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一年一度的「生離死別」大戲,又雙叒叕全國同步上映了。只不過,這一次搶上熱搜的是爸爸們。
誰說男人有淚不輕彈?那是未到開學季!
「就這麼送給別人了,她在那兒好不好我都不知道……」
一個爸爸,送完女兒後哭得梨花帶雨,這世上還有比這更令人心酸的場面麼?
「沒事兒,一會兒進去就好了。」
什麼都別說了,我只想靜一靜。
開學,原本普天同慶、萬獸歸籠的喜悅,硬生生被幼兒園小朋友們撕心裂肺的「哇」聲,演成了一場「大型災難片」。
「媽媽別走!」
「我要回家!」
開學第一天,新入園的孩子們哭成了一團:撒潑打滾、抱大腿,坐著哭、躺著哭、排排坐哭……
楚楚可憐、梨花帶雨的小模樣,真是要多心酸就有多心酸,生生把父母的心都要哭碎了。
連曾經以為經歷過哥哥入園折騰之後,已經有了足夠免疫力的我,這兩天,面對妹妹一哭二鬧三打滾的三部曲,也是一秒破功:
「媽媽,我好愛你,你不要把我送到幼兒園去好嗎?」
「媽媽,我想親親你、抱抱你了,怎麼辦?」
好不容易安撫好了,一轉身又聽到她在走廊裡嚎開了:「哇!我要媽媽……」
那一刻,老母親的心早已經被紮成了篩子。恨不得從老師手裡把她搶回來,再好好抱抱她、親親她。
不過,除了哭,也有激靈點的孩子在謀劃「越獄」。
看我金蟬脫殼大法,誰來也不怕。
還有假裝堅強的孩子。
「喜歡老師嗎?」
「喜歡。」
「喜歡同學嗎?」
「喜歡。」
「那你明天還來嗎?」
「哇……」
為什麼要問我那麼悲傷的問題?
還有懂事乖巧的小朋友,明明正在哭,聽到老師要拍視頻發給媽媽,一秒強顏歡笑。
惹得網友心疼地回覆:「她還是個寶寶,為什麼要承受那麼多?」
「我不要天黑,因為一天黑,明天起來就要去上幼兒園了……」
小小年紀,多麼痛的領悟!
這可真是:年年歲歲離別季,歲歲年年苦情娃。
原來生離死別的「哭戲」,終究是躲得過第一天,躲不過第二天……
孩子們哭慘了,父母們也沒好到哪裡去,分離焦慮甚至比孩子還更!嚴!重!
嘴上說著「解放啦」,結果聽到孩子的哭聲一步三回頭,轉身就化身「壁虎」,各種趴牆頭。
孩子上學,爸爸上樹。人性移動監控隨時出現在天橋上,
樹杈上,
欄杆縫隙裡……
為了看一眼孩子,我真的太太太難了!
有網友說自己一早送孩子去幼兒園,結果送完回家,一路走一路哭,一個上午都沒緩過來。
有的父母,即便順利將孩子送入了園,也跟丟了魂一樣,滿腦子想的念的全是娃:
孩子還在哭嗎?
她能不能自己上廁所、能不能自己吃飯?
會不會被別人欺負?
要不要今天先接回去,明天再送……
家長群裡一眨眼的功夫就是999+條信息。滿滿的焦慮,都要溢出屏幕了。
還有一位父親,回到家就一直盯著教室的監控碎碎念:「又有個男孩摸了她頭髮,怎麼這麼多調皮鬼……」
這哪裡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分明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就連孫儷也曾吐槽鄧超:
「我覺得有必要重新送爸爸回幼兒園學習一下,怎麼樣克服分離焦慮症,那兩個小的好像進步很大,這個大的不行,還需要學習……」
分離焦慮,就像是一根刺,扎疼了孩子,更煎熬著父母。
有調查數據顯示:幼兒園新生前三天,有60%以上的娃有分離焦慮,有88%的孩子會經歷「入園不適應症」。
這也正是父母們焦慮的源頭所在,擔心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被冷落、被欺負、被孤立……
從未離開過的家的小人兒,現在不僅要開始自己應付吃喝拉撒睡,還要嘗試跟老師和陌生的小夥伴打交道,想想都莫名心疼。
太原的一位寶媽,拍下了孩子第一天幼兒園放學的情景。原本還一臉淡定的孩子,卻在看到媽媽的瞬間,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生氣又委屈的樣子,讓不少網友直言看哭了。
可是,寶貝你學著堅強的樣子,真的很棒啊!
睡不著?那就學著媽媽的樣子,小手拍一拍,也能把自己哄睡。
又或者,假裝給媽媽打一個電話,撫慰一下自己忐忑的心。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曾說:成人總認為,童年就應該是快樂和幸福的。然而我們搞錯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而且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
每一個孩子,終究都要經歷成長的陣痛。
當然,你以為的「生離死別」,也可能只是孩子戲精的一面。
閨蜜說她昨天送女兒去上幼兒園,那「殺豬」般的宏大場面,讓人永生難忘,最後是兩三個老師一起給抬進去的。
結果,那邊她還在心疼地抹淚,這邊就已經收到了老師的信息和小視頻了:「放心吧,進來以後一點兒也不哭了。」
而同款戲精娃,比比皆是:
也許孩子不是不喜歡幼兒園,只是不喜歡和媽媽分離的瞬間而已。
繪本《湯姆上幼兒園》裡,小兔子湯姆的一番內心獨白,讓人心疼:「我要勇敢,我不能哭……但是,我真的太難和媽媽分開了。」
孩子的內心其實什麼都懂,他們只是需要一個緩衝的時間。
這個時候,允許孩子宣洩、允許他們慢慢來,勝過千言萬語的慰藉。
年幼的孩子,都是透過父母的視角來認知世界的。
父母焦慮,孩子也會焦慮;父母覺得不行,孩子也會覺得不行。所以,與其讓孩子恐懼上幼兒園,不妨放下焦慮,幫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比如:
一個不馬虎、不敷衍的告別儀式、一個溫柔而堅定的擁抱和親親;
用「今天交了新朋友嗎」「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情」,來替代負面消極的問題,等等,都能都能讓孩子從中汲取力量,克服焦慮。
父母的不放手,無非是對孩子信心不足,覺得他們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
可有一句話說得好:「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每一次流淚,都將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信任,他們就不會心生畏懼,才能自信地迎接未知的世界。不是嗎?
也許,你還沒做好準備分離,但成長的陣痛,是孩子的必經之路。
試著放手,讓我們陪孩子一起,勇敢地邁出這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