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昨天,「冬至」悄然而至。而省會素來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對此,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說,冬至吃的不只是餃子,可能更是嚮往家庭的團圓氛圍,家的觀念、家的味道才是冬至最根本的味道。
□本報記者 崔虹 實習生 劉宇涵 李一寧
冬至,一起吃餃子
在省會,餃子是冬至的「標配」。昨天一大早,家住冀興尊園的王女士和老伴兒就來到小區西側的菜市場,準備餃子餡的原料。「我包兩種餡,素三鮮和白菜肉。」王女士說,孫女不愛吃肉,所以給她包一些韭菜雞蛋蝦仁餡的餃子,其他人則吃肉餡餃子。「現在,餃子已經成為很平常的一種主食,但都說『好吃不如餃子』,而且又是冬至,所以,必須吃餃子。」王女士笑著說。
又圓又薄的餃子皮、香氣四溢的餃子餡兒,在老人的巧手中瞬間變成一個個精緻的餃子。昨天上午,長安區談固街道辦事處在談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舉辦了冬至包餃子活動。
為了讓老人吃上熱乎又美味的餃子,工作人員提前徵求老人對餡料的意見,然後根據老人的要求精心調製餃子餡、和面。整個包餃子的過程歡聲笑語不斷,大家齊心協力,很快就包好了餃子。餃子出鍋後,老人們吃著香香的餃子,無不笑逐顏開。
昨天中午,在中山東路某個大排檔裡,賣餃子的窗口最受大家歡迎,大家有秩序地排隊等候,外賣打包的也是絡繹不絕;談北路某飯店,特意打出了「冬至當天,特供餃子」的宣傳語,進店就餐的市民中,除了點特色主食外,多數人會選擇再加一盤餃子……
除了線下,許多市民把餃子和冬至的祝福曬到了微信朋友圈:「今日回家,一起包餃子,溫暖」「冬至煙火,百姓生活。心心安安吃碗餃子,比什麼都香」「全場半價,冬至活動」「海參餃子,來一波」「冬至吃到了餃子,開心」「太感恩能吃到喜歡的茴香餡餃子」「冬至快樂,記得吃餃子」「冬至來到,溫馨擁抱;一碗水餃,家的美好……」
冬至吃的不僅是餃子
昨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冬至」,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可見冬至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省會許多市民冬至這天,親朋好友相約一起吃餃子。
袁學駿說,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起源於春秋時期,這是一年的陽氣回升之時,故為大吉之日。冬至的「至」是達到了極點,這一天夜最長、晝最短,過了冬至白天會一天天變長,這也正意味著春意的蓄勢勃發,也預示著歲月的又一個開始。
談及冬至的習俗,袁學駿說,冬至有「亞歲」之稱,所以冬至時節回家團圓、準備美食等必不可少。具體來說,在我國北方,冬至當天要吃餃子,南方則吃湯圓。「餃子原名『嬌耳』,據傳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袁學駿說,冬至吃餃子也正是為了紀念張仲景在冬至時舍藥而形成的習俗。當時,張仲景因看見不少父老鄉親耳朵被凍爛了而感到非常難過,就吩咐弟子就地搭起醫棚,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到鍋裡煮熟,然後撈出來剁碎,再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最後放入鍋中煮熟,做成了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父老鄉親食用。結果,鄉親們被凍爛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後來,為了紀念張仲景,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著包餃子吃,因此形成了吃餃子的習俗,並流傳至今。
在中國古代還有「年終有所歸宿」的說法,也就是說,外地漂泊的遊子到了冬至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而在南方一些地區,更有「冬節沒返沒祖宗」的說法,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時節無論如何都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所以,冬至吃的不僅是餃子,可能更是嚮往的家庭的團圓氛圍,家的觀念、家的味道才是冬至最根本的味道。
冬至時節最重要的養生是保暖
昨天是「數九寒天」首日,但省會天氣似乎並不是太配合,冷空氣的缺失、太陽的相伴,使得省城當天最高氣溫來到了8.4℃,形成近段時間以來的小高潮。不過,冬至時節,寒冷依舊是天氣的主旋律。「進入冬至節氣,石家莊的降溫幅度會進一步加大。」市四院中醫科主任畢秀霞說,因此,冬至最重要的養生即是保暖,身體暖暖的,氣血才會順暢,才可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保暖強調的是頭和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時節,腳部保暖也應加強。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畢秀霞說,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所以,在冬至時節,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注意防寒保暖,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菸,不過度勞累。同時,進行適當的禦寒鍛鍊,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等。
在起居上,畢秀霞建議大家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時間最好是上午9時至10時,或者下午2時至3時。而在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以微微出汗為原則。
冬至前後,人們容易感覺乾燥、寒冷,容易上火、咽喉腫痛。對此,畢秀霞表示,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易上火的人,可生吃蘿蔔,也可把蘿蔔加蜂蜜蒸熟了吃。此外,「三九」時陽氣收斂,經絡處於半休眠狀態,此時在「冬病夏治」的基礎上貼敷三九貼,可以刺激經絡,特別對於一些有虛寒性疾病的人能起到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祛風散寒的作用。 每天畫一筆 畫完就是春
□本報記者 安迪
說起「冬至」,大家一定不會忘了吃餃子。除此之外,我國北方還有一項傳統文化習俗——數九,「九九消寒圖」由此而生。昨天恰逢「冬至」,石家莊石門實驗學校組織「九九消寒圖」設計大賽,為這項傳統習俗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九消寒圖」興起於明代,是北方人根據數九方法繪製的圖,常見的有圓圈式、文字式和梅花式,每天一筆,用於記錄天氣變化,並且寓教於樂,是古人冬日裡的慢生活,表達熬冬盼春的殷殷心意。「九九消寒圖」設計大賽中,石門實驗學校學生在了解這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意和想像,將溫暖的祝福、美好的願望融進一幅幅畫作中。這些畫作,除了畫有81朵梅花的傳統「素梅圖」,還有糖葫蘆、餃子、火鍋、鞭炮……可謂腦洞大開,匠心獨具。一幅《九九消寒圖》,每天一筆,畫完就是春,它集智育、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為一體,不僅體現了文人生活的雅趣,更飽含著對來年春回大地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