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石相配,降逆止嘔、止咳,醫聖張仲景也愛用,知道是什麼嗎

2020-12-22 騰訊網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當然,若是從中仔細挖掘,張仲景具體遣方用藥的經驗也是可見一斑。旋覆代赭湯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經方之一,而方中有旋覆花、代赭石、生薑、人參、半夏、甘草和大棗等中藥,而在方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兩味中藥便是旋覆花和代赭石,它們一花一石,卻是一個十分經典的搭配。

旋覆花和代赭石兩味中藥,一花一石,二者看似毫不相連,但功效卻有相同之處,臨床配伍更是常常相須為用。旋覆花取自於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是歐亞旋覆花的乾燥花序,通常在夏秋季節採摘,它作為醫聖張仲景也「喜愛」的中藥,自然有其特別之處,尤其對於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等症有良效。

通常而言,以花入藥的中藥,它的質地輕靈,所以善升而上行。但奇妙的是,「諸花皆升,旋覆獨降」,旋覆花則性善沉降而下行,因此它具有降氣止嘔、消痰利水的功用。代赭石則為礦物藥,來自於赤鐵礦的礦石,而作為質重之礦石,其性自然也善下行,具有平肝降逆、涼血止血的功效。

可見,旋覆花與代赭石同樣都具有沉降而降氣的功用,而根據兩味中藥的具體歸經而言,主要能夠降逆肺、胃與肝之氣。因此兩味中藥配伍,首先便可以用於肝氣犯胃之證的治療。肝為木,喜生發而調達,但若肝氣過盛或者鬱而化火,則會引發肝氣過度而犯於它髒。

且因胃屬土,木本克土,因此脾胃便是肝臟首先侵犯的臟腑。胃氣宜降,若因肝氣犯胃,擾亂胃之正常氣機,則會引發胃氣上逆,故發為呃逆、噯氣甚至是噁心嘔吐等症;而若是肝氣鬱結而化火皆有熱象,還會出現胃脘灼熱疼痛、吞酸吐酸等表現。而對於這樣的病因病機,治療上既需要鎮肝平肝而治本,也需要降逆胃氣而治標,故可運用旋覆花與代赭石二者配伍,肝胃同治,氣機自然恢復。而在現代臨床中,急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等胃部炎症時,呃逆、噯氣等症狀較明顯者,中醫治療用藥也常會配伍這兩味藥物。

此外,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則還可以用於肝氣或者肝火犯肺之咳嗽諸症。肺屬金髒,其氣既有宣發之性,也有肅降之用,宣降合用以維持人體之正常呼吸。肝氣鬱而化火,木火刑金,犯於肺臟,肺宣降失常而肺氣上逆,則可見咳嗽氣喘、甚至咳血,同時伴隨急躁易怒、胸脅脹滿等肝之本症。在治療上也可選用旋覆花與代赭石,且旋覆花本也有一定降氣化痰止咳之功用,運用二者,降逆肝氣而平肺氣。

總之,旋覆花配伍代赭石,主要是取其降逆氣機之用而治療氣機上逆之證,而病位則重在肝、肺和胃等臟腑,經過長期臨床實踐也發現了其良好的配伍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皆為沉降之品,故若是外來風寒之邪侵犯而引發的咳嗽則不宜使用,否則易使邪氣隨藥物而沉降反而進入身體之內部。此外,代赭石質重易過度潛藏肝的陽氣,所以運用時也不宜長期使用,否則易損害肝的正常生發之氣。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無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焦點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醫聖張仲景與餃子
    無論是買是做,隔三差五的總會想吃上一吃。餃子的做法也不難:鍋中倒入清水,加少許鹽,等水煮沸後慢慢下餃子,30秒後,用鍋鏟輕輕攪動,讓餃子浮起來,再煮一分鐘後撈出,一個個餃子像半圓的月亮,吃一口滿滿的滿足感。餃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的東漢,那時叫「餃耳」。冬天許多人因寒冷耳朵被凍傷。
  • 醫聖張仲景二三事
    南陽張仲景,是東漢時候的一位名醫,一生為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他死後,人們尊稱 他為醫聖,在南陽城東關修座醫聖祠來紀念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停了一 會兒,王神仙回來了。他正要到後院歇息,張仲景忙攔著說:「先生稍等一等,看那老人還來不 來請。」王神仙問道:「藥一吃病就好了,怎麼還要來請?」張仲景說:「恕學生直言。用藤黃殺蟲,一般需一兩的劑量。先生只開五錢,但願能把蟲殺 死。萬一殺不死,返醒過來會更兇,再用藥也不靈了,只怕還有性命危險哩!」
  • 張仲景所創的「辛開苦降法」,可調暢氣機,平衡升降
    臨床上應用辛開苦降方法治療疾病的大家首推醫聖張仲景,他在傷寒上首創了辛開苦降法治療胃腸寒熱錯雜證的瀉心諸方。所謂辛開苦降法,就是辛溫和苦寒藥物並舉,兩類藥物互相配合使用的一種方法。辛能散,能升,苦能洩,能降,辛溫之品可以溫運脾陽,益氣升清,苦寒燥溼之品可以肅降濁氣,祛除有形之邪,清氣升,濁氣降,脾胃的升、降、出、入恢復正常,人體又恢復了動態平衡。
  • 醫聖張仲景愛用它,後世醫家卻稱它為「虎狼之藥」,這是為什麼?
    在醫聖張仲景的眼中,這是一味千古難得的藥材,尤其愛用它,所以在《傷寒論》中,麻黃的使用頻率很高,但後世醫家很多都畏懼麻黃這味藥,並稱它為「虎狼之藥」,為什麼呢?因為它發汗太猛了,一個掌握不好,就會壞事。那麼,麻黃這味中藥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即便是醫聖張仲景極其寵愛的解表「老大哥」——麻黃和桂枝,都沒有脫離中藥配伍的「七情」。那麼,麻黃配伍桂枝,究竟是七情中的哪一種呢?很顯然,它們倆是「相使」的配伍原則。麻黃和桂枝的相互配伍,且將這一「藥對」運用到極致的,非醫聖張仲景莫屬。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代表方便是麻黃湯。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
  • 冬至在古代有3種叫法,吃餃子習俗由來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同時冬至又是二十四節氣中被最早確定出來的節氣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過冬至的說法,那麼大家知道在古代古人將這天稱為什麼嗎?在古代先人們將這天稱之為「長至節」「冬節」「亞歲」。冬至吃餃子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但是即使是溫陽散寒如此厲害的附子,臨床應用也不可能一藥單行,要想達到好的療效還是需要其他藥物的配伍。而說到它的經典搭檔,自然不得不提「附子無姜不溫」的乾薑了。附子與乾薑,歷來便是醫者常用的一對配伍藥物,早在醫聖張仲景手裡,這對中藥便挽救過許多人的生命。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 感冒咳嗽用強力枇杷膏止咳效果好不好
    大家都知道止咳化痰的藥物種類繁多,所以出現症狀後合理用藥是非常關鍵的。強力枇杷膏近幾年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那感冒咳嗽用強力枇杷膏止咳效果好不好呢,下面我們一起通過文章內容了解一下吧。隨著市面上咳嗽藥物越來越多,因此大家在使用止咳藥物時更加關注效果問題,那麼強力枇杷膏止咳效果好不好,其成分是什麼呢?強力枇杷膏為淡棕色澄清液體;氣香,味甜。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生薑,一個有的人愛、有的人恨的食物,既能豐富菜餚的味覺層次,又能偽裝成肉的樣子。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反覆發作,醫聖張仲景:不妨用用這兩味中藥
    對於醫聖張仲景來說,可能兩味藥便已足夠,那便是桔梗與甘草。在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中,便有一方名為桔梗湯,而藥物也就是桔梗與甘草。區區兩味藥物便能組成一個方子,貫徹了張仲景一如既往配伍精簡之特點。原文記載:「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 野丁香,見過嗎?溫胃散寒,降逆止嘔。治胃寒呃逆、嘔吐、胃黏膜充血
    5月花未開放時採收,陰乾。 分布於我國甘肅、四川、西藏等地,北方部分地區庭園亦有栽培。原產中亞至歐洲。 別名灑瓶花、丁香花。
  • 連花清咳片止咳效果好不好?止咳也要治咳
    連花清咳片止咳效果好不好?談到用藥治療,不得不提到「連花清咳片」了。這款藥被很多藥房選用,因為使用後止咳效果明顯,那麼連花清咳片止咳效果好不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傳承經典+現代創新  連花清咳片以中醫絡病理論為指導,傳承經典古方,融匯了醫聖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麻杏石甘湯和明代葉文齡《醫學統旨》的清金化痰湯兩個經典方,集合臨床實踐經驗,結合現代先進中藥製備工藝,研製成功的現代中成藥。
  • 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作者——「醫聖」張仲景墓
    張仲景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的高埠之上。墓地經過歷代多次維修,現存墓冢坐北朝南,為方形仿漢磚石結構,墓基為青石砌成,基上由漢磚砌成階梯形,最頂放一青石雕蓮花臺,墓四角各嵌入一青石雕羊頭。
  • 張仲景「降濁氣」的方子,化解胃寒、胃脹、胃嘔
    侯師是傷寒大家劉渡舟的高足,善用經方治病。侯師是於四年前離世的。刻診,見患者脈象遲弱、苔薄白而潤,舌質淡。在了解患者之前的飲食史之後,侯師果斷寫了一張配伍,非常簡單——吳茱萸9克,人參6克,半夏12克,生薑18克,大棗12枚,水煎兩次,溫服。
  • 醫聖張仲景的這個經典名方,表裡雙解,既可以止痢,又可以平喘
    說起醫聖張仲景,咱們中醫界的老祖宗,大家自然會瞭然於心,他所創製的經方流傳至今依然經久不衰,非常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咱們後輩繼往聖之學者,無一不會頂禮膜拜這位先賢之士。但是,知道方子仍然不夠,還需要知道張仲景在創製這個方劑的時候,都講到了哪些前提條件,也就是方子是治什麼用的。張仲景的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為仲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當中的一支方藥團隊。讀經方用經方,得自己先順讀、去理解,有了自己的見解以及疑問之後,再去看看我們的前輩們都是怎麼去解答這些疑惑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仲景經方的用意。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兩味中藥一起泡水喝,主要有這3種養生妙用
    如果只是看桂枝與芍藥的組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來自於醫聖張仲景的「群方之組」的桂枝湯。辛散解表的桂枝再加以酸斂養陰的芍藥,營衛同治,散中寓收,構成酸甘化陰之經典配伍。那若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混搭上一味黃芪,又能在治病與養生中擦出怎樣的火花呢?當然,這一搭配醫聖張仲景也早就替我們嘗試了,而且還有一個十分經典的名方——黃芪桂枝五物湯。
  • 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
  • 考研中醫綜合中藥學(化痰止咳平喘藥)模擬試卷4
    提示:請注意識別選項位置,有的題型共用了一組選項,不同題型不一樣。13.諸花皆升,獨降(分數:2.00) A.金銀花 B.菊花 C.旋覆花 √ D.紅花解析:解析: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蒼耳獨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