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餃子發明者竟然是「醫聖」張仲景

2020-12-22 小胡說娛樂

前段時間的冬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餃子和湯圓呢?說到這裡大家知道餃子的來歷嗎?這個作為中國的食物可以說十分的有名,不說我們就連外國人對這個食物都表示讚不絕口,而這個食物也是有一定的歷史的,那麼大家知道它是被誰發明出來的嗎?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介紹。

發明他的人名字叫做張仲景,大家一定十分熟悉吧,是的,這個人就是被世人稱作醫聖的人了,他在中醫方面的成就可是十分的巨大的,可以說是一個靈魂級的人物。他出生在的朝代是東漢,而他也有許多的代表作品,對後人的幫助以及在中醫領域上的貢獻十分的重要,具體有哪些今天就不在這裡聊了。

他可是有一定的背景實力的,在當時他也算是一方諸侯,有一定的權利和勢力的。當他老的時候,他決定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去。當他準備回去的時候,當時的天氣是寒冬。然後就有了接下來的故事,當時他經過了一條大河,他發現住在這裡的老百姓們都十分的單薄,在這樣的天氣下,每個人都一直在發抖,而且很多人的身上都因為天氣的寒冷而得了凍瘡,並且還有個別的幾個人的耳朵都掉了,這些場景都被他看在了眼裡。

回到家後,他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情,所以便在自己的老家開了藥堂,專門為百姓們治病。他知道因為寒冷才會發生這些事情,所以他就專門為了抵抗寒冷而制定了藥方,不過當時的情況老百姓是不會煎藥的,自己一個人也忙不過來,又十分的不方便。於是他想到一個辦法,他把這些藥全部用麵皮包起來。然後放到清水裡煮,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的餃子了。等他做好之後,他邀請當地的老百姓一起來吃,大家也都全部過來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麼巧,大家吃完之後發現身子變得更加的熱,而且不再懼怕寒冷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個食物就在這個地方開始流行了起來,並且慢慢的擴大。後來這個神醫慢慢的老死了,當時的百姓為了悼念他記住了這個日子,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冬至,並且開始有了這麼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年的這一天每個人家裡都必須要一起吃餃子來紀念這個神醫,這就是如今我們所吃的餃子的故事了。

相關焦點

  • 醫聖張仲景與餃子
    在中國,餃子是逢年過節的常吃食物。無論是買是做,隔三差五的總會想吃上一吃。餃子的做法也不難:鍋中倒入清水,加少許鹽,等水煮沸後慢慢下餃子,30秒後,用鍋鏟輕輕攪動,讓餃子浮起來,再煮一分鐘後撈出,一個個餃子像半圓的月亮,吃一口滿滿的滿足感。
  • 冬至在古代有3種叫法,吃餃子習俗由來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同時冬至又是二十四節氣中被最早確定出來的節氣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過冬至的說法,那麼大家知道在古代古人將這天稱為什麼嗎?在古代先人們將這天稱之為「長至節」「冬節」「亞歲」。冬至吃餃子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
  • 餃子的由來,餃子為什麼有餡?餃子和女媧、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餃子是北方人非常喜歡的食物,過年要吃餃子,冬至要吃餃子,頭伏也要吃餃子,還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等說法,那麼餃子還有哪些說法,你知道關於餃子的故事有多少?本期彎逗歷史,將為你扒一扒餃子的故事。在中國,南米北面的飲食特點,是農耕文明在上百年的繁衍中,流傳開來。中國南方多水,適合種水稻,吃米類食物更多。北方適合種麥子,古人蒸煮麥子發現不好吃,又不消化,開始把麥子磨成粉,做成各種麵食,比如麵條、大餅、饅頭、火燒、還有帶餡的包子、餃子、回頭、燒麥等等。以後,我們將一一為大家講述其他的麵食文化。
  • 關於春節貼對聯 冬至吃餃子的傳說
    每當過年的時候,按照傳統習俗,家家戶戶都貼對聯、吃餃子,貼對聯、吃餃子的由來是什麼呢?一、貼對聯的傳說。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誰曾想竟然煮了滿滿地一大鍋米,怎麼吃也吃不完。在孔子要離開陳蔡的時候,範旦派人來要米,他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請把我的米還回來。」孔子收到後,就安排人往筆筒裡面裝米,可是怎麼裝也裝不滿了。孔子只好派人告訴範旦,今後凡是門上貼對聯的人家,都是讀書人,都是儒家弟子,只要乞丐都可以上門去討要。
  • 冬至吃餃子,關於餃子三大傳說,第一個爛耳說,最後一個沒人知道
    在我們的風俗習慣和節氣中飲食文化有著深刻的體現。今天冬至,冬至,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曾經的冬至象徵著新的一年,是個熱鬧的日子。現在冬至是一種習俗,節氣。冬至節氣到來,預示進入最寒冷的時候。冬至吃餃子,關於餃子三大傳說,第一個爛耳說,最後一個沒人知道!在這一天人們包餃子,吃餃子慶祝這個傳統節日的到來。
  •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由來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及故事傳說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由來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 餃子在古代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一種驅寒藥,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現在我們北方人過年過節一般都會吃餃子,但是大多數人應該都不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吧,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最早的餃子吧。其實餃子這種食物最早不是作為一種食物存在的,而是以一種藥物存在的,那麼其實最早的時候出現在東漢,我們都知道古代有一位名醫叫做張仲景,張仲景此人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當時政治動蕩,百姓民不聊生,那麼當時因為連年戰亂,幾乎沒什麼人種地,那麼百姓們都成了災民,然後災民聚集就很容易誘發疾病,所以當時就爆發了瘟疫,當時的瘟疫有百分之七十是因為傷寒,為了能夠驅寒,當時的張仲景就發明了一種藥
  • 好吃的餃子是醫聖發明的配最新三鮮餡做法
    中國是餃子的發明國。餃子,就是交子。是「交在子時」的意思。是上一年的最末,下一年的最始,而且有「交運」的吉祥意。 至於,後來中國的周邊國家也有了餃子這種食物,這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一大特色和最有利的證明。因為當地的華裔、華僑居多,所以,很容易改變當地的飲食結構。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在長沙擔任太守。有一年冬天,張仲景回鄉探親,看見老百姓衣不蔽體,有的耳朵也凍爛了。
  • 民間傳說故事:冬至吃餃子,一冬不凍耳朵
    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尤其是春節和冬至,餃子必不可少。有句話說:冬至不吃餃子,冬天就會凍耳朵。據說,這個傳說就跟醫聖張仲景有關。  張仲景雖然精通藝術,但古人講究做官,藉此光宗耀祖。張仲景不能免俗,科場得第後,官拜長沙太守。不過,即便當官,張仲景仍然不忘鑽研醫術,救人於病難之中。
  • 醫聖張仲景二三事
    南陽張仲景,是東漢時候的一位名醫,一生為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他死後,人們尊稱 他為醫聖,在南陽城東關修座醫聖祠來紀念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他求遍襄陽郎中,這個說是痦子, 那個說是毒瘡,都不識得。後來,同濟藥堂有個名醫「王神仙」,看後笑了笑說:「這原是個搭背 瘡嘛!」當下就開了草藥貼了膏藥。不多久,瘡就好了。他忙給哥哥寫了封信。張仲景接到書信,知道弟弟在襄陽遇上了名醫,一定有高明的醫術值得學習。張仲景求教心 切,哪還顧得長途跋涉之苦,當天就準備盤費,打點行裝,奔襄陽而來。
  • 又不是年三十,冬至吃餃子也就算了,為什麼連立冬也要吃餃子?
    傳說在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回家探親,走到白河路邊,看見很多窮苦的老百姓衣不蔽體,在寒風中凍得手腳都生了凍瘡,心裡十分難過,在感嘆時局動蕩、民不聊生之時他也做出行動老幫助這些命苦的老鄉親們。他命他的下屬在空地上搭了個棚子,架了口鍋,在冬至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
  • 冬至吃餃子,餃子的英文到底怎麼說?
    今天 冬至 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北半球也迎來了一年中 傳說 …… 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附子與乾薑,歷來便是醫者常用的一對配伍藥物,早在醫聖張仲景手裡,這對中藥便挽救過許多人的生命。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附子的入藥部位比較特殊,是來自於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子根。而其母根又是另外一味中藥——烏頭。兩者雖處於同一植物,但它們具體功效卻有不同。
  • 冬至必吃餃子,你知道餃子的來歷麼?歷史上第一個包餃子的是誰?
    好吃不如餃子……說起餃子,那是中國的一道特色美食!尤其是中國的北方人,逢年過節必定有餃子!尤其是到了冬至這一天必須吃餃子,聽老一輩人說,冬至這一天吃餃子不凍耳朵!這個不是一個傳說,而是 擁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作者——「醫聖」張仲景墓
    張仲景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的高埠之上。墓地經過歷代多次維修,現存墓冢坐北朝南,為方形仿漢磚石結構,墓基為青石砌成,基上由漢磚砌成階梯形,最頂放一青石雕蓮花臺,墓四角各嵌入一青石雕羊頭。
  • 最早的餃子是救命的藥!
    (醫聖張仲景發明救命的餃子)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定的節氣,而且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從西周王朝開始延續到今天,已經3000多年的歷史,在歷代王朝,冬至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而且十分神聖,在西周時期,冬至這天周天子要舉行祭天儀式,在唐朝時期,李唐帝王也要在冬至祭天,明清時期
  • 冬至吃餃子
    今天是庚子年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日--「立冬」,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俗語講「立冬補冬,不補嘴空」,我河北省中南部這次流傳立冬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古文曰:立冬, 立者,建始也;冬,萬物收藏也 。北方人喜歡逢節都有吃餃子的習俗,而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餃子又恰有「交子之時」的意思,仔細看看那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餃子,長的是不是有點像人身體上的某個器官?沒錯,就是耳朵。據說,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張仲景「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