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湯鍋裡下餃子,湯圓當甜品,以後冬至我要這樣吃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帶你漲知識的 黃小廚

前天冬至,po圖秀一下「冬至吃了啥」順理成章地承包了本編朋友圈一天的精彩。

我原天真地以為冬至不就是「南湯圓北餃子」嘛,看了微博朋友圈才發現,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湯圓、餃子、餛飩、火鍋、羊肉湯...簡直是美食大賞。

這冬至料理真的有這麼豐富嗎?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冬至這天,全國人民都流行吃啥?

當然非專業研究領域的本編總結得未必全,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補充,「互相傷害」哦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氣。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所以大家覺得這天是個吉日,應該慶賀,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特別是在唐宋,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皇帝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官府舉行「賀冬」儀式,老百姓們也會在這一天祭祖,現在依然還有很多地方會在冬至做祭拜。因此在這天,家人們都會提醒儘量早點回家。因為根據民間習俗,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天才剛被打開,萬惡無首,天地遨遊,百鬼夜行。雖然這一說法無從考證,但本編表示,大冬天的能早回家還是早點回家,外面畢竟冷。

關於冬至的好奇心還真不少 ,除了要早回家,為什麼冬至要吃這吃那?這一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

大家都知道,冬至這天正處嚴冬季節,那時候沒空調沒暖氣,該如何獲取熱量來禦寒呢?自然就是以食取暖了、以食治病,就這樣經過數千年發展,就形成了獨特的冬至美食傳統。至今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但隨著各地區文化習俗的差異變化,餛飩、餃子、湯圓、年糕、冬節圓、赤豆粥、牛羊肉等這些其實都成為了冬至時令食品,那具體什麼地方吃什麼呢,我們接著往下聊!

說到冬至吃什麼,最最最普及的就是餃子了。特別是在北方區,吃什麼都不如吃碗餃子來的舒坦。

冬至吃餃子的風俗相傳是東漢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正好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鄉親們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給鄉親吃。大家吃完後,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吃了不凍人,慢慢的,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黃小廚教你做七彩蒸餃

現在的餃子餡兒,可素可肉,羊肉、牛肉、酸菜/白菜/韭菜/芹菜/薺菜豬肉、茴香、韭菜雞蛋、三鮮、鮁魚……

餃子的形狀,也是花樣多變,元寶形、月牙形、三角形、柳葉形……看到這麼多造型各異的可愛餃子,本編流露出羨慕的口水。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黃小廚和何老師帶著大華、董子健、謝依霖和陳都靈包了喜氣四溢的四喜餃子呢,看著就很饞人。

在北京、江浙的一些地方,冬至則是以餛飩為主。(吃餛飩的由來,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查一查哦,本編就不在這裡細說了)

現如今的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福建稱扁食,四川重慶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蘇州還衍生出來特色泡泡餛飩,據說劉嘉玲每次回來,都會悄咪咪去吃碗泡泡餛飩)

而在老北京眼中,餛飩雖為餛飩,但吃餛飩不能叫「吃」,而是叫「喝餛飩」。因為餛飩要就著湯吃,才更有味道。香油、醬油、醋、香菜、紫菜、冬菜、蝦皮、蔥絲等調和成的湯底異常鮮美,入冬後再在湯中再加上點兒胡椒麵,喝完不久便會渾身發熱,又解餓,又生暖,別有滋味兒。所以「喝碗餛飩去」是老北京的習慣說法。

《黃小廚的春夏秋冬》第三季第三集就聊了餛飩,大家可以去看看,順帶跟著黃小廚學習如何包餛飩煮餛飩也不錯哦。(悄咪咪劇透,黃小廚正大光明吃了兩碗餛飩)

而在蘇州,冬至可以沒有一碗餛飩,但冬釀酒絕不能少。

用當季秋收的太湖糯米和桂花,釀成晶瑩剔透的小甜酒,翠黃剔透的酒中點綴著桂花瓣,入口後絲絲甜甜、冰冰涼,桂花的芳香馥鬱夾雜著蘇州特有的太湖糯米的清香,讓人情不自禁的沉醉於此。

當然醉可不是因為酒精度數高,冬釀酒的酒精度只有2-4度左右,對於能喝酒的人來說,就是在喝飲料。冬至夜飯桌上,小朋友也會被允許喝點冬釀酒,可見蘇州人對這冬釀酒的重視程度之高。

而且這冬釀酒,只在冬至前十天左右開賣,賣到冬至就結束,再想喝就得等下一年咯。瓶裝的冬釀酒也少點意思,本編覺得最好喝的還是元大昌的「零拷」(吳語方言「拆零買賣」的意思,也就是散裝冬釀酒)。

每當冬釀酒一開賣,蘇州的阿爹阿婆就會帶著乾淨的飲料瓶子等各種空容器,早上三四點就在老字號門口排著隊等著開門。不論下雨晴天,無論早晚,為了這盼了一年的冬釀酒,為了冬至夜全家人都能喝上,在寒風中排幾個小時隊又算什麼,前後的人聊聊天、逗逗樂,小情小調間手裡的空瓶子也都滿載而歸了。

上海、浙江、廣東、閩南等地方,湯圓則是冬至的主角。「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亦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上海人冬至吃湯圓,主要還是以傳統餡料為主,芝麻、鮮肉、紅豆、棗泥……主打懷舊路線,經典永不過時。

浙江管湯圓叫「擂圓」(「擂」是滾的意思,把糯米麵揉團放於由黃豆炒熟磨粉拌上紅糖所制的豆黃粉中滾拌的過程),相當於是實心糯米糰子蘸上甜甜的黃豆粉吃,還有芝麻餡兒的甜圓、鹹餡兒的冬至團(一般為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做成餡兒,可蒸可煮)。

在飲食文化豐富的廣東,不同城市對「冬至吃湯圓」這件事也各有特色。

廣東豐富的湯圓習俗

潮汕人稱湯圓為甜節丸,一家人一起「so湯圓」(搓湯圓)是潮汕人最難忘的兒時記憶。

冬至當天的東莞,家家冬團,戶戶飄香,東莞的冬團有甜鹹之分,白色為甜,用爆米花、花生、黃糖等做餡料,鹹團為紅色,以眉豆、少量沙姜、糖、鹽做成。

中山的湯圓則是水欖,形似橄欖,餡料多為紅豆沙,湯麵上漂浮著的菊花糠最為誘人。

與別處湯圓不一樣,陽江的湯圓的餡不是包在湯圓裡面,而是把湯圓切成粉粒,魷魚絲、幹瑤柱、蝦米幹、鮮貝、鯪魚肉鬆、臘鴨、白蘿蔔粒等一起熬煮成湯底,煮出濃湯後再放湯圓,湯汁鮮甜無比。

同樣,閩南的冬節圓也不是又大又圓還帶餡的,而以小巧精細著稱。傳統的做法是將糯米送到豆腐作坊去磨成漿,再拎回家瀝乾水分,便成了粘稠的糯米粉,然後搓成小圓子,還會捏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樣有財氣。

在閩南吃湯圓的節日,一年有兩次,一次元宵吃「上元丸」也就是年初的「頭丸」,還有一次就是冬至,俗稱年末的「尾丸」,寓意著頭尾都圓滿,一年到頭順順利利,團圓美滿。

「老闆!兩個人,半羊肉一斤羊雜,加份羊血、豌豆尖、白蘿蔔!」

關於冬至吃啥,川渝人是雷打不動的必須吃羊肉湯!

當你問他們「你們冬至是吃餃子還是湯圓?」他一定會白你一眼:「吃個鏟鏟的餃子,肯定切豁羊肉湯噻!」

冬至吃了羊肉湯,一個冬天都不冷。到了這一天,川渝街頭巷尾的羊肉湯店人聲鼎沸,排上1、2個小時的隊,點上幾斤羊肉、羊雜,豁一碗奶白的羊肉湯,再燙點豌豆尖兒,簡簡單單卻堪稱完美。羊肉湯的蘸水也不得馬虎,1塊豆腐乳、2勺小米辣、3撮香蔥香菜的搭配最為地道。

川渝人冬至吃羊肉湯鍋,貴州人則在冬至嗦羊粉,保證一個冬天不畏寒冷。講究原汁原味的遵義羊肉粉、火辣重口的水城羊肉粉、重醬重麻的興義羊肉粉……這些一等一的美味,就是貴州人的冬至。

▲吃不到羊肉湯羊肉粉,就來盤紅燒羊肉解解饞

冬至這天要吃肉肉的還有閩南人,除了上面說到的冬節圓,薑母鴨也必不可少,特別是在廈門、泉州地區的標配。

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薑母(三年以上的老薑)及米酒等燉煮而成。姜能驅寒去溼、行氣活血,而鴨子的藥性偏涼,營養成分多樣化,二者結合,不僅滋補,而且降火,可謂滋而不膩,溫而不燥,是冬令進補的上上之選。

吃法上類似於涮羊肉,薑母鴨上桌後,再點上鴨心、鴨肝、鴨胗、鴨腸、鴨血、水發粉絲、洋白菜、水發腐竹等配菜一起煮,最後還可以上一些雜麵。香氣濃鬱的薑母鴨味道真的甚好,絕對是那種吃過一次忘不了的。

啊~~~~搜索完本編表示,不論南北不論吃啥,美好的寄語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冬天也要暖暖噠!

雖然冬至已過去,但今天也蠻冷的,本編表示下班去覓食去啦!

今年冬至,你吃了什麼呀?

留言和大家分享吧~

原標題:《羊肉湯鍋裡下餃子,湯圓當甜品,以後冬至我要這樣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羊肉湯鍋裡下餃子,湯圓當甜品,以後冬至我要這樣吃!
    昨天冬至,po圖秀一下「冬至吃了啥」順理成章地承包了本編朋友圈一天的精彩。我原天真地以為冬至不就是「南湯圓北餃子」嘛,看了微博朋友圈才發現,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湯圓、餃子、餛飩、火鍋、羊肉湯...簡直是美食大賞。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於東漢醫聖張仲景,據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禦寒的藥物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
  • 冬至不單有餃子湯圓,還有這些,想吃啥我教你
    冬至不單有餃子湯圓,還有這些,想吃啥我教你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看看南北各地人民都吃啥?再有幾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從冬至這天開始數九,天氣變得更冷。而白晝也從這一天變得越來越長,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自然就少不了慶祝,素來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冬至吃餃子?南方人說我們冬至是吃湯圓的
    今天是冬至,朋友圈裡被北方朋友們的餃子刷屏了。但是很多南方的朋友提出了質疑「我們冬至都是吃湯圓的啊!」冬至日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南北方的習俗差異,但是其寓意都是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 冬至:南北習俗大比拼,這不只是湯圓和餃子的PK
    時間好快,今天冬至,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至今還有很多地方保留下很多習俗。就比如我的家在南方,我家鄉在今天會很隆重的大擺宴席,請村裡上了60歲的老人免費吃飯,這一天算是我家鄉的一件大事,熱鬧程度堪比過年。
  • 冬至吃什麼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為什麼要吃餃子由來
    冬至美食,你知多少  北方 餃子  餃子,相傳是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那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整理|劉文清冬至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冬至為啥要吃餃子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
  • 冬至除了餃子湯圓還能吃啥了,這9樣東西你再不吃就來不及了
    民間有句諺語:「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在我國北方更是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但冬至為什麼吃餃子你知道嗎?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施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
  • 冬至吃餃子:耗熱量多補充熱量 冬至吃湯圓:美好圓滿團圓之意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而在冬至過後,白晝便會一天比一天長,天地陽氣也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循環開始。中國古時周秦時代,便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因此也令冬至不只是節氣,亦成為一個重要節日,中國民間家庭也會有不同方式來團聚慶賀,其中在北方會吃餃子和宰羊,而在南方,就會製作湯圓,因湯圓同時象徵圓滿、團圓。
  • 冬至來了,美食來襲!水餃、湯圓、羊肉、水果吃起來啦!
    冬至是冬季進補養生的最佳時段,天氣如此的寒冷,冬至這一天是陰盛陽交之時,當然是吃一些溫熱禦寒的食物,今天就為大家推薦5大傳統冬至食物,在感受冬至氛圍的同時補陽禦寒。1、冬至養生吃什麼餃子?冬至養生吃餃子,「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話,在現代裡今天冬至吃餃子雖然是為了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為了一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2、冬至養生吃什麼湯圓?
  • 冬至大如年,吃餃子還是湯圓?
    秦嶺之北,不知道迎接了多少場雪   而2020年下的雪,又是第幾場呢   秦嶺以南,又有多少人   在寒冷的邊緣,苦苦掙扎   不知不覺地   晝最短、夜最長的冬至   悄然來臨   冬至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之一。
  • 今日冬至,餃子湯圓你pick哪個?
    今日冬至,餃子湯圓你pick哪個?將來到你我身邊動圖來自SOOGIF冬至一個普遍的風俗,是吃餃子北方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
  • 冬至為何又稱「小年」?這天為何南吃湯圓北吃餃子?
    於是,冬至吃什麼,就成為了南北方地區人們備受關注的話題點。北方人說:「冬至要吃餃子」!而南方人說:「冬至要吃湯圓」!當南北方人們為冬至吃什麼而爭論不休時,其實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關於這一不同飲食習俗的淵源。
  • 冬至的奇特習俗話你知,吃湯圓嚼餃子,還有習俗好吃更好玩!
    這樣的心思紮根於人們的心中,冬至是輪迴的開始,是下一個春天到來的開端,大吉之日。即便時間流轉,文化依然悠悠傳承。冬至已然不復以往的興盛,但它依然是人們心中最為喜歡的節日,廣東人裡更是一直堅持著"冬至大過年"的理念,團聚相守,享受美味,長存不滅。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傷耳朵沒人管。
  • 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閩南居然吃鴨,蘇州還可以……
    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閩南居然吃鴨,蘇州還可以……中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美食,而且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冬至到了,每個地方都會在這個節日裡,吃上屬於他們的特色食物,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冬至的時候都是吃的餃子,以前還以為全國各地每到冬至都會吃餃子
  • 冬至節氣吃什麼傳統食物?北方和南方吃餃子還是湯圓
    冬至吃餃子  每逢一個節氣,最熱烈的話題往往是「這個節氣吃什麼」?冬至更不例外。小雪臥羊、大雪臥豬之後,冬至的吃,註定是豐盛的。「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冬至,「數九寒天」的開始,北方有吃餃子、餛飩等風俗,南方則吃米糰、長線面。  北方食餃,南方食粑。
  • 冬至吃啥有講究,你家是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呢?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是節氣中比較受老百姓重視的一個日子,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網上一直有關於冬至節吃什麼的爭論:是吃餃子呢,還是吃湯圓呢?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這是有緣由的。
  • 今日冬至丨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
    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一,各種冬至節日食物非常之多。 酬神祭祖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
  • 冬至,你們吃餃子湯圓了嗎?
    轉眼就是冬至的到來,你們都吃餃子湯圓了嗎?南北差異化,北方冬至吃餃子,南方吃湯圓,不論是大節日還是小節日現在的人都講究一個儀式感,早晨起床手機開始震動,來自於朋友冬至的問候,讓我開始對節日有了依存感。北方以麵食為主,餃子,麵皮是他們的喜愛,為什麼他們會喜歡吃餃子呢?在北方,最傳統的做法就是水煮,所以也叫水餃。甭管是韭菜雞蛋、豬肉酸菜、鮁魚三鮮還是牛羊肉餡,開水下鍋,等餃子浮上來點水再燒開,裝盤即可享用。在這裡特別提一下東北的酸菜餃子,酸菜作為東北的特色食品,配上加了醬油的蒜蓉蘸料,一定會讓你回味無窮。
  • 冬至的習俗與美食有哪些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的傳統美食1、吃餃子:餃子是北方的傳統麵食,在很多傳統節日中北方人都會吃餃子,冬至日也不例外,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所以,北方在冬至日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並且民間還有冬至日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2、吃湯圓:上海地區冬至日都會吃湯圓,因為湯圓寓意著「團圓」「圓滿」,冬至日吃湯圓是個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