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用於補陽氣的經方!四味藥,補胃陽、肝陽、腎陽

2020-12-17 騰訊網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臨床仲景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一說起張仲景的經方,很多讀者可能覺得深奧難懂。

其實,只要你稍微認真一點去琢磨,就會發現,它其實很簡單,而且特別有意思。

應廣大中醫愛好者的要求,我再給你科普一張常用的經方。

閒言少敘,我還是給你講個故事。

有這麼一個女患者,當時年紀是32歲。什麼毛病呢?胃疼。一邊胃疼,一邊吐涎水,還乾嘔。為了這個病,她走了好多地方,經過治療後雖然有所緩解,但始終不見徹底改善。怎麼辦啊?轉投中醫。

接待她的是一名經方大家。我為了避免廣告嫌疑,就不說姓名了。醫家看這個患者,舌淡,苔水滑,脈象弦而無力。然後就問她,你除了胃疼之外,還有其他別的不適嗎?患者說,身上總覺得涼,頭不敢見風,一旦受寒就頭痛。晚上睡覺也不好,睡不著的時候會心裡煩躁,甚至在自己臥室裡罵人、摔東西以求發洩。不過在患者看來,其餘這些都是次要的了,關鍵是這個胃疼,吐清水,最折磨人。

醫家聽完,提筆遣方:吳茱萸9克、生薑15克,黨參12克,大棗12枚。僅此而已。

令人想不到的是,患者服用3劑之後,所有症狀全部消失。

神不神?看起來挺神。實際上,這裡的道理很簡單。

醫家遣的是什麼方啊?我告訴你,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面記載的吳茱萸湯。基本配伍是吳茱萸9克、人參9克,生薑18克,大棗4枚。臨證,常用黨參替代人參,用量再稍微大一點。這個經方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補陽散寒。

上文這個患者,其實屬於肝胃有寒,氣機上逆所致。首先,她有一個胃寒。有胃寒,所以就胃疼,不思飲食,欲嘔,吐清水清涎。其次,她還有一個肝寒的問題。肝經上循於頭部巔頂。肝寒,肝經氣機上逆,於是導致頭痛。因為她身體裡寒氣重,到了晚上寒氣更明顯,同時陽氣又在夜半之時升發,兩者相爭,於是就心煩。所以這時候怎麼辦?溫陽,解決肝寒、胃寒的問題,補益中焦。

就是在這個思路下,醫家用吳茱萸做君藥。吳茱萸,入肝、脾胃、腎經,散胃寒,解肝寒,還能驅腎寒。生薑協助吳茱萸散寒,溫陽,止嘔。配合大棗和人參補益脾胃之虛。這既是基本的思路。

所以說啊,張仲景的這個吳茱萸湯,其實就是溫散脾胃、肝、腎之寒的經方,溫陽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一直到現在,中醫在治療比如慢性胃炎、神經性頭痛的時候,也會用到它。

其實,這裡面的學問還有很多。我給你寫的這些,都是一些粗淺的,易於感知和學習的,便於理解的東西。它只是一個側面,冰山之一角。如果你要是深究,就發現它很有意思,越琢磨,越有意思。其應用,講究的是準確辯證,一般以肝胃虛寒、陰濁上逆為主要病機,以胃寒胃痛,吃不下東西,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頭頂疼痛,乾嘔吐涎等為辨證要點。普通人把握不準,自然需要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借鑑應用了。

好了,文章就寫這麼多。

相關焦點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因為,說起生活經驗來,醫聖張仲景留下的醫藥內容,可是與咱們現在的生活、飲食或是健康等等是息息相關的,並非如人們所認為的,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去接觸它。咱們先不說這個經方是什麼,先讓大家想想,大家在生活當中,自己或是身邊的家人朋友是否有出現過打嗝的情況?
  • 經方的特點與應用思路
    組方簡潔  立意明確   經方的結構非常簡潔,它的組成少則一味藥(甘草湯),多則十幾味藥,一味藥的有15方,2味藥的有40方,3味藥的有45方,4味藥的有30方,5味藥的有28方,合起來有160餘方,約佔《傷寒論》方(281首)的半數以上。
  • 醫聖張仲景的50個基礎方(滿滿乾貨,值得收藏)
    赤丸,有四味藥,包括烏頭、半夏、茯苓、細辛,就是溫化寒痰。在臨床中辨證就兩個痰,一個痰是寒痰,一個痰是熱痰。熱痰用小陷胸湯,是清熱化痰基礎方,寒痰就是赤丸。一個人有溼熱,選一個方治療溼熱,叫作梔子柏皮湯,梔子柏皮湯有梔子、黃柏、甘草,在臨床實際中,只要見到一個人是溼熱,首先選用梔子柏皮湯。
  • 張仲景治療失眠的六大經方,看完你也會治失眠
    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可以輕易背叛你,哪怕是一片阿斯匹林,也可以在你生龍活虎的日子裡默默過期1、古代抗抑鬱藥及抗焦慮藥(戰爭恐懼憂慮症)。2、本方可用於抑鬱症、神經衰弱、躁狂症、精神分裂症、腦動脈硬化症等,可改善睡眠。
  • 總結仲景的50個基礎方,幫你輕鬆學好經方
    赤丸,有四味藥,包括烏頭、半夏、茯苓、細辛,就是溫化寒痰。在臨床中辨證就兩個痰,一個痰是寒痰,一個痰是熱痰。熱痰用小陷胸湯,是清熱化痰基礎方,寒痰就是赤丸。 治療寒溼的基礎方是甘姜苓術湯,這個方有四味藥:甘草、乾薑、茯苓、白朮。
  • 它被譽為「千古經方第一藥」,究竟有何玄機,且看醫聖張仲景如何運用
    桂枝這味奇妙的中藥,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尤其備受醫聖張仲景的鐘愛,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方43次,《金匱要略》入方56次。可以說它是千古經方第一藥,一點也不含糊。
  • 張仲景是怎樣寫成的《傷寒雜病論》
    其中記載:「依《神農本草經》及《桐君採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卻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闢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世間的中藥千千萬萬,每一味中藥都有它不同的功效,也可用於調理和治療各類病症。但如此複雜的人體,往往不是單單一味藥物便可以面面俱到的,因此,中藥的配伍便應運而生了。而根據其性味歸經及功效的不同,不同的藥物配伍起來,可以是相互疊加以增強藥效,可以是「君臣相佐」而補其不足,也可以是完全相反而互相排斥。在中藥的配伍原則中,自《神農本草經》以來,就倡導「七情」,也就是單行、相使、相須、相畏、相殺、相惡及相反七種。也就是說所有的中藥配伍,並非只有一種原則,但萬變不離其宗,大多都在這七種原則之中。
  • 經方中甘草運用擷英
    發現:經方中甘草的用量以27.8g居多,最多可用至69.5g,最小用至3.5g;生甘草多用於熱證、疔毒、瘡瘍、飲證等,而炙甘草多用於表證、中焦虛弱、脾胃虛寒、中氣不足、營衛不和等證;經方中未標註用法的甘草並非一定是生甘草,應根據病因、病機、病證以及甘草在方中的作用而定;經方中的炙甘草應當是「炒甘草」,而非蜜炙甘草;甘草能調和諸藥,在不同的方劑(可用於散劑、攻劑、溫劑、清劑、毒劑)中發揮不同的功效,當方中甘草用量較大或與方中其他藥物等量時又可明顯體現出主治作用
  • 四味藥提昇陽氣,張仲景留下的「奇方」,守住陽氣
    我告訴你,這個驗方源自於張仲景的《傷寒論》裡面記載的,原先是沒有乪人參這味藥材,只是後人加以改良添加進去,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這個奇方。 那麼(nang)乪人參又是何方神聖呢?根據《方脈正宗》中曾記載:乪人參是稀少的一種草本植物,非常珍貴的中藥、補品,在古代,用於皇帝服用貢品,它有補益腎陽的好處,適合男人日常強腎健體,滋補養生。
  • 【長文乾貨】黃煌:我臨床最常用的16首經方
    另外,我還發現大柴胡湯可以用於支氣管哮喘的治療。因為很多疾病都能用,所以這個方子的加減很多,而且有很多藥都能去掉,人參、半夏、姜、棗、黃芩都可以去掉。當然這裡面有兩味藥不能去,一個是柴胡,一個是炙甘草。這是小柴胡湯的核心,是它的主藥,現在我們的《方劑學》教學喜歡講君臣佐使,君藥往往是一味。是在我們經方中,不能簡單地用君臣佐使來考慮問題,像小青龍湯裡面的核心藥物姜、辛、味,離開這三味藥就不叫小青龍湯,不是一味藥就能統領全局的。
  • 腎陰腎陽雙補的中成藥有哪些
    那麼,如果是腎陰陽兩虛的情況,需要腎陰腎陽雙補,那麼有哪些中成藥呢?今天就來介紹幾種腎陰腎陽雙補的中成藥。龜鹿二仙膠,出自古代醫書《醫便》,由鹿角,魚板,人參,枸杞等藥物組成。它能夠滋陰填精,益氣壯陽,是陰陽氣血同補的中成藥。現代臨床經驗總結,龜鹿二仙膠多用於內分泌障礙引起的發育不良,重症貧血,神經衰弱以及性功能減退等屬於腎陰陽兩虛的病證。
  • 出身於外感學說的經方,可以用內傷學說指導使用嗎?
    經方的載體是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讀這兩部經典著作,我們可以發現張仲景是最擅長祛邪的醫家之一。在六經病證治中,治療太陽病的主藥麻黃、桂枝,治療陽明病的主藥石膏、知母和大黃、芒硝,治療少陽病的主藥柴胡、黃芩,治療三陰病的主藥附子、乾薑、吳茱萸等等藥物,無一不是為祛邪而設。
  • 為什麼張仲景對此物如此看重
    有一種桑科一年生的植物種子,呈卵圓形,表面黃白色或淺棕色,一端尖,另一端鈍圓,圓端中央有深色合點,自合點處向上有多條縱向維管束脈紋,種皮薄,氣微,味淡。本品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補中益氣」。
  • 經方:中醫的靈魂
    鼻出血,支氣管擴張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出血、高血壓、血液病、脾功能亢進 15.桂枝湯非感冒藥,非發汗藥,是強壯劑,治人。張仲景時代:一群從戰場上下來的疲憊不堪的將士,幾番搏殺,一路上饑寒交迫,血糖很低,功能很差。出汗,是疲勞的汗,驚嚇的汗。給服薑湯。
  • 發燒、愛睡覺的經方治療
    分享一下近期學習仲景醫學、思考中醫的心得:中醫學的兩大進步:第一是:醫巫分家第二是:張仲景將經方醫學內容去臟腑化,回歸經方本真第一個我這麼說,估計大家沒有多大異議,第二個將前人經驗整理、去臟腑化,並結合自己經驗,論廣湯液經,張仲景做到了。他將臨床醫學用描述性的語言展示給後人,所以大家都認為他很偉大。
  • 熊繼柏:我來講講經方關鍵怎麼用
    小柴胡湯我們分析一下,它的組成有人參、柴胡、黃芩、法夏、甘草、生薑、大棗七味藥。這七味藥其實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人參、甘草、大棗,是一類補藥;第二類是柴胡、黃芩、法夏、生薑,這是祛邪的藥。柴胡的作用美其名曰和解,其實它是一種輕清的發表劑,它不僅和解少陽,還有解表的作用。
  • 《明辨外感內傷,拓展經方應用》(細讀下來,受益匪淺)
    經方的載體是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讀這兩部經典著作,我們可以發現張仲景是最擅長祛邪的醫家之一。在六經病證治中,治療太陽病的主藥麻黃、桂枝,治療陽明病的主藥石膏、知母和大黃、芒硝,治療少陽病的主藥柴胡、黃芩,治療三陰病的主藥附子、乾薑、吳茱萸等藥物,無一不是為祛邪而設。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素體陽虛並且有在服中藥的朋友,對於附子這味中藥肯定不會陌生,每次服用都需要久煎的附子,很難讓人不注意到。若要論起能夠溫陽散寒的中藥,附子必是帶頭的「老大哥」。西南地區流傳的火神派,便是因重用附子來治療各種寒證而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