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愛思潘還是一家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小老闆,一般教育培訓機構的上班時間是在工作日的晚上以及周六、周日。2008年前後,培訓機構達到了一定規模,他手裡有了一些資金,白天閒暇的時間也多了,也是在這個時期,他無意中接觸到了金融市場。如今看來,當時的無意,也許是個必然。
初涉股市,問學諸方終無果
進入股票市場初期,愛思潘和很多新手一樣懵懵懂懂。面對和社會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交易領域,頭一年裡並非一帆風順。「猶記得,當年在鄭州綠城廣場旁邊的一家證券營業部開了戶,投入1萬元到股票市場,最後虧到只剩下兩千塊錢。沒有辦法,只能把錢取出來,開始學習。」他坦誠地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其實虧的錢不算多,虧損時內心也不怎麼痛苦,但或許是出於做教育行業的習慣,覺得不能讓這筆錢稀裡糊塗就虧掉了,一定要找出個所以然來。
自那時起,愛思潘就開始學習各種與市場、與交易相關的知識。從基礎的K線、波浪理論、RSI、MACD等各種指標,到各種交易方法、交易理論等,他閱讀了大量書籍。「當時,股市的股票數量有一千五六百隻。我每天也會把這1000多隻股票從頭到尾全部看一遍,每次看一遍需要近一個小時。最初的那臺聯想電腦,被我用到油漆斑駁,由於看股票時不停地按上下鍵翻頁,按鍵都被我按壞了兩三個,手指也起了繭子。」回憶起那段時光,他覺得單純而快樂,研究這些就像一個愛好,沒有什麼壓力,但這一番廣泛涉獵,實際成效卻甚微。
「看完書上的很多內容,也向各方面的專家諮詢,感覺好像懂了許多,說起來也都一套一套的,可真正到市場中去交易,還是會出問題。」當時的愛思潘還沒有想過能在交易中穩定盈利,只是想能夠偶爾賺點錢就好,可惜他連這個目標都沒有達到。問學諸方,卻終無所獲。到最後,腦子也越發凌亂,整個人都感覺很迷茫。
不過,努力和辛苦終不是白費。2009年,事情開始有了變化。
觸類旁通,快慢節奏試牛刀
2009年夏天,國內股市已經出現了大幅上漲,愛思潘的交易依然處於虧損狀態。一個晚上,他翻看完所有的股票後,仍然難以入睡。「電腦屏幕停留在000024這隻股票的頁面,顯示的時間是2009年6月21日的周一,這隻股票我已經研究了很久。」他回憶說,當時身旁電熱水壺裡的水沸騰後,熱蒸汽自壺嘴快速噴出,熱氣騰騰的。望著熱水壺的蒸汽,他突然想到了能量的積累和釋放,聯繫到市場與交易,竟豁然開朗。
「水不斷加熱,就是能量的積累階段。在標準大氣壓之下,把水加熱到100攝氏度,再繼續給它能量,水就會從液體變成氣體,在空氣中凝結形成小水珠。」愛思潘解釋說,這其實和市場運行規律一樣,能量積累期間,市場橫向運行,反反覆覆地進行交錯。在一定的條件下,能量積累到某個程度後,開始向上突破,就進入了釋放狀態。市場在能量積累的時候,多空雙方都賺不到錢,而當市場激烈地釋放時,能量被打破,財富重新配置。能量積累之後必然釋放,釋放之後必然積累,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目前來看,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也是最穩定的交易規律。」愛思潘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自此以後再觀察入場時機,想法就與以往不一樣了——哪個點是能量積累,哪個點是能量釋放,找到了這些規律,就能更明白、更清楚地看市場。
「那天夜裡,我全神貫注地將所有股票重新翻看了一遍。次日開盤,果斷買入000024這隻股票,一周時間裡,差不多盈利了15%。從能量角度看待市場的觀點得到了印證,我的內心充滿了獲勝的興奮和激動。」他說,這次交易,成為他交易歷程的一個新開端。
2010年,他經過大量地檢驗復盤,進一步驗證並完善自己的交易方式,股票交易盈利愈加穩定。這期間,他將此前吸收的知識碎片按照自己的邏輯梳理,總結提煉出兩個不同節奏的交易方法,慢節奏的叫作「趨勢為王」,快節奏的就是「漲停之後」。
據他介紹,「漲停之後」是研究股票漲停之後應該怎樣去介入,即數K線,類似於《期貨日內波段課程》裡面的K線控制;「趨勢為王」最初是從單方向角度,通過均線來測量能量積累的狀態,把均線按照一定的參數排列,就會發現其中的一些規律。「當能量積累的時候,均線上下穿梭,纏繞在一起的是均線收斂;當能量釋放的時候,均線開始變得發散,按照順序進行排列,參數小一點的,距離這個價格近一些;參數大一點的,距離這個價格遠一些。」提起這些交易方法,愛思潘如數家珍。
結合「趨勢為王」和「漲停之後」,他創建了自己的交易系統,將交易動作,例如,分時市場的方式、入場、立場等都穩定下來,固化交易動作,簡明交易紀律,形成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交易世界。「那時候的股票市場,技術上也相對簡單一些。」他說,當時盈利穩定後,他和朋友成立了股票私募基金,運作資金規模一度接近500萬元。
屢敗屢戰,山重水複疑無路
愛思潘並沒有安於股票盈利。2011年,他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了外盤黃金衍生品的投資。「這絕對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在這之前,從未想過自己內心裡也藏著一個『魔鬼』。」他說。
據記者了解,最初進入黃金衍生品市場的時候,股票市場的成功助長了他妄自尊大的脾氣,雖然也有人提醒他衍生品市場的槓桿和多空機制,但當時他覺得做空和做多能有多大差別呢。於是,生搬硬套地把股票的資金管理挪用到黃金交易上。
「第一次交易就半倉入場,僅僅兩個小時後,就虧損到保證金不足,被系統強行平倉。」被市場迎頭痛擊的愛思潘又驚又氣,簡直不能相信事實,但也明白這是他妄自尊大的結果。於是,他從黃金交易的基礎知識起步,再次進入了日夜不停的學習模式。
同時,他還寄希望於小倉位操作,解決資金管理問題。「不過,每次下了空單市場就上漲,下了多單市場就下跌。有時候,早上入金1萬美元,晚上就虧損到爆倉;有時候,逐漸地加一個小倉位,最終也是慢慢地完全虧損。」愛思潘想,既然做多做空都不行,那就頻繁一點,總有做對的時候。
當時,他一天將近有十五六個小時用來交易。據愛思潘描述:「早上7點準時開始下單,死死地盯著1分鐘周期的K線波動。因為害怕錯失機會,中午也不敢休息。下午歐洲交易時間開始,又開始盯著K線。草草地吃完飯,晚上7點又坐在屏幕前,直到次日凌晨1點。」然而,頻繁交易的結果卻是頻繁虧損。兩個月時間,1萬美元的帳戶逐漸被蠶食殆盡,只是這一次爆倉走得慢一些而已,並且頻繁的虧損令他的心理發生了很大變化,交易操作也開始變得情緒化。
交易上受挫敗,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家人開始抱怨,朋友開始冷落。這個辛卯年,愛思潘的頭上冒出了白髮。然而,市場從不手軟,他很快迎來了第三次爆倉。當時,他意識到第二次爆倉的原因主要是頻繁交易,為了不被打倒止損離場,他索性不設置止損。他說:「2011年9月21日,我下的多單很快小幅虧損,但因為之前一直是上漲趨勢,我認為之後會繼續保持漲勢,所以並不擔心。當天中午我還去參加了朋友的婚禮,回家再看,盤面已經虧損了600多美元。」
「我開始意識到有危險,但又不甘心,幻想著這只是暫時的下跌,之後一定會再漲上去。然而,市場並沒有如期上漲,而是在美盤時間繼續猛跌。」那一會兒,愛思潘著了魔似的盯著波動的K線圖,從1分鐘圖調整到月線圖,再從月線圖調整到1分鐘圖,不停地切換,反覆尋找上漲理由。可是,行情依舊是下跌。「看1分鐘圖太難受,我就看小時圖,因為小時圖的波動慢一些,但依舊阻止不了下跌趨勢。」他說,當晚虧了近1200美元,但他卻依然不肯放棄希望。
第二日,黃金延續跌勢。「我整個人都蒙了。」他說,當時虧損資金很快到了3000多美元,他已經失去了理智,雖然行情每下跌一個點,就如同往心口上插上一刀子,但他卻偏執地抱著行情會上漲的幻想不撒手。午夜,他幾次三番地打開電腦看金價走勢,感覺既痛苦又絕望,但依然割捨不下。第三日,黃金開盤大跌。他的內心開始失控,極度無助。第四日,他連行情都沒看,一心渴望能有各路神仙把黃金行情「拉起來」。第五日,被系統強行平倉後,他的帳戶裡只剩下100多美元。
「這次扛單,與市場對抗,是我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爆倉。第一次虧損時,會覺得這有什麼,很快就會賺回來。第二次虧損時,會想什麼時候能賺回來。之後繼續虧損,就開始不知所措,絕望和痛苦接踵而至。」他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資金大幅縮水,卻什麼辦法也沒有的時候,感覺真的是悶絕。他認真算了算,到2012年,前前後後近兩年時間裡,他連續爆倉15次,虧損了13萬美元。以至於現在不管其他交易員聊什麼樣的爆倉經歷,他都感同身受。
這段歲月,就像扎在愛思潘人生裡的一顆鏽釘子,釘得尤為疼,尤其苦。
反躬內省,守得雲開見月明
2012年,愛思潘突然覺得身體麻痺,不得不按照醫囑住院調養。這一個月裡不做交易,他可以靜下心細細思考,想想自己是如何虧損的。「虧損時的第一個特徵是面無表情,很麻木;第二個是內心慌亂,雖急不可耐,卻不知自己究竟要做什麼;第個三是整個人身體僵硬,不敢動,生怕錯過行情。」他回想說,很多時候連洗手間都不敢去,有一次就因為去洗手間錯失了一波行情,衝動之下把家裡的馬桶都砸壞了,被家人埋怨了好一陣子。
這時候,他開始明白,自己是太過於急切想在黃金衍生品市場複製股市上的成功,心理急躁,早已忘記最根本的能量規律——積累釋放往復循環;市場波動終無方向;共振平衡只管交易;穩定盈利自然現前。
「實際上,市場價格波動是由多空雙方合力造成的,交易者不要從多空雙方的角度選擇,而是要研究雙方的合力。這就像馬太效應,突破的時候,誰強我們就加入誰,強的一方也是最容易賺錢的地方。」愛思潘解釋說。
「此外,交易有一個關鍵是控制節奏,就是有交易機會的時候就做,沒機會的時候就等待,如果機會很多,就挑著去做。」愛思潘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交易情緒失控,心裡的「魔鬼」就會出來打亂交易節奏。明明知道該下多單,卻沒有把多單下進去;明明知道該止損,卻遲遲下不去手,這不是交易方法或交易系統的問題,而是內心的「魔鬼」擾亂了規則,交易就會因情緒波動而失控。這時候,就必須把「魔鬼」降服。
「其實,很多人已經制定好了交易系統,包括什麼時候入場、怎樣入場、入場之後怎麼做、如何離場、用什麼樣的倉位,等等,如果能夠按照『標準動作』做交易,那麼『標準結果』就會呈現在你眼前。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卻因為害怕浮盈和浮虧,最終不能嚴格執行。」他總結說,由於對市場有了很好的了解,交易規則清晰,執行嚴格,2012年10月,他在黃金衍生品交易上開始盈利。2013年4月,金價下跌時,他果斷做了空單,這波行情的交易順利完成,此前在黃金上虧損的十幾萬美元也都賺了回來。
運籌帷幄,吹盡狂沙始到金
盈利情況穩定,愛思潘的精神狀態也變得越來越好。2013年,他開始固定時間分析行情。由於當時黃金在亞洲交易時間段的交易機會較少,盤面波動幅度也較小,所以他每天9點把所有的行情看一遍,然後把對行情的分析記錄在本子上。
因為此前做過輔導老師,他也嘗試著把自己的分析錄成視頻發到網上。他說:「一方面是對自己的監督;另一方面是想讓自己對行情有更清晰的認識。」2013年5月13日,他錄製的第一個視頻上傳到網際網路,隨後在沒有任何推廣和宣傳的情況下,這些視頻給愛思潘「圈了」第一波「鐵粉」。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他的交易理念。同年10月,他還在交易領域開拓了「老本行」市場——講課做分享。「其實,這些經驗來之不易,我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介紹說,最初他做的是網絡分享課,結合自己的交易經歷,介紹自己的交易邏輯和交易系統。
進入2014年後,由於交易事業發展迅速,他賣掉了培訓機構,專心致志做交易。「這期間資金增長很快,但在交易操作上開始覺得有壓力了。」愛思潘告訴期貨日報記者,這其實也是交易者在成長階段必然遇到的情況,即短期內,資金量與操作能力不匹配,尤其是在心理方面。比如,有人操作50萬元的帳戶,賺錢很順利,但操作100萬元的帳戶,卻不賺錢,這就是因為「內心」與「外在」不匹配。
「操作資金出現大的變化,交易者在內心感受上也會有很大差異。」愛思潘談了自己的交易經驗,一個人的操作能力與資金之間的平衡點,需要一點一點耐心地進行微調。他舉例說:「比如,操作資金從50萬元調整到100萬元,交易者可能需要半年或者更長時間來適應100萬元資金的盈虧幅度,才能理智平靜地應對交易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很多交易員在迅速成長的過程中會突然遇到瓶頸,甚至出現很大問題,原因就在於此。」
2014年,在盈利的基礎上,他決定著手組建交易團隊,同時開始探索進入國內期貨市場。2015年,他成立了三家公司,交易團隊的資金規模持續增加。由於在交易外盤黃金衍生品時總結出了交易方法、磨礪了心智,所以在進入國內期貨市場後並沒有遇到大的挫折。
「我從100萬元開始交易,適應了一段時間後,操作越來越順利。整個2015年,交易上的進步比較大,團隊操作資金開始超過1億元。」愛思潘說,此後,他一邊專心於自己的交易,一邊優化自己的課程體系,希望可以幫助交易員成長,加快團隊建設,逐步擴大總體資金規模。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