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眾多方劑,配伍嚴謹又精簡,即使到了今天,也受臨床醫者所喜愛。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為醫聖張仲景治療陽明腑實證而設立。原文記載:「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大承氣湯的具體病因和病機。太陽為表,若感受外來之風寒邪氣則首先犯於太陽,可見惡寒發熱、無汗身痛等表證。此時的治療則需要發汗解表,使表邪從汗而解。但若未及時解表,邪氣則會繼續深入,且入裡化熱,越過太陽,則到了陽明,這時便會出現大熱、大渴、大汗和脈洪大為表現的陽明經證。
此時若陽明經證病仍未解,便會由經傳腑,成為陽明腑證,這時便會出現原文記載之腹滿、潮熱、大便硬結難解等症狀,而後世醫者也將其總結為「痞、滿、燥、實」四字。痞為腹部悶塞不適,滿為腹部脹滿疼痛,燥則是腸中有燥屎難下,實則是代表此證為實熱內結而非虛證或寒證。到了此處,已無表證,故不能解表;邪氣也不在陽明之經,也不可單純清熱瀉火。只有通過下法,使實熱邪氣從腸下而出方可留存陰液,以留得生機。所以張仲景謂其「可攻裡也」,而方用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中有大黃四兩、芒硝三合、厚樸半斤、枳實五枚。方中大黃為苦寒瀉下之專藥,功可瀉下通便而瀉熱,故為君藥。臣以芒硝潤燥軟堅而助大黃瀉下之力。因實熱內結必有氣機阻滯,故再佐以枳實和厚樸下氣破氣以除滿消痞。四味藥物配伍,峻下熱結,以使腸中實熱邪氣迅速下之。在遇到陽明腑實證使用大承氣湯,煎服時還需後下大黃,以保留其瀉下之力,因大承氣湯瀉下需突出一個「快」字,可以迅速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