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與餃子

2020-12-20 美食與歷史人物那些事

在中國,餃子是逢年過節的常吃食物。無論是買是做,隔三差五的總會想吃上一吃。餃子的做法也不難:鍋中倒入清水,加少許鹽,等水煮沸後慢慢下餃子,30秒後,用鍋鏟輕輕攪動,讓餃子浮起來,再煮一分鐘後撈出,一個個餃子像半圓的月亮,吃一口滿滿的滿足感。

餃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的東漢,那時叫「餃耳」。冬天許多人因寒冷耳朵被凍傷。「餃耳」形似耳朵,所以每當冬天來臨,古人們都會煮上一鍋餃耳,寓意吃完以後就不再凍耳。到了明清時期,冬天人們有更多的方法預防凍耳,這一寓意也隨之變了。它成為了人們年月飯的吉祥菜餚,「餃耳」也隨之改成了「餃子」,寓意除夕夜交於子時,辭舊迎新的意思。

餃子因其形狀、名字被人們賦予美好寓意,它的出現也是一段佳話。故事的主人公是醫聖張仲景,一位一舉奠定中醫辨證論治的神人。

張仲景生於世家望族,本來潛心修行悟道,不料瘟疫流行,奪去了三分之二親人性命,深受打擊,於是轉學醫術。學有所成後,他拋棄不易掌握的望診方法,推廣易於學習掌握的平脈辨證法。集前人眾家所長,彙編出《傷寒論》,成為後世學習中醫的必讀著作,有著「方書之祖」的稱號。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遊歷各地,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叫弟子在一塊空地上支起一口大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餃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窮苦百姓。每人兩隻餃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而後,每到冬天,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

相關焦點

  • 冬至在古代有3種叫法,吃餃子習俗由來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冬至吃餃子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據說張仲景辭官後回到了老家南陽,那時正是冬天,在回鄉的途中張仲景一路看到有好些人的耳朵因天氣寒冷而被凍爛了。張仲景看到這一切之後,便將辣椒、羊肉等一些驅寒的食材藥材包裹進麵皮裡,捏成耳朵的樣子,然後煮給大家吃,當時大家問他這是什麼,張仲景告訴大家這是「嬌耳」。「嬌耳」漸漸地流傳成為了餃子。後來為了紀念張仲景,大家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包餃子吃,並將裡面包裹的藥材換成了食材,自此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 餃子在古代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一種驅寒藥,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現在我們北方人過年過節一般都會吃餃子,但是大多數人應該都不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吧,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最早的餃子吧。其實餃子這種食物最早不是作為一種食物存在的,而是以一種藥物存在的,那麼其實最早的時候出現在東漢,我們都知道古代有一位名醫叫做張仲景,張仲景此人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當時政治動蕩,百姓民不聊生,那麼當時因為連年戰亂,幾乎沒什麼人種地,那麼百姓們都成了災民,然後災民聚集就很容易誘發疾病,所以當時就爆發了瘟疫,當時的瘟疫有百分之七十是因為傷寒,為了能夠驅寒,當時的張仲景就發明了一種藥
  • 餃子的由來,餃子為什麼有餡?餃子和女媧、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餃子是北方人非常喜歡的食物,過年要吃餃子,冬至要吃餃子,頭伏也要吃餃子,還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等說法,那麼餃子還有哪些說法,你知道關於餃子的故事有多少?本期彎逗歷史,將為你扒一扒餃子的故事。比如過年時候,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成為過年的一個特有習俗;有喜事或者重要節日,冬至、頭伏等還保持著吃餃子的習俗。那麼餃子有著怎樣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據說餃子的原名叫「嬌耳」,是醫聖張仲景最先發明的,距今有千年歷史。傳說,張仲景辭官返鄉,是一個十分寒冷的冬日,途中發現家鄉的百姓營養不良,面黃肌瘦,而且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
  • 傳說中的餃子發明者竟然是「醫聖」張仲景
    前段時間的冬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餃子和湯圓呢?說到這裡大家知道餃子的來歷嗎?這個作為中國的食物可以說十分的有名,不說我們就連外國人對這個食物都表示讚不絕口,而這個食物也是有一定的歷史的,那麼大家知道它是被誰發明出來的嗎?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介紹。
  • 好吃的餃子是醫聖發明的配最新三鮮餡做法
    中國是餃子的發明國。餃子,就是交子。是「交在子時」的意思。是上一年的最末,下一年的最始,而且有「交運」的吉祥意。 至於,後來中國的周邊國家也有了餃子這種食物,這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一大特色和最有利的證明。因為當地的華裔、華僑居多,所以,很容易改變當地的飲食結構。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在長沙擔任太守。有一年冬天,張仲景回鄉探親,看見老百姓衣不蔽體,有的耳朵也凍爛了。
  • 醫聖張仲景二三事
    南陽張仲景,是東漢時候的一位名醫,一生為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他死後,人們尊稱 他為醫聖,在南陽城東關修座醫聖祠來紀念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這個後生就是張仲景。他一心 一意學習醫術,深怕知道他的人把他當客待,故意不講自己的真姓名。張仲景就在同濟藥堂住下來,當了夥計。王神仙見他炮製藥材熟練內行。幹得又快又好,十分看重,不久,就替換他當了司藥。張仲景一面抓藥,有時他說:「我也學學」,就去給病人撫脈 看病。凡吃過他的藥的人,都說他的方子靈驗,藥到病除,大夥稱他是二先生。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
  •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由來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及故事傳說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由來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附子與乾薑,歷來便是醫者常用的一對配伍藥物,早在醫聖張仲景手裡,這對中藥便挽救過許多人的生命。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附子的入藥部位比較特殊,是來自於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子根。而其母根又是另外一味中藥——烏頭。兩者雖處於同一植物,但它們具體功效卻有不同。
  • 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作者——「醫聖」張仲景墓
    張仲景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的高埠之上。墓地經過歷代多次維修,現存墓冢坐北朝南,為方形仿漢磚石結構,墓基為青石砌成,基上由漢磚砌成階梯形,最頂放一青石雕蓮花臺,墓四角各嵌入一青石雕羊頭。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最早的餃子是救命的藥!
    (醫聖張仲景發明救命的餃子)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定的節氣,而且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從西周王朝開始延續到今天,已經3000多年的歷史,在歷代王朝,冬至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而且十分神聖,在西周時期,冬至這天周天子要舉行祭天儀式,在唐朝時期,李唐帝王也要在冬至祭天,明清時期
  • 冬至吃餃子
    俗語講「立冬補冬,不補嘴空」,我河北省中南部這次流傳立冬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古文曰:立冬, 立者,建始也;冬,萬物收藏也 。古人的立冬,是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而在農耕社會平民的世界裡,迎冬就是利用這一天,犒勞一家人一整年的辛苦。
  • 餃子冷知識!餃子在古代既然是用來治耳朵凍傷的?
    提起最能代表中國的美食,我第一能想到的就是餃子,現在在中國的北方新年都要吃餃子。代表喜慶和團圓。相傳餃子是由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它一開始的作用是治病,冬季天氣嚴寒,當地百姓為了生計出門勞作,耳朵常年生凍瘡。
  • 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反覆發作,醫聖張仲景:不妨用用這兩味中藥
    對於醫聖張仲景來說,可能兩味藥便已足夠,那便是桔梗與甘草。在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中,便有一方名為桔梗湯,而藥物也就是桔梗與甘草。區區兩味藥物便能組成一個方子,貫徹了張仲景一如既往配伍精簡之特點。原文記載:「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 東漢時期張仲景發明了發寒嬌耳湯的故事
    東漢時期,河南南陽出了個大名人,叫張仲景。他的醫術特別厲害,不僅能解決其他醫生都治不好的怪病,而且他還寫了本書叫」傷寒論」,到現在還被人們當做中醫經典著作,到現在還被很多人應用呢。除此以外,他還為百姓做出了很多的好事,所以人們把他稱為醫聖。
  • 中醫典故:張仲景與祛寒嬌耳湯的故事
    【天地網訊】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他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張仲景不但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一生為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下面是關於他用祛寒嬌耳湯治病救人的故事。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還鄉退休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諺語及順口溜
    「立冬」到,「立冬」峭,立冬來了吃餃子。轉眼間又到了「立冬」節氣的開始,每到這個時節,就意味著,冬天就要到了。為什麼冬至大家都要吃餃子呢?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是什麼?小編為您整理有關冬至的諺語俗語順口溜。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 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
  • 又不是年三十,冬至吃餃子也就算了,為什麼連立冬也要吃餃子?
    餃子,「餃」同「交」,「餃子」意為「交子之時」。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傳說在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回家探親,走到白河路邊,看見很多窮苦的老百姓衣不蔽體,在寒風中凍得手腳都生了凍瘡,心裡十分難過,在感嘆時局動蕩、民不聊生之時他也做出行動老幫助這些命苦的老鄉親們。他命他的下屬在空地上搭了個棚子,架了口鍋,在冬至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