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用量考據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史上的經典著作,開創了六經辨證體系,組方用藥理據皆備,其中運用甘草的方劑甚多,但其在每個經方中的用量各不相同,現將經方中甘草用量分類統計於下。文注△為《傷寒雜病論》與《金匱要略》中含有甘草的同名方或方名不同、但藥物組成相同的方劑,故算作一方。1.1.1 炙甘草用量分類統計 經方中,炙甘草用量小於二兩者共11方,見於麻黃升麻湯(六銖);桂枝二越婢一湯(十八銖);茯苓甘草湯、麻黃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桂枝湯、梔子柏皮湯、麻黃加術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均一兩);桂枝二麻黃一湯(一兩二銖)。
炙甘草用量等於二兩者共45方,見於桂枝湯△、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茯苓四逆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甘草附子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竹葉石膏湯、白虎加人參湯△、桂枝甘草湯、梔子甘草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加葛根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大青龍湯△、柴胡桂枝幹薑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桃核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白虎湯、小建中湯△、黃芩湯、烏頭桂枝湯、白虎加桂枝湯。炙甘草用量大於等於三兩者共17方,見於芍藥甘草附子湯、旋覆代赭湯、黃連湯、桂枝加附子湯、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理中丸、烏頭湯、桂苓五味甘草湯、黃芪建中湯(均三兩);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甘草瀉心湯△、炙甘草湯(均四兩)。其他用量可見於半夏散及湯(等分)、四逆散(十分)、甘遂半夏湯(如指大一枚)。
1.1.2 未標註用法之甘草用量分類統計 經方中,未標註用法之甘草用量小於二兩者共5方,見於茯苓杏仁甘草湯、大黃甘草湯、酸棗仁湯、附子粳米湯、竹葉湯(均一兩)。
未標註用法之甘草用量等於二兩者共26方,見於甘草湯、桔梗湯△、越婢湯、防己茯苓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栝蔞桂枝湯、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湯、升麻鱉甲湯、牡蠣湯、風引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麥門冬湯、越婢加半夏湯、奔豚湯、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甘草麻黃湯、麻黃附子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茯苓澤瀉湯、排膿湯、甘草粉蜜湯、溫經湯、膠艾湯。未標註用法之甘草用量大於等於三兩者共13方,見於紫參湯、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黃土湯、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大黃䗪蟲丸、澤漆湯、厚樸七物湯、文蛤湯、甘麥大棗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均三兩);橘皮竹茹湯(五兩)。其他用量可見於防己地黃湯(二分)、竹皮大丸(七分)、王不留行散(十八分)、薯蕷丸(二十八分)。此外《金匱要略》中還有一方防己黃芪湯,其中甘草用法為炒甘草,用量為半兩。1.1.3 甘草用量總結 由以上總結可知,半夏散及湯、四逆散、防己地黃湯、竹皮大丸、王不留行散、薯蕷丸中的甘草用量單位為「分」;甘遂半夏湯中甘草計量單位為「如指大一枚」,其餘方劑中,甘草均採用銖、兩等衡量關係。
古代計量單位中,漢制一兩約為13.9g。甘草在經方中用量最大為「五兩」,見於橘皮竹茹湯,約69.5g;其次為「四兩」,約55.6g,見於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甘草瀉心湯、炙甘草湯中;用量最小為「六銖」,見於麻黃升麻湯。
1.2 用法探究
關於甘草的生用與炙用,《藥品化義》說:「甘草生用,涼而瀉火……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此甘溫助脾之功也。」元·王好古《湯液本草》云:「生用大瀉熱火,炙用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古人對於甘草的用法有較明確的認識,以下將依據原文來探究經方中甘草的用法規律。1.2.1 生甘草用法 以《傷寒論》311條為例:「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此條是論述少陰客熱咽痛的證治,故需要用生甘草涼而瀉火、清熱解毒、消癰腫而利咽喉。此外,對於熱證、疔毒、瘡瘍、飲證等的治療,多用生甘草,如排膿湯、王不留行散、白虎加人參湯、茯苓澤瀉湯等。
1.2.2 炙甘草用法 《傷寒論》中含甘草方劑有70首,其中用炙甘草者68首,多見於太陽病篇、少陽病篇及太陰病篇。太陽病篇中,若太陽受邪,會出現發熱、惡寒、頭項強痛、咳嗽等症,而桂枝湯類方、麻黃湯類方、青龍湯類方、白虎湯類方均用炙甘草,可見對於解表、宣肺、平喘,仲景必用炙甘草;少陽病篇中,若少陽受邪,則會出現樞機不利,膽火上炎,進而影響脾胃功能,出現口苦、咽幹、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故和解少陽時仲景亦用炙甘草;太陰病涉及足太陰脾,並與胃互為表裡,太陰為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所用方劑亦均含有炙甘草。故炙甘草在經方中可配合諸藥有解表、和解少陽以及溫中健脾等功效。在《金匱要略》中,含炙甘草方仍多用於治療中焦虛弱、脾胃虛寒、中氣不足、營衛不和等證,如四逆湯、甘草附子湯、烏頭湯、小建中湯、桂枝湯等。
1.3 甘草炮製法探究
甘草之用,到了仲景時代才開始分生用和炙用。《說文解字》云:「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凡炙之屬皆從炙。」即炙之本意為烤肉。所以炙甘草應理解為不加輔料烤之,並可引申為炒之。經方中的「炙甘草」與後世通行的蜜炙不同,《金匱要略》中對當前中藥炮製所說的「炙」意為「烘烤」,「炒」意為「於鍋中幹炒」。再者,《傷寒雜病論》成書時代並未出現甘草蜜炙技術,與其同一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對於甘草使用方法的描述為「二月八日除日,採根暴幹,十日成」,即單純的曬乾,並無其他炮製;南北朝雷斆所著的《雷公炮炙論》以及同時代的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也並未出現甘草蜜炙的用法,直到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才初次提及對蜜炙甘草的使用,因此排除經方中蜜炙甘草的使用。《甘草》一書也認為:經方中甘草的炮製方法為「微炒」,所謂的炒制就是取甘草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因此,經分析認為,經方中的炙甘草即為「炒甘草」,並非蜜炙甘草。筆者根據原文記載的含有甘草的經方進行了篩選與排序,由於涉及經方較多,未能一一舉例,遂按症狀群將常見經方進行分類,總結如下。發熱、汗出、惡風、疼痛等症,可見於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附子湯、烏頭桂枝湯、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栝樓桂枝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等方。發熱、惡風、痛、無汗等症,可見於麻黃湯、麻黃加術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項背強、無汗、惡風、下利等症,可見於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發熱、脈浮、身痛、身重、咳喘、水腫等症,可見於大青龍湯、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湯、越婢加術湯、甘草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文蛤湯。胃氣不和、煩、狂、譫語等症,可見於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大黃甘草湯。寒、下利清谷等症,可見於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熱、煩、渴等症,可見於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竹葉石膏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煩、嘔等症,可見於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加芒硝湯。嘔、心下痞、胃中不和等,可見於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湯、旋覆代赭湯、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不可屈伸、疼痛、五勞虛極、肌膚甲錯等,可見於烏頭湯、大黃䗪蟲丸。咽痛、咳而胸滿、時出濁唾腥臭、吐膿如米粥等症,可見於甘草湯、桔梗湯、排膿湯、半夏散及湯。心悸、髒躁等,可見於甘麥大棗湯、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炙甘草湯。婦人乳中虛、產後下利虛極、虛羸等,可見於竹皮大丸、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竹葉石膏湯、大黃䗪蟲丸。肺痿、吐涎沫、肺中冷、眩、多涎唾、咳逆倚息不得臥等,可見於甘草乾薑湯、小青龍湯、桂苓五味甘草湯、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桂苓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腳攣急可見於芍藥甘草湯。病金瘡可見於王不留行散。以上分類可知,含甘草的經方主治中,多見有表證、熱證、虛證、寒證以及心悸、咳喘、水腫、攣急等症狀,可見應用範圍之廣,也符合現代《臨床中藥學》所描述的甘草之功效特點,以下對主要證候進行分析。2.1 調和諸藥之甘草主治
在調和諸藥方面,甘草可分別用於散劑、攻劑、溫劑、清劑、毒劑。《本經疏證》簡要概述說:「《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凡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當病情也。凡藥之散者,外而不內;攻者,下而不上;溫者,燥而不濡;清者,冽而不和;雜者,眾而不群;毒者,暴而無制。若無甘草調劑期間,遂其往而不返……詎誠決勝之道耶。」治療發熱、惡寒、惡風、有汗無汗等表證的含甘草經方多見於散劑,如:麻黃湯類、桂枝湯類、葛根湯類、青龍湯類;治療胃氣不和、煩、譫語、狂等的含甘草方劑多見於攻劑,如承氣湯類方;治療寒證的含甘草方多見於溫劑,以燥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治療熱、煩、渴等症的含甘草方多見於清劑,如寒涼藥為主的白虎湯類方;治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煩、嘔」等症的含甘草方可見於雜劑中的柴胡湯類;治療「心下痞、胃不和」等症的含甘草方可見於雜劑中的瀉心湯類。2.2 甘草作為主藥主治
當方中甘草用量較大或與方中其他藥物等量時,可明顯體現出甘草性能,且指向性較為明確。如甘草湯、桔梗湯、半夏散及湯、甘麥大棗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炙甘草湯、竹皮大丸、芍藥甘草湯等。甘草作為主藥的方劑所治疾病總結如下。甘草可治肺系疾病,甘草生用性氣偏涼,能清熱毒,治咽痛,如經方單方甘草湯用來治療咽痛,再如甘草與桔梗相配的桔梗湯,成為後世治療咽喉腫痛諸方的鼻祖。甘草還可治療口腔黏膜糜爛,如《金匱要略》中的甘草瀉心湯為治療狐惑病專方,狐惑病類似於復發性口腔潰瘍、白塞病等。甘草還可補益肺氣治肺痿,《傷寒雜病論》中的甘草乾薑湯,即由炙甘草四兩與乾薑二兩組成,「以復其陽」。甘草乾薑湯在《金匱要略》中也重複應用,主治證候為「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這是論述肺痿屬於虛寒的證治。該方以炙甘草四兩,炮乾薑二兩,二味合用溫肺復氣,可知炙甘草有補益肺氣之功。此外,金津津等研究發現,炙甘草湯對鼻咽癌放療患者的唾液腺具有保護功能,可縮短放療後口乾症的病程。甘草治悸,對「脈結代,心動悸」者,以甘草配桂枝、地黃、麥冬、阿膠等,如炙甘草湯。麻黃常導致心動悸,故麻黃常配伍甘草。另外,龍骨、石膏多用於心動悸,甘草與兩者的配伍也很多。甘草可治羸瘦、產後虛等虛證。汗吐下後,氣液不足,必形瘦膚枯,《神農本草經》中明確指出甘草有「長肌肉」的功能,《傷寒雜病論》中,凡治療大汗、大吐、大下以及大病之後的方劑,大多配伍甘草。此外,甘草還可主治躁、急、痛諸證。躁為煩躁、情緒不安、躁動不寧、如甘麥大棗湯證的髒躁;急為攣急、拘急,如芍藥甘草湯證的腳攣急;痛為攣急性、絞窄性疼痛,如茯苓杏仁甘草湯證的胸痺,甘草粉蜜湯證的心痛等。《傷寒雜病論》中甘草用藥之多,與其配伍的藥物自然也非常複雜,在此筆者選取幾組較常見的配伍藥對,以分析其配伍的原理及作用。3.1 與桂枝相伍,化陽、平衝、降逆
《傷寒雜病論》中含桂枝方67首,其中與甘草同用者達50多首。桂枝味辛性溫能通能散,甘草味甘性平能補能守,兩藥相伍,體現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氣味辛甘發散為陽」的原理,辛甘化陽、平衝降逆,多用於治療太陽表虛、心陽虛弱以及心陰陽兩虛等證。仲景常用桂枝甘草相伍來治療「心下悸」與「氣上衝」諸證,治療「心下悸」如《傷寒雜病論》中的64條桂枝甘草湯證、65條苓桂棗甘湯證、102條小建中湯證、177條炙甘草湯證、356條茯苓甘草湯證;治療「氣上衝」如15條桂枝湯證、67條苓桂術甘湯等證。3.2 與麻黃相伍,緩峻補中以助汗源
《傷寒雜病論》中含麻黃方37首,麻黃甘草同用者31首,如麻黃湯、麻杏石甘湯、甘草麻黃湯、大小青龍湯、麻黃甘草附子湯等。甘草能緩和麻黃燥烈之性,如主治太陽傷寒表實之麻黃湯證,方中麻黃辛溫燥烈,發汗解表力強,易導致發汗太過而傷正氣,故方以炙甘草為佐使,既緩和麻黃之峻烈,同時又能補中,以助汗源,使正氣復而邪自去。其次,甘草能增強麻黃髮汗散水之功,如《金匱要略》中治療皮水的甘草麻黃湯證,治療方法「當發其汗」,用麻黃四兩「開鬼門」,以起到汗暢水除之功;用甘草二兩補中益氣,以助麻黃解表之用。還如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加術湯,越婢湯中麻黃與甘草的配伍亦有此意。此外甘草還能增強麻黃止咳平喘之功,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中甘草培土生金,以防止宣降肺氣之麻黃傷肺,同時甘草又能祛痰止咳,故二藥合用能止咳平喘,標本兼治。3.3 與大黃、烏頭等配伍,緩和藥性,降低毒性
陳士鐸《本草新編》言:「但其性又緩,凡急病最宜用之……下病不宜速攻,必加甘草,以制大黃之峻……緩之中具和之意耳。」大黃性寒味苦,功善瀉下攻積,逐瘀通經,大黃與甘草相伍,則瀉下之力緩,清熱之力增;甘草得大黃,補中而不壅滯,扶正而不斂邪。如調胃承氣湯方,主要用於瀉熱和胃潤燥而非專注瀉下,故方中炙甘草緩和硝黃之力,以治陽明燥熱在胃。此類配伍還如大黃甘草湯、桃核承氣湯、桂枝加大黃湯、厚樸七物湯等。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大黃與甘草合用能更好地抑制腸衰竭炎性反應。此外,經方毒劑合用甘草者,如治療寒溼歷節病的烏頭湯,方中主藥烏頭大辛大熱有大毒,既需以蜜煎之而解毒,又需配伍甘草祛邪而無中毒之憂。再如主治五勞七傷,因虛致瘀證候的大黃蟲丸,方中主藥大黃、虻蟲等蟲類藥,皆藥性峻猛而有一定的毒性,故配伍甘草。3.4 與桔梗配伍,宣肺利咽排膿
桔梗味苦辛性平,功善宣肺祛痰、利咽排膿,與甘草的清熱瀉火解毒、祛痰之功相配,更有利於治療咽喉腫痛,利咽消痰。如桔梗湯,桔梗與甘草比為1∶2;排膿湯,桔梗與甘草比為3∶2。故方以清熱解毒為主可重用甘草,以排膿祛痰為主重用桔梗。3.5 與芍藥配伍,通絡緩急
白芍味酸苦微寒,功善養血斂陰、柔肝緩急止痛,與炙甘草相伍,增強緩急止痛之功。如張元素所言:「芍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此仲景神品藥也。」如芍藥甘草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小建中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等。其中,關於芍藥甘草湯,此方雖小,尤善治筋脈肌肉攣急證,為後世醫家所推崇。但對此方的組方機制卻存在異議,傳統認為此方為純補陰液、滋筋脈之劑,芍藥與甘草配伍可酸甘化陰。這裡存在兩個誤區,其一:芍藥味苦非酸,功洩非斂,《神農本草經》雲「芍藥味苦平」,這就說明現代學者對芍藥的認識過分強調了其柔潤滋補的一面,而忽視了其苦洩破滯的一面;其二:對芍藥甘草湯的解釋始終不能脫離「化陰」二字。其實,芍藥甘草湯是一個標本兼治、補瀉兼施之方,此方對筋脈肌肉攣急的針對性很強,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與其補益陰血柔潤筋脈有關,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芍藥味苦,還能通絡;甘草味甘,還能緩急。3.6 與乾薑配伍,益氣溫陽
乾薑味辛性熱,功善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與甘草相伍,甘平補中,辛熱復陽,甘辛相合,集溫陽與益氣於一體,陽得氣則補,氣得陽則化,二者相互為用,共奏益氣溫陽之功。《醫學衷中參西錄》言:「與乾薑同用,能逗留其熱力使之綿長,仲景有甘草乾薑湯。」《傷寒雜病論》29條中,甘草乾薑湯用於治療表證夾裡虛而誤汗所導致的陽虛,陽虛失於溫煦則「手足厥逆」,胃寒氣逆不降則為「吐逆」,故用甘草乾薑湯以復陽氣。此類配伍還可見於理中丸、人參湯、四逆湯、桂枝人參湯等。3.7 與生薑、大棗配伍,營衛調氣血和
在《傷寒雜病論》中,甘草生薑大棗三者配伍的方劑也不在少數,如桂枝湯、桂枝新加湯、大青龍湯、越婢湯、生薑瀉心湯、橘皮竹茹湯、小柴胡湯、旋覆代赭湯、炙甘草湯等。生薑味辛性溫,功善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大棗味甘性溫,功善補中益氣,養血安神。《靈樞經》云:「榮出中焦,衛出上焦」。《素問·髒氣法時論》又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姜棗相伍,生薑能辛散衛氣,大棗養血和營,故營衛調,氣血和。甘草味甘性平,與大棗合用更增補脾益氣之功。三藥相合共奏調和營衛氣血、補脾扶正祛邪之功。3.8 與小麥、大棗配伍,補養心脾緩肝急
甘麥大棗湯源自《金匱要略》,是古今治療精神性疾病的名方,雖藥味精簡,但臨床效果顯著,其中小麥味甘微寒,功善養心除煩;大棗味甘性溫,功善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甘草、小麥、大棗三者的配伍,是張仲景專門為肝氣不舒、心氣不足而致的髒躁所設,三藥皆屬甘平之品,既可以甘補養心脾之虛,又可以甘緩肝之急。經方中含甘草的方劑,未標明甘草用法的不在少數,除《傷寒雜病論》中甘草湯與桔梗湯之外,其餘未標註甘草用法的方劑全部集中於《金匱要略》中。甘草湯與桔梗湯兩方中的甘草生用之結論,在分析探討其病因病機及甘草在方中的作用基礎上,已經被後世學者廣泛承認。但在《傷寒雜病論》中,是否未標註用法的甘草都是生甘草?以《金匱要略》中的白虎加人參湯為例,朱友弟認為方中的甘草應為炙甘草,因該方中石膏、知母甘寒,且劑量較重,甘草炙用,取其性溫和中,防止二藥苦寒傷胃。諸如此類用法還有很多。因此,對於某些經方中甘草的生用炙用之分,特別是在《金匱要略》之中,各家見解不一,仍需考證。總之,未標用法的甘草並非一定是生甘草,應根據病因、病機、病證,以及甘草在方中的作用而定。甘草無疑是經方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味藥,生甘草多用於熱證、疔毒、瘡瘍、飲證等;而炙甘草多用於表證、中焦虛弱、脾胃虛寒、中氣不足、營衛不和等證。在調和諸藥方面,甘草分別用於散劑、攻劑、溫劑、清劑、毒劑;作為主藥,甘草還能治療肺系疾病、治悸、治羸瘦、產後虛等病,並能很好地緩解躁、急、痛等症狀,可謂用藥廣泛。與桂枝、麻黃、桔梗、芍藥、生薑、大棗等藥配伍能增強療效。對於經方中甘草的炮製方法的探究,筆者認為經方中的炙甘草應當為「炒甘草」,而非蜜炙甘草。而經方中未標明用法的甘草具體應生用還是炙用,在未來的研究中仍需考證。編者按:該文刊載於《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1
本文所用某些圖片(或加工前原圖)來自網絡,若有疑似侵權行為,請確認後與我們聯繫,屆時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