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當然,若是從中仔細挖掘,張仲景具體遣方用藥的經驗也是可見一斑。旋覆代赭湯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經方之一,而方中有旋覆花、代赭石、生薑、人參、半夏、甘草和大棗等中藥,而在方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兩味中藥便是旋覆花和代赭石,它們一花一石,卻是一個十分經典的搭配。
旋覆花和代赭石兩味中藥,一花一石,二者看似毫不相連,但功效卻有相同之處,臨床配伍更是常常相須為用。旋覆花取自於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是歐亞旋覆花的乾燥花序,通常在夏秋季節採摘,它作為醫聖張仲景也「喜愛」的中藥,自然有其特別之處,尤其對於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等症有良效。
通常而言,以花入藥的中藥,它的質地輕靈,所以善升而上行。但奇妙的是,「諸花皆升,旋覆獨降」,旋覆花則性善沉降而下行,因此它具有降氣止嘔、消痰利水的功用。代赭石則為礦物藥,來自於赤鐵礦的礦石,而作為質重之礦石,其性自然也善下行,具有平肝降逆、涼血止血的功效。
可見,旋覆花與代赭石同樣都具有沉降而降氣的功用,而根據兩味中藥的具體歸經而言,主要能夠降逆肺、胃與肝之氣。因此兩味中藥配伍,首先便可以用於肝氣犯胃之證的治療。肝為木,喜生發而調達,但若肝氣過盛或者鬱而化火,則會引發肝氣過度而犯於它髒。
且因胃屬土,木本克土,因此脾胃便是肝臟首先侵犯的臟腑。胃氣宜降,若因肝氣犯胃,擾亂胃之正常氣機,則會引發胃氣上逆,故發為呃逆、噯氣甚至是噁心嘔吐等症;而若是肝氣鬱結而化火皆有熱象,還會出現胃脘灼熱疼痛、吞酸吐酸等表現。而對於這樣的病因病機,治療上既需要鎮肝平肝而治本,也需要降逆胃氣而治標,故可運用旋覆花與代赭石二者配伍,肝胃同治,氣機自然恢復。而在現代臨床中,急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等胃部炎症時,呃逆、噯氣等症狀較明顯者,中醫治療用藥也常會配伍這兩味藥物。
此外,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則還可以用於肝氣或者肝火犯肺之咳嗽諸症。肺屬金髒,其氣既有宣發之性,也有肅降之用,宣降合用以維持人體之正常呼吸。肝氣鬱而化火,木火刑金,犯於肺臟,肺宣降失常而肺氣上逆,則可見咳嗽氣喘、甚至咳血,同時伴隨急躁易怒、胸脅脹滿等肝之本症。在治療上也可選用旋覆花與代赭石,且旋覆花本也有一定降氣化痰止咳之功用,運用二者,降逆肝氣而平肺氣。
總之,旋覆花配伍代赭石,主要是取其降逆氣機之用而治療氣機上逆之證,而病位則重在肝、肺和胃等臟腑,經過長期臨床實踐也發現了其良好的配伍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皆為沉降之品,故若是外來風寒之邪侵犯而引發的咳嗽則不宜使用,否則易使邪氣隨藥物而沉降反而進入身體之內部。此外,代赭石質重易過度潛藏肝的陽氣,所以運用時也不宜長期使用,否則易損害肝的正常生發之氣。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無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