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現在大多數國人都有英文名(在這方面,髮型師群體絕對引領風潮),很多的國產電影也會有英文譯名。
按照中文名直譯,是一種方式。但由於中英文化的差異,不少的電影選擇「神」譯,與中文名並無關聯。這其中水平各異,而有些英文譯名或是動聽,或是表達了電影的另一種層次,是值得好好品味的。
這些閃亮的中文片名旁,也許你也曾留意過很努力刷存在感的英文名。
東邪西毒 Ashes of time
Ashes of time,直譯大概的意思是:時間的灰燼。
就整部電影的印象而言,這個名字比之東邪西毒似乎更加貼切。
導演王家衛似乎有意抹去時間的概念,影片始終在回憶和現實中交織纏繞,每個人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黃藥師的風流,慕容的無奈,桃花的冤孽,盲武士的悲愴....但是時間卻有是無所至無所不至,每個人都活在記憶的陰影之下,不得解脫。
時間製造了這一切,卻又最終毀滅了這一切。歐陽峰最後離開了大漠,回到了白駝山,黃藥師隱居桃花刀,盲武士在風一般的刀聲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慕容成為了獨孤求敗。
山河故人 Mountains may depart
Mountains may depart,直譯大概的意思是:山會崩。
這部電影有一個強烈的符號,炸藥。開山炸荒用的就是炸藥,俗稱頑石、巨峰的山就這樣被人為的分裂開來。
這個譯名也暗示了電影的一個主題: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要麼是像鬥轉星移一般隨地殼移動而移位的山脈,要麼如開荒被認為活生生炸裂開的山體碎石。
英雄本色 A better tomorrow
A better tomorrow,直譯大概的意思是:更好的明天。
英雄本色,講的是男人在落魄失意時,怎樣找回尊嚴的。
電影是在1986年上映。
那一年,吳宇森40歲。暴力美學大師十餘年來從邵氏到嘉禾再到金藝城,只能拍些不著邊際的喜劇片餬口,英雄情懷無處施展;
那一年,狄龍40歲。一年前他離開了為之效力十八年的邵氏,手中拿著一封辭退信:謝謝你為公司多年來做出的成績。曾經的香江第一美少年正品嘗著人老珠黃的悽涼;
那一年,周潤發31歲,正處在個人事業的最低谷,長劇之王走上大銀幕卻似乎無法再現輝煌,所拍電影無不賠錢,江湖人稱「毒藥發」。
相應明天會更好,這個譯名或許藏著導演的一些現實表達。
童年往事 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直譯大概的意思是:活著的時光和死去的時光。
影片講到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太過自然的問題,猶如生命的旅程到了終點,時間到了盡頭,沒有辦法可以挽回。而導演侯孝賢卻傳達出剝離掉所有的生活細節,簡單的鏡頭將一種憂傷和清冷的感覺恰當的營造出來。
侯孝賢曾說影片追求的是絕對的自然,是說故事最合適的距離感。所謂的「適當距離的觀察」表達出無限的真實感。
譯名中Live和Die似乎更賦予這部電影一些生氣。這個有點冗長的英文名更能揭示影片的內涵和主旨,也更加耐人尋味,其中關乎生與死,帶有一種人生況味。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are
The Way We Are,直譯大概的意思是:我們自己的方式。
電影用近乎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了天水圍一棟大樓裡兩戶平凡人家三代人一個夏天的生活。故事沒什麼起伏,好像夏天坐在弄堂裡聽大人們說的那些張家長李家短。瑣碎的一日三餐,日起日落,主人公安靜而柔順的生活。
導演許鞍華在天水圍發現或是搭建了一個有別於都市想像的、充滿懷舊情結的故事,以濃濃人情味作為應對和解決現代危機的方式。生活裡不是沒有事情發生,但時光流轉,溫情與平淡才是長久的主旋律。
這就是他們的方式,沒有對生活的抗爭與不甘,他們善良而勤勞的生活。
一一 A one and a two
A one and a two,直譯大概的意思是:一和二。
電影是由楊德昌導演的一部刻畫家庭親情及生命意義的電影。
假如中文名表達的是:如果每個人都是一,他們在一起,也不過是一一。也許因為婚姻,親情,愛情,他們在一起。可是他們仍然是獨立的,過著自己的生活,只是在一起而已。
越是繁華的都市,卻越是將每個人的孤獨襯託得這樣殘忍。也許真是每個人生來孤獨,沒有可以完全懂自己的人。
兩個人,一一。
而英文譯名則意指了另一層意思。
人生不過是一段然後又是同樣的一段,雖然每一天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本質沒有什麼不同。
A one and a two,生命無論是結束在10歲還是80歲,都沒有大不同,不過是重複次數的多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