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預約掛號 讓看病不用排長隊
1953年1月22日,《北京日報》2版
1953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
▲1954年1月21日,《北京日報》2版
▲1993年6月4日,《北京日報》6版
1999年12月3日,《北京日報》5版
▲1999年9月17日,《北京日報》5版
▲2009年8月20日,《北京日報》5版
2011年7月28日,《北京日報》5版
▲2014年3月6日,《北京日報》9版
2015年9月17日,《北京日報》6版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京推行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全預約比例達到100%,對於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從上世紀50年代起,北京的醫院就開始嘗試現場預約、單位統一預約,後來又推出電腦預約、電話預約、APP預約等多種掛號方式,經過一步步推動,終於實現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患者看病不用排長隊了。
現場預約
頭天掛號次日看病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需求也隨之增加。據本報1953年1月22日2版《介紹北大醫院預約掛號的辦法》記載,1949年,北大醫院門診病人每天只有三四百人,到了1952年,增加到一千二三百人,門診部每天都擠滿了掛號的人。
為了緩解這種狀況,北大醫院實行了門診現場預約掛號的辦法,也就是第一天掛號,第二天看病。病人可以託別人去掛號,第二天再按照掛號時指定的時間去看病。預約掛號每天有一定限額,限額滿了就不能再掛。病人複診也可以預約。病人第一次到北大醫院看病,醫生可以根據病情的需要,將這位病人下次來複診的時間約好,替病人填寫好預約券。病人看完病後,拿著預約券到掛號處,把下次看病的門診號掛好。急病患者可以隨時掛急診號。從外省、外縣遠道來京的病人或者病情較重的病人,掛號處會酌情照顧,臨時增加一些名額。
現場預約掛號的實行,一定程度解決了門診擁擠的問題,但掛號手續比較麻煩,依舊會讓病人排好幾個小時的隊。為方便患者,1953年,市立同仁醫院推出了「流動掛號法」。掛號者不用先領牌子在院子裡排隊,只要到候診室按順序坐好,早上7點半,掛號員會按順序發給每個人一張初診登記單和一張預約條。掛號者在初診登記單上填好病人的姓名、年齡等,到7點45分,把掛號費、初診登記單和預約條交給掛號員,掛號員在兼作收據用的預約條上蓋個圖章還給掛號者,號就算掛上了。病人按預約條上寫明的日期,拿著預約條看病即可。複診病人掛號手續更簡單,他們把複診券和掛號費交給掛號員,就可以等著看病了。這種掛號辦法在當時便利了病人,提高了效率。此前,同仁醫院掛180個號大約用3小時,平均1分鐘掛1個號,實行「流動掛號法」後,掛80個號只用20分鐘,平均1分鐘掛4個號。(1953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同仁醫院實行「流動掛號法」》)
單位預約
患者攜通知單就診
上世紀50年代,一些醫院嘗試通過各自公費醫療單位有組織地開展預約掛號服務。
據本報1954年1月21日2版《實行電話預約掛號給病人帶來很大方便》報導,當年,中央衛生部直屬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醫院及市立同仁醫院等11家醫療單位,先後實行了電話預約掛號制度,具體手續是:各個公費醫療單位患病職工看病時,先由本機關保健員或本人用電話預約掛號,然後患者按時到醫院看病。比如,與同仁醫院訂有醫療合同的單位,其患病職工先在本單位填好「電話預約通知單」,統一由專人用電話把各科掛號人數告訴醫院掛號員,之後,職工就可以拿著「電話預約通知單」按時到醫院去看病了。
中央衛生部直屬第四醫院第二門診部也採取了類似辦法,醫院按照各單位的編制和需要,分配給一定的掛號名額及固定的掛號時間,使各單位得到均等的看病機會。
這種預約辦法推出後,大大減少了病人等候的時間。此前,北京電業局職工若要到同仁醫院看病,天不亮就得趕到醫院,等兩三個鐘頭才能掛上號,加上看病、取藥的時間,往往看一次病要花半天甚至一天。使用這種預約辦法後,病人看一次病最快只用15分鐘,一般一小時左右就夠了。市公共衛生局第三門診部患者的看病時間也由之前的五六個小時縮短到四五十分鐘,最快的20分鐘就能看完。
電腦預約
足不出戶就能網上掛號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北京迎來了電腦與網絡時代,網上預約掛號走進人們的生活。
1993年,同仁醫院在全國率先實行電腦預約掛號。病人可以提前一周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預約自己想看的科室和大夫,預約號註明醫生姓名、職稱、專長、就診日期等。(1993年5月21日《北京日報》6版,《同仁醫院實現計算機掛號》)
當年5月28日,一位看白內障的老人正為當天的號已掛完而嘆氣,忽然看到電腦預約掛號,馬上高興地掛了周五的預約號。他說:「這下就放心了,醫院讓星期五9點半到,不著急了。」另一位來自河北固安的患者,認準了眼科主任醫師張文華,他對掛號員小謝說:「我想掛張大夫的號,中不?」小謝一邊回答「中」,一邊在電腦上敲了一兩分鐘,給他掛了預約1號。(1993年6月4日《北京日報》6版,《電腦預約掛號》)
1999年,電腦掛號系統又進步了,患者在家就能預約掛號。由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和市衛生局聯合發起的本市「網上掛號」服務正式開通,人們只要擁有一張「北京市醫院預約掛號一卡通」,便可以通過當時的「北京衛生信息網」,足不出戶掛上天壇醫院、朝陽醫院、安貞醫院、北京婦產醫院等18家醫院的號。(1999年9月17日《北京日報》5版,《網上掛號一卡通》)後來,開通這項服務的醫院增加到24家。
花30元即可在相關醫院買到這種「一卡通」,每張卡可以掛10個號。它不但可以網上掛號,也可以電話預約;可以為自己掛號,也可以為親戚朋友預約。但是,在運行初期,預約掛號「一卡通」有些不順暢——醫院抱怨病人不認「一卡通」,患者則認為買了「一卡通」卻掛不上自己想要掛的號。原來,很多患者認為買「一卡通」是專為掛專家號用的,而實際上,「一卡通」是預約掛號「一卡通」,而不是預約專家號「一卡通」。作為一種方便的掛號方式,它只能改變過去那種看一次病得耗費幾個鐘頭掛號,去早了排大隊、去晚了掛不上的狀況。(1999年12月3日《北京日報》5版,《一卡通「卡」在哪兒》)
電話預約
統一平臺提供醫院號源
在手機、固定電話普及的過程中,不少醫院嘗試以電話預約掛號的形式為患者提供便利,但因為預約號少、電話打不通等多種原因始終沒能推廣開來。2009年,這種狀況有了轉機。
那年9月1日起,市衛生局要求全市三級醫院開展預約掛號服務。預約掛號採用實名制,各醫院可以採取手工、電話、計算機網絡等多種途徑,但考慮到患者以老年人、外地人居多,所以電話預約是當時首推的初診預約方式。(2009年8月20日《北京日報》5版,《社區轉診患者預約掛號優先》)
三級醫院預約掛號全面推行首日,市衛生局網站公布了49家三級醫院的預約電話。兩個月後,市衛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電話預約掛號的比例為23.64%,多數患者還是喜歡到窗口預約。原來,有的醫院電話根本打不通,有的醫院電話雖然能打通,但患者因為沒有該醫院的診療卡,也不能進行下一步的預約。種種不方便造成了電話預約率上不來。(2009年11月4日《北京日報》7版,《通過預約患者看上病佔一成多》)
另外,當時各個醫院推出的預約電話號碼不一,患者想要記住這麼多電話非常困難。因此,衛生部門決定建一個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實現全市預約掛號一個號碼、一個網頁。
2011年7月28日,北京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正式開通,患者撥打電話114(外地用戶撥打010-114)或登錄統一預約掛號網站,就可以預約上線醫院的普通號、專科號和專家號號源。預約服務是零收費,電話預約只收取市話費。(2011年7月28日《北京日報》5版,《114預約掛號平臺今啟用》)
截至2019年7月,北京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可以提供北京市147家二級、三級以上公立醫院的預約掛號服務。此後,社會辦三級綜合醫院也接入平臺,患者可通過平臺預約社會辦三級綜合醫院號源。(2019年7月30日《北京日報》5版,《預約掛號統一平臺「上新」了》)
「移動」掛號
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
近年來,隨著行動支付的發展,預約掛號增加了不少新方式,患者掛號就醫越來越便捷,為醫院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奠定了基礎。
2014年2月26日,北京中醫醫院成為本市首家開通微信掛號預約登記的大醫院。「您已經成功預約2014年3月4日的號,取號時間下午3點以前……」2月28日下午,一位患者通過微信成功掛上了號:「以前通過其他渠道預約普通號還得等一個月,這次約到了一周內的號,還是副主任醫師的號呢。」(2014年3月6日《北京日報》9版,《首位「微信掛號」患者成功就醫》)
2014年8月,友誼醫院成為北京第一家使用支付寶掛號的試點醫院。之後,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和北醫六院也開始用支付寶預約掛號、繳費和查詢,節省了患者的排隊等候時間。(2015年4月25日《北京日報》5版,《4家醫院試點支付寶預約掛號繳費》)
2015年9月,協和醫院開通手機APP預約掛號,患者下載APP,註冊成功後,即可預約未來一周的號。用戶既可以為自己掛號,還能再綁定三名親屬或者摯友,幫親友掛號。(2015年9月17日《北京日報》6版,《協和醫院今起可手機預約掛號》)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本市推行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截至今年2月25日,北京市228家二、三級醫院全預約比例已從之前的81%增長到100%。患者預約掛號,按照提示的時間段前去就診,大大減少了看病排隊等候的時間。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
1953年1月22日,《北京日報》2版
1953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
▲1954年1月21日,《北京日報》2版
▲1993年6月4日,《北京日報》6版
1999年12月3日,《北京日報》5版
▲1999年9月17日,《北京日報》5版
▲2009年8月20日,《北京日報》5版
2011年7月28日,《北京日報》5版
▲2014年3月6日,《北京日報》9版
2015年9月17日,《北京日報》6版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京推行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全預約比例達到100%,對於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從上世紀50年代起,北京的醫院就開始嘗試現場預約、單位統一預約,後來又推出電腦預約、電話預約、APP預約等多種掛號方式,經過一步步推動,終於實現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患者看病不用排長隊了。
現場預約
頭天掛號次日看病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需求也隨之增加。據本報1953年1月22日2版《介紹北大醫院預約掛號的辦法》記載,1949年,北大醫院門診病人每天只有三四百人,到了1952年,增加到一千二三百人,門診部每天都擠滿了掛號的人。
為了緩解這種狀況,北大醫院實行了門診現場預約掛號的辦法,也就是第一天掛號,第二天看病。病人可以託別人去掛號,第二天再按照掛號時指定的時間去看病。預約掛號每天有一定限額,限額滿了就不能再掛。病人複診也可以預約。病人第一次到北大醫院看病,醫生可以根據病情的需要,將這位病人下次來複診的時間約好,替病人填寫好預約券。病人看完病後,拿著預約券到掛號處,把下次看病的門診號掛好。急病患者可以隨時掛急診號。從外省、外縣遠道來京的病人或者病情較重的病人,掛號處會酌情照顧,臨時增加一些名額。
現場預約掛號的實行,一定程度解決了門診擁擠的問題,但掛號手續比較麻煩,依舊會讓病人排好幾個小時的隊。為方便患者,1953年,市立同仁醫院推出了「流動掛號法」。掛號者不用先領牌子在院子裡排隊,只要到候診室按順序坐好,早上7點半,掛號員會按順序發給每個人一張初診登記單和一張預約條。掛號者在初診登記單上填好病人的姓名、年齡等,到7點45分,把掛號費、初診登記單和預約條交給掛號員,掛號員在兼作收據用的預約條上蓋個圖章還給掛號者,號就算掛上了。病人按預約條上寫明的日期,拿著預約條看病即可。複診病人掛號手續更簡單,他們把複診券和掛號費交給掛號員,就可以等著看病了。這種掛號辦法在當時便利了病人,提高了效率。此前,同仁醫院掛180個號大約用3小時,平均1分鐘掛1個號,實行「流動掛號法」後,掛80個號只用20分鐘,平均1分鐘掛4個號。(1953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2版,《同仁醫院實行「流動掛號法」》)
單位預約
患者攜通知單就診
上世紀50年代,一些醫院嘗試通過各自公費醫療單位有組織地開展預約掛號服務。
據本報1954年1月21日2版《實行電話預約掛號給病人帶來很大方便》報導,當年,中央衛生部直屬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醫院及市立同仁醫院等11家醫療單位,先後實行了電話預約掛號制度,具體手續是:各個公費醫療單位患病職工看病時,先由本機關保健員或本人用電話預約掛號,然後患者按時到醫院看病。比如,與同仁醫院訂有醫療合同的單位,其患病職工先在本單位填好「電話預約通知單」,統一由專人用電話把各科掛號人數告訴醫院掛號員,之後,職工就可以拿著「電話預約通知單」按時到醫院去看病了。
中央衛生部直屬第四醫院第二門診部也採取了類似辦法,醫院按照各單位的編制和需要,分配給一定的掛號名額及固定的掛號時間,使各單位得到均等的看病機會。
這種預約辦法推出後,大大減少了病人等候的時間。此前,北京電業局職工若要到同仁醫院看病,天不亮就得趕到醫院,等兩三個鐘頭才能掛上號,加上看病、取藥的時間,往往看一次病要花半天甚至一天。使用這種預約辦法後,病人看一次病最快只用15分鐘,一般一小時左右就夠了。市公共衛生局第三門診部患者的看病時間也由之前的五六個小時縮短到四五十分鐘,最快的20分鐘就能看完。
電腦預約
足不出戶就能網上掛號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北京迎來了電腦與網絡時代,網上預約掛號走進人們的生活。
1993年,同仁醫院在全國率先實行電腦預約掛號。病人可以提前一周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預約自己想看的科室和大夫,預約號註明醫生姓名、職稱、專長、就診日期等。(1993年5月21日《北京日報》6版,《同仁醫院實現計算機掛號》)
當年5月28日,一位看白內障的老人正為當天的號已掛完而嘆氣,忽然看到電腦預約掛號,馬上高興地掛了周五的預約號。他說:「這下就放心了,醫院讓星期五9點半到,不著急了。」另一位來自河北固安的患者,認準了眼科主任醫師張文華,他對掛號員小謝說:「我想掛張大夫的號,中不?」小謝一邊回答「中」,一邊在電腦上敲了一兩分鐘,給他掛了預約1號。(1993年6月4日《北京日報》6版,《電腦預約掛號》)
1999年,電腦掛號系統又進步了,患者在家就能預約掛號。由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和市衛生局聯合發起的本市「網上掛號」服務正式開通,人們只要擁有一張「北京市醫院預約掛號一卡通」,便可以通過當時的「北京衛生信息網」,足不出戶掛上天壇醫院、朝陽醫院、安貞醫院、北京婦產醫院等18家醫院的號。(1999年9月17日《北京日報》5版,《網上掛號一卡通》)後來,開通這項服務的醫院增加到24家。
花30元即可在相關醫院買到這種「一卡通」,每張卡可以掛10個號。它不但可以網上掛號,也可以電話預約;可以為自己掛號,也可以為親戚朋友預約。但是,在運行初期,預約掛號「一卡通」有些不順暢——醫院抱怨病人不認「一卡通」,患者則認為買了「一卡通」卻掛不上自己想要掛的號。原來,很多患者認為買「一卡通」是專為掛專家號用的,而實際上,「一卡通」是預約掛號「一卡通」,而不是預約專家號「一卡通」。作為一種方便的掛號方式,它只能改變過去那種看一次病得耗費幾個鐘頭掛號,去早了排大隊、去晚了掛不上的狀況。(1999年12月3日《北京日報》5版,《一卡通「卡」在哪兒》)
電話預約
統一平臺提供醫院號源
在手機、固定電話普及的過程中,不少醫院嘗試以電話預約掛號的形式為患者提供便利,但因為預約號少、電話打不通等多種原因始終沒能推廣開來。2009年,這種狀況有了轉機。
那年9月1日起,市衛生局要求全市三級醫院開展預約掛號服務。預約掛號採用實名制,各醫院可以採取手工、電話、計算機網絡等多種途徑,但考慮到患者以老年人、外地人居多,所以電話預約是當時首推的初診預約方式。(2009年8月20日《北京日報》5版,《社區轉診患者預約掛號優先》)
三級醫院預約掛號全面推行首日,市衛生局網站公布了49家三級醫院的預約電話。兩個月後,市衛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電話預約掛號的比例為23.64%,多數患者還是喜歡到窗口預約。原來,有的醫院電話根本打不通,有的醫院電話雖然能打通,但患者因為沒有該醫院的診療卡,也不能進行下一步的預約。種種不方便造成了電話預約率上不來。(2009年11月4日《北京日報》7版,《通過預約患者看上病佔一成多》)
另外,當時各個醫院推出的預約電話號碼不一,患者想要記住這麼多電話非常困難。因此,衛生部門決定建一個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實現全市預約掛號一個號碼、一個網頁。
2011年7月28日,北京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正式開通,患者撥打電話114(外地用戶撥打010-114)或登錄統一預約掛號網站,就可以預約上線醫院的普通號、專科號和專家號號源。預約服務是零收費,電話預約只收取市話費。(2011年7月28日《北京日報》5版,《114預約掛號平臺今啟用》)
截至2019年7月,北京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可以提供北京市147家二級、三級以上公立醫院的預約掛號服務。此後,社會辦三級綜合醫院也接入平臺,患者可通過平臺預約社會辦三級綜合醫院號源。(2019年7月30日《北京日報》5版,《預約掛號統一平臺「上新」了》)
「移動」掛號
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
近年來,隨著行動支付的發展,預約掛號增加了不少新方式,患者掛號就醫越來越便捷,為醫院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奠定了基礎。
2014年2月26日,北京中醫醫院成為本市首家開通微信掛號預約登記的大醫院。「您已經成功預約2014年3月4日的號,取號時間下午3點以前……」2月28日下午,一位患者通過微信成功掛上了號:「以前通過其他渠道預約普通號還得等一個月,這次約到了一周內的號,還是副主任醫師的號呢。」(2014年3月6日《北京日報》9版,《首位「微信掛號」患者成功就醫》)
2014年8月,友誼醫院成為北京第一家使用支付寶掛號的試點醫院。之後,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和北醫六院也開始用支付寶預約掛號、繳費和查詢,節省了患者的排隊等候時間。(2015年4月25日《北京日報》5版,《4家醫院試點支付寶預約掛號繳費》)
2015年9月,協和醫院開通手機APP預約掛號,患者下載APP,註冊成功後,即可預約未來一周的號。用戶既可以為自己掛號,還能再綁定三名親屬或者摯友,幫親友掛號。(2015年9月17日《北京日報》6版,《協和醫院今起可手機預約掛號》)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本市推行二級以上醫院非急診全面預約。截至今年2月25日,北京市228家二、三級醫院全預約比例已從之前的81%增長到100%。患者預約掛號,按照提示的時間段前去就診,大大減少了看病排隊等候的時間。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