我們不了解外國人的法律,可把外交大臣李鴻章急得焦頭爛耳!這時清政府駐英國使臣推薦了一個人,讓李鴻章高興的眉飛色舞!那這個人是誰?通曉外國法律1842年7月30日新加坡,出生了一個 祖籍中國的男孩伍廷芳。
  • 清政府處置刑訊:伍廷芳傾情描繪司法改良夢
    原標題:清政府處置刑訊:伍廷芳傾情描繪司法改良夢   伍廷芳對新政權下的刑訊感到失落時,一些地方的審判廳裡還沒來得及取下牆上的光緒語錄—— 那是1911年2月24日,清廷重申停止刑訊時的要求,這一天距辛亥革命爆發還有228天。
  • 伍廷芳:一個在中國廢除了凌遲酷刑的人
    他是中國第一位法學博士,也是香港立法局第一位華人議員。怎樣,這個大哥算猛人不?他的名字叫伍廷芳,一位被洋務、外交給耽誤了的法學家。 伍廷芳出生於新加坡,父親是一個生意人,在他幾歲的時候帶他回到廣東生活。
  • 清末民初傑出的外交家、法學家,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伍廷芳
    從事律師工作1877年2月返回香港,是第一個被允許在英國殖民地開放的人,中國律師還被香港政府選為審查委員會成員。洋務運動開始後,李鴻章感到外交人才短缺。 1877年10月6日,天津海關路李昭君向吳弘章介紹 伍廷芳。經過虛假調查後,李鴻章發現伍廷芳'' 正在尋找好幾年」。
  • 世界屋脊漢藏伉儷張廷芳、次旺俊美夫婦特寫稿(一)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9日報導:張廷芳清楚地記得1971年但是今年64歲的張廷芳說:「文成公主是一位偉大的政治性歷史人物,我們不能相提並論,我自己選擇了所愛的人。」就像許多漢藏結合的家庭一樣,張廷芳和次旺俊美目睹了西藏的巨大發展。作為西藏第一所大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們為世界屋脊上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沈家本:被遺忘的中國法制現代化之父|張之洞|慈禧|大清新刑律|伍廷...
    其實今天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該記住他,記住這位中國近代法學的奠基人,記住這位依法治國理念的首倡者。我們重讀沈家本,去梳理他的成長之路,去重溫他的法律理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對於這位在中國法律史上開風氣之先的劃時代人物,他的歷史地位不容也不應受到冷落和忽視。
  • ​【紀念專文】「意見縱分歧,愛心卻惟一」 ——追溯劉廷芳博士基督教本色化理念
    「意見縱分歧,愛心卻惟一」——追溯劉廷芳博士基督教本色化理念 劉廷芳博士於1947年8月2日逝世,至今已足70周年。對於中國教會的大部分基督徒來說,對劉廷芳的生平及其貢獻所知甚少,但他在80多年前所著、所譯的詩歌至今成為中國教會基督徒必唱的詩歌。
  • 伍鐵平|伍先生|俄語|學術打假|語言學_網易財經
    同時,伍先生還是最早把語言類型學引進中國並運用於漢語研究的教授,他對西方詞源學理論的研究水平在國內幾乎無人能及。伍先生退休後,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了學術打假上,一直致力於揭露語言學界的剽竊、造假等行為。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伍先生想跟一名上海的青年語言學家探討一些語言學問題,但被拒絕。
  • 《伍老師說歷史》第九講 盤庚遷殷,這個大王愛搬家
    大鼎高達133釐米,器口長79.2釐米,重量達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發現最大的青銅器,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最高水平,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殷墟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名居榜首。
  • 何為證道?證道真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哪些貢獻
    證道通常是人類對某方面思想的行為性驗證,任何方面的哲學思想與科學理論皆是建立在驗證基礎上,主要有心理學證道與物理學證道。很多人通常將證道說的玄幻無比,其實證道就是人類對某方面思想的驗證性行為,在這裡,我將簡單描述心理學證道與物理學證道的性質及原理。
  • 高考作文輔導133(模擬考作文推送):以行證道伴我行
    (60分)材料一: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 年抗擊「非典」,他不顧生命危險較治危重病人。今年,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年過八旬的他又奔赴抗擊疫情的一線。有媒體評價他,「有院士的專業、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可他說,我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
  • 【校內新聞】香港福慧慈善基金會•美國趙氏廷芳基金趙元修夫婦回訪我校獲獎學生
    4月10日,曲靖師範學院2017-2018學年度香港福慧慈善基金會·美國趙氏廷芳基金獲獎學生座談會在第一報告廳舉行。
  • 梁其姿 「素食中國」在民國時期的兩個意義
    伍廷芳伍廷芳於1914年寫了《延壽新法》,從人體生理構造的角度來推廣素食,文中寫到「須選擇質清而易消化者以充飲料」,可見其很受傳統養生概念的影響。伍廷芳非常熟悉當時歐美的科學論述,他根據西方解剖學對人體構造的描述來提倡素食——要想身體健康,體內不能存留有毒素的東西。而他認為肉類多含毒素,「清」的素食更為健康。伍廷芳的素食論在1910—1920年代,影響了很多知識界人士,如丁福保。丁福保年輕時並不食素,他說自己之所以食素就是受到了伍廷芳的影響。
  • 華僑趙泰來:捐贈中國6萬件文物,價值8億元,賣掉別墅作運費
    其實就在那段時間,1896年,中國也籤訂了近代第一個平等條約《中墨通商條約》,中方代表人名叫伍廷芳——在他的頭上有許多個第一,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香港立法局第一位華人議員。。。成就中華歷史上的一個傳奇,百年後,他的外曾孫趙泰來即將成就另一個傳奇:1954年出生於東莞的趙泰來,因為多金有才,在當時的潮汕地區被稱為"潮汕好姑爺"——不過,趙泰來沒有選擇外曾父伍廷芳的法律從政之路,他醉心於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