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又稱「冬節」、「賀冬」,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在節氣中相對應的是夏至。日期在公曆每年的12月21日-23日之間。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這種說法,足以證明冬至節對於人們來說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一下冬至節的起源以及特俗習俗及獨特意義。
01.冬至節的起源
冬至過節的做法源於漢代,盛於唐宋之時,相沿直至今日。《清嘉錄》中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表明古人對冬至節格外的重視。古時候的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獨特福氣。漢朝將冬至稱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並且會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基本朝庭上下都可以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好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看望,歡樂地過一個美妙的節日。
02.冬至節的習俗
首先,我國地大物博,遼闊的土地,人們習慣以南北來劃分。冬至節,南方與北方的習俗有著天壤之別。接下來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幾個經典的冬至節民間習俗。
習俗一:北方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為了紀念這位神醫,北方人一般都會在冬至節這天吃餃子。至今大部分北方城市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習俗二:蘇州吃混沌
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什麼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驚嘆問道:「此為何種美味佳餚,竟然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習俗三:吃赤豆
在美麗的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獨特習俗。民間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爭氣,平日作惡多端,慘遭報應死於冬至這一天,化成了疫鬼,繼續禍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有個弱點,便是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著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節這天,各地都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祝大家節日快樂!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非凡,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得以傳承下去,像冬至節這樣的傳統節日,都是具有獨特魅力的,我們慶祝這個節日,更應該明白這個節日真正的含義以及背後的歷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