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譽為「千古經方第一藥」,究竟有何玄機,且看醫聖張仲景如何運用

2020-12-20 騰訊網

桂枝這味奇妙的中藥,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尤其備受醫聖張仲景的鐘愛,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方43次,《金匱要略》入方56次。可以說它是千古經方第一藥,一點也不含糊。其主治的範圍涉及了太陽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痙病,溼病,瘧病,中風病,歷節病,血痺病,虛勞病,咳嗽上氣病,胸痺病,心痛病,腹滿病,寒疝病,痰飲病,水氣病,黃疸病,嘔利病,陰狐疝病,婦人妊娠病,婦人產後病,婦人雜病等。

以上可見,桂枝入方可治療的疾病眾多,可以了解到的是,在這些疾病當中,桂枝所起到的作用並非固定不變,其作用多根據疾病的需要、配伍的變化而展現其臨床治療作用。那麼,桂枝究竟有哪些妙用呢?接下來,我們再近一步看看桂枝具體的治療功效是如何發揮的吧。

1.解肌發表、疏散風寒

在人體正氣不足的情況下,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才有機會侵襲人體,引起人體病症的產生。外邪襲表,衛氣發起抗爭,出現發熱、惡風寒、頭痛、汗出、脈浮緩的症狀,這是太陽病中風表虛之證,治用桂枝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方中桂枝作為君藥,取其性溫,溫經通陽、疏散風寒之功。然而在桂枝湯中,藥味的配伍應為本方不可忽視的地方,桂枝配伍芍藥,芍藥酸苦微寒之藥,斂陰和營,和桂枝相反相成,一辛一酸,一散一斂,寓斂陰和營衛之意,和營中有調和散邪之功;桂枝與炙甘草,為辛甘化陽,增強溫陽之力;桂枝合生薑,辛甘發散,以除表邪(風寒);桂枝並非發汗之藥,需要藉助熱粥的力量,其病邪才通過得汗而解,這裡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取用桂枝解肌發表、祛風散寒功效的,又如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等等。

桂枝湯中的桂枝作為解表藥,它起疏散風寒的功效,但通過與芍藥的配伍,又起到了調和營衛之功,與甘草、生薑的配伍又加強了溫陽之力。然而,以桂枝湯的基礎方開始變化,在仲景的經方之中,桂枝又開啟了其他的治療功效,具體如下:

2.溫通心陽、通陽化氣

(1)溫通心陽

桂枝去芍藥湯證。在這個湯證當中,有胸滿,脈促,惡風寒,發熱,汗出或不汗出,其病機為胸陽不振,表證未解。治療方是桂枝去芍藥湯。為什麼去掉了芍藥?桂枝在方中又起到了什麼作用?

胸陽不振,表證未解,溫通心陽、祛除表邪則是本證的治療關鍵。桂枝於方中,通過合甘草,辛甘化陽,為溫通心陽;生薑合桂枝,辛甘發散,又去表邪;桂枝、甘草、生薑的配伍作用顯然可知,但除去了芍藥,它的原因正是因為芍藥陰柔,有礙陽氣宣通,所以去之不用。

桂枝去芍藥湯證中桂枝合甘草的運用起到溫通心陽的作用,而在太陽變證之心陽虛證中的桂枝甘草湯又正式現身了這樣一種功效——桂枝合甘草,辛甘化合,溫通心陽,使心陽得復,則心悸自平。

以桂枝合甘草所產生的溫通心陽功效的方劑還有很多,例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救逆湯、小建中湯等等,另外還有注意,桃核承氣湯、溫經湯中的桂枝起溫通經脈的作用。

(2)通陽化氣

桂枝通過配伍茯苓可以達到通陽化氣的功效,比如太陽蓄水證之五苓散中的桂枝,桂枝合茯苓以通陽化氣利水(注意:桂枝宣通之力,配合茯苓能導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桂枝又兼以解表(取用桂枝兼用功效的方劑也比較多,例如甘草附子湯,取桂枝溫經散寒助陽、祛風散寒的功效)。桂枝合甘草的經方還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甘草湯等等

當然,並非所有經方中桂枝都要和茯苓配伍採用通陽化氣的功效,例如治療支飲重證的木防己湯。另外,在治療水氣病中,桂枝加黃芪湯證,桂枝與黃芪的配伍,能益衛固表、化氣通陽,使肌腠的溼邪隨汗而解。

從桂枝合甘草、桂枝合茯苓所產生的功效來看,現代藥理研究中提到,桂枝有增強體溫、強心利尿的功效如果單用桂枝它就真的能好用嗎?很顯然,在失去了經驗配伍的情況下,這種研究對於中醫的臨床運用來說所能體現的作用並不大。

3.平衝降逆

這個功效需要大家重點記住,前面指出的兩點大家都知道,但桂枝平衝降逆的功效因為被忽略較為嚴重,所以需要更加重視。

在仲景方——桂枝加桂湯這個湯證中,症見陣發性少腹上衝心胸,伴有心悸的症狀,這是病機為心陽虛弱,下焦陰寒之氣上逆,所以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重桂枝的用量,這裡雖然也有溫通心陽的作用,與此同時還有平衝降逆這個功效需要大家記住。

當然,取用桂枝平衝降逆這種功效的,還有治療胸痺病的枳實薤白桂枝湯、治療心痛病的桂枝生薑枳實湯、治療痰飲病的桂苓五味甘草湯證、治療嘔利病的茯苓澤瀉湯。

可能有人會不以為然,平衝降逆的功效,這些經方都有體現,你為什麼要「譁眾取寵」單獨把這個功效拎出來說事呢?答案很簡單!這是因為另外一個治療作用被很多人忽略了!

《本經》當中,牡桂(即桂枝)「主上氣欬逆」「吐吸」,這個作用被很多人所忽略。《本經》開端就講其主咳逆上氣,這是指出桂枝具有降逆氣的特長(著名醫家張錫純也認同此點),實際上,在經方小青龍湯中,對於「至喘者」去麻黃加杏仁而不去桂枝,這跟《本經》所言桂枝主「吐吸」也有關係,吐吸即有喘之意,故去桂枝則不能定喘。但後世很多醫者都忽略了這一點。以桂枝治喘逆為例的治療經驗當中,可參看《醫學衷中參西錄》「桂枝」條文的驗案:單用桂枝尖四錢(12g)治療喘逆。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元御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焦點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素體陽虛並且有在服中藥的朋友,對於附子這味中藥肯定不會陌生,每次服用都需要久煎的附子,很難讓人不注意到。若要論起能夠溫陽散寒的中藥,附子必是帶頭的「老大哥」。西南地區流傳的火神派,便是因重用附子來治療各種寒證而著名。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兩味中藥一起泡水喝,主要有這3種養生妙用
    在中藥的世界裡,有很多奇妙的中藥,比如黃芪被譽為「補藥之長」,桂枝被譽為「經方第一藥」,芍藥被譽為「花中宰相」,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中藥,往往也能形成奇妙的配對,從而發揮著良好的養生作用,比如黃芪與桂枝、白芍的「藥對」組合。
  • 醫聖張仲景愛用它,後世醫家卻稱它為「虎狼之藥」,這是為什麼?
    這得看學習中藥時所選用的參考教材了,如果是《藥性賦》的話,那第一味藥就要學習水牛角了,如果是《藥性四百味》的話,那第一味藥就要學習人參了。當然這兩種教材是古代的教材,而現代的教材,多以《中藥學》為主,而《中藥學》的第一味藥大多都是講的麻黃。麻黃這味藥,的確是一個神奇的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
  • 一花一石相配,降逆止嘔、止咳,醫聖張仲景也愛用,知道是什麼嗎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醫聖故裡研討仲景經典方劑
    □記者 劉坤    本報訊 4月8日~10日,中國·南陽2011經方醫學論壇在醫聖故裡南陽召開,該論壇由黃煌經方沙龍網、河南宛西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的300餘位中醫專家就張仲景經典方劑展開研討,並祭拜醫聖張仲景。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世間的中藥千千萬萬,每一味中藥都有它不同的功效,也可用於調理和治療各類病症。但如此複雜的人體,往往不是單單一味藥物便可以面面俱到的,因此,中藥的配伍便應運而生了。即便是醫聖張仲景極其寵愛的解表「老大哥」——麻黃和桂枝,都沒有脫離中藥配伍的「七情」。那麼,麻黃配伍桂枝,究竟是七情中的哪一種呢?很顯然,它們倆是「相使」的配伍原則。麻黃和桂枝的相互配伍,且將這一「藥對」運用到極致的,非醫聖張仲景莫屬。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代表方便是麻黃湯。
  • 「清肺排毒湯」蘊含的千古祛溼名方:家庭食療防病如何用
    今天重點介紹清肺排毒湯方意中蘊含的祛溼特效方,同樣出自醫聖張仲景,我們可以把它們做成簡單好用的祛溼食療方,平時保健也可以吃。 而且它藥味相對平和,比服用現代抗病毒藥物更安心。 【2】 那麼了解這個方子對於沒有生病的朋友們有什麼意義呢?雖然大家可能用不到這個合方,但是它所包含的經方和食療方,是普通家庭也能用得上的。 其實很多人平時也服用過這些方子的中成藥,它們都是經典的中成藥,而且非常實用。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醫聖張仲景的這個經典名方,表裡雙解,既可以止痢,又可以平喘
    說起醫聖張仲景,咱們中醫界的老祖宗,大家自然會瞭然於心,他所創製的經方流傳至今依然經久不衰,非常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咱們後輩繼往聖之學者,無一不會頂禮膜拜這位先賢之士。張仲景的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為仲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當中的一支方藥團隊。讀經方用經方,得自己先順讀、去理解,有了自己的見解以及疑問之後,再去看看我們的前輩們都是怎麼去解答這些疑惑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仲景經方的用意。
  • 醫聖張仲景的50個基礎方(滿滿乾貨,值得收藏)
    導讀:學好經方的最佳思路與方法是研究探索經方的基礎方,學好用活經方的基本準則必須深入研究代表方,充實與擴展經方的最佳方法是深入研究衍生方。學好經方的最佳思路與方法是研究探索經方的基礎方。基礎方是指辨治病證主要針對臟腑病變屬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劑。研究用活經方的第一要領是務必學習用活基礎方,基礎方既具有固定性、穩定性和特定性,又具有規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
  • 這味奇妙的中藥,張仲景常用它,後世醫家卻認為它是「虎狼之藥」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對這味中藥是這樣評價的:「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傷寒、陰瘧第一要藥,醫聖張仲景常用它,仲景諸方又以此為首,這是一味什麼奇妙的中藥呢?在《中藥學》教材上,第一味藥講的就是它,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這味藥是什麼,它正是被很多醫家稱之為「虎狼之藥」的麻黃。了解或是運用中醫藥,麻黃這味藥是必須要知道的。那麼它的性味如何、它的功效如何、主治哪些疾病、配伍如何、用量如何,禁忌呢?
  • 張仲景用於補陽氣的經方!四味藥,補胃陽、肝陽、腎陽
    一說起張仲景的經方,很多讀者可能覺得深奧難懂。 其實,只要你稍微認真一點去琢磨,就會發現,它其實很簡單,而且特別有意思。 應廣大中醫愛好者的要求,我再給你科普一張常用的經方。 閒言少敘,我還是給你講個故事。
  • 醫聖張仲景二三事
    南陽張仲景,是東漢時候的一位名醫,一生為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他死後,人們尊稱 他為醫聖,在南陽城東關修座醫聖祠來紀念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王神仙看這個後 生有兩下子,更加器重,就讓他當了自己的幫手。從此,張仲景處處留心,不論王神仙在藥性、 醫理以及撫脈、開方哪方面的獨到之處,他都一一記在心中,寫在本上,並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經 驗仔細琢磨硏究,豐富和提高自己的醫術。有一天,一個老漢匆匆來到藥店,說他兒子病得厲害,把王神仙請去了。約摸半個時辰,老人來藥店取藥。
  • 廣杏堂楊俊林胃腸病臟腑聯合療法 在仲景經方論壇引反響
    摘要:   2019年3月30日廣杏堂國醫館名老中醫受邀參加,由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唐祖宣醫學工作委員會和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唐祖宣學術研究分會主辦,鄧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鄧州第三屆仲景經方運用國際論壇暨國醫大師唐祖宣106部著作出版新聞發布會》。
  • 醫聖張仲景與餃子
    到了明清時期,冬天人們有更多的方法預防凍耳,這一寓意也隨之變了。它成為了人們年月飯的吉祥菜餚,「餃耳」也隨之改成了「餃子」,寓意除夕夜交於子時,辭舊迎新的意思。餃子因其形狀、名字被人們賦予美好寓意,它的出現也是一段佳話。故事的主人公是醫聖張仲景,一位一舉奠定中醫辨證論治的神人。
  • 第八屆仲景論壇在南陽市舉行 國醫大師聚首 暢談中醫「經方抗疫」
    他提出,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展現了獨具中國醫學特色的魅力。作為國家中醫藥推薦方劑的「清肺排毒湯」,8個經方中3個方子出自《傷寒論》,5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這再次證明仲景醫術中的許多醫學智慧依然能夠為今所用。
  • 醫聖張仲景流傳千年的「失眠第一方」
    西漢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著作《金匱要略》中就提到酸棗仁湯,其中的酸棗仁有寧心安神、斂汗健脾的功效。酸棗仁是一種植物的種子,有很好的助眠效果。現在的人們為了方便食用,多位中醫經過對傳承經方的反覆試驗創新,最終研發出了藥食同源的酸棗仁膏。今天,小編就把這款酸棗仁膏分享給大家。它溫和滋補,無添加,每天兩顆,堅持60天,讓你一覺睡到天亮!
  • 張仲景眼含熱淚,寫下人間止疼第一方!胃疼、腿疼、頭疼,全都管
    淺墨半盞,書千古大醫。 到最後,淚了燭光,軟了心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我想說的是,中醫是人間最具溫情的學問。這門學問,你越鑽研,越受感動。 譬如漢代醫聖張仲景先生。雖然他生活在迄今2000年前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