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源頭,而孩子則是父母生命的延續。
孩子都是有靈性的,父母和他們親近時,他們就會表現出最單純、最真實的一面;而如果父母和他們相處地沒有那麼愉快時,孩子則會封閉自己的內心,看起來懂事實則很孤獨。
所以,孩子的表現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如果父母能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溝通,那麼孩子也會向父母打開自己的心扉,關係變得親近。
那麼,家長怎麼才能知道孩子是否和自己親近呢?小編給大家提出3點判斷標準,一起來看看!
我們知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是非常依賴父母的,尤其是依賴媽媽。這是因為,媽媽可以為他們提供食物來源,同時,媽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孩子從媽媽的身上感受到了安全感。
當媽媽第一次離開孩子身邊時,孩子往往會表現得比較煩躁,甚至會哭鬧。有些孩子還會睡覺前找媽媽,家長們不要覺得煩,這正是孩子和你親近的表現。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依賴父母,只有在遇到困難時才會想要找父母幫忙。其實,這也是孩子和自己親近的一種表現。
除此之外,孩子和父母親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經常把父母掛在嘴邊,喜歡和朋友聊起自己的父母。這說明,父母和他的關係很好。
如果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那麼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之後,就會首先想到向父母求助、尋安慰。如果孩子是第一時間向你尋求幫助,並不是因為孩子懦弱,而是當他遇到困難或者脆弱時,想到的人是父母。這也說明,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人。
如果孩子受了委屈什麼都不說,或者是不是第一時間找父母而是找其他人,說明親子雙方在平時的相處中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當然,這也不用太擔心,只要嘗試著和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就一定能培養好和孩子的感情!
受很多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親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是有代溝的。而親子之間最好的相處模式,就是「朋友」模式。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是很多人都嚮往的一種方式。
當孩子逐漸長大時,他們會有自己的小秘密,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後,孩子還會有自己的隱私。家長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對待。當孩子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秘密時,說明他們把父母當做了自己最信任的朋友,親子關係比較親近。
由此看來,父母雖然給了孩子生命,但是,親子關係的培養也是需要格外用心的。家長只有用心的去對待孩子,本著平等的心態和孩子相處,孩子才能把父母當做自己最親近的人!
好的親子關係,就應該像樹林一樣,彼此的根部與地面相互支撐,而地面之上的樹幹又能夠各自生長、共擔風雨。在孩子最需要父母幫助或者溫暖的時候,家長可以理解孩子的無助;當孩子不夠完美時,家長要接納孩子的不足。
孩子和父母之間只有彼此成全,才能共同成長!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