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如餃子……說起餃子,那是中國的一道特色美食!尤其是中國的北方人,逢年過節必定有餃子!尤其是到了冬至這一天必須吃餃子,聽老一輩人說,冬至這一天吃餃子不凍耳朵!這個不是一個傳說,而是 擁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餃子一詞始於宋代,那時候餃子不叫餃子,而是叫做「角兒」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追憶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此外,還有「駝峰角子」。宋四水潛夫周密輯《武林舊事》卷六提到,臨安的市場上有「市羅角兒」「諸色角兒」。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
但是餃子的發明並不是在宋朝,而是在漢朝!他的發明者是一個醫生!叫張仲景!
有句話說得好,不想當廚子的官,絕對不是一個好醫生!這話最符合張仲景!
張仲景是世襲長沙太守,但是他從小就不喜歡做官,沒有官場老爺的做派,他喜歡行醫看病!
東漢末年戰亂橫生,瘟疫橫行,許多的老百姓在痛苦之中死去,這讓張仲景十分的痛心!於是他就拜了當初的名醫張伯祖為師,學藝期間,張仲景勤學好問,事事細心,深的張伯祖的喜愛,張伯祖毫無保留的將畢生的醫術盡數傳給張仲景!後來張仲景的父親去世,張仲景無法行醫,只能世襲太守,在漢代,老百姓不能輕易的接觸官員,官員更不能輕易的到老百姓家裡去,所以張仲景在家開個診所,也沒有人來,即便是有,也非常的少,即便是有人來了,有時候張仲景忙於公務,不能照看病人,這讓張仲景十分的苦惱,後來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每月的初一十五兩日不理政事,只看病,並將這一消息發散出去,一時之間張仲景救人無數,百姓格外的擁護!後來這初一十五就成了慣例,人們稱他為「坐堂醫生」來紀念張仲景!
後來張仲景在長沙任職滿期,告老還鄉,正值大雪紛飛,寒風凌冽的時候,在路上,他看到了許許多多難民,凍得手腳生瘡,耳朵都爛了,於是張仲景就趕緊返回城裡,將一些除溼氣,禦寒的藥物搗爛在鍋裡煮,然後再將麵皮包裹一些溫藥做成耳朵的形狀,在用那湯藥煮麵皮,名曰「角耳」分發給那些難民吃,吃了角耳的人,都會覺得體內有一團火焰在燃燒,直通四肢百骸,耳朵也不會凍傷了!以後的每年冬至之日,張仲景都會做一鍋又一鍋的「角耳」分發給百姓,用來驅寒!
直到張仲景去世之後,「角耳」就成了對張仲景紀念的一種方式,雖然後世不再提起,但是張仲景的確是創造餃子第一人!
在後來角耳被稱作,混沌,偃月,扁食,餃子……等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