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北方人過年過節一般都會吃餃子,但是大多數人應該都不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吧,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最早的餃子吧。
其實餃子這種食物最早不是作為一種食物存在的,而是以一種藥物存在的,那麼其實最早的時候出現在東漢,我們都知道古代有一位名醫叫做張仲景,張仲景此人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當時政治動蕩,百姓民不聊生,那麼當時因為連年戰亂,幾乎沒什麼人種地,那麼百姓們都成了災民,然後災民聚集就很容易誘發疾病,所以當時就爆發了瘟疫,當時的瘟疫有百分之七十是因為傷寒,為了能夠驅寒,當時的張仲景就發明了一種藥。
這種藥就是用羊肉和各種藥材一起煮,煮完了之後包上麵皮,然後再煮熟,為的就是給人們驅寒,因為這種食物有湯湯水水所以其實對於人們能夠驅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當時的張仲景就通過發放這種驅寒藥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其實小編也沒意想到餃子在最早的時候不是作為一種食物出現的,而是作為一種藥材。那麼到了後來人們一般把餃子成為餛飩,因為一直是和湯一起吃的,直到唐代才有把餃子單獨撈出來然後放在盤裡吃的習俗。
那麼其實在張仲景發明餃子的時候叫作嬌耳,因為當時的人們感染傷寒了之後就容易凍耳朵,為了讓人們不凍耳朵所以就起了一個生動的名字。到了宋朝人們稱餃子為角子,這就是後來演化成餃子的來源。
那麼到了明朝,人們開始流行在春節的時候吃餃子,那麼後來到了清朝已經要規定臘月三十就要把餃子包好,然後到了新舊年交替的時候吃,那麼角子也變成了交子的意思了,意思就是新舊更替,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地方還是在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吃餃子,意思就是對於新舊更替以及對新年的美好祝願。那麼到了現在餃子也是逢年過節不可或缺的食物了。
其實現在也是一種團圓的象徵,只有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回到了家裡,見到了家人,吃上了熱乎乎的餃子和其他的年夜飯,那麼才叫真的過了一個年,其實這也變成我們中華兒女的一個情懷了,餃子和團圓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了,甚至回不了家堅守在崗位上的那些人也要吃上一頓熱乎乎的餃子,為的就是那一顆想要團圓的心。
其實這個文化被我們傳承的很好,雖然現在很多的孩子們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過年過節的時候一定要吃餃子,甚至覺得餃子並不好吃,不喜歡吃,但是我們知道餃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代表了一種美好的願望,也代表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如果過年過節不吃一頓餃子,其實也不像過節了,沒有過節的味道了,因為它代表的還是我們國家的文化,我們應該永遠傳承下去的老祖宗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