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的50個基礎方(滿滿乾貨,值得收藏)

2021-02-12 廈門一針一藥

導讀:學好經方的最佳思路與方法是研究探索經方的基礎方,學好用活經方的基本準則必須深入研究代表方,充實與擴展經方的最佳方法是深入研究衍生方。

學好經方的最佳思路與方法是研究探索經方的基礎方。基礎方是指辨治病證主要針對臟腑病變屬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劑。研究用活經方的第一要領是務必學習用活基礎方,基礎方既具有固定性、穩定性和特定性,又具有規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

只有重視深入研究基礎方,才能為應用經方奠定紮實的辨治用方思維。只有從基礎方深入學習與理解,才能把握與應用基礎方。

辨治疾病選用基礎方的最大優點是針對病變屬性而非局限於病變部位,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變部位具有廣泛性和不確定性時。

常用的基礎方我進行了總結,在臨床實際中,如四逆散作為一個理氣解鬱基礎方,所有的氣鬱病人都可以首先考慮使用四逆散。

桂枝茯苓丸,作為活血化瘀基礎方,換一句話說所有瘀血我們在治病的過程中,都可以把桂枝茯苓丸作為首選方。

赤丸,有四味藥,包括烏頭、半夏、茯苓、細辛,就是溫化寒痰。在臨床中辨證就兩個痰,一個痰是寒痰,一個痰是熱痰。熱痰用小陷胸湯,是清熱化痰基礎方,寒痰就是赤丸。

一個人有溼熱,選一個方治療溼熱,叫作梔子柏皮湯,梔子柏皮湯有梔子、黃柏、甘草,在臨床實際中,只要見到一個人是溼熱,首先選用梔子柏皮湯。一個病人來看病,下焦溼熱,還有瘀血,我們選兩個基礎方就是梔子柏皮湯和桂枝茯苓丸合在一起。

治療寒溼的基礎方是甘姜苓術湯,這個方有四味藥:甘草、乾薑、茯苓、白朮。

舉一個例子,我在門診上班,遇到一個女同志,她說帶下量多色白,從我們中醫來說應該是寒溼,接著她又說她的病證與情緒有很大的關係,一不順心,盆腔炎就復發了,心情一好,病證沒有好,但是相對來說輕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開兩個方,一個是甘姜苓術湯,一個是四逆散。

在門診還遇到這樣一個病人,慢性盆腔炎,帶下色白,經常感到小腹疼痛像針刺一樣,開甘姜苓術湯與桂枝茯苓丸,這是我們學習基礎方的重要性。

益氣補血基礎方,張仲景有一個方叫芍藥甘草湯,芍藥是補血的,甘草是補氣的。所謂基礎方就是說在臨床中有很多病,只要它出現了,既有血虛又有氣虛,都可以加上芍藥甘草湯。

補血溫陽基礎方是當歸四逆湯。溫陽壯陽基礎方是四逆湯。

最近遇到一個病人,她的舌頭前半天右側涼,後半天左側涼,到了夜裡左右都涼,她說涼得比吃雪糕還涼,冰得她的牙不舒服,上頜不舒服,特別難受。各種檢查都沒有問題。西醫說是更年期,吃什麼藥都不行。當時我一看她的舌質偏淡,舌苔偏白,我給她開四逆湯。

四逆湯有三味藥,附子、炙甘草、乾薑,四逆湯用的附子是生的。

我給她開方:生附子5g,乾薑5g,炙甘草6g,就開三味藥,並且告訴她大火燒開,然後計算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當她把藥取好了,藥房的人說這個藥最少要煎煮1個小時以上,我給她說10分鐘左右。她又來找我,她說你給我說煎煮10分鐘左右,藥房說煎煮的時間應該長,她問我應該煎煮多長時間,我說這個方是古人的方,用的藥發揮治療作用要重視煎煮。

這個病人用藥一周,第二周她來看病的時候,她說舌頭不再發涼了,當時門診有幾個實習研究生,就問她喝藥什麼感覺,她說喝藥什麼感覺也沒有,由於舌頭比較涼,也沒感覺到苦,到口腔就下去了。其中一個研究生問她,吃藥之後有什麼感覺,她說就是感覺舌頭髮涼減輕了,減輕到不再涼了,還想再鞏固治療。

滋陰涼血的基礎方是百合地黃湯。

清熱瀉火基礎方是白虎湯。

瀉熱通下基礎方是大承氣湯。我經常開大承氣湯治療痤瘡,用大承氣湯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但是這裡必須是熱結。

溫陽通下基礎方是大黃附子湯。

清利水氣基礎方是牡蠣澤瀉散。

溫化水氣基礎方是真武湯。

要想學好用活張仲景的方,張仲景的基礎方一定要牢牢記住。比說桂枝茯苓丸,我們把它作為活血化瘀的基礎方,只要病變屬性屬於瘀血就可以選用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從張仲景的論述主要就是治療婦科病,而我們今天在應用的時候並不局限在婦科病。

有一個女同志,身上有比較多的脂肪瘤,脂肪瘤大的比核桃大,小的像綠豆大小。根據病證表現我給她開桂枝茯苓丸,病人用藥之後,感覺大的在縮小,小的在消失。

今年有一個進修生,她說她愛人身上長的小肉瘤,像小麥粒那樣,身上最起碼50個,也不痛也不癢,就是她愛人心理上覺得不應該有。我給他開桂枝茯苓丸,加了兩味藥,其中一個藥叫王不留行,一個藥是皂刺,王不留行是活血的,皂刺是軟堅透散的。

大概就是在兩周左右,身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肉瘤沒有了,她說要再治療一段時間。我們學習桂枝茯苓丸不能局限在婦科,只要是瘀血都可以用,桂枝茯苓丸是比較中性的,說它熱就熱,因為有桂枝,說它涼它就涼,因為有丹皮,說它不熱不涼就是不熱不涼。

四逆散,不管哪裡的氣鬱都可以用。

另一大類是代表方。所謂代表方就是指辨治病證在諸多方中挑選針對臟腑病變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劑。學好用活經方的基本準則,必須深入研究代表方,代表方既具有集約性、典型性和特有性,又具有選擇性、針對性和可靠性。

學習只有深入研究代表方才能為應用經方提供最佳思路,也就是說辨治疾病,只有從代表方深入研究與探索,才能把握與運用代表方治病的切入點。

辨治疾病選用代表方的最大優點是既針對病變部位又針對病變屬性,也就是說,辨治疾病病變部位具有固定性與確定性。

肺寒證首選的代表方是小青龍湯。假如說,我們遇到一個病人是肺寒證,同時,寒比較重,可以加上赤丸;如果一個肺寒證,加上情緒比較激動,可以加上四逆散。這就是我們學習經方,一個方面要重視基礎方,另一個方面要重視代表方。

基礎方,針對的是病變屬性而不是病變的部位;代表方既針對病變屬性又針對病變的部位。

肺寒證代表方是小青龍湯。

肺熱證代表方是澤漆湯。

肺氣陰兩虛證代表方是麥門冬湯。

脾胃氣鬱證代表方是橘枳薑湯。

脾胃虛寒證代表方是理中丸。

舉一個例子,我在門診上班,遇到一個病人,問他哪裡不舒服,他說慢性胃炎。接著說多少年來都沒有吃過涼東西,應該是虛寒,我們一看舌質偏紅,舌苔黃厚膩,有熱,開理中丸合小陷胸湯,最後達到預期治療效果。

脾胃寒熱夾雜證代表方是半夏瀉心湯。

脾胃氣血虛證代表方是黃芪建中湯。

肝瘀血證代表方是大黃蟄蟲丸。

肝溼熱證代表方是茵陳蒿湯。

肝熱生風證代表方是風引湯。

肝膽鬱熱氣虛證代表方是小柴胡湯。

腎虛不固證代表方是天雄散。

腎陰虛水氣證代表方是豬苓湯。

腎陰陽俱虛證代表方是腎氣丸。

心氣鬱證代表方是枳實薤白桂枝湯

心陽虛證代表方是桂枝加附子湯。

心陰陽俱虛證代表方是炙甘草湯。

心肝陰血虛證代表方是酸棗仁湯。

心腎陽氣虛證代表方是茯苓四逆湯。

心脾風痰證代表方是侯氏黑散。

瘀熱證代表方是桃核承氣湯。

寒瘀證代表方是溫經湯。

陽虛出血證代表方是黃土湯。

血虛出血證代表方是膠艾湯。

風寒溼痺證代表方是烏頭湯。

陽虛鬱熱痺證代表方是桂枝芍藥知母湯。

氣血兩虛夾溼證代表方是當歸芍藥散。

臨床中儘管疾病有很多,疾病的證型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基礎方加代表方治療。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心陰陽俱虛證代表方是炙甘草湯,炙甘草湯能不能和真武湯合在一起?炙甘草湯證心陰陽俱虛會出現水腫,水腫要辨兩個方面,如果是寒就用真武湯;如果是溼熱就用茯苓澤瀉散。

一個心臟病會出現大便乾結,大便乾結應該辨寒熱,熱了加什麼,寒了選什麼;如果陰虛為主要方面選什麼,如果陽虛為主要方面選什麼?如果這個人陰虛我們可以選百合地黃湯。

任何一個代表方都可以與基礎方合在一起,這樣我們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比如說小青龍湯辨治肺寒證,儘管治療肺寒證有很多方,相對而言小青龍湯是最佳的選用方,也可以說除了小青龍湯之外其他都不能代替。

下面就是衍生方,所謂衍生方就是我們在學習古人方的基礎之上應該借鑑古人用方不斷地變化,衍生方是指治病用方在動態中因病證演變而又產生的方劑,充實與擴展經方的最佳方法是深入研究衍生方。

衍生方既具有秉承性、關聯性和可變性,又具有隨機性、特異性和操作性,學習只有深入研究衍生方,才能優化用方最佳思維,亦即辨治疾病只有從衍生方深入思考與探索,才能把握與運用經方衍生方治病的切入點,衍生方是我們治病最為常用的方。

所謂衍生方就是我們用桂枝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之上加葛根;加黃芪叫桂枝加黃芪湯;可以加附子。為何要加黃芪,因為病人有氣虛;為何要加附子,因為病人有陽虛;如果病人咳嗽、喘了加厚樸、杏仁。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重點突出有幾個衍生方,一個是桂枝湯,我統計了一下,桂枝湯的衍生方有二十多個。

另外還有麻黃湯的衍生方、小青龍湯的衍生方、百合知母湯的衍生方、梔子豉湯的衍生方等。

小柴胡湯的衍生方有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可以演變為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及烏梅丸等。

另外還有大承氣湯衍生方、乾薑附子湯衍生方、苓桂術甘湯衍生方、瓜蔞薤白白酒湯衍生方、麻杏石甘湯衍生方等。

【聲明】

本文轉載《跟王付學經方》,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付。版權歸作者所有。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相關焦點

  • 醫聖張仲景與餃子
    餃子的做法也不難:鍋中倒入清水,加少許鹽,等水煮沸後慢慢下餃子,30秒後,用鍋鏟輕輕攪動,讓餃子浮起來,再煮一分鐘後撈出,一個個餃子像半圓的月亮,吃一口滿滿的滿足感。餃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的東漢,那時叫「餃耳」。冬天許多人因寒冷耳朵被凍傷。「餃耳」形似耳朵,所以每當冬天來臨,古人們都會煮上一鍋餃耳,寓意吃完以後就不再凍耳。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
  • 醫聖張仲景的這個經典名方,表裡雙解,既可以止痢,又可以平喘
    說起醫聖張仲景,咱們中醫界的老祖宗,大家自然會瞭然於心,他所創製的經方流傳至今依然經久不衰,非常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咱們後輩繼往聖之學者,無一不會頂禮膜拜這位先賢之士。仲景的每一首方劑在民間的流傳相當廣泛,當然了,仲景的經方並非秘方,因而能為眾人所知,不僅是醫師會收藏整理,許多大儒及民間百姓都非常喜歡將他的有效的方子收藏使用。但是,知道方子仍然不夠,還需要知道張仲景在創製這個方劑的時候,都講到了哪些前提條件,也就是方子是治什麼用的。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醫聖張仲景二三事
    南陽張仲景,是東漢時候的一位名醫,一生為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他死後,人們尊稱 他為醫聖,在南陽城東關修座醫聖祠來紀念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這一年,張仲景的弟弟要出門做生意,臨行前他見哥哥說:「我這次要出遠門,你給我看看, 日後有沒有大症候。」哥哥給弟弟撫了撫脈,說:「喲,明年只怕你要長個搭背瘡!」 弟弟驚訝道:「哎呀!常聽你說,瘡怕有名,病怕無名。長個搭背瘡,我眼看不見,手摸不著,怎樣治呀?」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兩味中藥一起泡水喝,主要有這3種養生妙用
    如果只是看桂枝與芍藥的組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來自於醫聖張仲景的「群方之組」的桂枝湯。辛散解表的桂枝再加以酸斂養陰的芍藥,營衛同治,散中寓收,構成酸甘化陰之經典配伍。那若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混搭上一味黃芪,又能在治病與養生中擦出怎樣的火花呢?當然,這一搭配醫聖張仲景也早就替我們嘗試了,而且還有一個十分經典的名方——黃芪桂枝五物湯。
  • 一花一石相配,降逆止嘔、止咳,醫聖張仲景也愛用,知道是什麼嗎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附子與乾薑,歷來便是醫者常用的一對配伍藥物,早在醫聖張仲景手裡,這對中藥便挽救過許多人的生命。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附子的入藥部位比較特殊,是來自於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子根。而其母根又是另外一味中藥——烏頭。兩者雖處於同一植物,但它們具體功效卻有不同。
  • 總結仲景的50個基礎方
    研究用活經方的第一要領是務必學習用活基礎方,基礎方既具有固定性、穩定性和特定性,又具有規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只有重視深入研究基礎方,才能為應用經方奠定紮實的辨治用方思維;只有從基礎方深入學習與理解,才能把握與應用基礎方。辨治疾病選用基礎方的最大優點是針對病變屬性而非局限於病變部位,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變部位具有廣泛性和不確定性時。
  • 醫聖故裡研討仲景經典方劑
    □記者 劉坤    本報訊 4月8日~10日,中國·南陽2011經方醫學論壇在醫聖故裡南陽召開,該論壇由黃煌經方沙龍網、河南宛西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的300餘位中醫專家就張仲景經典方劑展開研討,並祭拜醫聖張仲景。
  • 張仲景留下的「千古奇方」,養肝加降酶,保護肝臟,家人收好
    故事的主人公是張仲景老前輩,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據古書記載,有一次張仲景老前輩出去問診,途中遇到這樣一位男子,什麼原因呢?該男子說道,我啊就是整日裡感覺不舒服,總感覺哪裡不得勁,說不出來。張仲景老前輩說道,這哪是什麼病啊,這就是心病,我沒辦法。眼看張仲景老前輩要走了。
  • 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作者——「醫聖」張仲景墓
    張仲景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的高埠之上。墓地經過歷代多次維修,現存墓冢坐北朝南,為方形仿漢磚石結構,墓基為青石砌成,基上由漢磚砌成階梯形,最頂放一青石雕蓮花臺,墓四角各嵌入一青石雕羊頭。
  • 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反覆發作,醫聖張仲景:不妨用用這兩味中藥
    對於醫聖張仲景來說,可能兩味藥便已足夠,那便是桔梗與甘草。在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中,便有一方名為桔梗湯,而藥物也就是桔梗與甘草。區區兩味藥物便能組成一個方子,貫徹了張仲景一如既往配伍精簡之特點。原文記載:「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 冬至在古代有3種叫法,吃餃子習俗由來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冬至吃餃子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據說張仲景辭官後回到了老家南陽,那時正是冬天,在回鄉的途中張仲景一路看到有好些人的耳朵因天氣寒冷而被凍爛了。張仲景看到這一切之後,便將辣椒、羊肉等一些驅寒的食材藥材包裹進麵皮裡,捏成耳朵的樣子,然後煮給大家吃,當時大家問他這是什麼,張仲景告訴大家這是「嬌耳」。「嬌耳」漸漸地流傳成為了餃子。後來為了紀念張仲景,大家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包餃子吃,並將裡面包裹的藥材換成了食材,自此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 最全鋼筋工程知識培訓及鋼筋圖集詳解,乾貨滿滿非常值得收藏
    最全鋼筋工程知識培訓及鋼筋圖集詳解,乾貨滿滿非常值得收藏本資料為鋼筋工程知識培訓及鋼筋圖集詳解(159頁),PPT格式,159頁內容摘要:筏形基礎可分為梁板式筏形基礎和平板式筏形基礎。梁板式筏形基礎包括基礎梁(JL)、基礎次梁(JCL)、和梁板筏基礎平板(LPB);平板式筏形基礎包括柱下板帶(ZXB)、跨中板帶(KZB)、平板筏基礎平板(BPB)。其標註方式與樓層梁及樓層板相同,講樓層梁、樓層板時會詳細說明。......
  • 中國古代5大最具影響力的醫學家,醫祖扁鵲榜首,醫聖張仲景第二
    2、醫聖張仲景:張仲景一生刻苦鑽研內經,收集和積累經驗,寫出了名著中藏經還有傷寒雜病論。據說他一生還寫過五藏論,辨傷寒等多部醫學名卷,可惜目前已經找不到了。3、神醫華佗:華佗最出名的是利用自己獨創的麻沸散使病人全身麻醉,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一生有很多代表作,中藏經、枕中灸刺經可惜已經失傳了。
  • 總結仲景的50個基礎方,幫你輕鬆學好經方
    基礎方是指辨治病證主要針對臟腑病變屬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劑。研究用活經方的第一要領是務必學習用活基礎方,基礎方既具有固定性、穩定性和特定性,又具有規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在門診還遇到這樣一個病人,慢性盆腔炎,帶下色白,經常感到小腹疼痛像針刺一樣,開甘姜苓術湯與桂枝茯苓丸,這是我們學習基礎方的重要性。益氣補血基礎方,張仲景有一個方叫芍藥甘草湯,芍藥是補血的,甘草是補氣的。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