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二三事

2020-12-18 杞人杞事

南陽張仲景,是東漢時候的一位名醫,一生為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他死後,人們尊稱 他為醫聖,在南陽城東關修座醫聖祠來紀念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

襄陽訪醫

張仲景年輕的時候,在醫學上就有了名望,但他仍然勤奮好學,從不滿足,只要聽說哪個郎中醫術高明,不管離有多遠,定要登門求教。

這一年,張仲景的弟弟要出門做生意,臨行前他見哥哥說:「我這次要出遠門,你給我看看, 日後有沒有大症候。」

哥哥給弟弟撫了撫脈,說:「喲,明年只怕你要長個搭背瘡!」 弟弟驚訝道:「哎呀!常聽你說,瘡怕有名,病怕無名。長個搭背瘡,我眼看不見,手摸不著,怎樣治呀?」

張仲景說:「不要怕,我給你開個藥單,到時候,服了這一副藥,把瘡挪到屁股的軟肉上好 了。那時,誰識得是搭背瘡,就叫誰醫治,定是名醫。瘡治好後,記著,要給我來個信兒,以便 登門拜訪他。」

張仲景的弟弟做生意來到湖北襄陽。第二年,一天突然覺得脊背疼痛,他知道瘡要發了,忙 照哥哥開的處方,取副藥吃了。不幾日,果然從屁股上生了瘡。他求遍襄陽郎中,這個說是痦子, 那個說是毒瘡,都不識得。後來,同濟藥堂有個名醫「王神仙」,看後笑了笑說:「這原是個搭背 瘡嘛!」當下就開了草藥貼了膏藥。不多久,瘡就好了。他忙給哥哥寫了封信。

張仲景接到書信,知道弟弟在襄陽遇上了名醫,一定有高明的醫術值得學習。張仲景求教心 切,哪還顧得長途跋涉之苦,當天就準備盤費,打點行裝,奔襄陽而來。

一天清早,襄陽同濟藥堂的大門前,站著一位身背行李、手拿雨傘的青年後生。他向藥店掌 櫃央求說:「我從外地來,生活沒有著落,請收下我當個夥計吧!」王神仙見這個小夥子年輕利落,詢問一番之後,高興地說:「好!就收下你給我炮製藥材吧。」這個後生就是張仲景。他一心 一意學習醫術,深怕知道他的人把他當客待,故意不講自己的真姓名。

張仲景就在同濟藥堂住下來,當了夥計。王神仙見他炮製藥材熟練內行。幹得又快又好,十分看重,不久,就替換他當了司藥。張仲景一面抓藥,有時他說:「我也學學」,就去給病人撫脈 看病。凡吃過他的藥的人,都說他的方子靈驗,藥到病除,大夥稱他是二先生。王神仙看這個後 生有兩下子,更加器重,就讓他當了自己的幫手。從此,張仲景處處留心,不論王神仙在藥性、 醫理以及撫脈、開方哪方面的獨到之處,他都一一記在心中,寫在本上,並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經 驗仔細琢磨硏究,豐富和提高自己的醫術。

有一天,一個老漢匆匆來到藥店,說他兒子病得厲害,把王神仙請去了。

約摸半個時辰,老人來藥店取藥。張仲景見藥單上有藤黃五錢,知道病人肚裡有蟲。停了一 會兒,王神仙回來了。他正要到後院歇息,張仲景忙攔著說:「先生稍等一等,看那老人還來不 來請。」

王神仙問道:「藥一吃病就好了,怎麼還要來請?」

張仲景說:「恕學生直言。用藤黃殺蟲,一般需一兩的劑量。先生只開五錢,但願能把蟲殺 死。萬一殺不死,返醒過來會更兇,再用藥也不靈了,只怕還有性命危險哩!」 話音剛落地,那老漢跟鬥流水地跑來了:「王先生,你快去看看吧,這一會兒孩子疼的更厲 害!」

王神仙一聽,頭上直冒冷汗。張仲景說:「先生,不管是吉是兇,學生情願替先生走一趟。」

這時候,病人正疼得在地上打滾。張仲景問問病歷,又進行診斷,確認是沒被毒死的一條大 蟲在作怪。只見他不慌不忙,掏出銀針,把病人衣服扒開,摸準部位,刺了進去。

這一刺可把入嚇壞了。只聽病人慘叫一聲,昏了過去。張仲景望望老漢驚慌的神色,笑呵呵 地說:「別怕,別怕,刺中了蟲頭,它還要掙扎幾下。過一會兒就好了!」說話不及,病人呻吟 兩聲,醒了過來。

張仲景又開副洩藥,叫病人吃下。頃刻,一條尺把長的大蟲被排洩出來,病人完全好了。 王神仙知道後,又驚又喜,問道:「二先生,你到底是什麼人?」張仲景說:「我姓張名機, 字仲景,到這裡拜師學藝來啦。」

王神仙忙說:「哎喲喲,原是南陽張仲景啊!什麼拜師學藝,可不敢當!」立刻設宴款待。 後來,張仲景回到南陽,兩人還不斷來往,成了很好的朋友。

對症下藥

從前,一些郎中們,只把醫術傳給自己的子孫,一般都不外傳。那時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 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子女。他整天發愁後繼無人,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慢慢憂慮成病了。 當地的郎中們,來給沈槐看病,可老先生的病誰也看不好,越來越重了。張仲景知道後,就奔沈槐家來。 」 1張仲景查看了病情,確診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一個藥方:用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卵成蛋蛋, 外邊漆上硃砂,叫病人一頓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裡不覺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穀雜糧面做成的藥丸,掛在屋簷下,逢人就指 著這藥丸把張仲景奚落一番。

親威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誰見過五穀雜糧能醫病?笑話! 笑話!」

朋友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誰一頓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 稽!」

同行的郎中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我看幾十年病,聽就沒聽 說過,喜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著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了,不知不覺地病就好 了。

這時,張仲景來拜訪他,說:「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鬥膽在魯班門前耍斧了。」沈槐一聽 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接著又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 袪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

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感動。從此,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 年輕的郎中。

巧治府臺

東漢年間,南陽有個府臺,他幹了很多壞事,人們氣恨他,巴不得找個出氣的機會。

這年,府臺的女兒有病了,一連幾個月,遍求名醫,也治不好。府臺派家人去請張仲景,來 給女兒看病。

那陣子,傷寒病正流行,張仲景每天早出晩歸,到鄉下給老百姓醫病,只有兒子在家。他們 就把張仲景的兒子請了去。

張仲景的兒子常年隨父學醫,也是個知名的郎中。他來到府衙,詢問了小姐的病情,府臺夫 人沒張嘴,淚就先落下來:「唉呀!她面黃肌瘦,茶飯不進,還不住歇地嘔吐呢!」說著就叫給 女兒診脈。

那時候,年輕郎中給女子看病,是不能見面的。所以只好從簾嶂中牽出一根紅線,一頭拴在 小姐的中指上,一頭讓張仲景的兒子拉著,放在耳朵邊靜聽。他仔細地聽了很久,心裡不覺好笑: 哈哈!就這病竟沒人看得出嗎?原來府臺的女兒是懷孕啦!可他並不知道「病人」還是個沒出閣的姑娘,就高聲朝著府臺說:「恭喜大人!小姐沒啥病呀!她是喜脈!你快要當外爺了!」

府臺一聽,氣得渾身亂顫,嚎叫道:「混帳東西!純是一派胡言,快把他趕出去!」家人一 擁而上,把他痛打一頓,趕出了府門。

晩上張仲景回來聽說了這事,心裡十分氣憤,他問兒子:「你果是看得真?」 兒子說:「確確實實是懷孕,已經六、七個月啦。」 張仲景沉吟了 一下,說:「這個府臺,幹盡了壞事,明天找他出氣去!」 第二天,張仲景帶著禮品,來到府正趕上全城士紳和名流在那裡議事。張仲景見府臺施 了 一禮,說:「不肖之子醫理不明,口出不遜之言,望大人海涵!今天,一來賠禮道歉,二來我要親自給令媛診脈醫病。」

府臺一聽大喜,忙說:「小女區區小恙,何勞先生大駕呀!」說著就要設宴款待。 張仲景說:「還是先給令媛診病要緊。」府臺忙叫傭人把女兒請出來。

張仲景觀看那女子氣色,早已明白了幾分。他暗用右手小拇指指甲剜了一點藥面面,藏在寬 大的袖中,然後端坐給小姐撫脈。

張仲景一撫脈,果然看出此女身孕已六、七個月了,就對病人說:「張開嘴巴,看看舌苔。」

小姐剛張開嘴,他就把藥彈進小姐嘴中,又叫端來開水,讓小姐喝了。 張仲景這才笑呵呵地對府臺說:「藥到病除,送令媛到耳房觀察,一會兒就會好的。」 府臺十分感激,擺上酒宴招待。他剛端起杯要敬張仲景酒,耳房傳來了小姐的呻吟聲,府臺 有些詫異,張仲景說:「這是藥力到了。你放心,令媛頃刻就會痊癒的。」 話音未落,只聽哇哇的嬰兒哭聲從耳房傳來。府臺和夫人猛地驚呆了,一時羞得面紅耳赤, 恨不得鑽進地縫裡去。那些紳士名流也驚奇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交頭接耳,暗暗發笑。 張仲景哈哈大笑,當著眾人,對著府臺說:「恭喜恭喜啊,這杯喜酒我可是喝定了。」說著端 起酒杯喝乾了。府臺和夫人氣得差點兒昏過去。 張仲景為百姓們出了氣,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相關焦點

  • 醫聖張仲景與餃子
    故事的主人公是醫聖張仲景,一位一舉奠定中醫辨證論治的神人。張仲景生於世家望族,本來潛心修行悟道,不料瘟疫流行,奪去了三分之二親人性命,深受打擊,於是轉學醫術。學有所成後,他拋棄不易掌握的望診方法,推廣易於學習掌握的平脈辨證法。集前人眾家所長,彙編出《傷寒論》,成為後世學習中醫的必讀著作,有著「方書之祖」的稱號。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附子與乾薑,歷來便是醫者常用的一對配伍藥物,早在醫聖張仲景手裡,這對中藥便挽救過許多人的生命。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附子的入藥部位比較特殊,是來自於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子根。而其母根又是另外一味中藥——烏頭。兩者雖處於同一植物,但它們具體功效卻有不同。
  • 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作者——「醫聖」張仲景墓
    張仲景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的高埠之上。墓地經過歷代多次維修,現存墓冢坐北朝南,為方形仿漢磚石結構,墓基為青石砌成,基上由漢磚砌成階梯形,最頂放一青石雕蓮花臺,墓四角各嵌入一青石雕羊頭。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反覆發作,醫聖張仲景:不妨用用這兩味中藥
    對於醫聖張仲景來說,可能兩味藥便已足夠,那便是桔梗與甘草。在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中,便有一方名為桔梗湯,而藥物也就是桔梗與甘草。區區兩味藥物便能組成一個方子,貫徹了張仲景一如既往配伍精簡之特點。原文記載:「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 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
  • 一花一石相配,降逆止嘔、止咳,醫聖張仲景也愛用,知道是什麼嗎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冬至在古代有3種叫法,吃餃子習俗由來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冬至吃餃子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據說張仲景辭官後回到了老家南陽,那時正是冬天,在回鄉的途中張仲景一路看到有好些人的耳朵因天氣寒冷而被凍爛了。張仲景看到這一切之後,便將辣椒、羊肉等一些驅寒的食材藥材包裹進麵皮裡,捏成耳朵的樣子,然後煮給大家吃,當時大家問他這是什麼,張仲景告訴大家這是「嬌耳」。「嬌耳」漸漸地流傳成為了餃子。後來為了紀念張仲景,大家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包餃子吃,並將裡面包裹的藥材換成了食材,自此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 中國古代5大最具影響力的醫學家,醫祖扁鵲榜首,醫聖張仲景第二
    2、醫聖張仲景:張仲景一生刻苦鑽研內經,收集和積累經驗,寫出了名著中藏經還有傷寒雜病論。據說他一生還寫過五藏論,辨傷寒等多部醫學名卷,可惜目前已經找不到了。3、神醫華佗:華佗最出名的是利用自己獨創的麻沸散使病人全身麻醉,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一生有很多代表作,中藏經、枕中灸刺經可惜已經失傳了。
  • 醫聖故裡研討仲景經典方劑
    □記者 劉坤    本報訊 4月8日~10日,中國·南陽2011經方醫學論壇在醫聖故裡南陽召開,該論壇由黃煌經方沙龍網、河南宛西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的300餘位中醫專家就張仲景經典方劑展開研討,並祭拜醫聖張仲景。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即便是醫聖張仲景極其寵愛的解表「老大哥」——麻黃和桂枝,都沒有脫離中藥配伍的「七情」。那麼,麻黃配伍桂枝,究竟是七情中的哪一種呢?很顯然,它們倆是「相使」的配伍原則。麻黃和桂枝的相互配伍,且將這一「藥對」運用到極致的,非醫聖張仲景莫屬。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代表方便是麻黃湯。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兩味中藥一起泡水喝,主要有這3種養生妙用
    如果只是看桂枝與芍藥的組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來自於醫聖張仲景的「群方之組」的桂枝湯。辛散解表的桂枝再加以酸斂養陰的芍藥,營衛同治,散中寓收,構成酸甘化陰之經典配伍。那若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混搭上一味黃芪,又能在治病與養生中擦出怎樣的火花呢?當然,這一搭配醫聖張仲景也早就替我們嘗試了,而且還有一個十分經典的名方——黃芪桂枝五物湯。
  • 醫聖張仲景的這個經典名方,表裡雙解,既可以止痢,又可以平喘
    說起醫聖張仲景,咱們中醫界的老祖宗,大家自然會瞭然於心,他所創製的經方流傳至今依然經久不衰,非常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咱們後輩繼往聖之學者,無一不會頂禮膜拜這位先賢之士。但是,知道方子仍然不夠,還需要知道張仲景在創製這個方劑的時候,都講到了哪些前提條件,也就是方子是治什麼用的。張仲景的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為仲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當中的一支方藥團隊。讀經方用經方,得自己先順讀、去理解,有了自己的見解以及疑問之後,再去看看我們的前輩們都是怎麼去解答這些疑惑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仲景經方的用意。
  • 醫聖張仲景流傳千年的「失眠第一方」
    西漢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著作《金匱要略》中就提到酸棗仁湯,其中的酸棗仁有寧心安神、斂汗健脾的功效。酸棗仁是一種植物的種子,有很好的助眠效果。醫聖張仲景曾在《金匱要略》提到,酸棗仁具有養肝寧心,助眠鎮定等效果,千年來拯救了無數失眠患者。待酸棗成熟後,去掉果肉,碾碎果核,取出種子曬乾,就得到了酸棗仁。酸棗仁裡面含有生物鹼、皂苷和黃酮等多種成分,它們對緩解失眠非常有效。
  • 張仲景留下的「千古奇方」,養肝加降酶,保護肝臟,家人收好
    故事的主人公是張仲景老前輩,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據古書記載,有一次張仲景老前輩出去問診,途中遇到這樣一位男子,什麼原因呢?該男子說道,我啊就是整日裡感覺不舒服,總感覺哪裡不得勁,說不出來。張仲景老前輩說道,這哪是什麼病啊,這就是心病,我沒辦法。眼看張仲景老前輩要走了。
  • 張仲景兩味中藥治小腿抽筋
    對於這個病,漢代醫聖張仲景早就在《傷寒論》中指出,用芍藥甘草湯就能有效治療。由於用芍藥甘草湯治療腳攣急在千百年來的不斷臨床中得到驗證,所以,小腿抽筋這個病,堪稱中醫最好治的小病之一了。  用白芍為什麼能治療小腿抽筋?  中醫認為,白芍能平肝止痛,斂陰柔血。肝主筋。肝血虛,筋易攣縮。所以入肝經的白芍是十分對症的。而且,現代醫藥學也發現,白芍確實具有陣痛、解痙攣的作用。
  • 東漢時期張仲景發明了發寒嬌耳湯的故事
    東漢時期,河南南陽出了個大名人,叫張仲景。他的醫術特別厲害,不僅能解決其他醫生都治不好的怪病,而且他還寫了本書叫」傷寒論」,到現在還被人們當做中醫經典著作,到現在還被很多人應用呢。除此以外,他還為百姓做出了很多的好事,所以人們把他稱為醫聖。
  • 宛城區:強力推進醫聖祠文化園項目,房屋徵遷工作
    醫聖祠文化園項目是南陽市「九大專項」中建設張仲景健康城重大專項核心園區和標誌性工程之一,是全市重推重抓的重點民生項目。該項目建設突出公益性和文化內涵,目的是傳承醫聖思想,弘揚仲景文化,展示中醫精粹,打造學術品牌,進一步強化醫聖祠文物保護利用和中醫藥文化遺產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