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餃子作為一道獨特的美食而備受歡迎。每到逢年過節餐桌上少不了的那就是餃子,儘管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可選擇的美食也更加廣泛,但是餃子的地位是任何山珍海味也無法代替的。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的不僅僅是餃子,而是對家人團聚的一種喜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但是對於中國的餃子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但是餃子最初的作用並非食用,而是藥用。在東漢時期被「醫聖」張仲景所首創,流傳至今「舍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說的就是餃子的雛形。
在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準備辭官回鄉的時候,正趕上冬至那天,他看見南陽的百姓饑寒交迫,病死的人很多,有的兩隻耳朵都已經凍傷了,張仲景看得心裡難受,於是回到家後經過研究,他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名叫"祛寒嬌耳湯"。然後他就在當地搭了一個棚子,支起一口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才,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施捨給百姓服用,漸漸地百姓的「凍耳」都被治好了。從此後人便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也就是現在餃子的雛形。
到了三國時期,餃子便發展成為了一種食物。據歷史考證,當時的魏國人張揖在其所編著的《廣雅》一書中曾提到,其形如月牙稱為「混沌」的食物,和餃子的形狀基本一致。直至唐代,餃子已經和現今的沒什麼兩樣了,但那個時候還沒有餃子的名稱,當時人們稱為「偃月形混沌」。
到了宋代,根據文獻記載,人們把餃子稱為「角兒」或「角子」,或許是因為餃子兩邊尖尖的角而得名。直到現在,廣州人仍叫過年吃的油炸餃子叫「油角仔」。到了元代,人們又把餃子稱為「扁食」,一直到了明代基本也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但是,春節吃餃子的這種習俗,最遲在明代已經出現了。
到了清代,餃子才真正意義上的被稱為「餃子」。在近2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儘管餃子的形式不斷演變,但人們對餃子的喜愛卻始終沒有改變。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吃餃子吧,吃的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情懷!
關於餃子,在你兒時的記憶中又有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