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醫療險,網際網路時代的爆款。
兩年間,三十餘家產壽險公司湧入,競逐其間。
高保額、低保費、免賠額、增值服務的升級演進中,百萬醫療險成為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網紅」保險產品。
它不但洞開了一個至少千億級的純保障類市場,還在龐大的用戶、規模、數據,及頗豐的利潤背後,連結著整個大健康保險市場。
「純保障空間能有多大」的質疑聲中,百萬醫療險換了一個角度講述保險業自己的故事。
01
新的百萬醫療爭奪戰
近日,人保健康,帶來了兩條百萬醫療險的「王炸」。
「王炸一」:6年保證續保,保證續保期間內,被保險人保費不調價、不因健康狀況或理賠狀況被拒絕續保。
當前市場上的百萬醫療保險產品均是一年短期險產品,最大的風險就是停售的風險。停售即不再接受續保。
一旦產品下架,不是保證續保的產品就無法繼續為被保險人承保。
大多數的「保證續保至XX歲」多是宣傳文案,何為「保證續保」?
《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中明確指出,保證續保條款是指,在前一保險期間屆滿後,投保人提出續保申請,保險公司必須按照約定費率和原條款繼續承保的合同約定。
「王炸二」:免賠額6年合計1萬元。
當前,市場大多數的「百萬醫療」產品年度免賠額是1萬元,什麼意思?醫療花費一萬元以下自費,一萬元以上才報銷。
舉一個例子:用戶甲購買了人保健康的百萬醫療險產品,2018年發生住院醫療費8000元,2019年發生住院醫療費8000元,保證續保期間內累計超過1萬元,則用戶甲獲賠的額度為:8000元+8000元-10000元=6000元。
若用戶甲投保的是年度免賠額1萬元的保險產品,兩個保險年度內均未超過1萬元,就不能獲得任何理賠。
這是百萬醫療險演進的一個縮影。
邁向更低的保費、更低的免賠額、更實惠的續保條件、更全面的保障。
02
三十餘家產壽險公司競技路
從2015年眾安財險的尊享e生,到近日人保健康推出的好醫保?長期醫療,兩年間三十餘款同類產品魚貫而出。
安聯臻愛、平安E生保、安心一生、太享E保、超E保、百醫百順、愛健康百萬醫療、I無憂百萬醫療、天地關愛、全民E保、慧享E生、E生無憂、泰康健康尊享B、華夏醫保通、樂健一生、安康百萬醫療保險、天安人壽健康尊享住院醫療險......
同質化競爭的路上,各家險企均開始在保額、續保、免賠額、服務等方面微調改進,給出更實惠的投保條件。
保額方面從最初的100萬,到200萬、300萬、400萬、600萬,甚至不乏千萬級的高保額。
最擔心的續保方面,從不規範的承諾續保、到保證續保,從一年、兩年、三年到六年,雖然續保問題依舊被吐槽存在大「坑」,但持續改善。
免賠額方面也從一萬元的行業標準,進化至重大疾病0免賠、全家共享萬元免賠、6年累計萬元免賠等,讓利消費者。
其他尚有墊付醫療費、開通綠色通道等服務升級。
從普惠性、消費者的角度而言,這是個利好。
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對之風險管控、產品精算定價等核心能力的考驗,也是國內險企早晚都要補的課。
03
BAT級網際網路平臺的推波助瀾
百萬醫療險的發展,大型網際網路平臺的推波助瀾功不可沒。
爆款產品,也幾乎全部衍生自BAT級的網際網路保險平臺。
如眾安尊享e生與支付寶平臺的深度捆綁,相當程度上令之成為業內第一個吃到百萬醫療險螃蟹的保險公司。
泰康在線在微信平臺推出的微醫保·住院醫療,引發新一輪的百萬醫療險熱購。
京東金融、唯品會、小米金融也在各自平臺推出類似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各大網際網路平臺令百萬醫療險變得家喻戶曉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弱化了產品供應險企的影響。
這一點,從產品的命名即可看出。
早前的百萬醫療產品,全部是險企自主命名,大部分含有所在險企的名字。近來,網際網路平臺加大對百萬醫療險支持的同時,以他們為主的命名規則出現。最典型就是騰訊微保,支付寶好醫保等,消費者只知平臺,不知產品提供方。
這不應該是險企樂於看到的結果,且還伴隨著超過20%的手續費。
04
百萬醫療險戰役的背後
百萬醫療險戰役的背後,爭奪的是什麼?
為何會有如此眾多的保險公司湧入,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險企進入。
足夠的保費規模與高速的增長。
根據眾安在線的調研數據,2015年-2017年市場規模分別在5億元、12億元和80億元,發展迅猛。
並預測2018年,市場規模可到200億元,2020年會進一步擴容,達到800億元。
作為擁有高槓桿的剛需類保險產品,中國過十億的人口紅利將催生超級廣闊的百萬醫療險市場,衍生出數千億元的大市場並不遙遠。
以人保健康為例,開展此項業務半年,好醫保保費收入登上億元平臺,保費增幅超過200%。如果更具體一些,人保健康好醫保保費從2018年方才發力。
足夠多的用戶連結的是更廣闊的健康險市場。
低保費、高保額的百萬醫療險為保險公司帶來的另一重利好——足夠多的用戶。眾安在線披露,截至2017年,僅百萬醫療險產品為之帶來的累計用戶過百萬。
再看2020年,以800億元保費測算,大致可以估算那時百萬醫療險的用戶規模過億。
醫改的深度推進,健康險領域註定是國內保險行業的黃金之地。這一點,已在發達市場證明。
目前,國內健康險市場尚未真正開始。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失能收入損失險等健康險主流險種,所佔市場規模均較小,且多摻雜理財型產品。
這是一款可以賺錢的產品。
廣闊的前景、足夠的規模之外,眾多保險公司湧入的根本原因——這是一款有足夠利潤的產品。
作為一年期產品,百萬醫療險產品的賠付率可控,且費率及是否續保的主動權掌握在保險公司手中,可調節性高。一旦面臨過高賠付率,尚有「停售」的終極殺招。
《今日保險》了解,當前百萬醫療險產品的賠付率大概在30%,手續費在25%左右,剔除管理費用,存有相當程度的承保利潤空間。
這也為百萬醫療險產品的進一步優化,留出足夠空間。
聯想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的市場規模,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承保利潤的數字是可以想像的。
轉型當下,「純保障空間能有多大」的質疑聲中,百萬醫療險的爆發或許已經引燃保障市場的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