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提起冬至,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在二十四節氣裡也算是一bai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被稱為「冬節」,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節日的重要性,民間甚至有「冬至如大年」的說法。
冬至要吃的食物。當然,這還用說嗎,每年的冬至日不都吃餃子嗎?民間有一句諺語,「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吃餃子又有何淵源呢?
傳說餃子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在長沙當太守期間經常坐堂開診,施藥救人。後來辭官回鄉途中,看到饑民流離失所,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壞了。於是,他靈機一動,將羊肉混同一些驅寒藥材放進鍋裡一起熬煮,然後將之切碎,並用麵團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分給災民們食用,就這樣,災民們在寒冬能夠吃到如此暖胃的食物,再也沒有出現凍壞耳朵的現象。由於這種食物酷似耳朵,故而人們稱之為「嬌耳」。後來,又有了「餃子」的稱呼,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重要食物。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得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
1、潮汕冬至習俗:祭拜祖先
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謝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須還要有冬節丸,人人必須食用以示一家圓圓滿滿,大小平安。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2、潮汕冬至習俗:吃團圓飯
在潮汕地區,冬至是一家團圓的日子,一家大小在這一天都會儘量趕回家中吃頓暖暖和和的團圓飯。長輩們在冬節晚餐上會說:「食丸闔家團圓,食糯米餞就有錢,食芹菜蒜有錢算也有錢勸(藏)。」雖然都是由食物名稱引申而來的諧音,卻也體現出潮汕人重視家庭,期盼團圓的美好願望。
3、潮汕冬至習俗:上墳掃墓
上墳掃墓則是冬至的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的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但潮汕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4、潮汕冬至習俗:冬至習俗吃冬至丸
潮汕一帶,冬節前,家家戶戶都要舂糯米粉末兒,做糯米湯丸。到冬節前一天,吃過晚飯,家中主婦就張羅把一個大笸籮擺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兒揉成搓成團。然後,一家人無論大小都圍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參差不齊的,這叫「父仔公孫」丸,象徵歲暮之際,一家人圓圓滿滿。起床之後,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這樣才算添了一歲。如果有家人外出未歸,那麼一定要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歸家時,做一碗湯丸給他吃。
5、潮汕冬至習俗:冬至習俗吃貼甜丸
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穀種子。如今人們不再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甜丸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