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境留學」漸成風潮:中外合作大學收穫更多高分考生

2020-09-05 21世紀經濟報導

2020年高考的本科一批錄取已落下帷幕,對於一些高分考生而言,他們放棄了耳熟能詳的985名校,轉投了相對小眾的中外合作大學(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下同)。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布,學校已經連續第五年成為廣東省內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其中,理科平均分超過各地一本線140分,文科平均分超過各地一本線88分。

連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內,教育部已經批准的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共9所,其他分別為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崑山杜克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上海紐約大學、溫州肯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分布在廣東、上海、江蘇和浙江幾個省市。

一般而言,排名越好的高校,本科生繼續深造的比例越高,2019年,清華、北大的本科生深造率分別高達80.5%和73.5%。中外合作大學在這一項指標上表現尤其突出,以西交利物浦大學為例,2019年該校大陸生源本科生的升學率高達86.5%。

這使得中外合作大學在學生和家長群體中的認受性逐漸提升,而在「留學預備」這個最為直接的目的之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這一類學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特色。

對於高中畢業生而言,在國內高校和出國留學選擇之外,中外合作大學給他們提供了「不出境留學」的第三種路徑。而作為一種新型的高校,中外合作大學也被寄予了中國高等教育領域「試驗田」的期待。


優質生源的選擇

8月26日,崑山杜克大學舉辦了第三屆本科生開學典禮,歡迎來自31個國家的318名本科新生。

崑山杜克大學曾在今年年初披露,學校計劃招收內地學生235名,第一階段網上入學申請提交結束後,國內部分共收到有效入學申請2576份,較上一年增長了13%。

不同於常見的高考錄取方式,申請者需要經過「541」的綜合考核評估,即高考成績佔50%,學校自主綜合評估佔40%,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佔10%。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廣東、浙江、上海、山東、福建和江蘇採取的是類似的招生方式,但比重有所不同,上述三項分數的佔比分別為60%、30%和10%。

除此之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還在全國25個省市(包括上述6個省市)投放普通類統招提前批次招生計劃,今年共招收近1300人。不難看出,招生總規模並不大,但今年僅綜合評價測試就吸引了過萬人報考。



該校一位大四在讀學生李然(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前幾年她高中畢業的時候,感覺中外合作大學的知名度還不高,她的高考分數原本可以報考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這樣的985高校,可她最終選擇了一所中外合作大學,當時這個決策在家庭內部引發巨大分歧。

但她同時感受到,隨著畢業生在業界慢慢積累口碑,學校的聲譽在提升。「我了解到深圳一家知名企業的某個部門,專門招收我們學校的學生。」

品牌效應的釋放,也在提升學校的生源質量。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近日披露了本科招生結果,以錄取學生的高考分數來衡量,理科平均分超過各地一本線140分,文科平均分超過88分,均比2019年有所提升。這也是其連續第五年成為廣東省內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

更直觀的一個指標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曾經吸引了廣東省的理科高考第一名、福建省理科第二名的學生。

一所中外合作大學的老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相較於一些綜合性公立大學,中外合作大學的招生人數普遍較少,這一定程度導致了平均錄取分數較高。中肯地評價,中外合作大學發展十幾年,的確取得了一些成績,包括生源質量、師資力量、影響力等方面的提升,但從各方面的積累來看,總體仍然處在爬坡階段。

在一份以高考錄取成績作為衡量指標的2020軟科中國大學新生質量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位列第28名,這也是中外合作大學取得的最好名次。


不只是留學「預備營」

相比於招生成績,中外合作大學更亮眼的是整體升學表現。

西交利物浦大學在2019年的就業質量報告中披露,學校大陸生源本科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96.8%,其中,留學深造(含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升學)比例高達86.5%。

截至2019年,西交利物浦大學已有十屆大陸本科畢業生,共計14068人,其中升學人數11868人,佔比84.36%,就業人數1910人,佔比13.58%。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在今年5月底的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披露,儘管過去的一年裡充滿了挑戰,但學校約84%的畢業生將到世界知名的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了幾所中外合作大學2019年的本科生深造情況,最低的升學比例也在65%以上。

一方面,這遠超很多傳統名校的升學表現,成為了中外合作大學的一項特色和優勢,但另一方面,也有質疑稱,如果不是為了出國,就沒有必要讀中外合作大學,某種程度上,它們的角色就相當於留學「預備營」。

前述中外合作大學的老師向記者表示,留學「預備營」是一種功利化的說法。客觀來看,選擇我們這一類學校的學生,主觀意願上的確更傾向於接受國際化的教育,但在出國留學的優勢背後,實際體現的是中外合作大學一整套價值體系的吸引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也在今年指出,學校受到考生和家長的追捧和喜愛,得益於三屆本科畢業生非常優秀的升學就業表現,促使學校的辦學模式與教育理念被全中國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認可。

李然很大程度就是被辦學模式所吸引,她說,當初一是看重學校的大類招生模式,不必馬上選專業,而是入學後有交叉學科背景之後再根據興趣確定專業;二是希望能夠有國際化的視野,學校裡的本科生就有很多機會去參加國際化的比賽,去海外高校交流。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學校培養的留學生,最終有高達90%的比例會回國。留學「預備營」不應該成為一個有色眼鏡之下的標籤,也不應該是辦學定位,對於我們而言,希望中外合作大學不是辦成國際大學的一個分校,而是有自己的辦學理念、模式的獨立大學。


高等教育格局生變

除了高留學率,國際化是中外合作大學在學生心目中最直觀的印象,這體現在多個方面:引進的是境外大學的理念、資源;擁有一定比例的外籍教師;英文授課;學生能夠參加大量的國際活動,包括競賽、交流等。

不止如此,中外合作大學還為傳統的國內高校,從招生到培養都注入了新模式,包括學生選拔的標準和方式;入學時不分專業,讓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後再根據興趣選擇,並且轉換專業的門檻不高。

中外合作大學一般學費較高,招生規模不大,這使得它們在很多方面呈現出一種「小而美」的狀態。一位崑山杜克大學的學生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學校的課基本上是小班制、討論式課堂。她在大一上綜合科學課程的時候,量子物理這一部分學起來感到很困難,課後經常到教授的辦公室請教,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向記者表示,中外合作大學,連同新型公辦大學、高端民辦大學等不同類型高校的出現,使得中國的高等教育格局發生了新變化,不再是「千校一面」。

席酉民也認為,中外合作辦學這樣一種方式,相當於「在羊群裡放了幾隻狼」,來喚醒一些學校,或者打造一些競爭者。

儘管當前中外合作大學的數量很少,但從頂層設計來看,教育開放的趨勢愈發明顯。今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介紹,「對照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我們感到,教育對外開放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8月13日,海南省政府與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技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後者將在海南自貿港洋浦經濟開發區獨立辦學,計劃2021年首期招生,這是中國境內的首個境外高校獨立辦學項目。

在教育大開放的趨勢下,很多高校將國際化作為追求的目標之一。席酉民向記者表示,國際化其實並不是簡單看有多少國際師資,有多少課程用英文教授,而是看你的老師,你所培養的學生,能不能真正融入到國際生態中,去參與國際競爭。

「我們不滿足於只是引進一套原汁原味的東西,而是希望通過合作去整合全球資源,並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適應未來的社會需求和技術挑戰。在全球高等教育重塑的階段,中外合作大學沒有包袱,輕裝上陣,有可能直接在國際上走到前列。」席酉民說。

責任編輯 李劍華 實習生 李各力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相關焦點

  • 「不出境留學」漸成風潮:中外合作大學收穫更多高分考生
    對於高中畢業生而言,在國內高校和出國留學選擇之外,中外合作大學給他們提供了「不出境留學」的第三種路徑。而作為一種新型的高校,中外合作大學也被寄予了中國高等教育領域「試驗田」的期待。在一份以高考錄取成績作為衡量指標的2020軟科中國大學新生質量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位列第28名,這也是中外合作大學取得的最好名次。不只是留學「預備營」相比於招生成績,中外合作大學更亮眼的是整體升學表現。
  • 「不出境留學」漸成風潮?中外合辦大學報考逐年火爆
    高分考生「捨棄」傳統名校,轉投中外合作大學(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下同),正在成為一部分學子的新選擇。相比於直接出境留學,中外合作大學某種程度為學生及其家長提供了「緩衝」選擇——它仍然要求考生參加高考,同時輔以更靈活的錄取考查,而外語要求、授課方式、課程設置等更加與國際接軌,這為有留學打算的學生創造了類似於「預備營」的環境。
  • 還要出國留學嗎?「不出境留學」成風潮,中外合辦大學將更加火爆
    2020年,還要不要出國留學?新聞裡的確診人數只增不減,很多學生在考慮還要不要留學?海外的疫情會不會延遲到明年?會不會也遇上這種情況?今年已經拿到offer了我報名註冊之後一直上網課,會不會影響我的畢業和就業?2020年已經進入下半年,馬上就要進入到秋季學期了,學生們還在糾結。
  • 紐約大學上海入學!一年學費10萬+,「不出境留學」將成新趨勢?
    但「不出國門即可享受中西融合大學教育」的留學方式是否能像大家期待中的那樣,成為海外留學的替代品呢?它和常規院校相比又有什麼優勢和弊端?中外合辦已成大勢所趨自1995年《中外合作辦學暫行條例》推行至今,25年時間裡,中外合作辦學實現了「
  • 紐約大學3000名中國留學生上海入學!一年學費10萬+,「不出境留學」將成新趨勢?
    為了能讓留學生依舊可以接受線下授課,不少美國大學聯合國內高校開啟合作教學模式,學生們可通過申請在本地校園生活和學習,同時參加線上和線下課程,不知道在未來,「不出境留學」會不會成為新趨勢?接下來學霸君還會更加努力給大家帶來考試乾貨、學霸技能、和備考經驗的!快來點擊標題下方的北美學霸君關注我,麼麼噠!
  • 疫情影響無法出境留學怎麼辦?多所中外合作大學拋出橄欖枝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9月以來,已有5所中外合作大學(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下同)發布了類似的招生簡章,其他還有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溫州肯恩大學和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佔了教育部批准的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9所中外合作大學的一半以上。
  • 「回流」中國留學生福音:多所中外合作大學接受申請制入學
    近日,多所中外合作大學發布了增額錄取招生簡章,專門針對這樣的群體提供了解決方案——可以用國外大學的offer作為敲門磚,申請中外合作大學。 其中,寧波諾丁漢大學在招生簡章中稱,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部分獲得國外一流大學錄取的中國學生將無法按預期出境並在國外開展學習。
  • 「回流」中國留學生福音:多所中外合作大學接受申請制入學
    近日,多所中外合作大學發布了增額錄取招生簡章,專門針對這樣的群體提供了解決方案——可以用國外大學的offer作為敲門磚,申請中外合作大學。綜合能力測試成績滿分為100分,合格分數為60分,在分數達到合格的考生中按照學校自主招生總計劃數從高到低錄取,最後一名同分同進。學生錄取後,在美國肯恩大學註冊學籍,同時在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註冊系統中註冊,在溫州肯恩大學接受教學。期間學校組織與美國肯恩大學的交換學習項目,學生申請成功後可自費赴美國肯恩大學交換學習。
  • 秋季出國留學難成行,多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提供國內入學機會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張家然近段時間,北京交通大學蘭卡斯特大學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表示,可以為已獲得境外大學錄取通知書、原計劃於2020年秋入讀境外本科的中國內地學生提供入學機會。
  • 國內讀大學與出國留學有什麼區別?中外合作辦學你了解嗎?
    中外合作辦學最近幾年越來越火熱,尤其是今年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考生都放棄了去國外留學的念頭,但是又想要享受國外大學的教育資源,這時候中外合作辦學就是這些考生可以考慮的方式。「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國內的教育機構與國外教育機構共同合作的專業項目,一般情況下對於這種合作辦學項目,中外合作辦學的雙方不專門設立單獨的教育機構,而是附屬於某個大學的某一學科或者某個大學的某個專業,在這個學科或專業上直接展開合作。比如中國農業大學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舉辦的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合作辦學項目。
  • 考上中外合作大學,學費昂貴,考生:該不該上?
    何謂「中外合作大學」,指的是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的大學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大學,它以中國學生為主要招生對象的大學或學院。就目前在全國來說,就有712家這樣的中外合作大學。相當多的國內大學有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的學院,除了985、211類的大學,其餘本科也有很多合作辦學。
  •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成讀好大學捷徑
    為此,以前院校也都想把中外合作專業放在比較低的批次招生,以求完成招生計劃。 「以前報考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比較少,在很多家長和考生眼裡相當於是花錢『買文憑』,可以多花點錢上個好學校。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這也是一條上大學的捷徑,報考的人越來越多,分數也就跟著漲上去了。」
  • 教育部允許中外合作辦學擴招留學生,《留學回國人員證明》將取消
    為了解這部分留學生的出境受阻以及無法正常學習的問題,教育部為此頒布了新的政策。從合作招生、接收借讀,到學歷認證、就業創業,國家將全方面幫助留學生度過2020年這個最難的留學季。同時發布專門通知,明確留學人員受疫情防控影響無法按時返校而選擇通過在線方式修讀部分課程,以及因此導致的其境外停留時間不符合學制要求的情況,不作為影響其學歷學位認證結果的因素;允許國內高校提供短期學習交流機會。允許高校在確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通過與境外合作高校籤訂交換生協議等方式,接收出國留學生先行在國內借讀學習;通過中外合作辦學等方式豐富就學路徑。
  • 持有國外大學Offer準留學生可入讀多所中外合作大學
    2020年,在一個時局多變的疫情時代,很多計劃著留學的小夥伴,陷入了深深的憂慮:秋季開學已經到來,不少原定於赴境外國家和地區留學的中國學生留學面臨升學困境。有人擔心變數太大,想暫緩出國,但又不想gap;更多的人是為自己的自身安全擔心。
  • 蘇州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留學了解一下?
    蘇州大學中外合作教育項目創辦於2004年,是經江蘇省教育廳和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可在教育部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上查詢,與普通留學培訓項目、直通車項目有著本質的差別。現已與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六所高等學校開展多層次、多專業的合作辦學。為廣大學生提供了一條穩妥、便捷、省錢的留學通道。
  • 中外合作大學、專業招生「遇冷」,是暫時的波動還是長期的危機?
    寧波諾丁漢大學(中外合作)今年最低分全省排名為第74347位,去年該校最低分全省排名為第26222位。往年錄取分數超過一本線20分左右甚至更多的中外合作辦學大學,今年的投檔線只是一本線的,在各地的招生中並不鮮見。
  • 中外合作校值得報考嗎?哪類考生比較適合?
    、上海紐約大學、溫州肯恩大學、 崑山杜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等9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二、適用人群1、英語成績突出,綜合實力優秀的考生;2、有出國留學打算的考生;3、具有國際視野,善於交流,善於競爭的考生;
  • 中外合作辦學招生
    二、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簡介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部分依託於國內高校的二級學院,如山東大學澳國立聯合理學院、齊魯工業大學基輔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指中外合作辦學者不設立專門的教育機構,而是直接和某個大學的某一學科或某個專業直接開展合作,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合作方式。
  • 中外合作辦學能否成為留學「替代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一些原計劃出國留學的同學轉而開始關注中外合作辦學這種「不出國門的留學」方式。中外合作辦學到底能否像一些人期待的那樣,成為留學的「替代品」呢?據了解,中外合作辦學是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依法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從辦學形式來看,中外合作辦學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業)」兩種形式。「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指經教育部批准的外國高校同中國高校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
  • 中外合作大學今年招生暫時「遇冷」
    自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發布以來,目前全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9所。浙江師範大學國際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主管楊凱介紹,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國際關係複雜多變。中外合作辦學在招生管理、教育科研、交流合作等方面面臨新的挑戰。首先招生管理不確定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