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國內國外期刊...

2020-12-25 瀟湘晨報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到: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對國內國外期刊發表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簡單規定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和經費規模等條件。

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職稱評定的限制性條件,職稱申報材料不得設置填寫人才「帽子」稱號欄目,取消入選人才計劃與職稱評定直接掛鈎的做法。

【來源:@人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兩部門擬出臺意見: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圖片來自教育部網站新京報快訊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7月2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到: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兩部門擬出臺意見: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徵求意見稿)》,提到: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對國內國外期刊發表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簡單規定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和經費規模等條件。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不把SCI等指標作為直接依據,不得填寫人才帽子,鼓勵國內論文(附全文)
    把好思想政治關,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2、要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
  • 教育部:教師招聘、職稱評聘,論文收錄數不得作為直接依據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教育部網站12月15日消息,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各高校進行"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意見》指出,要深刻認識"唯論文"現象的系統性危害,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即:1、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2、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防止國際期刊論文至上。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徵求意見:思想政治師德表現將作為評審首要條件
    據教育部網站27日公布的消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
    《意見》要求,要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改進學科和學校評估,在評估中要突出創新質量和貢獻,審慎選用量化指標。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學校不宜設置對院系和個人的論文指標要求,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
  • 教育部和人社部發布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徵求意見:不以SCI論文做...
    7月2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同時,對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簡單規定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和經費規模等條件。
  • 兩部門發布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
    兩部門發布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 ...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依據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網12月15日訊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徵求意見:克服唯學歷、論文等傾向
    據人社部網站消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日前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指導意見》擬提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徵求意見 近五年我國高校教師規模增加16.76...
    中商情報網訊:7月2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明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徵求意見:師德表現將作為評審首要條件
    教育部網站7月27日消息,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公眾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和方式提出意見。
  • 兩部門: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完善教師評價機制,激勵廣大高校教師教書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現就深化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 職稱論文發表,用來評職稱,如何判斷期刊是符合的?
    大家好,我是豆腐網王老師,專注於南京工程師職稱評審政策解讀,關注我,讓您輕鬆面對職稱評審,少走彎路。2021年已經到來,大部分工程師們早已做相關職稱申報準備了,但還是有部分工程師由於工作的忙碌或不知道該如何做準備,導致一拖再拖,尤其是對應職稱論文,弄的工程師們很混亂,到底該如果去判斷論文所發期刊是有用的?眾所周知,自2019年起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將委託「中國知網文獻檢測系 統」進行學術相似性檢測,檢測結果將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參考依據。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依據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學校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應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
  • 教育部: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的...
    【新民晚報·新民網】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其中包括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 教育部:不得把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高校教師招聘等前置條件和直接...
    教育部網站12月15日消息,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即: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防止國際期刊論文至上。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醜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
  • 「破五唯」,兩部委發布高校職稱改革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中新網7月24日電 據人社部網站消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日前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指導意見》擬提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教育部:不得將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稱評聘前置條件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呂銀玲)12月15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第一身份是教育工作者、第一職責是教書育人,要求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 ...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論文是科學研究活動的產物,是知識傳承創新的載體,具有鮮明意識形態屬性、價值判斷特徵和重要育人功能。當前,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平臺評審、科研獎勵、人才評價、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導師遴選、學位授予、績效分配、學校考核、資源配置等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唯論文」現象,簡單以發表論文期刊級別、數量、引用率、影響因子、轉載情況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重數量輕質量,忽視學術著作、決策諮詢報告、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等其他標誌性成果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導致學術功利化浮躁化、創新創造動力不足、違背人才成長規律、侵蝕學術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