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記者 彭放
「春節走親訪友,買點洋水果送禮更體面。」春節臨近,水果市場特別紅火,不少貼上英文標籤的水果價格翻倍,很多消費者卻願意為之買單。小小英文標籤是不是洋水果的身份證?記者調查發現,穿上「洋馬甲」的水果不一定是進口貨。
市民反映
國產水果貼「洋標籤」價格翻2倍
市民黃女士在韶山北路一家精品水果店選購了一盒義大利黃心奇異果,每個果子上都標有「Italy」(義大利)的英文字樣,讓她認定這就是來自義大利的進口水果。「每盒12顆果子,高達108元的價格確實不便宜,但想著拿進口水果送人更顯檔次,就沒有在乎價格。」誰知,買回家後黃女士仔細查看產品的外包裝,在很不起眼的地方竟有一行小字,寫著產地是四川蒲江,單個售價高達9元的「進口奇異果」竟然是國產,讓她大呼上當。黃女士又到家門口的水果店比價格,四川蒲江黃心奇異果36枚的盒裝才賣96元,平均每一枚不到2.7元。
不少市民有過類似的經歷。蔣女士曾在超市買了兩個「臺灣香水鳳梨」,但購物小票上列印的卻是「海南菠蘿」。對此,超市負責人解釋為「電腦系統出錯」。經常買菠蘿的蔣女士對此很生氣,「臺灣香水鳳梨每斤7元,海南菠蘿每斤2元就能買到,價格相差幾倍。」
市場走訪
水果「洋外衣」漏洞百出
記者走訪水果市場發現,無論是毛家橋、紅星水果批發市場,還是大小超市,都有不少水果貼上了「洋標籤」。乍一看,這些水果賣相不錯,貼上英文標籤更顯高端,但是仔細觀察卻發現,這些「洋水果」問題不少。在砂子塘附近一家超市,價格牌上寫著是「美國牛油果」,但每個果子身上的標籤卻印著英文「Mexico」(墨西哥)。在芙蓉中路一家超市,記者看到一盒進口紅提的外包裝上產地一欄寫著「智利/美國」,這兩個國家分別在南北兩個半球,相差十萬八千裡。
在袁家嶺一家進口水果專賣店,6隻裝「黃金澳芒」售價高達328元,不但每個果子上貼有「洋標籤」,外包裝也是全英文,店主稱是「澳大利亞原裝進口」。但記者輕易就在包裝盒上找到兩處錯誤。包裝上印著「podurce of australia」(澳大利亞生產)字樣,不但「生產」的英文拼寫錯誤,而且國家名稱的英文拼寫首字母沒用大寫。面對記者的質疑,店主以「不懂英文」為由搪塞。
記者調查
「洋標籤」網上賣,64枚售價0.3元
部分「洋水果」身份存疑,那這些水果是如何貼上「洋標籤」的?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來到一家水果店,表示想以便宜的價格買一些「洋水果」送人。店主拿出一些印有英文的不乾膠標籤說,選一些賣相好的國產水果,貼上「洋標籤」就可以。他告訴記者,這些「洋標籤」在水果批發市場和網上都有賣。
記者在網上搜索「洋水果標籤」,出現了1800多件相關商品,印有不同產地、不同品類的洋文標籤五花八門。記者隨意進入一家網店,看到0.3元就可以買到一大張,每張有64枚「洋標籤」。
長期從事水果銷售的潘萍介紹,市面上的進口水果很多都是「洋二代」,是從國外引進的水果品種在國內種植的。比如「美國紅提」引進後,在山東、湖南、湖北都有大面積的種植,「美國臍橙」大部分產自江西。「這些『洋二代』外觀和口感都與進口的差不多,貼上『洋標籤』後價格翻番,連業內人士也難以分辨。」潘萍說。
專家提醒
買「洋水果」認準檢驗檢疫證明
長沙海關監管通關處有關負責人羅志光表示,進口水果上面的標籤並不是海關和商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籤發的進口憑證,經銷商自己都可以貼,市民不能憑藉這個標籤來認定哪些水果是進口的。能證明進口水果身份的只有原產地證書和海關的通關憑證。
記者從市質監部門了解到,根據我國《進境水果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規定,進口水果必須取得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籤發的《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和輸出國家或地區出具的植物檢疫證書;包裝箱上須用中文或英文註明水果名稱、產地、包裝廠名稱或代碼。以普通水果冒充進口水果牟取暴利的行為,對消費者來說是一種價格欺騙。一經查實,工商部門將依法進行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