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百萬千瓦級水電廠劉家峽水電廠,用天車起吊機組檢修物資。高展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3日電 (閆姣 高展)進入今年的冬季枯水期,中國百萬千瓦級水電廠劉家峽水電廠4號機組開展A級檢修及定子改造工程,該機組定子「服役」近46年,近年來出現定子鐵心老化、鬆動、斷片、過熱等問題,所以該廠推動了「全面體檢、康復修養」。
近年來,劉家峽水電廠發生了定子絕緣擊穿故障,經負荷測算發現機組轉動部分機械強度不能滿足甩100%負荷要求。自2018年冬季枯水期開始,該廠開展發電機定子改造工程,至今已完成了3號、1號機組的定子改造任務。劉家峽水電廠4號機組於1974年投產發電,今年首次對定子全面改造。
圖為檢修人員檢查轉輪磨蝕情況。高展 攝
劉家峽水電廠位於黃河上遊,甘肅省永靖縣境內,1958年9月開工建設,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養殖等綜合功能,是新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廠,開創了我國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先河。自1969年該廠第一臺機組投產發電以來,把陝西、青海、甘肅三省的電網聯結在一起,為西北地區工農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劉家峽水電廠廠長李永清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水電廠多年來持續進行設備更新改造,加強水輪發電機組和水工建築物維護工作,利用冬季防凌期,合理安排改造進度,從根本上消除設備重大安全隱患,為機組長時間滿負荷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圖為檢修人員分解定子,以便於分瓣吊出。高展 攝
「安全第一位。」李永清介紹說,最近三年黃河上遊來水較多,防汛壓力大,該廠每年都會選定一臺機組進行大規模的A級檢修,同時也穿插開展其他機組的B級和C級檢修,以待來年設備大負荷長時間安全運行。截至12月1日,該廠連續安全生產天數已達7070天。
12月初,記者走訪劉家峽水電廠時注意到,進入廠房安裝間,「咣咣」的敲打聲與「滋滋」的電鑽聲夾雜著傳出。維修工作「立體式」展開,從地表延伸至地下20米。最底層是水輪機檢修區,是該廠最辛苦,也最重要的工作。該廠機械分場副主任馮鐵成稱,水輪機是機組的「心臟」。
沿階梯而下至最底層水輪機檢修,穿過不足一米的狹窄過道,便來到直徑僅一米的人孔門前。現年30歲的王東偉是機械分廠水輪機班的技術員,他介紹說,在大型水電站設備中,蝸殼是重要的導水設備,因外形似蝸牛殼而得名,其作用是使進入蝸殼的水在流入轉輪前形成環流。在水輪機計劃檢修或臨時檢修時,檢修人員必然會打開蝸殼檢查埋設部件、過流部件的磨蝕情況,制定修複方案。
王東偉在此工作已有六年多時間,他稱,蝸殼裡邊陰暗溼冷,可供檢修人員作業的空間非常狹小,因此擦破碰傷是常事,不少年長的「老師傅」還患有關節炎等職業病。「工作雖然苦,但是能確保機組安全穩定運行,把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送去千家萬戶也是一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