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思維:經方辨證依據症狀反應。臨床先辨六經八綱,繼辨方證。辨方證是六經八綱的延續,辨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
八綱就是:表、裡、陰、陽、寒、熱、虛、實。
依據「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熱」與「無熱」乃辨六經發病的陰與陽,非單為表證(加上惡寒,則單為表證立綱,所謂「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或發熱性疾病立綱,乃是為六經八綱所統的百病立綱。
以寒熱辨陰陽,所謂:「寒熱有常,虛實無常」。
又需要注意,「發熱與無熱」不單指的是發熱與不發熱,凡是表現為明顯的陽性症狀,都是「發熱」範疇,表現為明顯的陰性症狀,都是「無熱」範疇。比如汗出,如果粘、臭,就算不發熱,也屬於「發熱」的陽性病範疇,如果汗出多、但摸著是涼的,那就是「無熱」的陰性病範疇。
六經就是:
表陽證太陽病
表陰證少陰病
裡陽證陽明病
裡陰證太陰病
半表半裡陽證少陽病
半表半裡陰證厥陰病
臨床依據症狀反應,先辨六經(病位+病性)八綱(表裡陰陽寒熱虛實)——(更高的是病機層面對六經的辨別),再辨方證(將仲景方歸六經,很難,馮世綸馮老在推廣,我們需要認真學習並結合臨床實踐進行體悟。包括方證的鑑別)。
胡希恕胡老說:「經方辨證施治的實質是於患病人體一般的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結合仲景醫學,臨床始終理會,起於「六經八綱方證」而終於「六經八綱方證」,足矣。
試著學用以上思維,開啟經方學用新曆程
簡要醫案:
陳某,女,大學生。
初診日期:2019年11月5日。
鼻塞、頭痛半月。
鼻塞、鼻子堵得厲害,鼻涕不多,頭痛,咽部不適,咳嗽,有痰不易咳出,口乾、口渴,口不苦,汗出可,不怕冷,大便2-3日一行。
舌淡苔白,舌底蒼白。
脈沉滑有力。
腹診:腹力3/5,腹直肌痙攣(裡急),黃瓜樣悸動,肚臍以下壓痛。
腹診圖:
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合病伴瘀血
辨方證為:桂枝加芍藥湯加生石膏、蒼朮、茯苓、薏苡仁、桔梗
處方:
桂枝12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
生薑15克,炙甘草10克,大棗12克
生石膏60克,蒼朮10克,茯苓20克
生薏苡仁30克,桔梗10克
5劑,10袋,顆粒劑,
1袋,水衝服,每日3次。
2019年11月8日複診:
頭痛已(消失),鼻塞、咳嗽減,咽部不適消失,口乾、口渴,不苦。
脈浮取雙寸滑、沉取緊有力
舌淡苔白水滑、舌底蒼白
腹診:腹力3/5,腹直肌痙攣。黃瓜樣悸動、中脘穴周圍明顯,胃脘部壓痛,肚臍以下壓痛。
腹診圖:
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合病伴瘀血
辨方證為:桂枝加芍藥湯合桂枝茯苓丸加蒼朮、薏苡仁、桔梗
處方:
桂枝12克,赤芍25克,生薑15克
炙甘草10克,大棗12克,蒼朮10克
茯苓20克,生薏苡仁30克,桔梗10克
桃仁12克,牡丹皮10克
14劑,顆粒劑,1袋
水衝服,每日2次。
簡要解析:
1、六經八綱的識別:
頭痛、鼻塞為表證,無明顯的虛寒除外少陰;口乾、口渴為上熱,上熱考慮陽明、少陽與厥陰,無下寒,則除外厥陰,無口苦等除外少陽;辨為太陽陽明合病。
2、方證藥證的識別:
方證:太陽表證,有汗用桂枝湯,又有腹診的裡急,加芍藥用量,成桂枝加芍藥湯,芍藥大劑量利於大便幹;陽明用石膏。
藥證:薏苡仁、桔梗,利於膿性或者炎性病變,也就是利於堵塞偏於熱性症狀。
3、胡希恕病因學(食毒、水毒、瘀毒):
水飲的治療:茯苓與蒼朮,利水藥,加在解表劑中,有分消體表、肌表水溼之功(水之排洩,最重要的就是汗、尿,仲景醫學發汗不能大汗出,胡老體悟,解表劑加利尿劑,為解表之微汗法)。
瘀血的治療,仲景血水同治三方: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桃仁承氣湯,酌情選用。當然還有其他方劑。
4、腹診的價值:
識別桂枝加芍藥湯證——腹直肌痙攣(裡急);識別瘀血——肚臍以下壓痛(本患者舌脈,無瘀血徵象);識別水氣——按之搏動即悸動。
後記:
本患者在石家莊上大學,因為鼻塞、頭痛返回滄州家鄉,一下車就經同事介紹到我處來開中藥治療,今日複診家長陪同一起前來,說有效:「頭不痛了,鼻塞好轉」。今日複診後返校。
體質說明:以前在夏天或者變季節的時候經常出現鼻塞、頭痛、打噴嚏、流鼻涕,本次沒有打噴嚏和流鼻涕。
讓我們共同努力,實事求是,始終理會《傷寒論》,深研仲景醫學,做一代經方傳人。
馬培鋒
副主任中醫師 副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三層次人才,中國農工民主黨員,中國卒中學會會員,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青年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錫純學術思想研究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溫熱病分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王清任學術思想研究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濁毒症專業委員會青年學組副組長,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眩暈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滄州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胡希恕經方醫學滄州傳承基地負責人。
滄州市中醫藥學會張仲景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建立「經方人」微信公眾號、「胡希恕經方醫學傳承群」,多次為學生、鄉村醫生講解經方,傳播仲景醫學,推廣經方應用。中醫師承指導老師,滄州市首屆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
獲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在研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一項,國家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主編著作2部,發明專利1項。
專業特長:應用經方、針灸及中西醫結合方法診療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病,中風、失眠、頭痛、癲癇、面癱、帕金森病、腦脊髓病變、周圍神經系統疾病、胃腸道疾病、咳嗽、婦科疾病等。
聯繫電話:18031783310(微信號同)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來自網絡或相關書籍,文章中已有說明,為了交流,不涉及任何商業利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原創聲明:本文系筆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