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2020-12-20 金蘭健康

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眾多方劑,配伍嚴謹又精簡,即使到了今天,也受臨床醫者所喜愛。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為醫聖張仲景治療陽明腑實證而設立。原文記載:「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大承氣湯的具體病因和病機。太陽為表,若感受外來之風寒邪氣則首先犯於太陽,可見惡寒發熱、無汗身痛等表證。此時的治療則需要發汗解表,使表邪從汗而解。但若未及時解表,邪氣則會繼續深入,且入裡化熱,越過太陽,則到了陽明,這時便會出現大熱、大渴、大汗和脈洪大為表現的陽明經證。

此時若陽明經證病仍未解,便會由經傳腑,成為陽明腑證,這時便會出現原文記載之腹滿、潮熱、大便硬結難解等症狀,而後世醫者也將其總結為「痞、滿、燥、實」四字。痞為腹部悶塞不適,滿為腹部脹滿疼痛,燥則是腸中有燥屎難下,實則是代表此證為實熱內結而非虛證或寒證。到了此處,已無表證,故不能解表;邪氣也不在陽明之經,也不可單純清熱瀉火。只有通過下法,使實熱邪氣從腸下而出方可留存陰液,以留得生機。所以張仲景謂其「可攻裡也」,而方用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中有大黃四兩、芒硝三合、厚樸半斤、枳實五枚。方中大黃為苦寒瀉下之專藥,功可瀉下通便而瀉熱,故為君藥。臣以芒硝潤燥軟堅而助大黃瀉下之力。因實熱內結必有氣機阻滯,故再佐以枳實和厚樸下氣破氣以除滿消痞。四味藥物配伍,峻下熱結,以使腸中實熱邪氣迅速下之。在遇到陽明腑實證使用大承氣湯,煎服時還需後下大黃,以保留其瀉下之力,因大承氣湯瀉下需突出一個「快」字,可以迅速通便。

相關焦點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
  • 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作者——「醫聖」張仲景墓
    張仲景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的高埠之上。墓地經過歷代多次維修,現存墓冢坐北朝南,為方形仿漢磚石結構,墓基為青石砌成,基上由漢磚砌成階梯形,最頂放一青石雕蓮花臺,墓四角各嵌入一青石雕羊頭。
  • 7大古代經典名方公示 張仲景的「苓桂術甘湯」名列其中
    出自於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的苓桂術甘湯,南宋醫學家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中的溫經湯,有清肺經熱功效的枇杷清肺飲……日前,為推進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研究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徵求意見稿)》和《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表(7首方劑
  • 這個4味藥的良方,清代名醫吳鞠通,用它調理陽明暑溫、水飲結胸
    對於暑熱之證,在調理的方略中,醫聖張仲景的方法往往有點「隔靴搔癢」,而溫病學家的一些理法方藥往往能夠「正中靶心」。在溫病學家中,清代名醫吳鞠通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吳鞠通總結了在他之前的溫病名醫們的一些臨床經驗,再根據自己的臨床心悟彙編成了我們後世中醫都要學習的經典名著——《溫病條辨》。
  • 《瞭望》:大疫出良方!與死神賽跑,中醫不當「慢郎中」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人堅持守正創新,結合實際深入辨證,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通治方「清肺排毒湯」,並大面積推廣使用,成為挽救生命、控制疫情的有力武器。「大疫出良方」。一個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的速效通治方,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古方今用為何仍能「效如桴鼓」?中醫人如何更好守正創新?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而說到它的經典搭檔,自然不得不提「附子無姜不溫」的乾薑了。附子與乾薑,歷來便是醫者常用的一對配伍藥物,早在醫聖張仲景手裡,這對中藥便挽救過許多人的生命。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附子的入藥部位比較特殊,是來自於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子根。而其母根又是另外一味中藥——烏頭。
  • 醫聖張仲景的這個經典名方,表裡雙解,既可以止痢,又可以平喘
    說起醫聖張仲景,咱們中醫界的老祖宗,大家自然會瞭然於心,他所創製的經方流傳至今依然經久不衰,非常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咱們後輩繼往聖之學者,無一不會頂禮膜拜這位先賢之士。但是,知道方子仍然不夠,還需要知道張仲景在創製這個方劑的時候,都講到了哪些前提條件,也就是方子是治什麼用的。張仲景的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為仲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當中的一支方藥團隊。讀經方用經方,得自己先順讀、去理解,有了自己的見解以及疑問之後,再去看看我們的前輩們都是怎麼去解答這些疑惑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仲景經方的用意。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兩味中藥一起泡水喝,主要有這3種養生妙用
    如果只是看桂枝與芍藥的組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來自於醫聖張仲景的「群方之組」的桂枝湯。辛散解表的桂枝再加以酸斂養陰的芍藥,營衛同治,散中寓收,構成酸甘化陰之經典配伍。那若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混搭上一味黃芪,又能在治病與養生中擦出怎樣的火花呢?當然,這一搭配醫聖張仲景也早就替我們嘗試了,而且還有一個十分經典的名方——黃芪桂枝五物湯。
  • 醫聖張仲景與餃子
    故事的主人公是醫聖張仲景,一位一舉奠定中醫辨證論治的神人。張仲景生於世家望族,本來潛心修行悟道,不料瘟疫流行,奪去了三分之二親人性命,深受打擊,於是轉學醫術。學有所成後,他拋棄不易掌握的望診方法,推廣易於學習掌握的平脈辨證法。集前人眾家所長,彙編出《傷寒論》,成為後世學習中醫的必讀著作,有著「方書之祖」的稱號。
  • 清代名醫王清任:當活血化瘀,可用這個良方
    相對於現代醫學的不斷發揚與創新,在學習傳統中醫時,對於「繼承」往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研讀經典也成為每一初學者的必經之路。翻閱清代各名家的著作時會發現,由於受到西醫傳入的影響,已經有許多醫家開始倡導中西醫的結合運用,甚至許多醫者也開始學習中醫。
  • 千年名方治落枕,從此不會只能忍!這個千年名方,很多人都已經收藏!
    千年名方治落枕中醫治落枕方法比較多,且療效顯著。記得在中醫學院讀書期間,有位老師講《傷寒論》時,提到自己曾用葛根湯治療過不少落枕的患者,輕者1劑即愈,重者3劑便可緩解。當時對老師的說法持懷疑態度,因為我一直認為落枕屬於睡覺姿勢不當造成的,屬於中醫的筋傷,用治療外感風寒的方子恐怕不大合適。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世間的中藥千千萬萬,每一味中藥都有它不同的功效,也可用於調理和治療各類病症。但如此複雜的人體,往往不是單單一味藥物便可以面面俱到的,因此,中藥的配伍便應運而生了。即便是醫聖張仲景極其寵愛的解表「老大哥」——麻黃和桂枝,都沒有脫離中藥配伍的「七情」。那麼,麻黃配伍桂枝,究竟是七情中的哪一種呢?很顯然,它們倆是「相使」的配伍原則。麻黃和桂枝的相互配伍,且將這一「藥對」運用到極致的,非醫聖張仲景莫屬。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代表方便是麻黃湯。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醫聖張仲景流傳千年的「失眠第一方」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記載:「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夜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氣血不足、五臟失調引發神經系統紊亂,造成入睡困難。早在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就用酸棗仁來調理失眠了。在《金匱要略》中記載的酸棗仁湯,可用來調理虛勞虛煩、不得眠、心慌心悸、煩躁不安等症。《本草新編》曰:「夜不能寐者,乃心氣不交於腎也;日不能寐者,乃腎氣不交於心也。腎氣不交於心,宜補其腎;心氣不交於腎,宜補其心。用棗仁正所以補心也。」
  • 河南中醫藥大學「仲景杯」經典名方科普徵文活動頒獎儀式圓滿舉辦
    河南中醫藥大學「仲景杯」經典名方科普徵文活動頒獎儀式圓滿舉辦   10 月28 日下午在河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第二報告廳進行第十一屆大學生仲景文化節「仲景杯」經典名方科普徵文大賽的頒獎儀式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一花一石相配,降逆止嘔、止咳,醫聖張仲景也愛用,知道是什麼嗎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經典名方複方製劑研發的文獻考證要點與策略
    經典名方是歷經千百年中醫藥學臨床實踐檢驗的有效方劑代表,是中醫藥服務人類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於在《目錄》遴選過程中,考慮到藥品現實應用價值、方藥信息是否完整等因素,所公布的一些經典名方「出處」並非是其最早的記載,所以仍需對其方名、出處進行考察,通過考證來明確該方的源流及完整的演變過程,為處方研發中相關參數的確定提供更多可參考的依據。
  • 喚醒沉睡的中藥經典名方
    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出《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意見》第一批7首方劑,向全社會廣泛徵求意見。2008年,原國家食藥監局發布《中藥註冊管理補充規定》,提出「來源於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複方製劑,可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資料,並直接申報生產」。從「方」變成「藥」,需要邁過多少道坎?記者對此進行採訪調查。
  • 醫聖張仲景愛用它,後世醫家卻稱它為「虎狼之藥」,這是為什麼?
    古往今來,中醫界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便是學習中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藥是實實在在的物品,以中學入手,要比中醫基礎理論更直觀許多。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中醫的傳承,從古至今都是從中藥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