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小習俗有哪些 冬至吃酒糟是哪裡的習俗

2020-12-24 中華網娛樂頻道

冬至小習俗有哪些

1、贈鞋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市場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2、冬至做節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3、釀酒

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後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曆認為,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為這一天過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甦。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簷。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掘出「冬釀」兩字,才稱之為冬釀酒。

4、拜師

實際上,冬至是中國最早的教師節。古代冬至這一天是開學日,不少地方都要舉行「釋菜先師」的祭孔儀式。拜的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聖人,禮儀是「釋菜禮」,就是以蔬菜素食為祭物,用芹菜、棗、慄、菜羹等禮敬孔子。之所以選擇此物,源於當年孔子困於陳蔡間,七天沒有進食,以彈琴抗擊飢餓。他的弟子顏回釋菜於戶外,以示對老師的敬重和不離之意。

冬至祭孔的同時,也要舉辦衣冠拜師,師生同宴、熱鬧非凡。不少縣誌都有相似的記載:「長至日拜聖壽,外鄉塾弟子各拜業師」。冬至「隆師」的習俗,對傳承尊師重教的傳統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今天也很有意義。當然,冬至日又是一年教書先生定聘約和解僱的日子,自然也是有人歡樂有人憂了。

5、祭天

冬至祭天儘管是古代帝王的專利,但在表達天人合一、敬畏天地、護佑家國上仍然有值得借鑑的地方。老百姓效仿帝王祭天,形成了冬至祭祖的習俗。在我國許多地方,一直保持著冬至祭祖的習俗,在銅川耀州一帶,稱「冬至」為「交九」。黃昏時分,老百姓在城郊村外燒紙錢,為死者添補冬衣,表達對另一個世界裡親人的溫暖關懷。在我國臺灣,冬至有做九層糕祭祀祖先的習俗,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牛、羊等象徵吉祥福祿壽的動物,分層蒸製,以九層規格,在冬至表達不忘祖宗的初心。在華夏民族的節日譜系中,皇帝祭天成為節日一項重要儀式的,大概只有冬至了。在家國一體的國家體制下,冬至也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節氣與節日。

6、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

冬至吃酒糟是哪裡的習俗

既然是重大節日,一家人團團圓圓,做什麼?吃,吃,吃,不熱熱鬧鬧地吃,自然辜負了這一年中白晝最短的節氣。

我們來看看我國南北地區,冬至都有哪些食俗?

南方冬至食俗:

1.吃餈粑

長江中下遊一帶,冬至會用蒸熟的糯米搗餈粑,雲南冬至也有吃餈粑的習俗,四川很多地區中秋到春節,走親訪友也習慣送餈粑。南方人吃餈粑喜歡加上炒熟磨細的黃豆面,類似北方驢打滾。

2.吃甜丸、湯圓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冬至日,家庭主婦紛紛用糯米粉和水揉粉團,再搓成大大小小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徵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丸」還加以豆沙、瓜糖、五仁、橘紅等作餡料。「故意搓得大小不一,取「公孫丸」的好兆頭。潮汕地區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湯圓與甜丸類似,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3.吃燒臘

南方人通常立冬以後開始醃製臘肉,然後選晴好天氣,將一塊塊用鹽與香料醃製好的臘肉掛在陽光下烤曬,經陽光曝曬,臘肉滋滋流油,肉質呈金黃色,散發出獨特的鹹香味。兩廣人冬至要吃燒臘,冬至這天,曬制好的燒臘就成為兩廣人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再加上姜飯,寓意加菜添歲。

4.釀米酒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用糯米或者黃米,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或者是泡「八寶酒」,八寶酒,顧名思義,就是用黑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橄欖等泡的酒,冬至家宴,盛上滿杯,其樂融融。

5.吃九層糕

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冬至大過年,唔返無祖宗」,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祭祖之後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乾肉,鹹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北方冬至食俗

1.吃水餃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北方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古人認為,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估計是餃子與耳朵形似吧。

2.吃羊肉

冬至始,民間便開始從這天「數九」。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尤為重要。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歷來被視為溫補佳品。我國老百姓,大都把羊肉視為冬季進補禦寒的重要食物之一。北方大部分地區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一鍋燉羊肉,更有禦寒滋補的雙重功效。甘肅蘭州羊肉湯、羊肉米線,寧夏銀川「頭腦」——粉湯和羊肉湯餃子,都是羊肉的不同吃法。南方的四川,冬至也吃羊肉。四川羊肉分為紅白味兩個流派。紅味燙皮羊肉以川南羊肉為代表,類似火鍋;白味羊肉以簡陽羊肉湯為代表,湯色白濃,味道鮮香。

3.吃狗肉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民間形成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唉,狗是人類的朋友,您怎麼能夠吃朋友的肉呢?堅決抗議吃狗肉!

相關焦點

  • 今日冬至,有關冬至的習俗美食有哪些?習俗不一樣吃的也不一樣
    冬至作為冬天比較重要的一個節氣,它自然也會有一些特有的習俗美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冬至的習俗美食,各地習俗不一樣吃的也不一樣。餃子冬至習俗美食北方氣候寒冷,冰天雪地,在冬至這一天人們都有吃餃子的習俗。民間有句諺語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 冬至有哪些習俗?冬至應該吃什麼?
    雖然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人們會用標誌性的食物和儀式來以示慶賀,但沒有一個會像「冬至」一樣那般隆重,甚至流傳下了「冬至大如年」的講法,這是冬日裡最為重要的節氣,更是歲末思歸的古老節日,因此冬至也被人們稱作「小年」。
  • 冬至吃哪些傳統食物 南方冬至節習俗是什麼
    冬至吃哪些傳統食物一、羊肉湯相傳在漢代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羊肉,覺得羊肉味道非常鮮明、讚不絕口,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就從漢代開始傳至民間。當然羊肉本來就是滋陰補陽、抵禦風寒,是冬天餐桌上是一道好菜。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提起冬至,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在二十四節氣裡也算是一bai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被稱為「冬節」,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節日的重要性,民間甚至有「冬至如大年」的說法。冬至要吃的食物。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都有哪些 潮汕冬至要吃什麼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提起冬至,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在二十四節氣裡也算是一bai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被稱為「冬節」,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節日的重要性,民間甚至有「冬至如大年」的說法。冬至要吃的食物。當然,這還用說嗎,每年的冬至日不都吃餃子嗎?
  •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時間:2019-12-21 18: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有哪些飲食習俗? 馬上就要進入12月份下旬了,而在12月22日也將會要迎來2019年的最後一個節氣,那就是冬至。
  • 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
    冬至|冬至節日祝福|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相關內容 。北方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今日冬至日-冬至日該吃什麼?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 冬至的習俗與美食有哪些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的習俗與美食有哪些1、祭祖:在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都有祭祖的習俗,在日也不例外,在南方地區冬至日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香爐和貢品祭祀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庭和睦。2、補冬:冬至日的時候除了祭祖,還有補冬的習俗,補冬顧名思義就是進補,冬至日後人們開始吃一些食物,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可以避免冬天生病。
  • 冬至吃什麼|冬至過節吃什麼|冬至習俗吃什麼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冬至習俗吃什麼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
  • 冬至大如年這話什麼意思?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冬至大如年這話什麼意思?冬至都有哪些習俗?時間:2018-12-22 14:2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大如年這話什麼意思?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冬至了,不知道你們那邊有什麼習俗,對於冬至來說的話,我個人認為南方過得比較平淡,一般就是一家人坐一起吃個飯。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3)
    3、潮汕冬至習俗:上墳掃墓上墳掃墓則是冬至的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的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
  •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吃什麼|冬至習俗吃什麼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吃什麼|冬至習俗吃什麼?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冬至習俗吃什麼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
  • 泉州人冬至吃什麼?閩南冬至習俗有那些?
    看完了泉州冬至習俗,你知道閩南其他地方冬至吃什麼嗎?  漳州冬至習俗吃「搓丸」  漳州一帶,「冬至」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舂米「搓丸」。丸子顏色有紅有白,並要捏幾件小巧玲瓏的玩具,俗稱「捏雞母狗仔」。如做成羊頭、豬腳、花魚「三牲」,還有荔枝、桃、梨、柑桔、香蕉「五果」……象徵興旺吉祥。
  • 冬至時節起源與習俗
    冬至,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冬至時節有什麼起源,僅供參考,歡迎閱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節的風俗有哪些吃餃子也是冬至節的一項飲食習俗。
  • 【冬至專題】冬至習俗大全
    冬至為24個節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餈。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
  • 趣談 廣東冬至習俗
    說到廣東冬至習俗,很多人都摸不到頭緒,其實廣東冬至習俗多樣,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習俗,如陽江吃鹹湯圓,佛山蒸「松糕」、中山吃「水欖」等,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廣東冬至習俗】東莞東莞道滘人認為,冬至是一個大節,是年節之尾,人們講究好頭好尾,故一定要過好這個尾冬(美冬)。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2)
    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 吃水餃、喝羊肉湯……你家鄉的冬至習俗有哪些?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如此描述冬至:「……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明、清兩代,皇帝都要舉行祭天大典,叫做「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民間也會喜氣洋洋地歡度這個節日。吃餃子、喝羊肉湯……冬至習俗有哪些?
  • 2018年冬至是幾月幾日?2018冬至節氣飲食吃什麼及冬至習俗
    2018年的冬至是幾月幾日?2018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冬至是中國人普遍在意的一個節氣,雖說冬至要吃餃子,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冬至習俗也不相同,從北至南,有吃餃子、吃湯圓、吃年糕、吃耨米等等。在氣候方面中國大江南北都有一個普遍的特徵就是「寒」。那麼具體的冬至節氣的天氣有什麼特點呢?
  • 滬·風冬至習俗
    在這一天中國大部分地區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冬至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①臺灣: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