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餃子是逢年過節的常吃食物。無論是買是做,隔三差五的總會想吃上一吃。餃子的做法也不難:鍋中倒入清水,加少許鹽,等水煮沸後慢慢下餃子,30秒後,用鍋鏟輕輕攪動,讓餃子浮起來,再煮一分鐘後撈出,一個個餃子像半圓的月亮,吃一口滿滿的滿足感。
餃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的東漢,那時叫「餃耳」。冬天許多人因寒冷耳朵被凍傷。「餃耳」形似耳朵,所以每當冬天來臨,古人們都會煮上一鍋餃耳,寓意吃完以後就不再凍耳。到了明清時期,冬天人們有更多的方法預防凍耳,這一寓意也隨之變了。它成為了人們年月飯的吉祥菜餚,「餃耳」也隨之改成了「餃子」,寓意除夕夜交於子時,辭舊迎新的意思。
餃子因其形狀、名字被人們賦予美好寓意,它的出現也是一段佳話。故事的主人公是醫聖張仲景,一位一舉奠定中醫辨證論治的神人。
張仲景生於世家望族,本來潛心修行悟道,不料瘟疫流行,奪去了三分之二親人性命,深受打擊,於是轉學醫術。學有所成後,他拋棄不易掌握的望診方法,推廣易於學習掌握的平脈辨證法。集前人眾家所長,彙編出《傷寒論》,成為後世學習中醫的必讀著作,有著「方書之祖」的稱號。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遊歷各地,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叫弟子在一塊空地上支起一口大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餃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窮苦百姓。每人兩隻餃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而後,每到冬天,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