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臨床仲景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一說起張仲景的經方,很多讀者可能覺得深奧難懂。
其實,只要你稍微認真一點去琢磨,就會發現,它其實很簡單,而且特別有意思。
應廣大中醫愛好者的要求,我再給你科普一張常用的經方。
閒言少敘,我還是給你講個故事。
有這麼一個女患者,當時年紀是32歲。什麼毛病呢?胃疼。一邊胃疼,一邊吐涎水,還乾嘔。為了這個病,她走了好多地方,經過治療後雖然有所緩解,但始終不見徹底改善。怎麼辦啊?轉投中醫。
接待她的是一名經方大家。我為了避免廣告嫌疑,就不說姓名了。醫家看這個患者,舌淡,苔水滑,脈象弦而無力。然後就問她,你除了胃疼之外,還有其他別的不適嗎?患者說,身上總覺得涼,頭不敢見風,一旦受寒就頭痛。晚上睡覺也不好,睡不著的時候會心裡煩躁,甚至在自己臥室裡罵人、摔東西以求發洩。不過在患者看來,其餘這些都是次要的了,關鍵是這個胃疼,吐清水,最折磨人。
醫家聽完,提筆遣方:吳茱萸9克、生薑15克,黨參12克,大棗12枚。僅此而已。
令人想不到的是,患者服用3劑之後,所有症狀全部消失。
神不神?看起來挺神。實際上,這裡的道理很簡單。
醫家遣的是什麼方啊?我告訴你,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面記載的吳茱萸湯。基本配伍是吳茱萸9克、人參9克,生薑18克,大棗4枚。臨證,常用黨參替代人參,用量再稍微大一點。這個經方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補陽散寒。
上文這個患者,其實屬於肝胃有寒,氣機上逆所致。首先,她有一個胃寒。有胃寒,所以就胃疼,不思飲食,欲嘔,吐清水清涎。其次,她還有一個肝寒的問題。肝經上循於頭部巔頂。肝寒,肝經氣機上逆,於是導致頭痛。因為她身體裡寒氣重,到了晚上寒氣更明顯,同時陽氣又在夜半之時升發,兩者相爭,於是就心煩。所以這時候怎麼辦?溫陽,解決肝寒、胃寒的問題,補益中焦。
就是在這個思路下,醫家用吳茱萸做君藥。吳茱萸,入肝、脾胃、腎經,散胃寒,解肝寒,還能驅腎寒。生薑協助吳茱萸散寒,溫陽,止嘔。配合大棗和人參補益脾胃之虛。這既是基本的思路。
所以說啊,張仲景的這個吳茱萸湯,其實就是溫散脾胃、肝、腎之寒的經方,溫陽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一直到現在,中醫在治療比如慢性胃炎、神經性頭痛的時候,也會用到它。
其實,這裡面的學問還有很多。我給你寫的這些,都是一些粗淺的,易於感知和學習的,便於理解的東西。它只是一個側面,冰山之一角。如果你要是深究,就發現它很有意思,越琢磨,越有意思。其應用,講究的是準確辯證,一般以肝胃虛寒、陰濁上逆為主要病機,以胃寒胃痛,吃不下東西,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頭頂疼痛,乾嘔吐涎等為辨證要點。普通人把握不準,自然需要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借鑑應用了。
好了,文章就寫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