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思念最真,嘴饞最切。這一天,將鬱悶冰封在寒冷之中,給幸福貼上美味的標籤。南湯圓北水餃之爭悄悄開始了,今晚你們家的餐桌上是湯圓還是餃子?是圍爐涮羊肉還是吃年糕?南北飲食文化的巨大差異,也成了年輕情侶或夫妻爭論的話題。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我們的老祖宗們告訴我們,這一天,要認真對待我們的胃。那麼到底是誰發明了餃子和湯圓呢? 歡迎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
餃子的發明與冬至節氣有關。傳說古代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恰逢大雪紛飛的寒冬,他發現一路上許多百姓因為嚴寒而凍爛了耳朵,張仲景就用驅寒活血的藥材攪拌在肉餡裡,再將麵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狀,熱湯煮沸後分發施捨給凍傷的災民。大家親切的叫這種食物「捏凍耳朵」也就是後來我們吃的餃子的原型。「吃了餃子不怕凍」是一句神奇的諺語,體現出古人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的美好願望。現如今餃子成為家家戶戶餐桌上的美食,還風靡海內外備受推崇。原來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啊!
而湯圓的誕生更為傳奇,此間還有一段關於東方朔和元宵姑娘的故事。有一年冬天一場大雪,東方朔到御花園幫武帝摘梅花,看到一位因為思念親人的宮女欲跳井,東方朔救下這位叫元宵的宮女,她想無法在父母身邊盡孝便異常痛苦便自盡。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告訴武帝:「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姑娘做湯圓最好,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敬奉火神君。並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點炮放煙花消災解難。宮女元宵的父母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終於見到元宵,所以元宵(也叫湯圓)是漢武帝時期宮女發明,東方朔推廣的。
無論是湯圓還是餃子,都是南北方的人們對冬天生活的合家團聚的美好嚮往,一碗溫暖的湯,濃濃的親情,足以驅散冬天的寒冷和鬱悶,帶來身心的舒暢。所以湯圓和餃子誰重要又有何妨?吵架弄得大家心情都不好,得不償失。如果張仲景和東方朔還在,恐怕要讓他們貽笑大方。每天讀寫繪,發現和探索生活的美。歡迎轉發和收藏本文。
祝大家冬至快樂!你們今天吃餃子還是湯圓?你更喜歡哪一個?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