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打拼10年臺灣人建議年輕人來大陸闖:這裡能創造奇蹟

2020-12-2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0月16日報導臺媒稱,10年前開始在大陸從事美容美髮教育與培訓李黛豔說,大陸對時尚的追求正快步向前。「對整體造型設計的概念已大不相同,很懂得營造自己的風格。」李黛豔認為,「在這裡能創造很多在臺灣創造不了的奇蹟。」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0月12日報導,李黛豔認為,目前大陸美容美髮業確實商機無限。消費者已習慣找設計師,美髮業也擺脫過去「剃頭匠」的形象。從消費水準來看,做個頭髮收費能達2000元,「是人民幣!臺灣約是新臺幣2000元!(約合436元人民幣——本網注)」別說位在廣州精華地段的店面,李黛豔稱,二三線城市的美容美髮消費還可能更高。

「這4年至5年間,美容美髮的發展快到無法抵擋。」另一方面,隨著網絡資訊發達,從產品價格到造型設計,消費者一比就知道,「從臺灣看大陸,以為很多黑心商品或服務,其實是完全不能忽悠的」。因此,優質的設計師是競爭力的關鍵,鑑於要在此深耕就必須培養出有實力、服務到位,還具備文化底蘊的設計師,因此,李黛豔與當地的中專(職業技術學院)建教合作,如今她所負責造型美髮沙龍的成員,至少都有中專學歷。

李黛豔認為,大陸的美容美髮業多是兄弟、朋友一起做,組織強、團結性強。臺灣的優勢在文化底蘊,因此培訓設計師,她格外強調「服務、文化底蘊、親切感是沒有辦法被取代的,我們要求從人的角度出發,去關心客戶,讓他把造型交給你30年,而不是只有服務一次。」

李黛豔十分鼓勵臺灣年輕人到大陸「闖一闖」,以她負責的造型美髮沙龍對當地人的培訓為例,3年培訓完,可在1年內成設計師,接下來連買房等都一併為員工做生涯規劃,李黛豔認為對有企圖心的人而言,廣州會是非常好的舞臺。

資料圖片:在一個美容美髮培訓班上,學員們在上實習課。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相關焦點

  • 臺灣博碩士不妨到大陸「闖一闖」
    日前,臺灣「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發現,受經濟景氣低迷及高學歷學用落差影響,臺灣近年博碩士失業人數逐年增加,今年前兩月已達2.7萬人創新高,博碩士失業率也升至近3年同期最高的3.1%。這種樂觀的原因分析,其實是臺灣的人才利用和市場空間的綜合因素,造成了臺灣博碩士失業持續升高的「助手」。在廈門舉行的海峽兩岸經貿論壇上,兩岸青年創業成為「熱話題」。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表示,有責任和義務為更多臺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就業創業提供機會,今後的「橋會越搭越寬,路會越走越寬。」同時,他也「非常高興」看到,很多臺灣青年畢業實踐階段就來大陸工作一段時間。
  • 臺灣人:願有更多的臺灣年輕人 都能來大陸
    臺灣《旺報》15日刊登臺灣作家於綻的文章稱,期待能有更多的臺灣年輕人,都能來大陸,看看這個跟你想像的不一樣的地方,一個只要站到時代風口上,就有飛黃騰達機會的地方。資料圖,鄧偉 攝文章摘編如下:我站在頤和園的冰湖上,冷,但我心是熱的,我來大陸工作一年了。我在臺灣曾有過幾年的工作機會,臺灣的環境很舒適,同儕互相幫助,長官(領導)也好,薪資跟同齡比算不錯,但我卻看不到我的未來,我決定不要為了眼前這些,而耽溺、而停留。
  • 大陸為啥吸引臺灣年輕人?是兩種合力的結果
    發現前來創業的人,除了進軍網絡、科技和軟體等一貫搶手的行業,甚至烤麵包、炸雞排、髮型師等也沒有放過。    其中成功者如擁有七十多間分店的快剪店星客多,和把算命做成千萬元實力公司的桃桃喜,都是趕著這波政策紅利打拼出來的。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那個時候的兩岸關係,不但經貿交流進展順利、兩岸籤署了20多項協議,兩岸人文交流也非常熱絡。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 臺灣奇蹟!大陸遊客愛吃鳳梨酥 年銷售額破億
    華夏經緯網12月1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一顆價值約25元的鳳梨酥,怎麼創造臺灣奇蹟呢?隨著大陸遊客赴臺,指名要買臺灣鳳梨酥,這讓很多鳳梨酥業者銷售量大增,有的店家單天單門市,銷售量就可達300萬,甚至明年還要上市上櫃,業者發下豪語,要創下年度20億的高營業額。
  • 臺灣年輕人已習慣在大陸的生活,稱「臺灣真的很落後」
    本次論壇上,浙江省宣布了八條新的惠臺措施,陳勝浩說,這些措施很好,也都會落實,但是要看是否能跟自己的公司匹配起來。陳勝浩說,他已習慣了在大陸的生活,跟臺灣比,在大陸只需要帶一個手機出門就可以全部搞定,連坐地鐵、公車之類的都可以掃碼,回到臺灣還會跟臺灣朋友講「臺灣真的很落後」,「生活在浙江的確比較方便,而且壓力沒有像北京、上海壓力這麼大,上海北京的節奏太快了,我之前在上海北京也待過,這邊就是比較舒服。」
  •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年輕人奇思怪想多
    中新網10月31日電 臺灣《旺報》31日刊載了大陸一家媒體駐臺記者趙川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富於幻想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年輕人的各種有趣甚至驚訝的發明創造,凸顯出臺灣民眾在思想激蕩的背後,有著一種掩飾不住的創業衝動和對財富的渴望。  文章摘編如下:  寶島臺灣風景如畫,作為一名記者,更關注的是活躍在風景裡的「 人」。
  • 臺商黃金牌瓊島創業近30載 鼓勵臺灣年輕人多來大陸走走
    中新網海口12月1日電 題:臺商黃金牌瓊島創業近30載 鼓勵臺灣年輕人多來大陸走走  記者 張茜翼  27年、近40家連鎖店、300多名員工……臺商黃金牌在海南創業打拼出的海口欣奇食品有限公司,集研發、生產、運輸、銷售為一體,其旗下門店品牌「欣奇蛋糕」已遍及海口,成為當地烘焙行業的佼佼者。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王義偉/文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目前,大陸人在臺灣主要是兩部分人,陸配和陸生。陸配是指臺灣人的大陸配偶,其中以大陸新娘為主。陸生是大陸赴臺學習的學生,都是年輕人。年初疫情爆發後,蔡英文當局在對待陸配和陸生方面的做法,讓這些大陸人寒心了。首先是陸配不但赴臺無門,還造成骨肉分離。
  • 臺灣女生在大陸五年,家鄉人聽她大陸口音竟變臉
    赴陸5年的謝寧說,5年來她因課業忙碌,每年都只有過年時回臺待短短幾天,每次都覺得很開心、很舒服;今年她第一次待足兩個月,卻驚訝發現不論在哪裡買東西,本來態度不錯的臺灣人,只要聽見她的口音、用詞,覺得像大陸人,態度就大轉變,臉立刻垮下來,變得很不友善。我不知道為何我只是去大陸讀書,就好像被當作叛徒?謝寧說,許多臺灣店員一認為對方是陸客,就擺出要賺你錢的嘴臉。
  • 臺灣樂團闖大陸-虎嗅網
    從2007年開始,臺灣文化部每年出錢出力支持獨立音樂發展,不僅出臺了「硬地(臺譯indie)音樂錄製推廣補助案」,還特地設立了金音獎,按音樂風格分出了各類獎項。樂評人馬世芳說過一個真事:香港、大陸的音樂人都羨慕死臺灣了。辦音樂活動、出唱片,政府還有補助。
  • 臺灣人在大陸:來到大陸10年 從被拒入學到築夢
    臺灣人在大陸:來到大陸10年 從被拒入學到築夢     南京農業大學的盧躍文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中新網11月14日電 臺灣《旺報》14日的刊文給介紹了已在大陸生活10年的臺灣學生盧躍文的經歷,從初來大陸入學被拒絕,到現在大學即將畢業,盧躍文的夢想也越來越清晰。  文章摘編如下:  「來到這裡差點沒有初中可以念!」
  • 有多少臺灣年輕人一邊網上罵大陸,一邊私下打聽大陸工作機會?
    主辦的上海市臺協原本擔心臺灣年輕人對到上海工作沒興趣,結果短時間內就收到3000多個報名,招聘會當天現場更湧進上萬人。上海市臺協會長李政宏說,比原先預估三四千人來應徵更熱烈,最後欲罷不能,會到中南部再辦一場。為什麼這麼火?聽聽參加招聘會的人怎麼說。去年畢業、在臺灣大眾銀行擔任業務襄理四個多月的陳奕任,當天在招聘會上找機會。
  • 臺灣青年看大陸:「我來對地方了!」
    2008年,他跟隨父親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往後的10年間他隔三差五就會來到對岸旅遊觀光,開闊自己的眼界。東北校園生活:「我來對地方了!」今年3月份,就讀於臺灣東海大學生命科學專業的翁安石以一名交換生的身份來到了東北林業大學,體驗大陸北方的校園生活。
  • 「來來來,來北大;去去去,去大陸」,這是臺灣不少年輕人的奮鬥目標
    隨著大陸方面不斷出臺便利措施,越來越多臺灣學子到大陸求學/資料圖片「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曾是臺灣不少年輕人的奮鬥目標
  • 臺灣年輕人離大陸越來越遠?國臺辦:大陸絕不會放棄臺青
    今天上午舉行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在回答臺灣記者有關民進黨當局操弄所謂「芒果乾」效應影響臺灣年輕人的問題時,發言人馬曉光指出,民進黨當局對「31條措施」「26條措施」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大陸不會放棄臺灣青年人,相信「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兩岸同胞包括兩岸年輕人會越走越近
  • 臺胞談改革開放40年巨變:十幾年前臺灣人來大陸算吃苦,現在年輕人...
    「我來上海這麼多年,目睹了這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是臺灣人,也是上海人。」來自虹橋街道的臺胞周瑀在「講好兩岸故事共話兩岸情誼」活動上動情地說。近日,長寧區臺辦舉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邀請長寧臺胞臺屬暢談過去40年親身感受,並組織在滬臺商參訪今日長寧發展。  「把這裡當作我的家」  周瑀8歲隨父母來到上海讀書,如今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4
    「大陸人看臺灣」的遠東獎/首獎—王塞壬<臺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提到「『寧靜革命』曾經創造過許多臺灣奇蹟。如今,它創造了許多寧靜的臺灣人。這些臺灣人遵守著早已化為無意識行為的小禮節、小尊敬,是她們最不能被忽略的品德。」令我不禁想到,一個年輕下士之死,讓臺灣25萬「白衫軍」平和理智堅定上街頭遊行,他們散場後沒有半片垃圾留下,這當中所展現的公民力量。
  • 大陸成「較美好生活」的代名詞 臺灣2025年掀起「陸歸」潮
    在談及臺灣經濟要到何時才能翻身時,黃齊元預測說,要等到2025年,因為到了那時兩岸差距已大到令人難以忽視,「任何的落後都存在機會,在大陸打拼過的臺灣年輕人都會回臺創業」。21.1 %,創下10年新低。為此黃齊元預測,2025年是臺灣經濟轉變的關鍵,「一切要到2025年以後才會有所改變。」至於為什麼是到2025年?黃齊元分析說,在2000年前後出生的臺灣人,到2025年才會有力量來推動臺灣的改革。
  • 「臺灣居民居住證」要來了 臺胞到大陸打拼有保障
    按照規定,在大陸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港澳臺居民,根據本人意願,可持有效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證」),或五年期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臺胞證」),到當地公安機關申請辦理。申請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即可領到證件。那麼,居住證能給港澳臺居民帶來哪些好處呢?