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古代又稱為什麼節?
冬至在我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自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見冬至在大家心目中的重要性。同時冬至又是二十四節氣中被最早確定出來的節氣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過冬至的說法,那麼大家知道在古代古人將這天稱為什麼嗎?
在古代先人們將這天稱之為「長至節」「冬節」「亞歲」。
冬至吃餃子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據說張仲景辭官後回到了老家南陽,那時正是冬天,在回鄉的途中張仲景一路看到有好些人的耳朵因天氣寒冷而被凍爛了。張仲景看到這一切之後,便將辣椒、羊肉等一些驅寒的食材藥材包裹進麵皮裡,捏成耳朵的樣子,然後煮給大家吃,當時大家問他這是什麼,張仲景告訴大家這是「嬌耳」。「嬌耳」漸漸地流傳成為了餃子。
後來為了紀念張仲景,大家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包餃子吃,並將裡面包裹的藥材換成了食材,自此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其實冬至這天各地的習俗並不同,不過還是以吃餃子居多,大家都是哪裡的呢,在你的家鄉冬至是吃餃子嗎,還是有其他的什麼習俗呢,歡迎大家將自己家鄉的習俗留在下方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