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吃什麼傳統食物?北方和南方吃餃子還是湯圓

2020-12-20 閩南網

  12月21日,正式迎來冬至節氣。冬至這天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天,白天開始一天天變長。冬至過後,我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了。在講究陰陽的古代中國,冬至的至陰,意味著陽氣始生,是一件喜興事,是一個氣運之拐點。所謂「冬至大如年」,既是「官俗」,也是民俗。

冬至來啦

  「冬至一陽生,來復之時」冬至三候您知道是什麼嗎?

  初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民俗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在古代,入九以後,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風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冬至吃餃子

  每逢一個節氣,最熱烈的話題往往是「這個節氣吃什麼」?冬至更不例外。小雪臥羊、大雪臥豬之後,冬至的吃,註定是豐盛的。「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冬至,「數九寒天」的開始,北方有吃餃子、餛飩等風俗,南方則吃米糰、長線面。

  北方食餃,南方食粑。冬至如年,糯米做圓。冬至餃子,夏至面。冬至蘿蔔,夏至姜。

北方 餃子

  餃子,相傳是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風俗。

南方 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滕州 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

蘇州 米酒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閩南 薑母鴨

  在閩南地區,當地人會在冬至享用薑母鴨。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

臺灣 糯糕

  我國臺灣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

  在寒冷的日子裡,親朋圍坐在一起,暖暖和和、熱熱鬧鬧地吃,一個節氣,一個節慶!

原標題:今日冬至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焦點

  • 今日冬至丨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
    今日冬至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重內涵,既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民間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我國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冬至吃餃子?南方人說我們冬至是吃湯圓的
    今天是冬至,朋友圈裡被北方朋友們的餃子刷屏了。但是很多南方的朋友提出了質疑「我們冬至都是吃湯圓的啊!」冬至日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南北方的習俗差異,但是其寓意都是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 冬至,北方餃子,南方湯圓,你家吃啥呢?
    冬至的風俗: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贈鞋帽、藏冬冰!在北方安家十個年頭,入鄉隨俗,十個冬至,吃了十年餃子。我是地道的南方人,但不喜歡吃湯圓。小時候湯圓都是媽媽和外婆一起自己包的,湯圓芯是家鄉甘蔗糖,焦紅中帶點黑,吃起來極甜又有點苦,有點糊的味道。每次煮,我和妹妹都基本不吃。後來大些了,極力說服媽媽將湯圓芯換成了白糖,再後來白糖裡加了香脆的花生碎,我們也從不吃能吃到幾個。現在超市裡湯圓的口味非常多,但最喜歡還是花生味的。年歲越長,離家越遠,記憶深處的味道卻越濃。
  • 冬至到底該吃餃子還是湯圓
    再過20天馬上就要到冬至了。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冬季有兩個節氣是很重要的,一是立冬,二是冬至。圖片來源於網絡在北方提到冬至總是少不了這道美食。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
  • 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閩南居然吃鴨,蘇州還可以……
    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閩南居然吃鴨,蘇州還可以……中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美食,而且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冬至到了,每個地方都會在這個節日裡,吃上屬於他們的特色食物,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冬至的時候都是吃的餃子,以前還以為全國各地每到冬至都會吃餃子
  • 今日冬至,南吃湯圓北吃餃子,冬至還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傳統習俗
    今日冬至,南吃湯圓北吃餃子,冬至還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傳統習俗轉眼間就到了冬至,明明還記得前些日子還是小雪,但是不得不說,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是最特別的那個。很多人可能不會記得立冬,大雪和小雪,但總會記得冬至,而且關於冬至的飲食的討論,也是經久不衰。一般來說大差不差,就是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很多人的家裡都是將冬至當成傳統節日。因為冬至本身就屬於,既可以算得上是節氣,也可以能算成節日,而且在古時候,冬至也是應該很熱鬧的日子。
  •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你那兒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這一天隨著太陽的位置靠最南邊,白晝變得最短,夜晚變得最長。傳說冬至是第一個被測出來的節氣,所以也被譽為二十四節氣之首,人們總會在這一天祭祀寒冬之後,吃上一頓美滿的團圓飯。是漢族古老的傳統麵食,到目前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發明來作藥用。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 愛八方冬季養生:冬至節氣多吃五種傳統食物
    2020年12月21日是冬至節氣,冬至的到來代表了滋補的開始。那知道冬至吃什麼好呢?建議可以吃一些溫熱禦寒類的食物。那下面就簡單推薦冬至常見的傳統食物,不妨一起來瞧瞧是否有你喜歡吃。第一:羊肉冬至毋庸置疑是必吃羊肉的,在北方有不少的地方在冬至都有吃眼頭的習俗,而南方則是刷火鍋了。羊肉是屬於溫性食物,效果非常多,不僅僅營養充足而且還能提高禦寒。第二:餃子冬至吃什麼好呢?餃子絕對是重點。
  • 冬至吃哪些傳統食物 南方冬至節習俗是什麼
    冬至吃哪些傳統食物一、羊肉湯相傳在漢代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羊肉,覺得羊肉味道非常鮮明、讚不絕口,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就從漢代開始傳至民間。當然羊肉本來就是滋陰補陽、抵禦風寒,是冬天餐桌上是一道好菜。
  • 今日冬至|吃餃子吃湯圓都是福至
    意思是冬至這一天,應該養生靜心地度過。古人對冬至的重視可見一斑。時至今日,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北方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南方也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 冬至節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與眾不同的浙江人吃什麼呢?
    眾所周知,冬至又叫「冬節」,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不過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既然堪比過年,那肯定少不了美食,很多外國人經常說,中國人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節日,就是為「吃」找個正當的理由罷了,在中國的冬至節那天,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則喜歡吃湯圓,那麼在浙江省
  • 冬至吃啥有講究,你家是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呢?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是節氣中比較受老百姓重視的一個日子,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網上一直有關於冬至節吃什麼的爭論:是吃餃子呢,還是吃湯圓呢?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這是有緣由的。
  • 今日冬至,資興的你吃湯圓還是吃餃子?
    今日冬至無論是北方的餃子還是南方的湯圓以及餛飩、餈粑、年糕、糯米飯、羊肉湯……似乎都帶著思鄉的味道今日18時02分我們迎來冬至節氣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一年裡黑夜最長的一天所以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作為一個傳統節日,冬至已有
  • 冬至吃什麼?除了水餃湯圓,還有這些你想不到的食物
    昨天過冬至,你吃了什麼呢?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一個節日,自古就有在冬至祭祀掃墓的傳統。冬至時太陽直射地球最南端,是北半球黑夜最長的一天。為了慶祝冬至這個重要的節日,素來有北吃湯圓南吃水餃的習俗。北方說'冬至不碰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據說是醫聖張仲景憂心凍傷耳朵的饑民,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熬煮以後,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千百年來流傳下來就成了今天的餃子。其實,北水餃南湯圓的習俗主要是因為小麥和水稻的種植形成的。換句話說,耕作習俗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飲食習慣。
  • 「冬至」來了,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還有寶島臺灣九層糕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冬至這天各地的習俗吧:一,北方吃餃子在北方,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窮富貴,餃子是必不可少的。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到了冬至,人們會包頓羊肉餡餃子,吃了袪寒發熱,溫暖如春。
  • 冬至為何又稱「小年」?這天為何南吃湯圓北吃餃子?
    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這個傳說有著「冬至大過年」地位的節氣,每年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的樂趣和儀式感。冬至,從古至今,都是值得慶賀的好日子。
  • 北方又吃餃子?冬至帶來新一輪南北之爭!中國人的食物也太複雜!
    這幾年,每到冬季的幾個節日、節氣,「北方人又吃餃子了」的梗,一定要被拿出來「嘲笑」一次,仿佛整個北方就只有餃子這一種食物可以在過節時拿來作為具有「儀式感」的食物,可事實上,雖然餃子在北方有著無法撼動的重要地位,但真的不是每個地方都只會吃餃子這一種食物的!
  • 冬至到,北方吃水餃,南方吃什麼呢?看看你對冬至了解多少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意思是僅亞於過年。
  • 又是一年冬至——你pick餃子還是湯圓?
    作為農耕社會節氣中的重要一員,從古至今都深受百姓重視,民間一直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具有非同尋常的文化意義。我國的冬至飲食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異。由於不同地區製作食物的原料和方法不盡相同, 以及風俗習慣和飲食喜好的差異, 因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北方—水餃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