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看病不用排長隊——北京市醫院預約掛號發展歷程

2020-12-20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預約掛號 讓看病不用排長隊

1953年1月22日,《北京日報》2版

1953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

▲1954年1月21日,《北京日報》2版

▲1993年6月4日,《北京日報》6版

1999年12月3日,《北京日報》5版

▲1999年9月17日,《北京日報》5版

▲2009年8月20日,《北京日報》5版

2011年7月28日,《北京日報》5版

▲2014年3月6日,《北京日報》9版

2015年9月17日,《北京日報》6版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京推行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全預約比例達到100%,對於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從上世紀50年代起,北京的醫院就開始嘗試現場預約、單位統一預約,後來又推出電腦預約、電話預約、APP預約等多種掛號方式,經過一步步推動,終於實現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患者看病不用排長隊了。

現場預約

頭天掛號次日看病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需求也隨之增加。據本報1953年1月22日2版《介紹北大醫院預約掛號的辦法》記載,1949年,北大醫院門診病人每天只有三四百人,到了1952年,增加到一千二三百人,門診部每天都擠滿了掛號的人。

為了緩解這種狀況,北大醫院實行了門診現場預約掛號的辦法,也就是第一天掛號,第二天看病。病人可以託別人去掛號,第二天再按照掛號時指定的時間去看病。預約掛號每天有一定限額,限額滿了就不能再掛。病人複診也可以預約。病人第一次到北大醫院看病,醫生可以根據病情的需要,將這位病人下次來複診的時間約好,替病人填寫好預約券。病人看完病後,拿著預約券到掛號處,把下次看病的門診號掛好。急病患者可以隨時掛急診號。從外省、外縣遠道來京的病人或者病情較重的病人,掛號處會酌情照顧,臨時增加一些名額。

現場預約掛號的實行,一定程度解決了門診擁擠的問題,但掛號手續比較麻煩,依舊會讓病人排好幾個小時的隊。為方便患者,1953年,市立同仁醫院推出了「流動掛號法」。掛號者不用先領牌子在院子裡排隊,只要到候診室按順序坐好,早上7點半,掛號員會按順序發給每個人一張初診登記單和一張預約條。掛號者在初診登記單上填好病人的姓名、年齡等,到7點45分,把掛號費、初診登記單和預約條交給掛號員,掛號員在兼作收據用的預約條上蓋個圖章還給掛號者,號就算掛上了。病人按預約條上寫明的日期,拿著預約條看病即可。複診病人掛號手續更簡單,他們把複診券和掛號費交給掛號員,就可以等著看病了。這種掛號辦法在當時便利了病人,提高了效率。此前,同仁醫院掛180個號大約用3小時,平均1分鐘掛1個號,實行「流動掛號法」後,掛80個號只用20分鐘,平均1分鐘掛4個號。(1953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同仁醫院實行「流動掛號法」》)

單位預約

患者攜通知單就診

上世紀50年代,一些醫院嘗試通過各自公費醫療單位有組織地開展預約掛號服務。

據本報1954年1月21日2版《實行電話預約掛號給病人帶來很大方便》報導,當年,中央衛生部直屬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醫院及市立同仁醫院等11家醫療單位,先後實行了電話預約掛號制度,具體手續是:各個公費醫療單位患病職工看病時,先由本機關保健員或本人用電話預約掛號,然後患者按時到醫院看病。比如,與同仁醫院訂有醫療合同的單位,其患病職工先在本單位填好「電話預約通知單」,統一由專人用電話把各科掛號人數告訴醫院掛號員,之後,職工就可以拿著「電話預約通知單」按時到醫院去看病了。

中央衛生部直屬第四醫院第二門診部也採取了類似辦法,醫院按照各單位的編制和需要,分配給一定的掛號名額及固定的掛號時間,使各單位得到均等的看病機會。

這種預約辦法推出後,大大減少了病人等候的時間。此前,北京電業局職工若要到同仁醫院看病,天不亮就得趕到醫院,等兩三個鐘頭才能掛上號,加上看病、取藥的時間,往往看一次病要花半天甚至一天。使用這種預約辦法後,病人看一次病最快只用15分鐘,一般一小時左右就夠了。市公共衛生局第三門診部患者的看病時間也由之前的五六個小時縮短到四五十分鐘,最快的20分鐘就能看完。

電腦預約

足不出戶就能網上掛號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北京迎來了電腦與網絡時代,網上預約掛號走進人們的生活。

1993年,同仁醫院在全國率先實行電腦預約掛號。病人可以提前一周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預約自己想看的科室和大夫,預約號註明醫生姓名、職稱、專長、就診日期等。(1993年5月21日《北京日報》6版,《同仁醫院實現計算機掛號》)

當年5月28日,一位看白內障的老人正為當天的號已掛完而嘆氣,忽然看到電腦預約掛號,馬上高興地掛了周五的預約號。他說:「這下就放心了,醫院讓星期五9點半到,不著急了。」另一位來自河北固安的患者,認準了眼科主任醫師張文華,他對掛號員小謝說:「我想掛張大夫的號,中不?」小謝一邊回答「中」,一邊在電腦上敲了一兩分鐘,給他掛了預約1號。(1993年6月4日《北京日報》6版,《電腦預約掛號》)

1999年,電腦掛號系統又進步了,患者在家就能預約掛號。由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和市衛生局聯合發起的本市「網上掛號」服務正式開通,人們只要擁有一張「北京市醫院預約掛號一卡通」,便可以通過當時的「北京衛生信息網」,足不出戶掛上天壇醫院、朝陽醫院、安貞醫院、北京婦產醫院等18家醫院的號。(1999年9月17日《北京日報》5版,《網上掛號一卡通》)後來,開通這項服務的醫院增加到24家。

花30元即可在相關醫院買到這種「一卡通」,每張卡可以掛10個號。它不但可以網上掛號,也可以電話預約;可以為自己掛號,也可以為親戚朋友預約。但是,在運行初期,預約掛號「一卡通」有些不順暢——醫院抱怨病人不認「一卡通」,患者則認為買了「一卡通」卻掛不上自己想要掛的號。原來,很多患者認為買「一卡通」是專為掛專家號用的,而實際上,「一卡通」是預約掛號「一卡通」,而不是預約專家號「一卡通」。作為一種方便的掛號方式,它只能改變過去那種看一次病得耗費幾個鐘頭掛號,去早了排大隊、去晚了掛不上的狀況。(1999年12月3日《北京日報》5版,《一卡通「卡」在哪兒》)

電話預約

統一平臺提供醫院號源

在手機、固定電話普及的過程中,不少醫院嘗試以電話預約掛號的形式為患者提供便利,但因為預約號少、電話打不通等多種原因始終沒能推廣開來。2009年,這種狀況有了轉機。

那年9月1日起,市衛生局要求全市三級醫院開展預約掛號服務。預約掛號採用實名制,各醫院可以採取手工、電話、計算機網絡等多種途徑,但考慮到患者以老年人、外地人居多,所以電話預約是當時首推的初診預約方式。(2009年8月20日《北京日報》5版,《社區轉診患者預約掛號優先》)

三級醫院預約掛號全面推行首日,市衛生局網站公布了49家三級醫院的預約電話。兩個月後,市衛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電話預約掛號的比例為23.64%,多數患者還是喜歡到窗口預約。原來,有的醫院電話根本打不通,有的醫院電話雖然能打通,但患者因為沒有該醫院的診療卡,也不能進行下一步的預約。種種不方便造成了電話預約率上不來。(2009年11月4日《北京日報》7版,《通過預約患者看上病佔一成多》)

另外,當時各個醫院推出的預約電話號碼不一,患者想要記住這麼多電話非常困難。因此,衛生部門決定建一個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實現全市預約掛號一個號碼、一個網頁。

2011年7月28日,北京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正式開通,患者撥打電話114(外地用戶撥打010-114)或登錄統一預約掛號網站,就可以預約上線醫院的普通號、專科號和專家號號源。預約服務是零收費,電話預約只收取市話費。(2011年7月28日《北京日報》5版,《114預約掛號平臺今啟用》)

截至2019年7月,北京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可以提供北京市147家二級、三級以上公立醫院的預約掛號服務。此後,社會辦三級綜合醫院也接入平臺,患者可通過平臺預約社會辦三級綜合醫院號源。(2019年7月30日《北京日報》5版,《預約掛號統一平臺「上新」了》)

「移動」掛號

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

近年來,隨著行動支付的發展,預約掛號增加了不少新方式,患者掛號就醫越來越便捷,為醫院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奠定了基礎。

2014年2月26日,北京中醫醫院成為本市首家開通微信掛號預約登記的大醫院。「您已經成功預約2014年3月4日的號,取號時間下午3點以前……」2月28日下午,一位患者通過微信成功掛上了號:「以前通過其他渠道預約普通號還得等一個月,這次約到了一周內的號,還是副主任醫師的號呢。」(2014年3月6日《北京日報》9版,《首位「微信掛號」患者成功就醫》)

2014年8月,友誼醫院成為北京第一家使用支付寶掛號的試點醫院。之後,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和北醫六院也開始用支付寶預約掛號、繳費和查詢,節省了患者的排隊等候時間。(2015年4月25日《北京日報》5版,《4家醫院試點支付寶預約掛號繳費》)

2015年9月,協和醫院開通手機APP預約掛號,患者下載APP,註冊成功後,即可預約未來一周的號。用戶既可以為自己掛號,還能再綁定三名親屬或者摯友,幫親友掛號。(2015年9月17日《北京日報》6版,《協和醫院今起可手機預約掛號》)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本市推行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截至今年2月25日,北京市228家二、三級醫院全預約比例已從之前的81%增長到100%。患者預約掛號,按照提示的時間段前去就診,大大減少了看病排隊等候的時間。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

1953年1月22日,《北京日報》2版

1953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

▲1954年1月21日,《北京日報》2版

▲1993年6月4日,《北京日報》6版

1999年12月3日,《北京日報》5版

▲1999年9月17日,《北京日報》5版

▲2009年8月20日,《北京日報》5版

2011年7月28日,《北京日報》5版

▲2014年3月6日,《北京日報》9版

2015年9月17日,《北京日報》6版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京推行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全預約比例達到100%,對於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從上世紀50年代起,北京的醫院就開始嘗試現場預約、單位統一預約,後來又推出電腦預約、電話預約、APP預約等多種掛號方式,經過一步步推動,終於實現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患者看病不用排長隊了。

現場預約

頭天掛號次日看病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需求也隨之增加。據本報1953年1月22日2版《介紹北大醫院預約掛號的辦法》記載,1949年,北大醫院門診病人每天只有三四百人,到了1952年,增加到一千二三百人,門診部每天都擠滿了掛號的人。

為了緩解這種狀況,北大醫院實行了門診現場預約掛號的辦法,也就是第一天掛號,第二天看病。病人可以託別人去掛號,第二天再按照掛號時指定的時間去看病。預約掛號每天有一定限額,限額滿了就不能再掛。病人複診也可以預約。病人第一次到北大醫院看病,醫生可以根據病情的需要,將這位病人下次來複診的時間約好,替病人填寫好預約券。病人看完病後,拿著預約券到掛號處,把下次看病的門診號掛好。急病患者可以隨時掛急診號。從外省、外縣遠道來京的病人或者病情較重的病人,掛號處會酌情照顧,臨時增加一些名額。

現場預約掛號的實行,一定程度解決了門診擁擠的問題,但掛號手續比較麻煩,依舊會讓病人排好幾個小時的隊。為方便患者,1953年,市立同仁醫院推出了「流動掛號法」。掛號者不用先領牌子在院子裡排隊,只要到候診室按順序坐好,早上7點半,掛號員會按順序發給每個人一張初診登記單和一張預約條。掛號者在初診登記單上填好病人的姓名、年齡等,到7點45分,把掛號費、初診登記單和預約條交給掛號員,掛號員在兼作收據用的預約條上蓋個圖章還給掛號者,號就算掛上了。病人按預約條上寫明的日期,拿著預約條看病即可。複診病人掛號手續更簡單,他們把複診券和掛號費交給掛號員,就可以等著看病了。這種掛號辦法在當時便利了病人,提高了效率。此前,同仁醫院掛180個號大約用3小時,平均1分鐘掛1個號,實行「流動掛號法」後,掛80個號只用20分鐘,平均1分鐘掛4個號。(1953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同仁醫院實行「流動掛號法」》)

單位預約

患者攜通知單就診

上世紀50年代,一些醫院嘗試通過各自公費醫療單位有組織地開展預約掛號服務。

據本報1954年1月21日2版《實行電話預約掛號給病人帶來很大方便》報導,當年,中央衛生部直屬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醫院及市立同仁醫院等11家醫療單位,先後實行了電話預約掛號制度,具體手續是:各個公費醫療單位患病職工看病時,先由本機關保健員或本人用電話預約掛號,然後患者按時到醫院看病。比如,與同仁醫院訂有醫療合同的單位,其患病職工先在本單位填好「電話預約通知單」,統一由專人用電話把各科掛號人數告訴醫院掛號員,之後,職工就可以拿著「電話預約通知單」按時到醫院去看病了。

中央衛生部直屬第四醫院第二門診部也採取了類似辦法,醫院按照各單位的編制和需要,分配給一定的掛號名額及固定的掛號時間,使各單位得到均等的看病機會。

這種預約辦法推出後,大大減少了病人等候的時間。此前,北京電業局職工若要到同仁醫院看病,天不亮就得趕到醫院,等兩三個鐘頭才能掛上號,加上看病、取藥的時間,往往看一次病要花半天甚至一天。使用這種預約辦法後,病人看一次病最快只用15分鐘,一般一小時左右就夠了。市公共衛生局第三門診部患者的看病時間也由之前的五六個小時縮短到四五十分鐘,最快的20分鐘就能看完。

電腦預約

足不出戶就能網上掛號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北京迎來了電腦與網絡時代,網上預約掛號走進人們的生活。

1993年,同仁醫院在全國率先實行電腦預約掛號。病人可以提前一周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預約自己想看的科室和大夫,預約號註明醫生姓名、職稱、專長、就診日期等。(1993年5月21日《北京日報》6版,《同仁醫院實現計算機掛號》)

當年5月28日,一位看白內障的老人正為當天的號已掛完而嘆氣,忽然看到電腦預約掛號,馬上高興地掛了周五的預約號。他說:「這下就放心了,醫院讓星期五9點半到,不著急了。」另一位來自河北固安的患者,認準了眼科主任醫師張文華,他對掛號員小謝說:「我想掛張大夫的號,中不?」小謝一邊回答「中」,一邊在電腦上敲了一兩分鐘,給他掛了預約1號。(1993年6月4日《北京日報》6版,《電腦預約掛號》)

1999年,電腦掛號系統又進步了,患者在家就能預約掛號。由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和市衛生局聯合發起的本市「網上掛號」服務正式開通,人們只要擁有一張「北京市醫院預約掛號一卡通」,便可以通過當時的「北京衛生信息網」,足不出戶掛上天壇醫院、朝陽醫院、安貞醫院、北京婦產醫院等18家醫院的號。(1999年9月17日《北京日報》5版,《網上掛號一卡通》)後來,開通這項服務的醫院增加到24家。

花30元即可在相關醫院買到這種「一卡通」,每張卡可以掛10個號。它不但可以網上掛號,也可以電話預約;可以為自己掛號,也可以為親戚朋友預約。但是,在運行初期,預約掛號「一卡通」有些不順暢——醫院抱怨病人不認「一卡通」,患者則認為買了「一卡通」卻掛不上自己想要掛的號。原來,很多患者認為買「一卡通」是專為掛專家號用的,而實際上,「一卡通」是預約掛號「一卡通」,而不是預約專家號「一卡通」。作為一種方便的掛號方式,它只能改變過去那種看一次病得耗費幾個鐘頭掛號,去早了排大隊、去晚了掛不上的狀況。(1999年12月3日《北京日報》5版,《一卡通「卡」在哪兒》)

電話預約

統一平臺提供醫院號源

在手機、固定電話普及的過程中,不少醫院嘗試以電話預約掛號的形式為患者提供便利,但因為預約號少、電話打不通等多種原因始終沒能推廣開來。2009年,這種狀況有了轉機。

那年9月1日起,市衛生局要求全市三級醫院開展預約掛號服務。預約掛號採用實名制,各醫院可以採取手工、電話、計算機網絡等多種途徑,但考慮到患者以老年人、外地人居多,所以電話預約是當時首推的初診預約方式。(2009年8月20日《北京日報》5版,《社區轉診患者預約掛號優先》)

三級醫院預約掛號全面推行首日,市衛生局網站公布了49家三級醫院的預約電話。兩個月後,市衛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電話預約掛號的比例為23.64%,多數患者還是喜歡到窗口預約。原來,有的醫院電話根本打不通,有的醫院電話雖然能打通,但患者因為沒有該醫院的診療卡,也不能進行下一步的預約。種種不方便造成了電話預約率上不來。(2009年11月4日《北京日報》7版,《通過預約患者看上病佔一成多》)

另外,當時各個醫院推出的預約電話號碼不一,患者想要記住這麼多電話非常困難。因此,衛生部門決定建一個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實現全市預約掛號一個號碼、一個網頁。

2011年7月28日,北京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正式開通,患者撥打電話114(外地用戶撥打010-114)或登錄統一預約掛號網站,就可以預約上線醫院的普通號、專科號和專家號號源。預約服務是零收費,電話預約只收取市話費。(2011年7月28日《北京日報》5版,《114預約掛號平臺今啟用》)

截至2019年7月,北京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可以提供北京市147家二級、三級以上公立醫院的預約掛號服務。此後,社會辦三級綜合醫院也接入平臺,患者可通過平臺預約社會辦三級綜合醫院號源。(2019年7月30日《北京日報》5版,《預約掛號統一平臺「上新」了》)

「移動」掛號

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

近年來,隨著行動支付的發展,預約掛號增加了不少新方式,患者掛號就醫越來越便捷,為醫院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奠定了基礎。

2014年2月26日,北京中醫醫院成為本市首家開通微信掛號預約登記的大醫院。「您已經成功預約2014年3月4日的號,取號時間下午3點以前……」2月28日下午,一位患者通過微信成功掛上了號:「以前通過其他渠道預約普通號還得等一個月,這次約到了一周內的號,還是副主任醫師的號呢。」(2014年3月6日《北京日報》9版,《首位「微信掛號」患者成功就醫》)

2014年8月,友誼醫院成為北京第一家使用支付寶掛號的試點醫院。之後,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和北醫六院也開始用支付寶預約掛號、繳費和查詢,節省了患者的排隊等候時間。(2015年4月25日《北京日報》5版,《4家醫院試點支付寶預約掛號繳費》)

2015年9月,協和醫院開通手機APP預約掛號,患者下載APP,註冊成功後,即可預約未來一周的號。用戶既可以為自己掛號,還能再綁定三名親屬或者摯友,幫親友掛號。(2015年9月17日《北京日報》6版,《協和醫院今起可手機預約掛號》)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本市推行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截至今年2月25日,北京市228家二、三級醫院全預約比例已從之前的81%增長到100%。患者預約掛號,按照提示的時間段前去就診,大大減少了看病排隊等候的時間。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

相關焦點

  • 建行北京市分行「銀醫服務」 讓預約掛號足不出戶
    掛號看病再不用頂著刺骨寒風、忍受炎夏酷熱、在醫院角落打地鋪、天還未亮就排長隊?這不是夢想!即日起,建行北京市分行讓掛號足不出戶成為現實。 繼與北京協和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攜手推出建行網點自助終端預約掛號服務之後,建行官方網站預約掛號服務已正式全方位開通。
  • 看病不等待 陝西預約掛號平臺解決41萬人掛號難
    網上預約掛號流程 人民網西安1月12日電(梁錦)去醫院看病常常遇到排長隊的現象,有時看病5分鐘卻要等待一兩個小時,而陝西省預約掛號平臺則解決了看病排長龍的煩惱,據了解,目前陝西市民可通過五種方式實現預約掛號
  • 兒童醫院全面取消窗口掛號 醫保患者也可用自助機預約掛號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實習記者 王天淇   隨著醫保對接問題的解決,北京兒童醫院進一步完善「非急診掛號全面預約」舉措,昨天全面取消了窗口掛號,關閉了此前的醫保患者掛號窗口。   昨天起,包括手機APP、微信、電話、網絡、醫師工作站、預約中心窗口、自助機等在內的全部預約及掛號渠道實現了醫保患者與非醫保患者通用。
  • 北京市66家三級醫院預約掛號全部統一到114平臺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李亞紅)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兒童醫院等66家三級醫院預約掛號從22日起全部納入到統一個平臺。今後患者在北京就醫,只需電話撥打(010)114或登錄統一預約掛號網站,就能約到北京全部三級醫院的專家號、專科號和普通號。    北京市衛生局22日舉行北京66家三級醫院接入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儀式。
  • 看病就用醫保卡!北京市19家大醫院通通取消院內就診卡
    無需排長隊 伴隨著預約診療方式的推廣,掛號繳費大廳人流減少,患者排隊時間也明顯縮短。 今年年底前 22家市屬三級醫院將全部取消現場掛號 推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就診模式 這意味著 除了急診 以後看病跑到醫院掛號窗口也掛不上號嘍
  • 去醫院看病,提前預約掛號
    在廈門,看病可是全民預約:1.可以打電話,預約電話是96166;2.可以微信預約,「美麗廈門智慧健康」;3.可以網上預約,「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如何通過微信在「美麗廈門智慧健康」上預約掛號:1.點擊「便民服務」,選擇「預約導診」2.綁定社保卡卡號,密碼是您的證件號。
  • 醫院看病流程五步走,第四步:預約掛號到醫院後看病先取號再報到
    幫幫在手機上預約掛號,到醫院門口的時候,懵了。疫情之後,醫院看病的流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直到今年媽媽的複查完成之後,幫幫才搞清楚疫情之後,這個醫院看病的整個流程。剛來幫幫自己都是懵的,想到大家,可能也是雲裡霧裡的,更何況還有一些從外地趕來北京看病的人吶。
  • 醫院看病流程五步走,第一步:手機預約掛號先下載APP
    伴隨科技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很多中老年人不僅受困於不會使用手機訂購火車票回家難。又因為新冠疫情的到來,受困於不會使用手機預約掛號看病買藥難。因為醫院的特殊性,每一個工作日,幾乎都人滿為患。疫情時期為了控制聚集人數,北京的很多醫院都開始實行實名制網絡預約掛號。2020年一場突如起來的疫情,改變了人們很多很多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一年,幫幫的媽媽身邊有幾位朋友生病了,需要來北京的三甲醫院再看看,卻不知道疫情時期看病怎麼看怎麼掛號,紛紛來電詢問。
  • 預約掛號不用排隊 海澱社區門診可預約三甲醫院
    掛大醫院專家號,不用起大早排隊,到家門口的社區門診就能輕鬆搞定。2013年,海澱29家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全部開通大醫院預約掛號平臺,為居民就醫提供方便。    海澱區域內大醫院眾多,三級醫院就有17個,其中包括北醫三院、解放軍總醫院、世紀壇醫院等著名的三甲醫院,以及北京腫瘤醫院、北京口腔醫院、西苑中醫院等權威專科醫院。
  • 天津市二三級醫院2011年可預約掛號
    記者從天津市衛生局獲悉,今年,天津市所有二、三級醫院必須開通預約掛號服務,通過網上預約、電話預約、現場預約、「醫指通」預約等多種形式讓市民可以預約大醫院專家號,實現按預約時段就醫,而不用再起大早、排長隊了。這是天津市為切實緩解看病難,改善患者就醫感受而推出的又一有力舉措。
  • 淘寶開通醫院預約掛號服務
    如果能夠在加上通過網絡預約掛號,是不是會覺得幸福感增加很多呢?據報導,現在全國18個省市的7萬名專家已經開通網上預約服務,其中超過6成為三甲醫院。您只要上上淘寶,動動手指,就能預約掛號了。
  • 省婦幼推"掌上婦幼"APP 預約掛號手機"搞定"
    預約掛號、 取報告單、導診,手機全「搞定」  省婦幼保健院推出「掌上婦幼」APP  本報7月16日訊(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李俞辰 周文奕)手指輕輕一點,就能在手機上預約某個時段的門診,還能手機繳費,再也不用到現場排長隊。
  • 赤峰新協和男科醫院掛號難嗎?看病收費貴嗎?聽聽去過的人怎麼評價...
    赤峰新協和男科醫院一直堅持名醫戰略,凝聚了眾多的男科醫生,每位醫生在各自的專攻方向都有獨特的造詣;組建了強大的診療團隊,秉承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誠信求精的行醫宗旨,幫助患者擺脫疾病,為男性朋友保駕護航。患者就醫,對一個男科醫院感受直接的就是收費的合理,赤峰新協和男科醫院留給患者深刻的印象之一了。
  • 哈市兒童醫院門診患者逾八成預約掛號|看病就醫走進「預約時代」
    在微信、支付寶線上掛號平臺上開啟分時段預約掛號,號源100%開放,疫情防控期間,「預約就醫」已成為哈爾濱市兒童就醫新常態。記者從哈市兒童醫院信息中心了解到,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讓兒童得到及時便捷的就醫服務,醫院通過分時段預約診療、網上問診等方式實現錯峰就診,門診就醫患者預約掛號比例已達85%以上,有效減少醫院內人群聚集,特別是按時間點來院就醫節省了患者很多時間。
  • 北京市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
    根據北京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部署,為落實「四方」責任,阻斷疫情傳播途徑,推進有序診療,在疫情防控期間,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醫療保障組2月15日印發《關於我市二級以上醫院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全市三級醫院原則上要在2020年2月20日前、二級醫院在2月25日前推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
  • 再不用排隊掛號!兒童醫院這個微信平臺太給力!
    再不用排隊掛號!兒童醫院這個微信平臺太給力!跟其他家長帶孩子看病手忙腳亂相比,樂樂媽媽顯得從容許多。就診前,她會在上海市兒童醫院的微信號上掛號,依據預約時間出門,到醫院後完成手機籤到,就可以直接到候診區等候。這便是上海市兒童醫院改善就醫流程、提高服務質量的創新舉措。8月27日,醫院宣布微信就醫服務平臺2.0版正式上線。
  • 全面預約掛號,網上也「堵」怎麼辦?
    ,各地不斷落地的醫改措施在逐漸改變百姓以往的看病模式。  然而,記者日前調查發現,預約掛號也不是徹底解決「掛號難」的靈丹妙藥,不少患者反映,預約掛號,現場擁堵正變為「網上塞車」。  北京市民張女士一個多月前向某醫院提交了預約看病申請,可預約登記一個多月,眼看著等待人數從三位數降到個位數,卻被告知預約失敗,因為「醫保卡沒有與院方關聯」。
  • 「我想看病,哪裡能預約?」「網上預約掛號」難倒老年人
    隨後,記者以患者的身份詢問了華山醫院總機關於預約掛號的事宜,接線工作人員表示,如果不會網絡預約,可撥打96886電話預約,但記者撥通後被告知「沒號」。當記者再次電話詢問「醫院裡的自助預約機是否能預約」時,醫院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去試試,但每晚6點放號,醫院下午4點下班,只能第二天上班後再去自助機上預約。
  • 手機預約掛號看病很智能 但是老人不會操作怎麼辦?
    ,所以每次看病都是到醫院硬生生地排隊掛號,大不了多等會兒,但名專家號比較難掛,早早就滿了,很多號都是提前網上約的,但自己不會,所以每次看病折騰時間就比較長,也不想總是為這些事麻煩孩子。王先生說,每次看病必須要和孩子一起來,否則根本操作不了。「以前好像還能電話預約掛號,現在基本上都是公眾號或者掛號平臺了,字體小,操作難。」
  • 重慶各大醫院預約掛號有這些新方式 你都知道了嗎?
    預約掛號方式更多 時間更短早上九點,正是醫院人流量高峰期,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禮嘉分院的門診大廳裡的人流卻整齊有序。「以前天不亮就要去醫院門口等到,開門了,排隊也要 打擁堂 ,有時候幾個小時還排不上號,現在好了,提前用手機掛好號,進來也不用排長隊,看病再也不用那麼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