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評論】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

2020-12-17 騰訊網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社會性死亡」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面臨「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既讓人感慨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

何謂「社會性死亡」,難以界定。在當下的網絡語境下,「社會性死亡」已逐漸從最初的網友自嘲流行語,慢慢演變為個體遭遇網絡暴力後,陷入社交往來被阻斷、社會聲譽被傾軋困境的一種代名詞。最常見的後果是,當事人正常生活遭受極大震蕩,承受「巨大的身心傷害」。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清華學姐」從假設的性騷擾「受害者」變成了真實的網絡暴力受害者。在這場輿論的「狂歡」中,人們再一次真切感受到——讓人「社會性死亡」竟是如此容易。

這不是第一起發酵為公共事件的網絡圍觀。不管是輕易相信了「梁穎被性侵」,還是被「老師體罰學生致吐血」的謠言蒙蔽,輿論輕易地就被「操控」了,是公眾沒有辨別能力嗎?當然不是。

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言,「我們人類的本質就是常常受外界各種思想、情感和習慣所影響。」按照勒龐的觀點,群體總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支配著我們的行動。在群體中,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就消失了。如果有人在群體中說希望某個人死,再添油加醋編些細節,這個人就難以生存。網際網路的發展,給了這種「無意識」無限放大的可能。

在「清華學姐」事件中,當事情從個人的朋友圈被搬運到學校匿名的BBS上之後,雪球就越滾越大,學弟的照片和個人信息被不斷「人肉」出來。隨著更多的「好事之徒」把事件搬運到微博、各類論壇,再經過營銷號的「推波助瀾」,事情失控,學姐自己最終也遭到了輿論的反噬。如果說學姐發聲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那其他人的轉評、傳播、審判、「人肉」,則是這場「鬧劇」的推手。

眾所周知,人的直接經驗所能感知的周邊環境是極其有限的。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幾乎是人們獲取大量信息的唯一有效途徑。媒體對某個事件報導得越多,此事件就越容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隨著網絡傳播的快速發展和網民人數的迅速增多,各種社交網絡平臺把人類社會及其多樣複雜的各個部分連成了一個新的世界,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著深刻變化。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輿論表達方式更為碎片化、情緒化,每個人的隨手轉評,都有可能在為雪崩助力、為大火添柴。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網絡圍觀沒有問題,發表看法也無可厚非,擁有樸素的正義感更不該被苛責,但越過了道德和法律邊界,利用輿論傳播的便利在一旁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則是極為不可取的。如若不加規制,危害的將是我們每一個人。

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某一個「吃瓜群眾」,不經意間也可能會成為「群眾」眼裡的「瓜」。如果這類事件層出不窮還不足以引起警醒,那麼我們有理由發問,下一個被「社會性死亡」的人,會是誰?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二:誰是補刀者?

讓羅某「社會性死亡」的梁穎,在事件反轉之後,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網絡暴力;污衊老師體罰孩子致吐血的家長,在事件澄清之後也受到了網友謾罵;「清華學姐」在道歉之後,受到網友關於身材、長相和分數的抨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結合數起案例,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大致路徑:爆料者挑起話題——「吃瓜群眾」網絡圍觀——「好事之徒」煽動輿論——網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現反轉——爆料者遭遇輿論反噬——輿論泛化謾罵——社會撕裂加劇。

2018年,四川德陽的女醫生因為與兩個未成年人發生衝突遭到「人肉搜索」,後服藥自殺。從事發到去世,只有短短5天時間。在她去世之後,曾經對她「人肉搜索」和攻擊的人,開始轉頭去攻擊兩個未成年人。一個人的言語不至於殺人,但「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當你突然死去,所有人都開始愛你。」近段時間經常出現在網絡上的這句話,文字看起來極其簡單,卻殺傷力十足,透露著冰冷與惡毒。轉發擴散、聲援「弱者」看似是維護正義,但在真相不明、事實不清的情況下,所有以伸張正義之名讓無辜者蒙冤的言行,都無異於推了一把懸崖邊上的人。

可見,「社會性死亡」事件背後的推手就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網絡暴力之所以屬於暴力,是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對人的傷害是無差別的。最初的受害者首當其衝,曾經的施暴者也同樣難以倖免,他們身邊的親友也會被「連坐」「示眾」。輿論批評的泛化,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放大輿論的負面效應,進而撕裂社會。

這當然不是拒絕圍觀和發聲。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背景下,藉助輿論的力量擴大影響以達到自己的合法訴求,本身沒有問題。必須承認,如果沒有輿論的關注和推動,「呼格案」「張玉環案」等不會迎來更符合法治精神的反轉,陳春秀、王麗麗等「被冒名頂替」不會那麼快受到有關部門重視。正是因為輿論圍觀的力量,才能讓很多事件有機會進入公共空間討論,才能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

理性的圍觀和發聲,是對社會不公的矯正。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不關心事實真相如何,罔顧道德與法律的邊界,急於把個人觀點、道德審判、情緒宣洩當作正義之聲的噪音。至於網絡空間會不會因為這些言論變成「黑暗森林」,當事者會不會成為受害者,其他人會不會被「株連」,幾乎完全被忽略了。

爆料者與圍觀者都不應成為這種「噪音」的生產者與傳播者。這事關網絡空間的清朗,事關社會文明的進步,事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言行,一旦超過言論自由的合理邊界,就要承擔相應後果、付出法律代價。

構建一個理性對話的網際網路輿論氛圍,極其重要,極其緊迫。如果說爆料者是操刀人,那麼有必要追問,誰是補刀者?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三:我們的擔當!

網民敢於爆料、勇於發聲,一方面體現了公眾維權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網際網路給了更多人表達訴求的可能。但是,頻繁出現的爆料翻車和網絡暴力一再提醒我們,輿論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在各類網絡圍觀事件中,從輿論監督到輿論審判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一旦模糊了道德和法律的邊界,很可能就會侵犯到他人合法權益,最終受到法律的懲罰。

不久前,廣受關注的偽造血衣誣陷老師體罰的廣州媽媽被判刑。廣州市白雲區法院對被告人劉某以尋舋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9月份,羅某發布了警方對「梁穎指控強姦案」不予立案的通知書,表示後續對梁穎的民事名譽侵權訴訟還在正常進行。在此前的江歌案中,網民譚某惡意發帖攻擊江母,最後以侮辱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以誹謗罪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這些判例昭示:越過紅線,法律絕不會姑息。

自由從來都不是沒有邊界,網絡空間亦然。作為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把目光拉回到一起起「社會性死亡」事件中,對爆料者來說,可以藉助輿論的力量表達合理訴求,但不能煽動輿論,以事實為依據,不誇大其詞、不洩露隱私應是底線﹔對圍觀者來說,在進行道德評判之前,理性圍觀、謹慎發聲尤為重要,不洩憤帶節奏、不站隊傳謠言是前提。

即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這將為制止「社會性死亡」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

近年來,從國家網信辦先後推出的「微信十條」「帳號十條」「約談十條」等系列管理規定,到2019年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從「淨網」「劍網」等專項行動,到為期2個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國家相關部門採取的一系列網際網路治理組合拳,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一些標誌性的網際網路事件屢屢出現,一次又一次引發關於「社會性死亡」的討論,無疑是在提醒我們——網絡傳播手段不斷發展,輿論形態也在不斷變化,引導網絡輿論良性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國家應從法律層面施以重拳,特別是要加強對個人信息洩露的懲處﹔監管部門要繼續加強對平臺內容生態建設的指導和督促,為在網絡空間激濁揚清保駕護航﹔各輿論傳播平臺應充分履行自己的主體責任,對引爆網絡的輿論熱點保持冷靜,對那些看熱鬧不嫌事大、「助紂為虐」的營銷號,要根據平臺管理規定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身處網絡空間,我們需要的是陽光充盈的「數位化生存」,沒有人希望目睹更多冰冷徹骨的「社會性死亡」。作為網絡空間一員的我們,尤其要從我做起,理性上網,理性對話,為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集聚力量。

來源:人民網

2021新傳考研衝刺高分班

模塊一:知識譜系|新聞傳播10大核心知識群

☆課時:3課時

☆目的:回歸基礎知識,打破專業課本的壁壘,濃縮了新聞傳播常考的10大知識群,通過課程快速勾連其這些知識線索,在最後一個月可以查漏補缺

☆資料:衝刺狂背4頁紙(如下圖示例)

模塊二:見微知著|新傳5大名刊中的40個考點

☆課時:8課時

☆目的:我們把20年度1-10月的新聞傳播5大刊《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大學》、《新聞記者》論文總結了40個研究話題(如下圖示例),這些論文是學術界關注的,也是年度重要問題的風向標,是出題人重要靈感的來源

☆資料:重點速記10頁紙

模塊三:邏輯思路|20個有用的答題分析邏輯

☆課時:2課時

☆目的:從50道經典真題看考研5種體裁、10種題材,解析其中的答題思路;以彭蘭老師20篇經典論文為例提煉答題思路及理論。

☆資料:邏輯思路2頁紙

模塊四:案例現象|2020年10大案例現象合集

☆課時:3課時

☆目的:總結案例,積累答題素材。疫情期間的相關傳播現象合集國際傳播中的相關問題合集年度新媒體系列現象合集社會廣泛關注的系列輿論話題合集反轉新聞系列合集南方洪災報導系列現象年度相關法律法規條例規範合集相關報告數據系列合集傳媒經濟經營系列現象合集前沿新技術應用系列現象合集

☆資料:經典案例4頁紙

衝刺班課程安排

相關焦點

  •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三:我們的擔當!
    把目光拉回到一起起「社會性死亡」事件中,對爆料者來說,可以藉助輿論的力量表達合理訴求,但不能煽動輿論,以事實為依據,不誇大其詞、不洩露隱私應是底線;對圍觀者來說,在進行道德評判之前,理性圍觀、謹慎發聲尤為重要,不洩憤帶節奏、不站隊傳謠言是前提。
  •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社會性死亡」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面臨「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既讓人感慨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 何謂「社會性死亡」,難以界定。
  • 【經典評論】人民網三評「TikTok交易」
    人民網三評「TikTok交易」之一:披著羊皮,狼還是狼! 人民網三評「TikTok交易」之二:渾水摸魚,想都別想! 關於對原始碼的審查,是「TikTok交易」協議最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議題。 原始碼是TikTok這類網際網路企業的核心商業機密,是企業的核心資產。
  • 什麼是「社會性死亡」?
    最近,「社會性死亡」一詞在中國網絡上不斷冒出,甚至進入了許多年輕人的日常用語。在微博上,有關「社會性死亡」話題,據稱近日已達2.1億閱讀量。究竟「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根據百度百科資料,「社會性死亡」一詞解讀為:其含義多為在公眾面前出醜的意思,已經丟臉到沒臉見人,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鑽進去的程度,與另外一個網絡語「公開處刑」的含義比較接近,達到了仿佛「當場去世」的程度。
  • 你離「社會性死亡」究竟有多遠?面對「社會性死亡」,你會怎麼做呢?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一個人變成網絡暴力受害者,這種當眾出醜被人們形容為「社會性死亡」,意思是羞到想要立刻去世。「社會性死亡」展示了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殘酷性。
  • 媒體談社會性死亡背後:一些網民利用輿論煽風點火存法律風險
    ● 社會性死亡的背後很大程度上是網絡暴力的驅使,網民在觸發性事件刺激下,藉助虛擬空間,用語言、圖片、視頻等對人進行傷害與污衊,裹挾著一種「置之於死地」的洩憤快感● 在「清華學姐事件」中,如果說學姐發聲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那其他人的轉評、傳播、審判、「人肉」,則是這場「鬧劇」的推手
  • 媒體談社會性死亡背後:一些網民利用輿論煽風點火存法律風險
    在事件處理過程中,該學姐發布朋友圈,曝光學弟個人信息,威脅要其「社會性死亡」。當事情從個人的朋友圈被搬運到學校匿名的BBS上之後,該學弟的照片和個人信息被不斷「人肉」出來。隨著更多「好事之徒」把事件搬運到微博、各類論壇,再經過營銷號的「推波助瀾」,事情失控。這一事件也讓「社會性死亡」一詞在網上躥紅。
  • 社會性死亡、睿智…...這些詞怎麼就被「汙名化」了
    從中性詞走向負面的案例,這些年還真的不少,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極速傳播的環境下,像文藝青年、社會性死亡、公知等詞意都在逐漸走向負面。在豆瓣、微博等各大社交媒體上,「社會性死亡」都算得上是一個高頻詞彙,豆瓣的社會性死亡小組入組人數已經達到了 23.6 萬人,這還是嚴格限制人員進組的結果。
  • 朱巍:如何應對「社會性死亡」工具化
    「社會性死亡」,原指某人與社會上其他人的關係完全斷絕或被完全遺忘。而近期,有關「社會性死亡」的話題熱度又起,從與他人社會關係的斷絕,演變為一些人以主觀故意的方式誘導網絡輿論對個體進行攻擊從而導致其在網際網路上的「死亡」,「社會性死亡」工具化背後的危害引發了社會集體性反思。
  • 社會性死亡、睿智……這些詞怎麼就被汙名化了
    從中性詞走向負面的案例,這些年還真的不少,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極速傳播的環境下,像文藝青年、社會性死亡、公知等詞意都在逐漸走向負面。詞語汙名化背後的溝通困境社會性死亡一詞原本的含義是人離世後被遺忘,而後又被引申為在公眾面前丟臉,尷尬到生不如死,和「公開處刑」一詞語義相近。
  • 「清華學姐」事件持續發酵,誰有權讓他人「社會性死亡」?
    豆瓣上,關於這部電影,有一條熱評是這樣寫的:「很多情況下,真相是什麼對圍觀者並不重要,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支點,讓自己站在虛妄的道德制高點上,得意一時是一時,反正過幾天他們就會遺忘,任由真相被新的獵奇淹沒。」而在梁穎的那條道歉聲明下,熱度最高的一條評論則是:「你是真的欺騙了大家,你讓那些維權的女孩子怎麼辦?」
  • 那些「社會性死亡」的瞬間
    YouYoung話題 | NO.012 詞條·社會性死亡 社會性死亡,網絡流行詞,其含義多為在公眾面前出醜的意思,已經丟臉到沒臉見人
  • 夜思|「清華學姐」事件:「社會性死亡」或許只是一廂情願
    清華學姐誣陷學弟猥褻:「社會性死亡」或許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洪崗當我第一次在豆瓣上打開「社會性死亡」小組時,那時的我,一點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這會變成一個嚴肅的話題,在輿論場上受到如此激烈的爭論。我只記得,那天看著小組成員分享的尷尬囧事,「哈哈哈」了一整個下午。
  • 留學生社會性死亡俱樂部
    社會性死亡,指的是在公眾面前出醜的意思,已經丟臉到沒臉見人,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鑽進去的程度。
  • 一個清華男生的「社會性死亡」
    用污衊去讓另一個人社會性死亡是否跟謀殺一樣最近,清華大學發生了一起性騷擾風波。 「社會性死亡」這一名詞,再度登上熱搜。民意滔天,社會性死亡的代價過於慘烈。這種社會性死亡幾乎是不可防禦的,這點指的是,當女生提起對一個男生性騷擾的指控的時候,女生幾乎不需要提供任何證據就可以對男生發起社會性死亡打擊。人們普遍的對於女性作為弱者的同情心會在無視法律證據的情況下就迅速站到女生那邊,加劇了對男生的社會性死亡打擊。
  •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時間:2020-09-05 12:22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 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最近是被羅冠軍在微博中提到的,很多人在了解了他的事情之後,都不是很懂社會性死亡到底是有什麼含義,為什麼羅冠軍要說社會性死亡呢?下面小編帶來: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含義 社會   原標題: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表示「丟臉」「出醜」「難過想...
    這梗表示丟臉出醜難過想die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梗 最近評論裡經常看到小夥伴說社會性死亡這個詞,很多人還沒get到這個梗。說起來,社會性死亡這個梗出處是[美]託馬斯林奇的書《殯葬人手記》,書中有一段對死亡種類的描寫,摘自原文   原標題: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社會性死亡」與網絡的道德審判
    「社死」是網絡用語,全稱是社會性死亡。社會性死亡本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為什麼會改頭換面在網絡世界裡流行起來?其間的道德深意值得好好玩味。我們不妨從「社會性死亡」的學理解讀開始。   人有三條命  大衛·伊格曼《生命的清單》中說,人的一生,其實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死亡,就是醫學上認證的死亡,呼吸跟心跳都停止;第二次死亡,是在你的葬禮上。
  • 有些人活著,但他已經「社會性死亡」了
    如果世界上沒有人還記得你,你就會徹底消失,這就是我們說的最終死亡。」這裡提到的最終死亡,就是「社會性死亡」,也就是被人們徹底忘記。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怕死亡,只怕被遺忘。「社會性死亡」大賞上帝說,要有社會性死亡,於是就有了社會性死亡。如今的社會性死亡,並不是指在死後被人們所遺忘,而是指在公眾面前出醜,尷尬丟臉到生不如死,恨不得馬上找條地縫鑽進去,原地去世的狀態。
  • 【網絡闢謠】「社會性死亡」後果嚴重,不能對造謠者輕易放過!
    【網絡闢謠】「社會性死亡」後果嚴重,不能對造謠者輕易放過!「社會性死亡」後果嚴重雖然造謠者被依法行政拘留了9天,但遭受「社會性死亡」的吳女士仍舊深陷困擾:網上的謠言和攻擊並沒有消失,甚至還有海外網友發信息辱罵她,身邊的朋友同事對此議論紛紛,公司也將她勸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