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冷知識!餃子在古代既然是用來治耳朵凍傷的?

2020-12-20 西坡也有肉

提起最能代表中國的美食,我第一能想到的就是餃子,現在在中國的北方新年都要吃餃子。代表喜慶和團圓。

相傳餃子是由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它一開始的作用是治病,冬季天氣嚴寒,當地百姓為了生計出門勞作,耳朵常年生凍瘡。很多農民聽聞張仲景的醫術高超,都紛紛來找張仲景想想辦法。

為了給老百姓治病,張仲景將驅寒藥材磨成粉末添加到麵粉中,擀上麵皮,包上羊肉和辣子下鍋煮,香味飄到領居家,把領居家的小孩都饞哭了。百姓吃完張仲景的辣麵皮耳朵都慢慢好了,於是人們把這種食物叫做「嬌耳」。

到了宋代,嬌耳被稱為「角子」是後世餃子名稱的起源,後來餃子傳入蒙古被士兵所喜愛,本著「美食分享,人人有責」的宗旨,蒙古在亞歐大陸當起了餃子的使者,對眾多國家進行了親切友善的美食交流。

後來餃子的鮮美味道被十幾個國家所喜愛,有些國家還把餃子當作自己的傳統美食,直到現在,餃子的口味越來越多。成了大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相關焦點

  • 一起來翻翻餃子的過去,在古代它竟然是不是以吃為主的?
    餃子是我們家家必備的一道主食,一盤熱騰騰的餃子配上一碗食醋,甚有掰上一頭大蒜,軟綿綿的口感,醋味濃鬱,蒜香味十足。逢年過節頓頓離不開,餃子餡在今天也是變化多端。可你知道在古代餃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嗎?話說餃子距離我們的今天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它可有個由來的典故,東漢末年的時候,一代名醫張仲景從工作的地方長沙告老還鄉,當時正是冬天,走到老家白河岸邊的時候,看見了很多窮困潦倒的老百姓受著寒冷,挨餓的現狀,耳朵都凍的爛掉了,不忍百姓於慘狀的張仲景,於是他叫弟子們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面搭起了一個醫棚,找來一口大鍋,架了起來,接著把面擀成了麵皮,裡面呢裹上羊肉、辣椒還有一些驅寒材料
  • 餃子的由來,餃子為什麼有餡?餃子和女媧、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餃子是北方人非常喜歡的食物,過年要吃餃子,冬至要吃餃子,頭伏也要吃餃子,還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等說法,那麼餃子還有哪些說法,你知道關於餃子的故事有多少?本期彎逗歷史,將為你扒一扒餃子的故事。比如過年時候,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成為過年的一個特有習俗;有喜事或者重要節日,冬至、頭伏等還保持著吃餃子的習俗。那麼餃子有著怎樣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據說餃子的原名叫「嬌耳」,是醫聖張仲景最先發明的,距今有千年歷史。傳說,張仲景辭官返鄉,是一個十分寒冷的冬日,途中發現家鄉的百姓營養不良,面黃肌瘦,而且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
  • 古代餃子竟是做給病人吃的藥,並不叫做餃子。而且外國餃子很魔性
    話題還是回到我們要說的餃子,餃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作為中國傳統美食,餃子又名"嬌耳",源於古代的角子。為什麼叫嬌耳呢,因為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它的外形很像一個耳朵,顧名思義,大家就這麼叫它了。那麼餃子到底為什麼是作為要出現的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它是被我國鄧州人醫聖張仲景用來給病人們增強體質發明的。在古時候條件不比現在,人多體弱,飽受疾病折磨,張仲景見狀,就將可增強體質的食材包在麵團裡用水煮熟給大家服下,結果不成想味道竟如此鮮美,餃子,啊不,嬌耳自此開始出現。
  • 好吃,不過餃子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好玩……倒著吃餃子。」這話不假啊,您想啊,倒著吃餃子,肯定吃一臉,這事還不好玩嗎? 我作為北方人,對於餃子可以說是鍾愛有加,有事沒事就喜歡吃餃子,每當午飯想不出來吃啥的時候,就一律吃餃子。
  • 又不是年三十,冬至吃餃子也就算了,為什麼連立冬也要吃餃子?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和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賞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意。後世大體相同。並且古代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會利用這一天好好休息,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故而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
  • 冬至必吃餃子,你知道餃子的來歷麼?歷史上第一個包餃子的是誰?
    好吃不如餃子……說起餃子,那是中國的一道特色美食!尤其是中國的北方人,逢年過節必定有餃子!尤其是到了冬至這一天必須吃餃子,聽老一輩人說,冬至這一天吃餃子不凍耳朵!這個不是一個傳說,而是 擁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 朋友圈流行的「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是什麼梗?
    文\熊貓哥又到了朋友圈曬冬至餃子的日子,今年的冬至餃子朋友圈又多了一個梗,「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那麼這冬至餃子和凍耳朵到底有啥聯繫?這還得從古代的一位名醫說起名醫張仲景與「祛寒嬌耳湯」話說在東漢,我國著名的神醫也是《傷寒雜病論》作者張仲景任長沙太守,一年冬至,張仲景和徒弟回家,看到路旁有很多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的。又因為天太冷,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醫者仁心的張仲景在路邊搭起醫棚,為百姓免費治凍傷。
  • 冬季吃啥餡餃子好?此菜做餃子,被好多人錯過了,越冷越要常吃
    導讀:冬季吃啥餡餃子好?此菜做餃子,被好多人錯過了,越冷越要常吃寒冷的冬季,下班回來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兒啊,熱乎乎的餃子下肚,從頭暖到腳,緩解了一天的疲勞吃餃子,自己家包的才香哦!
  • 冬至吃餃子
    俗語講「立冬補冬,不補嘴空」,我河北省中南部這次流傳立冬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古文曰:立冬, 立者,建始也;冬,萬物收藏也 。古人的立冬,是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而在農耕社會平民的世界裡,迎冬就是利用這一天,犒勞一家人一整年的辛苦。
  • 為什麼吃餃子-吃餃子習俗
    說起吃餃子,我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我國的很多節日都要吃餃子,是我們最常吃的美食,雖然我們常吃,但是在哪天吃、有什麼講究,我們卻是知之甚少,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腦補一下吃餃子的那點事兒。先說說南北方吃餃子的差異吧!吃餃子是流行於北方的一種美食,在特定的一些節日或者節氣都會有吃餃子的傳統。
  • 你一定不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吃餃子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冬至為何吃餃子呢?(註: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 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 冬至餃子夏至面,餃子是誰發明的?不同的餃子餡有什麼寓意呢?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北方在冬至這天有吃餃子的習俗,而且還有一種說法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說的就是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否則的話,冬天會凍壞耳朵的。但餃子是誰發明的呢?相傳是東漢末年的張仲景發明的,當年他在長沙當太守的時候,正處於戰亂的年代,老百姓的冬天過的特別艱難,很多人衣服不夠穿,連帽子都沒有,所以身上很多地方都凍傷了,尤其是耳朵。張仲景看到這些人心裡很難受,他就把一些藥材混上羊肉、胡椒等剁碎了,裹上麵皮包起來,用熱湯煮熟了,送給那些窮苦的老百姓吃,老百姓吃了以後覺得身上都暖和了,身上的凍傷也不疼了,於是都問張仲景這寶物是什麼呀?
  • 乾貨|怎麼都不出錯的萬能餃子餡和萬能餃子蘸料,好吃到犯規
    無論大小節日還是親朋相聚,我們中國人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餃子。天氣冷了,餃子的身影更是出現的十分頻繁。餃子又稱「嬌耳」,冬天天冷,容易凍傷耳朵,人們為了防止耳朵生凍瘡,開始吃餃子以求保佑,漸漸演變成今日的餃子。
  • 在濟寧,冬至為啥要「餃子就酒」?
    諺云: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吃餃子是為紀念 「醫聖 故事是這樣的: 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為了救治凍傷耳朵的百姓,把羊肉和祛寒的藥物切碎,包裹在麵皮裡水煮,麵皮包好後樣子像耳朵
  • 天天吃餃子,但你知道餃子是怎麼來的嗎?
    受歡迎的餃子餡兒有豬肉白菜餡、豬肉韭菜餡、三鮮餡、豬肉大蔥餡、韭菜雞蛋餡。Filling mixtures vary depending on personal tastes and regions.餃子餡的種類還因個人口味和地區差異而不同。
  • 趣新聞|冬至日,為何一定要吃餃子?
    在古代,冬至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如今雖不再是個重要節日,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據說,冬至時節吃餃子,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日舍藥而流傳下來的。張仲景生活在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是集醫家之大成者。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 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餃子的來歷
    好吃不過餃子!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漢末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蒙古。餃子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於「匾食」。隨著蒙古帝國的徵伐,匾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朝鮮春節時候吃餃子的習俗在明代已經出現。
  • 醫聖張仲景與餃子
    在中國,餃子是逢年過節的常吃食物。無論是買是做,隔三差五的總會想吃上一吃。餃子的做法也不難:鍋中倒入清水,加少許鹽,等水煮沸後慢慢下餃子,30秒後,用鍋鏟輕輕攪動,讓餃子浮起來,再煮一分鐘後撈出,一個個餃子像半圓的月亮,吃一口滿滿的滿足感。
  • 逢年過節吃餃子,但是對於中國的餃子文化,你了解多少
    對於中國人來說,餃子作為一道獨特的美食而備受歡迎。每到逢年過節餐桌上少不了的那就是餃子,儘管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可選擇的美食也更加廣泛,但是餃子的地位是任何山珍海味也無法代替的。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的不僅僅是餃子,而是對家人團聚的一種喜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冬至 餃子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冬至節氣餃 子文/姚駿驪中國古代先民用自己的長期觀察、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甚至有人建議,將農曆"二十四節氣"併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在這一訴求下,前不久,農曆"二十四節氣"被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申遺。這是中國人的驕傲,這是中華民族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