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品牌越來越快,推新品,搶流量,玩創意。快,是它們呈現的狀態,亦是壓力。《運動品牌再戰》系列,意在亂眼的舞步中,撥開國內運動品牌巨頭酷炫外衣,看見焦慮本質。
十年前,李寧率先喊出「90後李寧」,卻不慎走向低谷;十年後,「中國李寧」爆潮而紅,成了顆年輕人眼中的新星。
越過沙漠,歷過群山,三十而立的李寧,遠赴敦煌來了場絲路T臺秀。四天後(8月29日),秀場上的秋冬新品上線天貓超級品牌日。
單日銷售破億元,李寧成了天貓超級品牌日服飾品類銷冠紀錄創造者,再次尋回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可這樣的成績單,在李寧集團執行董事及聯席CEO錢煒眼中,僅僅是「山腳下」,最多是「半山腰」水平,離登頂還有很長一段路。
1990-2010年
中國運動品牌大發展
李寧跑馬圈地黃金時代
國產運動品牌,萌芽於上世紀80、90年代。
1989年,奧運冠軍李寧退役後成立了「李寧」同名品牌。次年,李寧有限公司問世。跟風者緊隨其後,1991年代工品牌豐登鞋廠改名「PEAK 匹克」,同年安踏與金萊克相繼成立,國產運動品牌呈繁榮之勢。
國內運動品牌紛紛創立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公開資料收集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步入千禧年,北京申奧成功,中國運動市場潛力大爆,國產運動品牌進入黃金十年。李寧憑藉著創始人的知名度以及一系列對國家代表團的贊助,率先打響名號。隨後,各國產品牌爭搶當紅代言人,品牌廣告霸屏各大電視臺。
成功的營銷策略,帶來營收節節升高,國產運動品牌擴張野心膨脹,「上市潮」一波接一波。李寧於2004年在港交所敲鐘上市,安踏、特步、361度次第跟上,而鴻星爾克則擇道新加坡IPO。
國內運動品牌掀起「上市潮」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公開資料收集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吸睛世界,國內運動品牌行業攀至第一個頂峰。這年,銷售渠道以經銷商為主、直營為輔的李寧,門店數已由2003年的1985家增至6245家。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以經銷模式快速搶佔渠道外,創始人李寧自帶的「中國體育精神」,通過贊助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四屆奧運會,不斷強化了李寧品牌勢能。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李寧親自點燃奧運火炬,是李寧品牌走紅世界的開端。
渠道、營銷雙向發力,2001年起的十年間,李寧的營收CAGR達到33%,淨利潤CAGR達到41%。2009年,其在中國市場的市佔率到達9.8%,超越了Adidas,僅次於Nike,坐穩了國內運動品牌的霸主之位。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2011-2014年
行業深陷低迷難自拔
李寧庫存危機爆發尋自救
北京奧運喧囂過,揚起的運動風潮漸散,國產運動品牌們不約而同嘗到了盲目擴張、粗放管理的苦果,深陷低迷難自拔。
一方面,經銷為主、直營為輔為模式,缺少對終端渠道的控制、反饋力,進而導致品牌無法對銷售情況全面掌握,盲目擴張終釀成了庫存危機。
另一方面,代理商掌握終端銷售資源,品牌獨自承擔的兜底條款,易導致存貨積壓,應收帳款回收困難,財務情況進一步惡化。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囿於庫存壓力轉入價格戰的國內運動品牌們,此間還遇上了內外夾擊。在內,有低端戰線的莆田系「假品牌鞋」的圍攻;在外,有Adidas、Nike等把控著中高端市場。
危機四伏,戰鼓雷雷。登上國內運動品牌第一寶座的李寧,亦不例外。
跑馬圈地的前期,李寧隨行業大勢而為,大量鋪設經銷渠道搶佔市場。門店快速擴張,銷售滯後明顯,因對終端門店的管理能力較弱,加重了庫存積壓,關店潮隨之而來。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危機重重下,激進的「自救」戰略使得李寧雪上加霜。2010年,時任李寧公司CEO的張志勇,開啟了品牌重塑計劃:更換品牌logo,廣告語由「一切皆有可能」替換為「Make the change」。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
同時,李寧將目標消費群體轉換為「90後」,提出10年內成為全球5大運動品牌之一的目標,直接對標國際品牌。
新logo與廣告語一出,此前積壓商品瞬間變為舊款,庫存壓力倍數放大。尷尬的是,新款商品並未擊中老客戶們的心,以未能撩動「90後」新客戶犀利的品味。銷售渠道遇阻嚴重,至2012年,李寧庫存積壓的7個月以上的存貨高達66%,同比升了20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為對標國際品牌,2010年4月起,李寧連續三次提價,價位直逼Adidas、Nike。鞋類產品提價幅度累計達25.9%,服裝類產品則累計達36.5%。在產品缺乏獨特競爭力現實下,盲目提價進一步造成了銷售困難,加重存貨堆積,形成惡性循環。
經歷IPO後的首次虧損,及一系列內訌後,李寧亟待徹底改革。原CEO張志勇宣布辭職,曾主導達芙妮成功變身的金珍君接任為李寧新CEO。
艱難改革,拉開序幕。2012年,李寧推渠道復興計劃,將改善渠道的存貨組合、恢復渠道盈利能力至健康水平作為公司首要目標。
第一步,清庫存。2012年6月,李寧應收帳款25億元,庫存11.38億元。為促進新產品在渠道中的流轉和銷售,其砸下18億元從終端回購舊庫存。到2014年,李寧存貨結構明顯改善,在庫新品比例達到57%。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縮短應收帳款帳齡,是第二步。李寧採取的辦法是用壞帳計提以及存貨衝抵應付帳款的方式,至2015年李寧90天以上的應收帳款佔比下降至46%,財務風險可控。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第三招,渠道變更,擴大直營業務,加強對終端管控,從批發商角色轉變為零售商。2014年,李寧(主品牌)擁有直營門店1202家,銷售佔比達37%,較2012年的22%(門店631家)大幅提升。
同時,李寧建立了大數據中心,完成對80%的門店的數據收集,通過快反商品在門店進行試銷,提高供應端的生產和補貨能力,推進「以銷定產」的零售導向模式。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調整產品定位,以中端為突破口,緊抓大眾市場,實為第四招。李寧加強了產品研發力度,研發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明星產品,如「李寧弓」、「李寧弧」等減震跑鞋。
採用最新技術的明星產品「李寧弓」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
經過以上一系列改革,雖至2014年李寧並未徹底扭轉業績虧損困局,但就毛利率來看,渠道變革調整基本完畢,盈利能力也在步步回血中。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2015年-至今
國內運動品牌市場強勢復甦
李寧觸底反彈至高光
國內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恩格爾係數下降,消費需求升級,對中高端體育用品的需求增加。
另一邊,據國家體育總局規劃,預計到2035年,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可達6.3億以上,一個龐大的市場正在形成。
李寧等國內運動品牌巨頭們行至暖陽之地,復甦信號「滴滴滴」地響了起來。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2015年,李寧先生回歸擔任李寧CEO,重啟「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slogan,確立了公司由體育裝備提供商向「網際網路+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的戰略轉變。
圍繞「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策略,通過「渠道+產品+零售運營能力」零售體系,李寧重回增長軌道,且藉由新品牌「中國李寧」行至高光時刻。
線下渠道,李寧強調關小店開大店重直營,聚焦高層級市場,強化超一線、一線、二線布局。2019年,李寧品牌(包括李寧YOUNG)共有7550家門店,其中經銷商門店5157家,直營門店1292家。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此外,李寧關閉虧損、低效店鋪,舊店翻新,不斷提升現存店鋪店效;新開店鋪以大店為主外,且注重繼續提升直營門店佔比,從而提升整體渠道質量,持續改善零售運營能力、盈利能力。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另值一提的是,李寧還通過加強各級市場商圈分析,結合不同的消費客群,優化店鋪形象和品類矩陣,實行差異化產品覆蓋,細化各個類型店鋪運營標準。
李寧通過渠道實現差異化產品覆蓋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線上方面,李寧自2015年開始,大力發展電商渠道,實現線上線下的渠道整合和互通,線上渠道營收顯著成效。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2015年後,李寧專注於籃球、跑步、訓練、羽毛球以及運動時尚核心五大品類,通過產品的持續創新,增加市場競爭力。
*差異化特色研發。2017年李寧「馭帥11代」籃球鞋入圍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大獎——國際金圓規獎,在籃球鞋圈子引發熱烈討論;2019年,獨立產品線「Counterflow-溯」,推出了「ALIEN星際」、「光輪」等人氣產品。
*專業、時尚兩全。李寧運用其獨創的Re-fit技術打造「適」系列「悟空」鞋,舒適性倍增,時尚感爆棚。
從數據來看,隨著新產品競爭力提升,李寧的產品零售流水中,新品的佔比逐年提升,產品研發戰略成效初顯。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狠砸營銷,挖需求。針對五大核心品類,定向投入營銷資源,挖掘潛在消費需求。2018年,「音速VI」籃球鞋藉助NBA與CBA進行匹配營銷,跑鞋「追風」,「戰斧」產品則配合馬拉松賽事進行推廣,效果頗豐。
*結合熱點,賺人氣。通過與潮流熱點結合,製造話題,提升品牌認可度。2018年紐約時裝周,李寧以「悟道」為主題,將中國元素與西方廓形相結合,重現90年代復古潮流。
李寧在紐約時裝周的「悟道」主體獲得優評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
*跨界合作,造勢能。藉由跨界合作、娛樂元素等,通過吸引藝人、意見領袖為產品背書,挖掘粉絲經濟,提升影響力。2019年,李寧贊助國慶70周年大閱兵人民方陣,並進行相關產品獨家發售,品牌勢能上升。
自2015年開始,李寧大幅縮減廣告及贊助費用。轉向相對便宜且傳播力強的社交媒體推廣,李寧本人也開通微博,加強品牌在年輕消費群體中曝光率。
經數年努力,李寧成功的控制了廣告與宣傳成本,廣告開支佔營收的比重縮減了14.8個百分點;2018年後,這一數字佔比已低於競爭對手安踏。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供應鏈方面,李寧優化以期貨為主的供應結構,建立了以快速反應的商品運營模式,提高終端消費能力。
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需求預測模型,探究和摸索對於門店組貨和消費者需求的匹配,提高單店效率。優化訂單,提高發貨效率,提升整體供應鏈效率。
物流方面,李寧打造全國性物流中心NDC向門店發貨的直配模式,提升新品上市速度,縮短了從商品出廠到達門店的時間,提高了物流的效率。
順勢之下,李寧的業績表現重回高點。淨資產回報率從2014年的-34%提升至2019年的23%,市場佔有率為國內運動品牌第二,僅次於安踏。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而據最新港交所資料,截至周三收盤,李寧股價大漲4.54%至49.5港元,自今年以來累計上漲115%,市值突破1200億大關至1232億港元,創歷史新高。
十年變革,涅槃重生。李寧新的高光背後,是產品、渠道、供應鏈三者間完美配合的結果,缺一不可為。新的十年,繼續精準出擊,或許是其攀上目標頂峰最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