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島內輿論展開了對於臺灣年輕人嚮往大陸發展的討論。臺灣《旺報》發表文章指出,隨著大陸經濟快速崛起,臺灣的經濟優勢與優越感已經蕩然無存,即使在被民進黨定義為「天然獨」的20至29歲的臺灣年輕人中,也有高達59.5%的受訪者表示想去大陸進一步發展。
《旺報》文章如下:
硬實力臺灣不如大陸,軟實力臺灣似乎也逐漸落居下風,2018年跨年晚會,臺灣幾乎所有炙手可熱一線明星都到對岸演出;林心如對被舉報「臺獨」事件的第一時間反應,兩件事都顯示了大陸市場的「致命誘惑」。媒體報導,臺灣明星在大陸酬勞和在臺灣金額相近,但賺人民幣換算新臺幣,收入足足增加5倍!難怪到大陸掙人民幣成為臺灣當紅藝人首選,擋也擋不住。
臺灣藝人林志炫
以大陸演藝市場之大,財力之厚,何止當紅藝人一心想賺人民幣,許多「餘韻猶存」的明星也在大陸煥發出第二春。林志炫在獲得《我是歌手》第一季亞軍賽後,商演邀約超過30場,唱酬從人民幣38萬餘元飆升至110萬元。如果加上趁熱打鐵的巡迴演唱會,用日入鬥金形容也不為過。
1990年臺灣GDP為1700億美元,對岸是3878億美元,小小一個臺灣的經濟體量佔整個大陸的44%。如果跟大陸省分比較,當時廣東省的GDP不過188億美元,只佔臺灣的1/10左右,人均GDP大陸更是望塵莫及,「臺胞」就是有錢人的同義詞。即便一些人在臺灣生活艱辛,回到大陸絕對是衣錦還鄉,掙新臺幣,花人民幣是人生一大快事。
臺灣高雄港
然而,隨著大陸經濟快速崛起,除了人均GDP,臺灣的經濟優勢與優越感已經蕩然無存,2007年廣東省的GDP便首度超越臺灣,到2016年,臺灣GDP約為5560億美元,連廣東省的一半都不到。假如把臺灣跟大陸各省一起排名,臺灣目前只能屈居第6,落後於河南。緊隨臺灣的四川與湖北,也有望在不久的未來趕超臺灣。如果說GDP或人均GDP還是太抽象,那麼從民眾最有感的薪資來看,臺灣已經10多年停滯不前,年輕人對22K怨聲載道,大陸的薪資則水漲船高。去年第3季,北京市平均薪酬達到9900元人民幣,已超過臺北的4.35萬元新臺幣(約9600元人民幣)。若是再考慮物價因素,「賺人民幣花新臺幣」漸成王道。
到大陸掙人民幣不再只是藝人的專屬,而是越來越多臺灣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據報導,近年來,臺灣平均每年約有12-13萬人應徵境外工作,其中選擇到大陸就業的比例最高,約佔76%。即使在被民進黨定義為「天然獨」的20至29歲的臺灣年輕人中,也有高達59.5%的受訪者表示想去大陸進一步發展。
在加快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大陸也為臺灣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近來兩岸媒體熱議的臺師「西進熱潮」便是鮮活的案例。據悉,與臺灣一海之隔的福建省計劃未來3年引進3千名臺灣博士,對於臺灣頂尖大學副教授以上專才更是開出了50萬元人民幣起跳的年薪。財大氣粗的上海高校則直接到臺北招聘,承諾採取與國際接軌的年薪制,讓新進的臺籍年輕教師不用大量授課,也能坐擁30-40萬元人民幣的穩定底薪。
與臺灣一海之隔的福建省會福州
除了高薪,大陸提供的工作環境和發展空間也讓臺灣公私立大學都自嘆弗如。一些大陸高校開出的優惠條件還包括安家費、住房、研究室、社會保險,甚至育兒補貼。隨著中共十九大提出的「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的承諾逐步落地,大陸對臺灣人才的「磁吸效應」已經開始發酵。告別臺灣「小確幸」到大陸打拚,將成為新一代臺灣人常態。
客觀而言,「薪情」長期低迷的臺灣人紛紛西進,是經濟和人才流動的規律,情有可原,但也是對民進黨基本政策的嚴峻挑戰。面對人們用腳投票的現象,綠營不但不加反思,反而發表各種奇談怪論。比如,指控大陸延攬臺灣人才是「統戰陰謀」,是為了竊取臺灣的技術。甚至於有人聲稱,大陸追求統一是為了分臺灣的錢,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蔡當局雖然沒有如此荒腔走板,但其力推的「新南向」在本質上還是疏遠大陸市場,與臺灣人的西進熱潮背道而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大陸領導人反覆強調的執政理念。臺灣人到大陸掙人民幣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蔡當局不應無視人民這一嚮往,更不應選擇逃避。不如一方面直面兩岸情勢大趨勢,真正改善兩岸關係;另一方面認真發展21世紀新經濟,提升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