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朋友依依(化名)聊天時,說道她家孩子這兩天會突然在睡眠中驚醒,然後放聲大哭,然後一會又睡著了。以至於現在一到孩子睡覺的時候,依依就特別心慌,害怕孩子又出現這種情況。
大多數新手爸媽都遭遇過孩子「睡眠問題」,入睡困難、頻繁夜醒、愛哭鬧是常有的事。還有一種也是很多孩子都會遇到的睡眠問題「夜驚症」,像依依的孩子一樣,孩子在出現「夜驚」時,會出現突然的驚醒,伴隨著號啕大哭、尖叫、出汗甚至是亂跑等現象。在媽媽們的眼裡,孩子的「夜驚」的確很嚇人。
什麼是「夜驚」?媽媽們需了解
「夜驚」正如這個名字一樣,孩子出現夜驚時會讓家長被嚇到。因為孩子在出現夜驚症狀時會顯得非常害怕的樣子,瞳孔放大、渾身是汗。當抱起夜驚的孩子時,會感覺到孩子的心臟砰砰地跳,像是被惡魔抓住了孩子一樣。
「夜驚」的定義
「夜驚」不同於噩夢,不管是在白天的小睡和夜間睡眠期都會發生「夜驚」。主要的表現是突然地從睡眠中驚醒,並伴有異常的行為以及焦慮驚恐的情緒等。「夜驚症」通常發生在孩子4~12歲之間,和做噩夢不一樣的事,孩子在醒來後不會記得自己「夜驚」時的行為和相關記憶。
「夜驚」時孩子的感受
實際上,在發生「夜驚」時孩子並未感到恐懼或是害怕,也並沒有清醒過來或是在做夢。整個夜驚的過程中,孩子都是在睡眠中發生的。出現夜驚的緣由是孩子在2個睡眠循環周期中突然卡住,無法繼續睡眠所導致。當夜驚結束後,孩子又會急著睡眠。對於「夜驚」,事實上受驚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多數孩子的「夜驚」不是病,無需特別的治療
夜驚、夢遊、說夢話,都發生在非快動眼睡眠期間,通常在入睡後2小時之內發生。夜驚出現得最多的情況是在孩子生病或睡眠環境改變的狀態下,如長途旅行、變換陌生環境等。多數孩子發生的「夜驚」情況較輕微,且發生的頻率不高,家長無需特別的治療,只需要注意安全即可。
孩子出現「夜驚」,盲目安撫效果差,這樣處理對孩子更好
多半孩子都會出現夜驚,面對孩子夜驚時,很多家長都會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好。盲目地抱起孩子安撫,反而還會讓孩子醒來,一臉茫然,因為孩子不知道自己剛剛「夜驚」了。面對孩子夜驚,不妨試試這樣的處理方法。
孩子輕微的夜驚,家長可以冷處理
孩子出現輕微的夜驚,比如僅僅是坐起來或大喊、大哭,隔幾秒就停止了。家長無需緊張地叫醒孩子安撫,只需要等待孩子自己平靜後再次入睡。因為孩子的夜驚是發生在睡眠中的,他們根本沒有醒來,如果這時候家長慌亂地安撫反而會嚇到孩子,讓情況越變越糟。
孩子出現輕微夜驚症,家長只需要保證孩子安全即可
孩子在出現夜驚時,如果有跳下床的症狀,家長需要保證孩子的安全性,將孩子慢慢地帶回去床上。如果孩子突然地坐起來,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慢慢地躺下,不要去叫醒孩子。總而言之,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安全,不要讓孩子發生意外即可。
孩子出現夜驚,事後無需告訴孩子
孩子的夜驚是無意識的,也就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的。在事後家長無需告訴孩子夜驚的過程及恐懼性,因為告訴孩子後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心理恐懼甚至是不高興,容易產生牴觸睡覺的結果。找出孩子夜驚的原因後,家長只需要儘量消除這些夜驚因素即可。
CiCi媽小貼士之:預防孩子夜驚的小方法
從孩子的生理性機制來說,無法從根源上徹底制止孩子發生夜驚或是做噩夢。不過作為家長可以做的是:儘量避免生活中會導致孩子出現夜驚的因素,以下幾個預防孩子夜驚的小方法供參考。
避免刺激性/恐懼性畫面在孩子面前上演
家長平時不要讓孩子看過於暴力、刺激性、恐懼性的動畫或電視節目。特別是當孩子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是要避免此類場景。如果孩子不小心看到這類電視/畫面,家長需要及時給孩子作出正常化的解釋,消除孩子的心理陰影。
不要讓孩子玩得太累或缺乏睡眠
在孩子白天玩得過於興奮的時候或是孩子缺乏睡眠的時候,容易導致孩子在晚上出現夜驚或是做噩夢。對於這種情況,家長要讓孩子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每晚安排一個睡前活動很重要,而且睡前活動的節奏要保持舒緩平和。不要讓孩子在玩得過於疲勞的情況下去睡覺。
生活環境中發生的巨變,家長要及時對孩子進行疏通
家長帶著孩子去陌生的地方居住或是帶著孩子出門旅遊時,一開始的不適應性也會導致孩子出現夜驚。或是家中某個親人的離世、寵物的離去、弟弟妹妹的出生、父母離婚吵架等也都會讓孩子出現夜驚。如果孩子生活中出現了這些巨變,家長要及時和孩子進行溝通,以免孩子把現實的情緒帶到睡眠中。
CiCi媽寄語:孩子出現夜驚並不可怕,家長也不要過於驚慌。保證孩子睡眠環境的安全性、找到孩子發生夜驚的原因才是對孩子出現夜驚症最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