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腫瘤科,患者需要保證最近沒有去過疫區,沒有發熱症狀等。對來自武漢的患者,北京多家醫院會建議患者返回當地就診。即便患者保證所述如實,也必須先在京隔離14天。
本文為《財經》與騰訊新聞獨家合作內容,謝絕轉載
文|《財經》記者 辛穎 實習記者 朱賀
編輯|王小
2月10日,北京市迎來復工第一天,上百萬人從全國各地陸續返京,給北京市的疫情防控帶來新的挑戰。同時,由於醫療資源豐富,北京也一直是全國各地患者求醫的聚集地,在今年春節後,北京各大醫院如何協調疫情防控和日常接診,壓力倍增。
據了解,近期從外地來京就醫的患者,要先籤署一個保證書。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腫瘤科,患者需要保證最近沒有去過疫區,沒有發熱症狀等。對來自武漢的患者,北京多家醫院會建議患者返回當地就診。
即便患者保證所述如實,也必須先在京隔離14天。但目前,北京各大醫院並沒有多餘的床位接待需要隔離的患者,醫生們得儘量減少門診轉住院的病人數量,必須住院的外地患者,只能讓他們登記後先自行在院外隔離。
如此嚴苛的篩查也是防疫形勢所迫。就在一周前,北京市公布第一例醫護人員聚集性感染新冠肺炎,當事醫院正是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下稱「復興醫院」)。
有消息稱,復興醫院發熱門診收治一位老年病人,疑似新冠肺炎,可老人和家屬隱瞞了接觸史,託關係轉到心內科重症監護室CCU治療,導致醫護人員感染。
2月10日,一位復興醫院門診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目前沒有聽說醫院主要負責人有任何變動。相關部門調查發現,復興醫院的這例聚集性感染,是由首發病例與外部感染者發病後接觸造成了醫院科室局部範圍傳播。
「復興醫院的首發病例並不是老年患者,無武漢旅居史,是接觸了有武漢旅居史者後感染的。」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向《財經》記者解釋。
作為北京首例聚集性醫護感染事件,這引起了北京各醫院足夠的重視。多位業內人士向《財經》記者證實,北京多家醫院在內部傳達了復興醫院感染案例,並強調控制疫情的關鍵時期,接診發熱等新冠肺炎疑似症狀病人,一定嚴格按規範流程辦理。
截至2月10日24時,北京市累計確診病例342例,出院48例,死亡3例。其中,共有73例聚集性案例,而家庭聚集性有66例,佔比約90%,涉及197例確診患者。
儘管疫情之下,專業人士每日連篇累牘地警示,可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醫師吳疆仍指出,就北京目前疫情看,需要居家進行醫學觀察的對象,並沒有都落實好相關措施。
自2月1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復工人員陸續大批返京。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建議,疫情高發區計劃返京人員暫不返京,各地進京看病的暫時儘量不要來。
各醫院分批次復工
「復興醫院住院部現在不開診,何時開放尚不可知。」上述復興醫院工作人員稱。截止2月7日6時,復興醫院6名醫務人員、護工4人皆感染,已轉至定點醫院救治。
近期各地返京人員大增,醫院又是患者交叉感染的重要聚集地。血液透析室原本就是醫院內感染控制的重中之重,自從疫情發生,其防控措施更是全面升級。
血液透析室也是醫院中少數全年無休的科室之一。因為每周進行三次血液透析的患者,一次都不能停。
記者在現場看到,靜靜等候在北大人民醫院血透室外的患者家屬全部戴著口罩,沒有人說話。就是在過年期間,北大人民醫院血透室的所有儀器都是滿員工作狀態。
關卡從進入醫院就開始,除了醫院入口設置的體溫檢測,進入血透室前還必須再次測量體溫。北大人民醫院血透室負責人甘良英告訴《財經》記者,第一關預檢分診,就要了解每個病人的流行病學史,近期是否去過疫區等,檢測體溫。一切正常,才能上機透析。
在疫情期間,血透室的常規消毒從原本每日兩次增加到每日四次,兩批患者之間,必需保證30分鐘以上的通風時間。選擇的消毒液濃度也由500mg/L,提升到1000-2000mg/L。
每個病人的單次血透時間在4小時左右。平日裡,家屬可以陪護病人,還可以送食物進入透析室,現在,這些都停止了,家屬只能在外等候。
控制醫院人員流動的方案之一,便是分批次放開診療。
春節後,各醫院陸續複診。北京天壇醫院在2月3日已恢復日常出診,北京協和醫院臨時調整2月3日至2月9日開放半天門診,至10日全面複診。
「我們到目前仍只開半天門診,何時恢復還未通知。」上述三甲醫院腫瘤科醫生介紹。
復興醫院的門診已恢復日常接診。復興醫院是一家三級綜合醫院,在北京木樨地附近共有兩個院區,以及下轄的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者在地理位置上互相隔離。2月10日,復興醫院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月壇院區門診和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開放,市民戴口罩去就診即可,但木樨地院區住院部以及門急診仍關閉,何時開放未知。
2月3日北京市曾通告,復興醫院出現醫護人員聚集性感染情況,當時初步確診9例,其中醫護人員5例,住院患者4例,以輕症為主。
此感染事件發生後,《財經》記者了解到,復興醫院CCU所在的南病房樓,最先被全封閉隔離。2月4日,北樓急診停診,藥房仍然開放,血透室維持工作,樓內全面消毒。進入復興醫院需做詳細登記,測量體溫。
一位知情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此次事件,復興醫院心內科是主要受影響科室,急診科未受大影響。
2月5日起,該院區進出人員排查再升級,入院檢查點從醫院門口向外移動約30米,血透室關閉,非工作人員、車輛不得進入,醫院門口原本開放的慶豐包子鋪也關閉。
在此期間,對木樨地院區南樓、北樓,月壇院區門診部等所有的醫護人員、患者、護工及行政後勤人員進行檢測排查。停止復興醫院住院部與門診部、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工作交流,對未在崗醫護人員進行居家隔離觀察。
龐星火介紹,排查後,認為此起疫情波及範圍局限,目前沒有造成進一步擴散。
此外,雖然復興醫院已經嚴格隔離,但周邊社區居民的活動並未受影響,與復興醫院僅一牆之隔的木樨地北裡小區的居民介紹出入正常,小區也一如此前進行體溫檢測等進出人員排查。
患者數量尚未驟增
全面復工第一天,2月10日清晨八點的早高峰,北京地鐵七號線一節車廂只有5個人;下午5點,昔日擁擠不堪的10號線,也僅寥寥數人。到2月11日,早上7點40分,乘坐地鐵10號線的人才明顯多了起來。
儘管對重點工業企業,北京開復工率預計可達95%,然而,北京的街道一片空寂,往日的擁堵不復存在,大多可選擇的企業,仍然要求員工在家遠程辦公。北京市交通委第二次推遲了恢復機動車尾號限行措施。
籠罩在疫情中的北京尚未甦醒,醫院更是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在孕產婦平日需要排隊建檔的一家婦產醫院,一位產科主治醫生2月10日下午的門診,有20%的預約患者沒來。
「預約號來與不來,醫生沒辦法控制,也不可能逐一電話通知。針對低風險的孕婦,我們適當延長了產檢的間隔,但對於高風險者,還是需要如期產檢,畢竟孕產婦及胎兒的安全也很重要。」上述產科主治醫生對《財經》記者說。
在疫情期間,需要定期產檢的孕產婦也一直是各家醫院關注的重點。在北京復興醫院聚集性感染事件中,也有孕產婦因醫院停診受到影響。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復興醫院受到影響的孕產婦已經安排妥當轉院。
在接受孕產婦轉院之一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由上級指定轉診名單,安排過來的我們都接收。轉診孕產婦都是嚴格按照診療流程,入院先進行體溫檢測排查,後續診療與正常孕婦一樣。
北京豐臺醫院產科門診工作人員介紹,「之前有一個復興醫院的孕婦來做過檢查,孕婦都可以正常入院檢查。不過現在疫情緊張,如果身體沒什麼問題可以推遲幾周再來。」
為防止潛在的感染擴散,各醫院對診療、收治患者都有所限制。《新京報》報導,中日友好醫院的一位武漢來京的發熱肺炎患者,曾以「重症甲流」收入院,2月5日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後,醫院立刻採取了隔離措施。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四部醫務人員告訴《財經》記者,該科室從5號開始已不收病人,何時再收需要等通知。該科室一部護士站也介紹,停止接收病人後,「目前科室就剩五個病人」。
「此前部分醫護人員感染的案例提示,感染往往發生在不是重點防控的普通病區,來了一個非發熱的潛伏期病人,由於沒有做好基本個人防護,造成感染。」上海瑞金醫院感控科主任倪語星向《財經》記者分析。
隨著第一代輸入性病例逐步控制,第二代沒有去過武漢,但是接觸過武漢人的病例,以及第三代本地人傳人的病例,將要成為節後復工的防控重點。
倪語星指出,節後醫院正常的門急診開放,使院感防控工作面臨雙重巨大壓力,既要做好發熱門急診、隔離留觀病人的重點防控工作,又要做好日常醫療中的防控工作。
(《財經》記者孫愛民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