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渭南市攝影家協會
來源:FM1026渭南資訊廣播
王振傑,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渭南首席代表,晉陝豫黃河金山角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攝影家協會影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渭南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王振傑的大半生都與攝影有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就讀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名簡稱西軍電)畢業後留校任教十多年,當時因科研需要,單位有臺「柯尼卡」膠捲相機,年輕時好學,出於多掌握一門手藝的想法就玩起了照相機。
1984年調回渭南工作的十幾年間,地委所有的大型會議和行署的部分大型活動拍照任務幾乎都是由王振傑承擔,頭一天開會第二天一早就要把展板做好擺放在會場外,所以第一天晚上往往熬通宵、暗房擴像做展板,曾耽誤了許多場晚會、舞會和電影。
九零年前後又受命組建了渭南市委黨員電教中心,工作重心轉為以攝像為主、攝影為輔了。先後拍攝了近百部電視專題片,至1998年調入政府工作後,不便於扛攝像機拍攝,又再次拿起了照相機,並參與組建和成立了渭南市攝影家協會。第一屆任副主席,第二屆任常務副主席、第三屆被推選為主席。
王振傑從事攝影工作四十多年、攝像工作十幾年,先後拍攝完成了八集電視音樂風光片《自古華山》《天下第一廟》,電視報告文學《走出黃土地》等各類電視片90多部(集),作品也多次榮獲省級及全國一、二、三等獎。1998年3月5日,西安市西郊的液化氣儲存區的氣罐洩漏並連續多次發生閃爆,編輯的記錄消防官兵勇排火險的《消防勇士》專題片,曾分別在中央電視臺和陝西電視臺播出。
攝影作品《吶喊》《諦聽》《華山日出》《壇花》等分別在省、地作品展獲獎,《天涯苦旅》《大漠衛士》《司家鞦韆》和《蓑翁獨釣渭水春》等作品獲獎或入選陝西省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攝影藝術展;《走黃河》《司家鞦韆》《松潘故事》等20多幅系列作品入選第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平遙國際攝影展;《駝賦》發表於2012年12月22日中國攝影報;《丹霞地貌》《上鑼鼓》分別被中國攝影報第95期、第108期刊用;2012年9月還榮獲中國攝影報社頒發的《第五屆佳能感動典藏》攝影大賽組織工作獎。
王振傑攝影創作一般分為風光、紀實、藝術、商業、觀念等門類,側重於風光和紀實一類。攝影是作者感性情感的傳達,理性情感的表現,是一種心境的修煉。書法、音樂和繪畫是修煉,攝影也是一種修煉,當您拿起相機,專注於捕捉每一個瞬間姿態,認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時,在那方寸之間,就像進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會把壓力和浮躁在攝影過程中釋放,內心變得暢亮而乾淨。
王振傑的攝影格言是「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光審視社會,定格美的瞬間,盡情地享受著這份快樂。」所以王振傑的攝影作品都是以弘揚正能量、讚美社會新風貌的,且常常陶醉於其中......
攝影作為凝固的藝術,它將時間永恆的定格在當下,你的喜怒哀樂也好,祖國的壯麗山河也罷,都被永久的封存在這一瞬間。通過攝影,能更多地記錄人民大眾的日常點滴;通過攝影,以照片的形式幫助人們了解過去、對比現在、展望未來。攝影,幫助人民群眾從不同維度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回望昨日、立足今日,使大家對當下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每當安靜下來,王振傑便翻開自己以前的作品進行整理,除了創作,還有很多與家人、親朋的留影。這些照片真實、親切,有靜有動,有喜有悲。這些照片將他帶回到了當時那一瞬間,令人感慨、感動。
這些年,王振傑也因攝影交了很多朋友,並且隨著多年交往,情誼越來越深。攝影不僅僅是他們的共同愛好,也成為聯繫更多人交往的紐帶。
他藉助市攝協這個大平臺,分層次、分類別對攝影愛好者和市攝協會員們開展學習培訓活動。另外,計劃邀請更多青年人加入攝影的團隊。王振傑相信,青年人是希望,是未來。青年人的新視覺,一定會為記錄渭南市發展變化注入新觀點、新看點。青年人飽滿的激情、活力,也一定會為市攝協注入新鮮血液,感染更多攝影愛好者加入,成為這個新時代強有力的見證者與記錄者。
以後,也會注重高級攝影師的培養。注重攝影理論研究,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為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攝影家提供機會,走向國際攝影知識領域,與國際接軌。從而將更先進的攝影理念、更高的攝影藝術知識帶回來,帶領渭南市攝影家隊伍再上一個臺階。同時,也為推動渭南市文化藝術水平更快更好地發展增加一點正能量。
作者/來源:渭南文壇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